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衬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84308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接触面积的变化尽可能地减少,因局部接触而产生的偏磨损尽可能地减少,所以耐久性进一步提尚。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实施方式的悬架衬套中的纵截面。
[0040]图2是与以往例对比来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中立时的状态的图。
[0041]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扭转输入时的状态的图。
[0042]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内外挡块的关系的图。
[0043]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中间组装体的图。
[0044]图6是以往例的悬架衬套中的纵截面。
[0045]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中的中立时和扭转输入时的状态的图。
[0046]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中的内外挡块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0048]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作为悬架衬套构成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因为是与图6大致同样的部件,所以关于符号Α?F、L0?L2、V0、V1、Θ,作为共同使用的符号,各自的意思也相同。另外,将图1的上下方向作为悬架衬套的上下方向,将左右方向作为横方向。它们与安装的车身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也均一致。
[0049]图1是纵插式的悬架衬套中的纵截面,在此例中,成为在内部封入了液体的液封式。
[0050]此悬架衬套具备圆筒状的内筒10、大致同心地配置在其周围的外筒20和将它们连结的隔离件30。内筒10为金属或树脂制,在轴方向设置贯通孔12,使未图示的螺栓等结合部件穿在这里,连结到悬架臂(省略图示)上。
[0051]在内筒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向外方开放地形成了从外周面向中心方向凹入的凹部14。凹部14,其表面呈截面圆弧状的曲面,与覆盖此表面的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 (后述)一起构成了内筒侧挡块40。凹部14是连续地形成在内筒10的外周整体上的环状的凹部,内筒侧挡块40也连续地成环状地形成在内筒10的外周整体上。另外,凹部14没有必要一定形成为环状,也可以与后述的外筒侧挡块相应地局部地设置在周方向。
[0052]外筒20为金属制,是与内筒10相比为大径的筒状体。另外,外筒20的横截面形状(正交线V0方向截面)不限于圆形,包括椭圆、多边形等非圆形形状。
[0053]在外筒20的内周面上,嵌合了中间组装体70。中间组装体70是在成形隔离件30时,由隔离件30将内筒10和外周部的中间圆环32进行了一体化的部件(参见图1)。
[0054]隔离件30经中间圆环32与轴方向两端部连结。
[0055]图5表示中间组装体70,(a)是从轴方向表示的侧视图,(b)是(a)的b_b线剖视图,(c)是(a)的c-c线剖视图,⑷是(b)的d-d线剖视图。在此图中,隔离件30由橡胶等具有防振作用的适宜弹性材料构成,与中间圆环32及内筒10 —体地形成,通过加硫粘接等与中间圆环32及内筒10 —体化,构成了中间组装体70。中间圆环32是一对仅在中间组装体70的轴方向两端部设置的金属制等的圆环状部件。
[0056]隔离件30构成将轴方向中间部向外方开放的作为凹部的口袋部35,此口袋部35由外筒20堵塞,进而通过封入液体,构成左右的液室60、62(参见图1)。液室60、62由与隔离件30 —体地形成的隔壁31分离成夹着内筒10的左右。隔壁31成为如下的壁部:如图5(c)所示,沿内筒10在隔离件30的大致轴方向全长上延伸,并且也如图5(d)所示,从内筒10向径方向外方延伸,并一直延伸到与外筒20的内周面紧密接触。隔壁31在周方向以180°间隔设置。由此隔壁31将形成液室60、62的口袋部35划分为上下。
[0057]隔离件30的轴方向两端,在图5(b)中,构成圆形的端壁34、34,圆形的端壁34、34构成口袋部35的左右壁部。隔离件30的内周部构成覆盖内筒10的外周部的包覆部36,其一部分成为与包覆部36连续地一体地覆盖内筒侧挡块40的表面的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构成了壁厚沿内筒侧挡块40形成为大致一定的凹曲面。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的表面,在内筒侧挡块40不与外筒侧挡块50接触的状态下,成为内筒侧挡块40的表面。
[0058]若将中间组装体70嵌合在外筒20的内侧进行一体化,则如图1所示,成为完成了的悬架衬套。
[0059]在图1中,在液室60及液室62内配置了外筒侧挡块50,在图示的截面中,外筒侧挡块50从外筒20向内筒侧挡块40的凹部空间内突出。
[0060]外筒侧挡块50是在朝向内筒侧挡块40呈凸曲面状的内周侧表面和内筒侧挡块40之间保持规定间隔b,将其周围呈大致环状地包围的部件。规定间隔b与内筒10中的限制的横方向的位移量相应地设定。
[0061]外筒侧挡块50是由树脂等适宜的刚性部件构成,在内筒10的轴方向看呈大致半圆弧状的一对部件,分别被配置在液室60及液室62内,使各长度方向端部与液室的隔壁抵接。
[0062]外筒侧挡块50的外周侧紧贴于外筒20的内周面并被固定,在外筒侧挡块50的外周部和外筒2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了节流孔通路64。节流孔通路64被形成在圆弧状槽52和外筒20之间,将液室60和液室62连通,圆弧状槽52被形成在外筒侧挡块50的外周面上,向外方开放。
[0063]外筒侧挡块50的内周面54,呈与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的表面大致平行的凸曲面,其表面由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覆盖。
[0064]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由与隔离件30相同或不同的弹性材料构成,其表面呈与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的表面大致平行的凸曲面。另外,一体地一直覆盖到外筒侧挡块50的轴方向端面。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的表面,在不与内筒侧挡块40接触的状态下,成为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
[0065]这样,若在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上形成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则能够缓和内筒侧挡块40和外筒侧挡块50的在接触初期的冲击。
[0066]外筒侧挡块50在正交线V0方向配置成其凸曲面部与内筒侧挡块40的凹曲面重叠,夕卜筒侧挡块50的凸曲面部中的向最内方(扭转中心A方向)突出的部分和内筒侧挡块40的凹曲面中的被拉入最内方的部分分别位于正交线V0上。另外,在图示的截面中,内筒侧挡块40的凹曲面中的轴方向宽度形成得比外筒侧挡块50的凸曲面部中的轴方向宽度宽,即使内筒10以扭转中心A为中心转动,也维持外筒侧挡块50的凸曲面部与内筒侧挡块40的凹曲面面对,以便不从内筒侧挡块40向轴方向脱落。
[0067]此悬架衬套,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输入,其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进行上下动,由隔离件30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此上下动。
[0068]另外,相对于横方向的输入,隔离件30进行弹性变形,并且液体经节流孔通路64在液室60和液室62之间移动,由此,进行吸收。
[0069]进而,在内筒10因大的输入而向外筒侧挡块50接近的情况下,外筒侧挡块50与内筒侧挡块40抵接,限制内筒10的过大的横方向位移。
[0070]另外,在扭转输入的情况下,内筒10通过倾斜转动角度Θ,从中心轴线L0到L1,并且使隔离件30弹性变形来进行吸收。
[0071]进而,若从此状态存在横方向输入,则内筒10沿VI方向从L1向L2移动,由隔离件30的进一步的弹性变形及液体的液室60和液室62之间的移动进行吸收。另外,在大输入的情况下,外筒侧挡块50与内筒侧挡块40抵接,对它进行限制。
[0072]接着,对扭转输入和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3]图2表示中立状态下,即扭转输入及横输入前的状态下的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为了对比而由假想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