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套轴承及采用其的汽车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69030阅读:来源:国知局
边缘朝向所述齿条轴的中心延伸的两侧边以及连接该两边缘的一侧边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中的垂直线,和由分别沿径向从在第二接触部分的内侧内周面的周向上的两边缘朝向所述齿条轴的中心延伸的两侧边以及连接该两边缘的一侧边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中的垂直线,两者彼此相交形成一角度,由分别沿径向从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内侧内周面的周向上的两边缘朝向所述齿条轴的中心延伸的两侧边以及连接该两边缘的一侧边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中的垂直线,和由分别沿径向从在第三接触部分的内侧内周面的周向上的两边缘朝向所述齿条轴的中心延伸的两侧边以及连接该两边缘的一侧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中的垂直线,两者彼此相交形成一角度,该角度与前述的角度相等。
[0021 ] 每个第一至第三接触部分可从所述衬套的内周面朝向所述齿条轴的中心凸出。
[0022]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衬套轴承,所述衬套的内周面可由彼此连续的三个凸状、凹状或者平坦状表面构成,且第一至第三接触部分可分别形成在这三个表面上。
[0023]在较佳实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狭槽在所述衬套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和另一端面中的一个处开口,并沿轴向从所述一个端面和所述另一端面中的一个经过所述周向槽延伸至在所述衬套的轴向上的所述一个端面和所述另一端面中的另一个附近。每个这种狭槽可以平行于轴向延伸或者替代地以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另外,在其中有至少两个狭槽的情形中,这两条狭槽中的一个可以平行于轴向延伸,而两个狭槽中的另一个可以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式延伸。
[0024]所述衬套可具有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包括:所述内周面、所述第一至第三接触部分、所述外周面以及所述周向槽,且多个突起一体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外周面上并沿周向彼此间隔开,以及所述多个突起可适于与外壳的内周面接触,所述齿条轴穿过该外壳。
[0025]根据本发明的衬套轴承可进一步包括:定位装置,其用于确定所述衬套在周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壳的内周面的位置。
[0026]一优选示例中,该定位装置可具有一体地设置在衬套上的突起,从而装配在设置于外壳的内周面中的凹陷。
[0027]根据本发明的汽车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包括:齿轮;齿条轴,其具有与所述齿轮的齿啮合的齿条齿;外壳,所述齿条轴穿过该外壳;以及上述的衬套轴承,其装配在外壳中并相对于该外壳可移动地支承齿条轴。
[0028]在根据本发明的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中,该外壳可以是中空支承件,其用于支承齿条轴以及用于容纳齿轮的齿轮外壳。较佳地,该外壳是用于容纳齿轮的齿轮外壳,且该衬套轴承布置在外壳中或者在优选不例中布置在用作外壳的齿轮外壳中,从而在相邻于齿轮的侧上可移动地支承齿条轴。
本发明的优点
[0029]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衬套轴承以及采用其的汽车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这使得能够令人满意地支承齿条轴而不导致径向位移发生并使得能够降低在蠕变变形和受热历程时所导致的应力释放的效应。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沿图2中所示线1-1的箭头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说明性视图;
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用于汽车的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的实施例的说明性视图;
图8是图7所不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说明性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说明性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视图;以及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基于附图所示优选实施例给出实施本发明方式的更详细说明。应注意到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2]图7和8中,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用于汽车的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I包括:齿轮2 ;齿条轴5,该齿条轴5具有与齿轮2的齿3啮合的齿条齿4 ;用作外壳的齿轮外壳6,齿条轴5穿过该齿轮外壳6 ;以及衬套轴承7,该衬套轴承7装配在齿轮外壳6内并在A方向上,即在轴向上相对于齿轮外壳6可移动地支承齿条轴5。
[0033]具有轴线11的齿轮2适于通过方向盘的转动而沿Rl方向或R2方向围绕轴线11旋转。齿轮外壳6具有装配有衬套轴承7的圆柱形内周面12。
[0034]如图1至5具体示出的,衬套轴承7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衬套17,其具有在其外周面15上的周向槽16 ;环形弹性件18,其装配在衬套17的周向槽16中并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制成的O形环等构成;以及定位装置,其用于确定衬套17沿B方向,即周向,相对于齿轮外壳6的内周面12的位置。
[0035]衬套17具有主体部分35和两个突起36、37,这两个突起一体地设置在主体部分35的外周面15上并沿B方向以180°间隔彼此间隔开。
[0036]除了上述的外周面15和周向槽16,该主体部分35还具有:圆弧形内周面71,其曲率中心位于中心O处;狭槽23、24、25、26和30,其沿B方向部分地切开内周面71 ;接触部分73,其形成在内周面71上从而在沿垂直于A方向和齿轮2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线72上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接触;接触部分74,其如此形成在内周面71上,即布置成在B方向上相对于接触部分73存在间隔,从而在线72的一侧上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接触;以及接触部分75,其如此形成在内周面71上,即布置成在B方向上相对于接触部分73存在间隔,且使接触部分73介于接触部分75与接触部分74之间,从而在线72的另一侧上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接触。
[0037]夕卜周面15由狭槽23、24、25、26和30沿B方向部分地切开并相对于齿轮外壳6的内周面12形成间隙38。
[0038]该实施例中,接触部分74和75以线72作为对称轴线双侧对称地布置,且分别在B方向上相对于接触部分73等角度间隔地布置。每个接触部分73、74和75从内周面71朝向齿条轴5的中心O凸出。接触部分73、74和75的至少一部分分别适于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中的外表面50、42和43 (除了在齿条齿4侧上的外周面48)接触。接触部分73、74和75分别具有平坦状内侧内周面20、21和22,它们分别沿C方向从内周面71向内布置并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接触。
[0039]内侧内周面20具有围绕齿条轴5的中心O不小于5°且不大于90°的中心角Θ 1,该实施例中为30° ;内侧内周面21具有围绕齿条轴5的中心O不小于5°且不大于90°的中心角Θ1,该实施例中为30° ;以及内侧内周面22具有围绕齿条轴5的中心O不小于5°且不大于90°的中心角Θ1,该实施例中为30°。
[0040]内侧内周面20的一部分适于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中的与齿条齿4侧相反侧上的外周面50 (除了齿条轴5的齿条齿4侧上的外周面48)线性接触。内侧内周面21的一部分适于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中的在线72 —侧上的外周面(除了齿条齿4侧上的外周面48以及与齿条轴5的齿条齿4侧相反的侧上的外周面50)线性接触。内侧内周面22的一部分适于可滑动地与齿条轴5的外周面41中的在线72另一侧上的外周面43 (除了齿条齿4侧上的外周面48以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