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片、隔热部件、隔热片的制造方法及隔热部件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0405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隔热片、隔热部件、隔热片的制造方法及隔热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隔热片、隔热部件、隔热片的制造方法及隔热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已知有通过将在聚酯树脂片的两面上真空蒸镀有铝的金属蒸镀薄膜和用聚酯的纤维编成的网交替地层叠而构成的隔热部件。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将低辐射率层和低热传导层交替地重叠的层叠隔热部件。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 - 787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根据通过将金属蒸镀片和网交替地层叠而构成的隔热部件,难以在满足被要求的隔热特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0005]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片具备:第I热传导抑制层,抑制热传导;第I辐射热反射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一面侧,并反射辐射热;以及至少表面包含树脂的突出部,比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突出。
[0006]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第I热传导抑制层含有树脂。
[0007]也可以是,上述隔热片在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具有开口 ;突出部沿着开口的边缘形成。
[0008]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开口是将第I辐射热反射层及第I热传导抑制层贯通的贯通孔。
[0009]上述隔热片也可以在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的与开口不同的位置处,还具有将第I辐射热反射层及第I热传导抑制层贯通的其他贯通孔。
[0010]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片具备:第I热传导抑制层,抑制热传导;第I辐射热反射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一个面侧,并反射辐射热;第2热传导抑制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另一面侧;以及突出部,比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突出,至少在表面中含有树脂;第I辐射热反射层在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具有开口 ;突出部沿着开口的边缘形成。
[0011]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片具备:第I热传导抑制层,抑制热传导;第I辐射热反射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一个面侧,并反射辐射热;第2辐射热反射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另一面侧;第2热传导抑制层,配置在第2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侧;以及突出部,比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突出,至少在表面中含有树脂;第I辐射热反射层在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具有开口 ;突出部沿着开口的边缘形成。
[0012]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开口是将第I辐射热反射层、第I热传导抑制层、第2辐射热反射层及第2热传导抑制层贯通的贯通孔。
[0013]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突出部具有沿着贯通孔的内壁延长、将第I热传导抑制层与第2热传导抑制层接合的接合部。
[0014]上述隔热片也可以是,在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的与开口不同的位置处,还具有将第I辐射热反射层、第I热传导抑制层、第2辐射热反射层及第2热传导抑制层贯通的其他贯通孔。
[0015]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第I热传导抑制层具有树脂层;第2热传导抑制层具有包含树脂纤维的无纺布层。
[0016]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突出部由树脂层及无纺布层的各自的材料的混合物形成。
[0017]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突出部是不进入到形成在无纺布层上的空隙中的形状或大小。
[0018]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片具备:第I热传导抑制层,抑制热传导;第I辐射热反射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一面侧,并反射辐射热;以及突出部,通过使第I热传导抑制层中含有的树脂熔解而堆积到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另一面或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来形成,该突出部的至少表面含有树脂。
[0019]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上述隔热片还具备:第2辐射热反射层,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另一面侧;以及第2热传导抑制层,配置在第2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侧,具有包含树脂纤维的无纺布层;突出部通过除了树脂以外也使树脂纤维也熔解而堆积到第I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来形成。
[0020]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第I辐射热反射层在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上具有开口 ;突出部沿着开口的边缘形成。
[0021]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开口是将第I辐射热反射层、第I热传导抑制层、第2辐射热反射层及第2热传导抑制层贯通的贯通孔。
[0022]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突出部通过树脂及树脂纤维熔解而形成,具有沿着贯通孔的内壁延长、将第I热传导抑制层和第2热传导抑制层接合的接合部。
[0023]在上述隔热片中,也可以是,突出部是不进入到形成在无纺布层上的空隙中的形状或大小。
[0024]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部件通过将上述隔热片夹着突出部层叠多个而形成。
[0025]也可以是,多个隔热片包括具有第I贯通孔的第I隔热片、和与第I隔热片对置配置且具有第2贯通孔的第2隔热片;第I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在多个隔热片的层叠方向上设在不重叠的位置。
