扭矩限制器、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5247发布日期:2020-11-06 12:21阅读:87来源:国知局
扭矩限制器、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扭矩限制器、具备扭矩限制器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开闭马桶单元的马桶盖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的开闭部件驱动机构具有电动机、连接有马桶盖等开闭部件的输出轴、以及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输出轴的传递机构。另外,开闭部件驱动机构在由传递机构传递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中途具备扭矩限制器。

在相同文献中,在传递机构的第二齿轮上构成有扭矩限制器。即,第二齿轮具备形成有大径齿轮的杯状的第一旋转部件、形成有小径齿轮的第二旋转部件、以及构成于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扭矩限制器。第一旋转部件在圆筒状主体部的外周面具备大径齿轮,在圆筒状主体部的内周面具备在周向上反复且连续地形成三角形状的凹部的锯齿部。第二旋转部件具备形成有小径齿轮的第一筒部和在第一筒部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筒部。在第二筒部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周向的三个部位沿周向的同一方向延伸的弹性变形部。在弹性变形部的前端形成有陷入第一旋转部件的凹部的凸部。在扭矩限制器中,通常时,通过第一旋转部件的凹部和第二旋转部件的凸部的卡合,第二旋转部件和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对第一旋转部件施加过大的负载的情况下,弹性变形部变形,凸部在周向上移动到相邻的凹部。由此,在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旋转的传递被切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1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扭矩限制器中,当施加过大的负载时,第二旋转部件的弹性变形部的凸部和连续地形成有凹凸的第一旋转部件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因此,存在第一旋转部件的凸部和第二旋转部件的凹凸的内周面容易磨损的问题。如果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滑动部分磨损,则有时扭矩限制器能够传递的扭矩会降低。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可传递的扭矩降低的扭矩限制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扭矩限制器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扭矩限制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齿轮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部件具备第一齿轮部及位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的轴部;筒状部件,所述筒状部件以所述轴部贯通其中的状态固定于该轴部;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自然长度下的内径尺寸小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径尺寸,所述螺旋弹簧安装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以及第二齿轮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部件具备在所述螺旋弹簧的外周侧与该螺旋弹簧隔开间隙对置的筒部、设置于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二齿轮部及在所述筒部中设置于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不同的位置的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插入到所述第一狭缝中,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插入到所述第二狭缝中,所述第一狭缝的周向宽度及所述第二狭缝的周向宽度大于所述螺旋弹簧的直径,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在周向上对置且限定所述第一狭缝的所述筒部的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的一方抵接时,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在周向上对置并限定所述第二狭缝的所述筒部的一对第二狭缝内壁面双方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第二齿轮部件旋转时,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的一方与插入到第一狭缝的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由此,螺旋弹簧被一方的第一狭缝内壁面沿周向按压,所以与第二齿轮部件一体旋转。另外,因为螺旋弹簧以收紧的状态安装于筒状部件,所以当螺旋弹簧旋转时,第一齿轮部件与螺旋弹簧一体地旋转。由此,第一齿轮部件与第二齿轮部件一体地旋转。在此,在第一齿轮部件和第二齿轮部件之间施加过大的负载的情况下,即,在第一齿轮部件和第二齿轮部件之间施加大于螺旋弹簧收紧筒状部件的力的过大的负载的情况下,第一齿轮部件和第二齿轮部件开始相对旋转。由此,当螺旋弹簧的一端被一对狭缝内壁面中的任一个沿周向按压时,螺旋弹簧在松开方向上松弛。其结果是,筒状部件相对于螺旋弹簧开始滑动,所以在第一齿轮部件和第二齿轮部件之间,驱动力的传递被切断。即,扭矩限制器发挥作用。

在此,螺旋弹簧是金属制的。因此,螺旋弹簧即使与筒状部件滑动接触,磨损也很少,另外,因为筒状部件不需要在外周面具备凹凸,所以在螺旋弹簧与筒状部件滑动接触时,与具备凸部的部件和具备凹凸面的部件滑动接触的情况比较,筒状部件的磨损少。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滑动接触的部件的磨损而使得扭矩限制器可传递的扭矩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所述筒状部件是金属制的。据此,能够抑制筒状部件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具有防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件和所述筒状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止转机构,所述第一齿轮部件具备在所述第一齿轮部和所述轴部之间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所述止转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被卡止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且卡止于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据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齿轮部件和筒状部件相对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齿轮部件具备:树脂制支架,其具备所述凸缘部及所述轴部;以及金属制齿轮部件,其具备所述第一齿轮部并且同轴地固定于所述支架。据此,能够防止当负载施加到第一齿轮部件时第一齿轮部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筒部具有小径筒部分、位于所述小径筒部分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且外径尺寸大于该小径筒部分的大径筒部分、在所述小径筒部分和所述大径筒部分之间朝向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环状面、以及从所述环状面向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所述第一狭缝及所述第二狭缝设置于所述小径筒部分,所述第二齿轮部设置于所述大径筒部分,所述第一壁部位于所述第一狭缝的外周侧,所述第二壁部位于所述第二狭缝的外周侧。据此,通过设置于第一狭缝的外周侧的第一壁部和设置于第二狭缝的外周侧的第二壁部,能够提高第二齿轮部件的刚性。因此,能够防止当从外部施加负载时第二齿轮部件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筒部具有:小径筒部分;以及大径筒部分,其位于所述小径筒部分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且外径尺寸大于该小径筒部分,所述第一狭缝及所述第二狭缝设置于所述小径筒部分,所述第二齿轮部设置于所述大径筒部分,所述第一齿轮部件具备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轴部侧突出的环状突部,所述环状突部从外周侧围绕所述小径筒部分且与该小径筒部分接触。据此,第一齿轮部件的环状突部从外周侧支承设置有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的小径筒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当从外部施加负载时第二齿轮部件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具有结合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部件具备从所述筒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缘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部,所述轴部具备贯通所述环状部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分,所述筒状部件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在所述突出部安装有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环状部被所述筒状部件和所述结合部件从所述轴线方向的两侧夹在中间。据此,容易将第一齿轮部件和第二齿轮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齿轮部件是一体形成的。据此,能避免第一齿轮部件的第一齿轮部和轴部的中心产生偏移,并且,与将包括第一齿轮部的部件插入包括轴部的部件来形成第一齿轮部件时不同,包括轴部的部件无需在径向尺寸上确保大的余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为相同的狭缝。即,可以在筒部设置一个狭缝,构成扭矩限制器。

