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液力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487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漏液力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力阻尼的减震器,特别是以油为阻尼介质的汽车减震器。
众所周知,汽车上广泛采用以油为阻尼介质的减震器,这种减震器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漏油,减震器中油一旦漏出则失去减震效果。以小轿车、微型汽车为例,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8万公里,后减震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3-4万公里,进口减震器寿命稍长一些。减震器漏油的部位一般在活塞杆和油封的配合面,其形成有三种,一是油封磨损变形,二是活塞杆磨损变凹,三是油封、活塞杆均磨损变形,这三种形式都使活塞杆和油封的配合面出现缝隙,在油缸内压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漏油,从而失去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漏液力减震器,它具有延长无漏时间提高使用寿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是一、减少活塞杆对导向座和油封的径向压力,二、减少活塞杆对油封的磨擦力,三、减小油缸内油介质对油封的工作压力。这三种方法单独或组合起来,使油封、活塞杆的磨损延缓,不漏油时间延长,从而提高其工作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漏液力减震器,它有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活塞,导向座,油封,减压孔和油路,其特征在于活塞杆的负载支承点到活塞杆底端的距离l与活塞杆总长L之比m≥60%,活塞杆的负载外露点到活塞杆顶点的长n≥4.5-7.5cm。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70%。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85%。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与导向座之间的轴向开有双层减压孔,增设的下层减压孔与原减压孔间隔一个距离。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为上下两层,每层均为下唇式,两层油封为分体结构,上下两层之间有一空腔。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间的空腔开有减压孔通贮油缸,下油封上有微孔,下油封的下空腔与上空腔经微孔导通。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导向座与下油封之间设有导流片,导流片与导向座之间成一空腔,下层减压孔在该空腔内。
一种无漏液力减震器,它有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活塞,导向座,油封,减压孔和油路,其特征在于油封与导向座之间的轴向开有双层减压孔,增设的下层减压孔与原减压孔间隔一个距离。
上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为上下两层,每层均为下唇式,两层油封为分体结构,上下两层之间有一空腔。
上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间的空腔开有减压孔通贮油缸,下油封上有微孔,下油封的下空腔与上空腔经微孔导通。
上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导向座与下油封之间设有导流片,导流片与导向座之间成一空腔,下层减压孔在该空腔内。
上述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活塞杆的负载支承点到活塞杆底端的距离l与活塞杆总长L之比m≥60%,活塞杆的外露点到活塞杆顶点的长n≥4.5-7.5cm。
上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70%。
上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8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措施的要点是1、提高活塞杆与导向座的磨擦点位置。现有的液力减震器的活塞杆的磨损位置都较低,活塞杆有很长一段露在减震器油缸体的外面,在整个使用寿命期中从来不进入油缸体,不与导向座相接触。另外分析报损的活塞杆,杆的磨损区中点(即减震器最大标准静载时活塞杆与导向座的接触点)到活塞杆底端的长l与活塞杆总长L之比m均小于60%。因此,提高m值可以使活塞杆下端活塞对工作缸及活塞杆对导向座的压力变小,从而延缓了它们之间的磨损。提高磨擦点位置,但要保留活塞杆上下行程所需的静载外露段,外露段的适当值与活塞杆的工作环境有关,以车辆为例,用于前轮时较短,用于后轮时较长,城市车较短,野外车较长,根据经验活塞杆的标准最大静载外露点(即活塞杆标准最大静载时露出减震器体的最下端点)到活塞杆顶点的长n≥4.5-7.5cm为宜。
当m值提高到70%时,活塞杆和活塞的工作寿命会出现的明显的延长,当m值提高到85%时,减震器的寿命会出现特别显著的延长。
2、开双层减压孔减小对油封的压力。由于增设下层减压孔,从导向座与活塞杆间挤过去的高压油,在到达油封前先经增设的下层减压孔流去大部分油,油封受压力会大大的下降,同时保留上层的孔但大大缩小上孔的泄油量,使油封的受压力进一步减小,让油封在低压下工作,减小磨损,延长其工作寿命。
3、油封上面构置油腔,润滑油封上部的活塞杆,减小活塞杆向油封下方滑动的磨损。增设一个油封,下油封为承受高压的主油封,上油封为无压或承受低压的次油封,两油封之间的空腔可以与油路相通,空腔内充有油,活塞杆在主油封的上段和下段均有油,改变了原活塞杆向下运动时,油封上部的活塞杆无油润滑因而油封磨损大的现象。