[0026]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片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层叠片的隔热片的制造方法,该层叠片具有抑制热传导的第I热传导抑制层和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一面侧并反射辐射热的第I辐射热反射层,包括如下工序,即,通过使第I热传导抑制层中含有的树脂熔解而使树脂堆积到层叠片的至少一个面上,从而形成比上述至少一个面突出的至少表面含有上述树脂的突出部。
[0027]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是,在上述工序中,在上述层叠片的上述至少一个面上形成开口并且将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开口的边缘形成。
[0028]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层叠片还具有配置在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另一面侧的第2辐射热反射层、和配置在第2辐射热反射层的与层叠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面相反的面侧的第2热传导抑制层;第2热传导抑制层具有树脂层;在工序中,在将层叠了第I辐射热反射层、第I热传导抑制层及第2辐射热反射层的第I片与包括第2热传导抑制层的第2片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从第I片的与层叠第2片的面相反的面侧或从第2片的与层叠第I片的面相反的面将热针刺入后抜出,从而形成将第I片及第2片贯通的贯通孔作为开口,通过由热针的拔刺而熔融的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树脂层的树脂及第2热传导抑制层的树脂层的树脂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将第I片与第2片接合,通过由热针的拔刺而熔融的第I热传导抑制层的树脂层的树脂及第2热传导抑制层的树脂层的树脂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形成沿着贯通孔的边缘的突出部。
[0029]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热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上述隔热片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多个隔热片夹着突出部层叠来制造隔热部件的工序。
[0030]另外,上述发明的概要没有列举本发明全部必要特征。此外,这些特征组的子组合也可以成为发明。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32]图2是层叠了多个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隔热片的隔热部件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33]图3是制造隔热片的热针加工装置的概略图的一例。
[0034]图4是表示隔热片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0035]图5是用来对关于贯通孔的数值进行说明的图。
[0036]图6是用来对关于贯通孔的数值进行说明的图。
[0037]图7是表示将无纺布片的密度及热针的针径改变来测量隔热片的隔热特性的结果的一例的表。
[0038]图8是表示关于形成在评价用的试样的隔热片上的贯通孔的数值的测量结果的一例的表。
[0039]图9是表示关于形成在评价用的试样的隔热片上的贯通孔的高度H的测量结果的一例的表。
[0040]图10是有关其他实施例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41]图11是有关其他实施例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42]图12是有关其他实施例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43]图13是有关其他实施例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44]图14是有关其他实施例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45]图15是有关其他实施例的隔热片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
[0046]图16是表示具有测量贯通孔及其他贯通孔的隔热片的隔热特性的结果的一例的表。
[0047]图17是表示具有开口及其他贯通孔的隔热片的隔热特性的结果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通过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但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有关权利要求书的发明。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的全部都在发明的解决手段中并不是必须的。
[0049]图1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隔热片300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例。隔热片300具备金属蒸镀片100及无纺布片200。金属蒸镀片100具有树脂层102、金属层104及106。
[0050]金属层104配置在树脂层102的一个面侧,金属层106配置在树脂层102的另一面侧。金属层104及106也可以通过在树脂层102的两面上蒸镀金属而形成。此外,金属层也可以仅在树脂层102的某一个面上形成。
[0051]树脂层102通过热塑性树脂形成。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或聚酰胺等。从熔点、吸水性、金属的蒸镀性、断裂强度、重量或成本等的观点看,优选的是使用聚酯类的材料。树脂层102是抑制热传导的第I热传导抑制层或第2热传导抑制层的一例。
[0052]作为构成金属层104及106的金属,例如可以使用铝、金、银、铜、镍等。从垂直红外线反射率、蒸镀的容易度、蒸镀膜的均匀性、重量或成本等的观点,优选的是使用铝作为金属。金属层104及106是反射辐射热的第I辐射热反射层或第2辐射热反射层的一例。
[0053]向树脂层102蒸镀金属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但也可以通过连续式或批量式真空蒸镀机,通过电热加热、溅镀、离子电镀、离子束等进行。金属层104及106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定,优选的是100埃以上1000埃以下。通过使金属层104或106的厚度为100埃以上,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金属层104或106透过的红外线量,进一步抑制隔热特性的下降。此夕卜,通过使金属层104及106的厚度成为1000埃以下,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层104及106中的热传导率的增加,此外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施工时因弯折等造成的裂纹的发生。
[0054]金属蒸镀片100的厚度优选的是3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金属蒸镀片100的厚度更优选的是6 μ m以上50 μ m以下。通过使金属蒸镀片100的厚度为3 μ m以上,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金属层104或106中发生裙皱。通过使金属蒸镀片100的厚度为6 μπι以上,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金属层104或106中发生裙皱。此外,通过使金属蒸镀片100的厚度为100 μπι以下,能够进一步抑制重量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抑制向无纺布片20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