接下来,本实用新型的开闭部件驱动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电动机;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连接有开闭部件;以及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将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输出轴,所述传递机构在传递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中途具备上述扭矩限制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传递机构由从所述电动机到所述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蜗杆、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蜗杆固定于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所述第一齿轮包括所述扭矩限制器,在所述扭矩限制器中,所述第一齿轮部件的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部件的第二齿轮部与所述蜗杆啮合,所述第二齿轮是由烧结树脂形成的。据此,能提高第二齿轮的强度。特别地,在第一齿轮部件是一体形成的情况下,能避免第一齿轮部件的第一齿轮部和轴部的中心产生偏移,并且,与将包括第一齿轮部的部件插入包括轴部的部件来形成第一齿轮部件时不同,包括轴部的部件无需在径向尺寸上确保大的余量。并且,在第一齿轮部件是一体形成的情况下,还能避免因作为与蜗杆啮合的蜗轮的第一齿轮在力的传递过程中沿推力方向移动导致第一齿轮部欲与轴部分离、从而齿轮的啮合部在径向和推力方向上同时恶化的情况,从而能避免转矩传递的损失和噪音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经由开闭部件对输出轴输入过大的力的情况下,扭矩限制器发挥作用,切断驱动力的传递。因此,能够防止传递机构因来自外部的力而损坏。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马桶盖开闭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开闭部件驱动装置,所述开闭部件是马桶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马桶单元的使用者操作马桶盖而经由马桶盖对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输入过大的力的情况下,扭矩限制器发挥作用,切断驱动力的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传递机构因来自外部的力而损坏。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扭矩限制器发挥作用时,螺旋弹簧相对于筒状部件滑动,螺旋弹簧和筒状部件滑动接触。在此,因为螺旋弹簧是金属制的,所以在与筒状部件滑动接触时磨损少,另外,因为筒状部件不需要在外周面具备凹凸,所以即使在螺旋弹簧与筒状部件滑动接触的情况下,与具备凸部的部件和具备凹凸面的部件滑动接触的情况比较,筒状部件的磨损也比较少。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滑动接触的部件的磨损而引起的扭矩限制器可传递的扭矩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马桶盖开闭单元的说明图。

图3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电动机、传递机构以及输出轴时的立体图。

图6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电动机、传递机构以及输出轴时的立体图。

图7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输出轴、输出齿轮、第一螺旋弹簧及第二螺旋弹簧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输出轴、输出齿轮、第一螺旋弹簧及第二螺旋弹簧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中间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具备扭矩限制器的第一齿轮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一齿轮的剖视图。

图12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第一齿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第一齿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扭矩限制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变形例1的扭矩限制器的说明图。