4、增设导流片减小对油封的压力。导流片下有泄油减压孔,所以油压大部分被导流片阻挡,从而使油封在较低压力下工作,延缓磨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显然是各种阻尼液体的代名词,不限于目前实际使用的油介质。
上述四种措施按所述的方案组合使用,一方面减少了活塞杆与导向座之间的磨损,以及活塞与工作缸之间的磨损,另一方面减少了油封与活塞杆之间的磨损,该减震器在外漏和内漏上都大有改善,使用寿命因此而延长。
附图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1活塞杆,2上油封,3导向座上体,4下油封,5导流片,6导向座,7贮油缸,8防尘罩,9贮油腔,10减压孔,11上空腔,12上层减压孔,13下空腔,14下层减压孔,15最大标准静载接触点,16活塞杆底端点,17活塞,18工作缸,19活塞杆顶点,20标准最大静载外露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案,有贮油缸7,工作缸18,活塞杆1,活塞17,导向座6,油封4,减压孔12和各缸、孔及阀构成的油路,其特征在于接触点15到活塞杆底端点16的长l与活塞杆顶点19到底端点16的总长L之比m≥60%,外露点20到顶点19的长n≥4.5-7.5cm。
附图所示的结构表示了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技术方案。它增设了下层减压孔14,下唇式油封2,导流片5,构成贮油腔9,上空腔11,下空腔13,下唇式油封4有微孔,贮油腔9与上空腔11经微孔相通,下层减压孔14是主减压孔,可以与现有减压孔的设置一样延圆周成120°开三个孔。减震器工作时,从活塞杆1与导向座6之间的间隙中进入下空腔13的高压油,被导流片5阻挡从下层减压孔14流入贮油缸7,一小部分油从导流片5与活塞杆1之间的微小间隙流入上空腔11,压力已经大为减小,再经上层减压孔12减压,油封4的压力远比现有减震器油封的压力小。此外,油封4上的贮油腔9内也因油封4上的微孔而充有油,油封4上部的活塞杆也被油润滑。油封2是贮油腔9的一部分,减压孔10排泄经微压进入贮油腔9的过多的油。
附图所示的结构去掉减压孔10、油封2、空腔9、导流片5,即为权利要求9所述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1.一种无漏液力减震器,它有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活塞,导向座,油封,减压孔和油路,其特征在于活塞杆的负载支承点到活塞杆底端的距离l与活塞杆总长L之比m≥60%,活塞杆的负载外露点到活塞杆顶点的长n≥4.5-7.5c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7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85%。
4.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与导向座之间的轴向开有双层减压孔,增设的下层减压孔与原减压孔间隔一个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为上下两层,每层均为下唇式,两层油封为分体结构,上下两层之间有一空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间的空腔开有减压孔通贮油缸,下油封上有微孔,下油封的下空腔与上空腔经微孔导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导向座与下油封之间设有导流片,导流片与导向座之间成一空腔,下层减压孔在该空腔内。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导向座与油封之间设有导流片,导流片与导向座之间成一空腔,下层减压孔在该空腔内。
9.一种无漏液力减震器,它有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活塞,导向座,油封,减压孔和油路,其特征在于油封与导向座之间的轴向开有双层减压孔,增设的下层减压孔与原减压孔间隔一个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为上下两层,每层均为下唇式,两层油封为分体结构,上下两层之间有一空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油封间的空腔开有减压孔通贮油缸,下油封上有微孔,下油封的下空腔与上空腔经微孔导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导向座与下油封之间设有导流片,导流片与导向座之间成一空腔,下层减压孔在该空腔内。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导向座与下油封之间设有导流片,导流片与导向座之间成一空腔,下层减压孔在该空腔内。
14.如权利要求9、10、11、12、13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活塞杆的负载支承点到活塞杆底端的距离l与活塞杆总长L之比m≥60%,活塞杆的外露点到活塞杆顶点的长n≥4.5-7.5cm。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7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漏液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m≥85%。
专利摘要一种无漏液力减震器,特别是以油为阻尼介质的汽车减震器,它有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活塞,导向座,油封,减压孔和油路,其特征在于将活塞杆的摩擦部位向上移动,增设下层减压孔,导流片和油封上贮油腔,减小因径向载荷带来的活塞杆对导向座的压力,减小油封工作压力和增加油封的润滑,从而延缓活塞杆和油封及其配合件的磨损,延长减震器的工作寿命。
文档编号F16F9/10GK2242996SQ9620305
公开日1996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1996年1月24日
发明者李忠福 申请人:李忠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