图16是变形例2的扭矩限制器的说明图。

图17是变形例3的扭矩限制器的说明图。

图18是第一齿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图18所示的第一齿轮时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开闭部件驱动装置;3…马桶盖开闭单元;6…电动机;7…输出轴;8…传递机构;9…壳体;10…壳体开口部;11…突出部分;12…基部;13…第一侧壁;14…第二侧壁;15…第三侧壁;16…第四侧壁;21…第一壳体;22…中间壳体;23…第二壳体;25…底壁部;26…框部;27…旋转轴;28…电动机主体;29…电动机端子;30…轴承部件;31…中间底部;32…中间框部;32a…第一框部分;32b…第二框部分;32c…第一缺口部;32d…第二缺口部;33…中间壳体开口部;34…轴保持部;35…加强部件;35a…端面;35b、35c…突出部;36…加强部件侧开口部;37…电位器;38…蜗杆;39、39a…第一齿轮;39a…第一大径齿轮;39b…第一小径齿轮;40…第二齿轮;40a…第二大径齿轮;40b…第二小径齿轮;41…第三齿轮;41a…第三大径齿轮;41b…第三小径齿轮;42…第四齿轮;43…输出齿轮;43a…环状部;45…第一支轴;46、46a、46b…扭矩限制器;47…轴保持部;48…第二支轴;49…第三支轴;50…圆形凹部;51…凹部;52…凸部;53…第一螺旋弹簧;53a…第一螺旋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分;53b…第一螺旋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分;54…第二螺旋弹簧;54a…第二螺旋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分;54b…第二螺旋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分;55…贯通孔;56…第一螺旋弹簧第一卡止部;57…第一螺旋弹簧第二卡止部;58…第二螺旋弹簧第一卡止部;59…第二螺旋弹簧第二卡止部;61…支承部;62…圆形凹部;65…输出齿轮承接部;68…被支承部;69…输出轴承接部;70…环状槽;71…o型圈;73…第一突部;74…第二突部;76…间隙;77…间隙;81…电位齿轮;82…检测部;83…基板;86…端子销;87…端子销保持部;101…第一齿轮部件;102…筒状部件;102a…弯曲部;102b…缺口部;103…螺旋弹簧;103a…一端;103b…另一端;104…第二齿轮部件;107…凹部;110…第一齿轮部;111…轴部;111a…大径轴部分;111b…小径轴部分;111c…环状台阶部;111d…突出部分;112…凸缘部;114…凸缘部环状槽;115…卡止突起;118…支架;118a…齿轮部件固定孔;119…齿轮部件;120…止转机构;121…筒部;122…第二齿轮部;123…环状部;124…突出部;128…小径筒部分;129…大径筒部分;130…环状面;131…第一狭缝;131a、131b…第一狭缝内壁面;132…第二狭缝;132a、132b…第二狭缝内壁面;134…第一壁部;135…第二壁部;137…结合部件;141…狭缝;141a、141b…狭缝内壁面;145…环状突部;200…马桶单元;201…马桶盖;202…马桶主体;203…马桶圈;204…箱;x…第三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马桶盖开闭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马桶盖开闭单元的说明图。图3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观察电动机、传递机构及输出轴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电动机、传递机构及输出轴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观察输出轴、输出齿轮、第一螺旋弹簧及第二螺旋弹簧时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输出轴、输出齿轮、第一螺旋弹簧及第二螺旋弹簧时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中间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使盖或门等开闭部件转动进行开/关。在马桶盖开闭单元3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上连接马桶单元200的马桶盖201作为开闭部件。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马桶单元200具有马桶主体202、马桶圈203、马桶盖201及箱204。马桶盖201的箱204侧的端部分与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7连接。马桶盖201通过输出轴7的旋转在平放并覆盖在马桶主体202上的关闭位置和从马桶主体202立起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此外,也可以在马桶单元200设置第二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在第二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7上连接马桶圈203作为开闭部件。

如图3所示,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具有电动机6、连接有马桶盖201的输出轴7、将电动机6的驱动力传递到输出轴7的传递机构8以及容纳电动机6及传递机构8的壳体9。

输出轴7具备从壳体9的壳体开口部10突出的突出部分11和容纳于壳体9中的基部12。马桶盖201的端部连接在输出轴7的突出部分11。因此,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以悬臂状态开/关马桶盖201。如图1所示,从沿着输出轴7的轴线l的方向观察时,壳体9在一方向上具备细长的形状。输出轴7从壳体9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分向壳体9的外侧突出。

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x。第一方向z是沿着输出轴7的轴线l的轴线方向,第二方向y是壳体9的长边方向,第三方向x是壳体9的短边方向。另外,在第一方向z上,将壳体9所在的一侧设为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将输出轴7突出的一侧设为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

壳体9是树脂制的。如图1所示,壳体9具备沿第二方向y平行延伸的第一侧壁13及第二侧壁14。另外,壳体9具备沿第三方向x延伸且连接第二侧壁14的一侧的端部的第三侧壁15。而且,壳体9具备连接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第四侧壁16。第四侧壁16具备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之间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突出的形状。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壳体9具备沿着第一方向z排列的第一壳体21、中间壳体22及第二壳体23。第一壳体21位于中间壳体2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二壳体23位于中间壳体2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21具备底壁部25和从底壁部25的外周缘延伸到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框部26。框部26构成壳体9的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及第四侧壁16的第一方向z的端侧部分。在第一壳体21上固定有电动机6。电动机6具备电动机主体28、从电动机主体28突出的旋转轴27以及从电动机主体28向与旋转轴27相反的一侧突出的一对电动机端子29。输出轴7位于电动机主体28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旋转轴27朝向与输出轴7的轴线l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27朝向与输出轴7的轴线l正交的方向。另外,当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旋转轴27相对于第二方向y(壳体9的长边方向)倾斜。旋转轴27的前端被轴承部件3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

中间壳体22具备中间底部31和从中间底部31的外周缘延伸到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中间框部32。中间框部32构成壳体9的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及第四侧壁16的第一方向z的中间部分。在中间壳体22中容纳有构成传递机构8的多个齿轮中的一部分齿轮。另外,在中间壳体22中容纳有输出轴7的基部12。

在中间壳体22的第二壳体23侧的端部分固定有板状的加强部件35。加强部件35的刚性比壳体9高。在本实施例中,加强部件35是金属制的。在加强部件35上设置有加强部件侧开口部36。输出轴7从加强部件侧开口部36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另外,在加强部件35上安装有电位器37。电位器37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与输出轴7相反一侧的端部分。

第二壳体23是板状,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覆盖在加强部件35上,并固定于中间壳体22。第二壳体23构成壳体9的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及第四侧壁16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分。另外,第二壳体23构成壳体9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面。第二壳体23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覆盖加强部件35。输出轴7从设置于第二壳体23的壳体开口部10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

在此,如图5、图6所示,传递机构8由从电动机6到输出轴7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蜗杆38、第一齿轮39、第二齿轮40、第三齿轮41、第四齿轮42及输出齿轮43。蜗杆38固定于旋转轴27的外周侧。蜗杆38及第一齿轮39位于第一壳体21内。第二齿轮40、第三齿轮41、第四齿轮42及输出齿轮43位于中间壳体22内。蜗杆38、第一齿轮39、第二齿轮40、第三齿轮41、第四齿轮42及输出齿轮43构成将电动机6的驱动力传递到输出轴7的传递路径。

第一齿轮39位于电动机6的旋转轴27的第三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一齿轮39具备与蜗杆38啮合的第一大径齿轮39a和与第一大径齿轮39a同轴且外径尺寸小于第一大径齿轮39a的第一小径齿轮39b。第一大径齿轮39a位于第一小径齿轮39b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一齿轮39被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一支轴4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一支轴45的一端部分被第一壳体21的底壁部25保持,另一端部分被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保持。如图3所示,第一齿轮39具备在第一大径齿轮39a和第一小径齿轮39b之间维持/切断驱动力的传递的扭矩限制器46。

如图5、图6所示,第二齿轮40具备与第一小径齿轮39b啮合的第二大径齿轮40a和与第二大径齿轮40a同轴且外径尺寸小于第二大径齿轮40a的第二小径齿轮40b。第二大径齿轮40a位于第二小径齿轮40b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二大径齿轮40a经由设置于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的中间壳体开口部33与第一小径齿轮39b啮合(参照图3)。第二齿轮40被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二支轴48可旋转地支承。第二支轴48的一端部分被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保持,另一端部分被加强部件35保持。

第三齿轮41具备与第二小径齿轮40b啮合的第三大径齿轮41a和与第三大径齿轮41a同轴且外径尺寸小于第三大径齿轮41a的第三小径齿轮41b。第三大径齿轮41a位于第三小径齿轮41b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三齿轮41被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三支轴4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三支轴49的一端部分被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保持,另一端部分被第二壳体23保持。第三支轴49贯通加强部件35。

第四齿轮42是与第三小径齿轮41b及输出齿轮43啮合的正齿轮。第四齿轮42和输出齿轮43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四齿轮42与第二齿轮40同轴配置,被第二支轴4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如图3所示,第二支轴48的一端部分被中间壳体22保持,另一端部分被加强部件35保持。即,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具备轴保持部34,该轴保持部34保持第二支轴48,该第二支轴48支承第二齿轮40及第四齿轮42。加强部件35具备轴保持部47,该轴保持部47保持第二支轴48,该第二支轴48支承第二齿轮40及第四齿轮42(参照图9)。

输出齿轮43是金属制的。输出轴7同轴地固定于输出齿轮43。即,如图7、图8所示,输出齿轮43是环状,输出轴7的基部12插入到其中心孔中。在输出齿轮43的内周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凹部51,在输出轴7的基部12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输出齿轮43的内周面的凹部51嵌合的多个凸部52。由此,输出齿轮43和输出轴7以不能围绕轴线l相对旋转的状态连接。

在此,传递机构8具备第一螺旋弹簧53及第二螺旋弹簧54。第一螺旋弹簧53位于输出齿轮43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一螺旋弹簧53载置于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第一螺旋弹簧53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分53a延伸到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一螺旋弹簧53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分53a从设置于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的贯通孔55突出到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并卡止于设置在第一壳体21上的第一螺旋弹簧第一卡止部56(参照图4)。第一螺旋弹簧53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分53b延伸到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以可卡止的方式插入到设置于输出齿轮43的外周面的第一螺旋弹簧第二卡止部57。第一螺旋弹簧第二卡止部57是设置于输出齿轮43的齿部的缺口部。第一螺旋弹簧53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分53b相对于输出齿轮43能够从周向卡止。第一螺旋弹簧53的截面是矩形。

第二螺旋弹簧54位于第一螺旋弹簧53的内周侧。第二螺旋弹簧54载置于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第二螺旋弹簧54位于输出轴7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二螺旋弹簧54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分54a朝向该第二螺旋弹簧54的内周侧延伸,卡止于设置在中间壳体22的中板部的第二螺旋弹簧第一卡止部58(参照图9)。第二螺旋弹簧54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分54b延伸到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卡止于设置在输出轴7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端面的第二螺旋弹簧第二卡止部59(参照图8)。

如图3、图9所示,输出轴7及输出齿轮43由从中间壳体22的中间底部31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支承部6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如图3所示,支承部61位于第一螺旋弹簧53及第二螺旋弹簧54的内周侧,比第一螺旋弹簧53及第二螺旋弹簧54更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在此,输出轴7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面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凹陷的圆形凹部62,支承部61将其前端部分插入到圆形凹部62。支承部61的前端与圆形凹部62的底面(圆形凹部6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圆形内壁面)接触。

另外,输出齿轮43由加强部件3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即,输出齿轮43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分具备外周面不具有齿部的环状部43a。另一方面,如图3、图4所示,加强部件35在加强部件侧开口部36的外周缘部分具备输出齿轮承接部65,其从外周侧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输出齿轮43的环状部43a。输出齿轮承接部65是弯曲并延伸到加强部件35中的加强部件侧开口部36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筒部。输出齿轮承接部65例如通过翻边加工来设置。在此,如图3所示,支承部6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一端位于比加强部件35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面35a靠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位置。

另外,输出轴7由第二壳体2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即,输出轴7在位于壳体9内侧的基部12的比输出齿轮43靠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位置具备被支承部68,该被支承部68具有圆形外周面。第二壳体23(壳体部分)在壳体开口部10的外周缘部分具备从外周侧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输出轴7的支承部61的输出轴承接部69。输出轴承接部69是弯曲并延伸到第二壳体23中的壳体开口部10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筒部。另外,输出轴7在被支承部68的第一方向z的中途具备环形槽70。在环形槽70中安装有o型圈71。o型圈71以在径向上被压缩的状态将第二壳体23的输出轴承接部69和输出轴7之间密封。

在此,加强部件35在第二方向y上的输出齿轮承接部65和轴保持部47之间固定于中间壳体22。即,如图9所示,中间壳体22具备第一突部73及第二突部74,该第一突部73及第二突部74在中间框部32的沿第二方向y平行延伸的第一框部分32a及第二框部分32b分别向内周侧突出。在第一突部73及第二突部74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有螺纹孔。另外,第一框部分32a在设置有第一突部73的位置具备矩形的第一缺口部32c。第二框部分32b在设置有第二突部74的位置具备矩形的第二缺口部32d。第二框部分32b是构成壳体的第二侧壁14的一部分的部分。第一突部73和第二突部74在第三方向x上对置。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35在第二方向y上的输出齿轮承接部65和轴保持部47之间具备向第三方向x的两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35b、35c。在各突出部35b、35c设置有贯通槽。加强部件35的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的突出部35b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插入到第一框部分32a的第一缺口部32c,并与第一突部73抵接。另外,加强部件35的第三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突出部35c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插入到第二框部分32b的第二缺口部32d,并与第二突部74抵接。而且,加强部件35通过贯通第二壳体23、继而贯通突出部35b的贯通槽拧入第一突部73的螺纹孔中的螺钉75固定于中间壳体22。另外,加强部件35通过贯通第二壳体23、继而贯通突出部35c的贯通槽并拧入第二突部74的螺钉75孔中的螺钉75固定于中间壳体22。在加强部件35被固定于中间壳体22的状态下,在加强部件35和第一框部分32a之间局部地设置有间隙76,在加强部件35和第二框部分32b之间局部地设置有间隙77。即,在加强部件35固定于壳体9的状态下,在加强部件35和第一侧壁13之间设置有相互未接触的部分(间隙76)。另外,在加强部件35和第二侧壁14之间设置有相互不接触的部分(间隙77)。

接下来,如图5所示,电位器37具备与构成传递机构8的多个齿轮中的任一齿轮啮合的电位齿轮81。另外,如图4所示,电位器37具备检测电位齿轮81的旋转角度位置的检测部82。电位齿轮81位于加强部件35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三齿轮41的第三小径齿轮41b啮合。检测部82经由基板83固定于加强部件35。在此,在基板83和一对电动机端子29之间,连接有用于向电动机6供给电力的配线(未图示)。在基板83上固定有与配线及电位器37连接的多个端子销86。中间壳体22在中间框部32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端部具备端子销保持部87。

(马桶盖开闭单元的动作)

当通过经由端子销86的电力的供给而沿正方向或反方向驱动电动机6时,电动机6的驱动力经由传递机构8传递到输出轴7。因此,如图2所示,固定在输出轴7上的马桶盖201沿朝向关闭位置的关闭方向a或朝向打开位置的打开方向b旋转。当马桶盖201旋转时,从电位器37输出与马桶盖201的旋转角度位置对应的信号。

另外,当与输出轴7连接的马桶盖201沿关闭方向a旋转时,第一螺旋弹簧53及第二螺旋弹簧54储存使输出轴7围绕轴线l沿打开方向b旋转的作用力。因此,使马桶盖201沿打开方向b旋转时,第一螺旋弹簧53及第二螺旋弹簧54作为在打开方向b上对沿打开方向b驱动的输出轴7施力的辅助弹簧发挥作用。另外,传递机构8在第一齿轮39上具备扭矩限制器46。因此,在过大的负载从马桶盖201经由输出轴7施加到传递机构8的情况下,扭矩限制器46发挥作用,切断由传递机构8进行的驱动力的传递。由此,防止了传递机构8因来自外部的过大的负载而损坏。

(扭矩限制器)

接下来,对扭矩限制器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0是具备扭矩限制器46的第一齿轮39的立体图。图11是第一齿轮39的剖视图。图12是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第一齿轮39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第一齿轮39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2所示,第一齿轮39具备具有第一小径齿轮39b的第一齿轮部件101、固定于第一齿轮部件101上的筒状部件102以及安装到筒状部件102上的螺旋弹簧103。另外,第一齿轮39具备具有第一大径齿轮39a的第二齿轮部件104。

第一齿轮部件101具备构成第一小径齿轮39b的第一齿轮部110、位于第一齿轮部110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轴部111以及在第一齿轮部110和轴部111之间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112。第一支轴45贯通第一齿轮部件101。第一方向z与第一支轴45的轴线即第一小径齿轮39b的旋转中心线一致。轴部111从凸缘部112侧朝向前端具备大径轴部分111a和外径小于大径轴部分111a的小径轴部分111b。在大径轴部分111a和小径轴部分111b之间设置有环状台阶部111c。如图12、图13所示,在大径轴部分111a的外周面,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凹部107。在小径轴部分111b设置有轴部环状槽113。如图13所示,在凸缘部112中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面设置有凸缘部环状槽114。另外,在凸缘部环状槽114的周向的多个部位,在凸缘部环状槽114的内侧,设置有从凸缘部环状槽114的底面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卡止突起115(卡止部)。

在此,第一齿轮部件101具备:树脂制支架118,其具备凸缘部112及轴部111;以及金属制齿轮部件119,其具备第一齿轮部110。齿轮部件119同轴地固定于支架118。即,在支架118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面,设置有供齿轮部件119嵌入的齿轮部件固定孔118a,齿轮部件119通过其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一部分插入到齿轮部件固定孔118a中而固定于支架118。

筒状部件102是金属制的。如图11所示,筒状部件102在第一方向z的一端具备向内周侧延伸的弯曲部102a。另外,如图12、图13所示,筒状部件10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一端具备多个缺口部102b(被卡止部)。筒状部件102以轴部111贯通其中的状态固定于该轴部111。在筒状部件102固定于轴部111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齿轮部件101的凸缘部112的卡止突起115分别嵌入缺口部102b。由此,筒状部件102以不能旋转的状态固定于第一齿轮部件101的轴部111。即,卡止突起115和筒状部件102的缺口部102b构成防止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筒状部件102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止转机构120。

如图11所示,筒状部件102从外周侧覆盖大径轴部分111a。筒状部件102和轴部111由充填于在大径轴部分111a形成的凹部107的粘接剂可靠地固定。在筒状部件102固定到轴部111的状态下,筒状部件102的弯曲部102a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大径轴部分111a和小径轴部分111b之间的环状台阶部111c抵接。

螺旋弹簧103是金属制的。螺旋弹簧103的自然长度下的内径尺寸小于筒状部件102的外径尺寸。因此,螺旋弹簧103以收紧的状态安装于筒状部件102。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及另一端103b从相互不同的角度位置向外周侧突出。从第一方向z(螺旋弹簧10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及另一端103b在周向上分离。

如图12所示,第二齿轮部件104具备筒部121和设置于筒部121的外周面上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第二齿轮部122。另外,第二齿轮部件104具备从筒部12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缘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部123。如图13所示,环状部123在内周侧的端缘具备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124。

第二齿轮部122构成第一齿轮39的第一大径齿轮39a。更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筒部121具有小径筒部分128、位于小径筒部分128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且外径尺寸大于小径筒部分128的大径筒部分129、以及在小径筒部分128和大径筒部分129之间朝向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环状面130。在小径筒部分128,在周向上分离的两个地方设置有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的周向宽度相同。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是从z2方向将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切口的缺口部。

另外,筒部121具备在第一狭缝131的外周侧从环状面130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第一壁部134和在第二狭缝132的外周外从环状面130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第二壁部135。第一壁部134及第二壁部135的周向长度大于第一狭缝131及第一狭缝131的周向宽度。因此,第一壁部134从外周侧覆盖第一狭缝131,第二壁部135从外周侧覆盖第二狭缝132。

在构成第一齿轮39时,首先,在第一齿轮部件101安装筒状部件102及螺旋弹簧103。接下来,将安装有筒状部件102及螺旋弹簧103的状态的轴部111插入到第二齿轮部件104的筒部121。

在此,如图11所示,在轴部111插入到筒部121的状态下,筒部121在螺旋弹簧103的外周侧与螺旋弹簧103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另外,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插入到第一狭缝131中,另一端103b插入到第二狭缝132中。在此,第一狭缝131的周向宽度及第二狭缝132的周向宽度大于螺旋弹簧103的直径。另外,在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与在周向上对置并限定第一狭缝131的筒部121的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131b中的一方抵接时,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与在周向上对置并限定第二狭缝132的筒部121的一对第二狭缝内壁面132a、132b双方分离(参照后述的图14)。

另外,在轴部111插入到筒部121的状态下,小径轴部分111b具备贯通第二齿轮部件104的环状部123且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突出部分111d。而且,固定于轴部111的筒状部件102的弯曲部102a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环状部123抵接。

在此,轴部环状槽113位于突出部分111d,在轴部环状槽113中安装有结合部件137。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部件137是e型圈。当结合部件137安装到轴部环状槽113时,结合部件137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环状部123的环状的突出部124接触。另外,环状部123由筒状部件102(弯曲部102a)和结合部件137从第一方向z的两侧夹在中间。由此,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第二齿轮部件104以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结合。

(扭矩限制器的动作)

图14是扭矩限制器46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4的(a)是第一齿轮部件101顺时针旋转时的说明图,图14的(b)是第一齿轮部件101逆时针旋转时的说明图。在图14中,是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沿与第一支轴45正交的方向切断第一齿轮39的状态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103为右旋。

首先,当来自电动机6的驱动力经由蜗杆38传递到第一大径齿轮39a时,第二齿轮部件104旋转。在第二齿轮部件104沿ccw方向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14的(a)所示,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131b中的一方的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与插入到第一狭缝131中的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抵接。由此,因为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沿周向按压螺旋弹簧103,所以螺旋弹簧103与第二齿轮部件104一体旋转。另外,当螺旋弹簧103旋转时,以该螺旋弹簧103收紧的状态安装螺旋弹簧103的筒状部件102旋转,因此,第一齿轮部件101沿ccw方向逆时针旋转。即,第一齿轮部件101与第二齿轮部件104一体地旋转。由此,电动机6的驱动力经由第一齿轮39传递到输出轴7。

接下来,在第二齿轮部件104沿cw方向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14的(b)所示,一对第二狭缝内壁面132a、132b中的另一第二狭缝内壁面132b与插入到第二狭缝132中的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抵接。由此,因为第二狭缝内壁面132b沿周向按压螺旋弹簧103,所以螺旋弹簧103与第二齿轮部件104一体地旋转。另外,当螺旋弹簧103旋转时,以收紧螺旋弹簧103的状态安装螺旋弹簧103的筒状部件102旋转,因此,第一齿轮部件101沿cw方向顺时针旋转。即,第一齿轮部件101与第二齿轮部件104一体地旋转。由此,电动机6的驱动力经由第一齿轮39传递到输出轴7。

在此,如图2所示,在通过开闭驱动装置沿关闭方向a驱动马桶盖201时,有时马桶盖201由马桶单元200的使用者向关闭方向a操作,马桶盖201以比由开闭驱动装置驱动的移动速度快的速度向关闭方向a移动。或者,在马桶盖201由开闭驱动装置沿打开方向b驱动时,有时使用者沿打开方向b操作,马桶盖201以比由开闭驱动装置驱动的移动速度快的速度沿打开方向b移动。另外,在马桶盖201由开闭驱动装置驱动时,有时由使用者沿与开闭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马桶盖201。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大的负载从马桶盖201经由输出轴7施加到传递机构8。在从外部施加于传递机构8的负载大于螺旋弹簧103收紧筒状部件102的绕紧力的情况下,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第二齿轮部件104开始相对旋转。

例如,当缠绕了螺旋弹簧103的第一齿轮部件101通过经由输出轴7输入到传递机构8的负载而沿cw方向顺时针旋转时,如图14的(a)所示,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成为与周向的一侧的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抵接的状态。此时,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不与第二狭缝内壁面132a、132b抵接。

在此,在施加于传递机构8的负载大于绕紧力的情况下,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第二齿轮部件104开始相对旋转。其结果是,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被一方的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向与第一齿轮部件10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逆时针ccw方向按压,螺旋弹簧103在松开方向上松弛。由此,因为筒状部件102相对于螺旋弹簧103开始滑动,所以在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第二齿轮部件104之间,驱动力的传递被切断。因此,能够防止当从外部施加过大的负载时传递机构8及电动机6损坏。

另外,当缠绕有螺旋弹簧103的第一齿轮部件101通过经由输出轴7输入到传递机构8的负载而沿ccw方向逆时针旋转时,如图14的(b)所示,成为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与周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狭缝内壁面132b抵接的状态。此时,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不与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131b抵接。

在此,在施加于传递机构8的负载大于绕紧力的情况下,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第二齿轮部件104开始相对旋转。其结果是,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被第二狭缝内壁面132b向与第一齿轮部件10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顺时针cw方向按压,螺旋弹簧103在松开方向上松弛。由此,第一齿轮部件101及筒状部件102相对于螺旋弹簧103开始滑动,所以在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第二齿轮部件104之间,驱动力的传递被切断。因此,能够防止当从外部施加过大的负载时传递机构8及电动机6损坏。

(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扭矩限制器46发挥作用时,螺旋弹簧103相对于筒状部件102滑动,螺旋弹簧103和筒状部件102滑动接触。此时,因为螺旋弹簧103是金属制的,所以在与筒状部件102滑动接触时磨损少,另外,因为筒状部件102不需要在外周面具备凹凸,所以即使在螺旋弹簧103与筒状部件102滑动接触的情况下,与具备凸部的部件和具备凹凸面的部件滑动接触的情况比较,筒状部件102的磨损也少。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滑动接触的部件的磨损引起的扭矩限制器46能够传递的扭矩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狭缝131的周向宽度及第二狭缝132的周向宽度大于螺旋弹簧103的直径。而且,在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与限定第一狭缝131的筒部121的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131b中的一方抵接时,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与限定第二狭缝132的筒部121的第二狭缝内壁面132a、132b双方分离。由此,能够使扭矩限制器46发挥作用,而与第一齿轮部件101由于从外部施加的负载而旋转的方向无关。

在此,在扭矩限制器46中,彼此滑动接触的螺旋弹簧103和筒状部件102是金属制的,与将它们设为树脂制的情况比较,散热性高。因此,即使在螺旋弹簧103和筒状部件102滑动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它们的温度上升。由此,能够抑制扭矩限制器46传递的扭矩因温度变化而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扭矩限制器46中,通过调节将螺旋弹簧103收紧到筒状部件102的绕紧力,能够调节扭矩限制器46传递的扭矩。

另外,扭矩限制器46具有防止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筒状部件102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止转机构120。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齿轮部件101和筒状部件102相对旋转。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部件101具备:树脂制支架118,其具备凸缘部112及轴部111;以及金属制齿轮部件119,其具备第一齿轮部110且同轴地固定于支架118。因此,能够防止当负载施加到第一齿轮部件101时第一齿轮部110损坏。

另外,第二齿轮部件104在设置于筒部121的第一狭缝131的外周侧具备第一壁部134,在第二狭缝132的外周侧具备第二壁部135。因此,能够提高第二齿轮部件104的刚性。由此,能够防止第二齿轮部件104的损坏。

而且,根据马桶盖开闭单元3,在由于马桶单元200的使用者操作马桶盖201而从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7输入大的力的情况下,扭矩限制器46发挥作用,切断驱动力的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传递机构8由于来自外部的力而损坏。

(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螺旋弹簧103,采用了右旋的螺旋弹簧,但也可以采用左旋的螺旋弹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扭矩限制器46同样的作用效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与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131b抵接时的第一齿轮部件101的旋转方向及第二齿轮部件104的旋转方向与上述的例子相反。另外,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与一对第二狭缝内壁面132a、132b抵接时的第一齿轮部件101的旋转方向及第二齿轮部件104的旋转方向与上述的例子相反。

图15是变形例1的扭矩限制器的说明图。在变形例1的扭矩限制器46a中,设置于第二齿轮部件104的筒部121(小径筒部分128)的第一狭缝131和第二狭缝132是相同的狭缝141。即,在第二齿轮部件104的筒部121设置一个狭缝141作为第一狭缝131和第二狭缝132。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与限定狭缝141的一对狭缝内壁面141a、141b的一方抵接时,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b也与限定狭缝141的狭缝内壁面141a、141b双方分离。另外,在螺旋弹簧103的另一端103a与限定狭缝141的一对狭缝内壁面141a、141b的一方抵接时,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b与限定狭缝141的狭缝内壁面141a、141b双方分离。

在扭矩限制器46a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扭矩限制器46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6是变形例2的扭矩限制器46b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具备扭矩限制器46b的第一齿轮39a具备与上述的第一齿轮39对应的构成,所以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部件101具备从凸缘部112的外周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轴部侧)突出的环状突部145。另外,环状突部145从外周侧围绕设置有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的第二齿轮部件104的小径筒部分128且从外周侧与该小径筒部分128接触。另一方面,第二齿轮部件104不具备第一壁部134及第二壁部135。根据本实施例,因为第一齿轮部件101的环状突部145从外周侧支承设置有第一狭缝131和第二狭缝132的小径筒部分128,所以能够防止第二齿轮部件104的损坏。

图17是变形例3的扭矩限制器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具备变形例3的扭矩限制器46c的第一齿轮39b具备与上述的第一齿轮39对应的构成,所以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扭矩限制器46c中,在第二齿轮部件104的筒部121(小径筒部分128)设置有第一狭缝131和第二狭缝132作为开口部。另外,第二齿轮部件104不具备第一壁部134及第二壁部135。

根据本实施例,因为在小径筒部分128设置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作为开口部,所以与设置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作为缺口部的情况比较,第二齿轮部件104的刚性高。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第二齿轮部件104的损坏。此外,在第二齿轮部件104上也可以不具备第一壁部134及第二壁部135。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齿轮部件119与支架118分体形成,齿轮部件119通过其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一部分插入到齿轮部件固定孔118a中而固定于支架118,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8和图19所示,也可将支架118和齿轮部件119一体形成(也就是说,可将第一齿轮部件101一体形成)。在齿轮部件119与支架118分体形成时,两者的中心容易产生偏移,为了使两者的中心对齐,支架118需要在径向尺寸上确保余量。与此相对,通过将支架118和齿轮部件119一体形成,能避免两者的中心产生偏移,支架118无需在径向尺寸上确保大的余量。并且,通过将支架118和齿轮部件119一体形成,还能避免因作为与蜗杆38啮合的蜗轮的第一齿轮39在力的传递过程中沿推力方向(即第一方向z)移动导致齿轮部件119欲与支架118分离、从而齿轮的啮合部在径向和推力方向上同时恶化的情况,从而能避免转矩传递的损失和噪音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理想的是由烧结树脂形成第二齿轮40,由此,能提高第二齿轮40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