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内流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9577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蒸发内流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内流器。
【背景技术】
[0002]由于当前煤炭行业不景气,煤炭价格低、成本高,企业效益迅速下滑,煤矿企业亏损,因此本行业寻求降低成本、节约耗能的途径。减速箱广泛应用在工程领域,减速箱工作时,其功率大、运行时间长,内部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减速箱内的润滑油中的部分成分汽化成油气,该油气由排气孔排到减速箱外,造成润滑油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需要一种将油气中的气体排出的同时又可以将油气中的油回收利用的蒸发内流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发内流器,从减速箱的出气口排出的油气经进气管后进入内流器壳体,后接触到安装在内流器壳体的过滤缓冲体,油气中的细微油粒子附着在过滤缓冲体,随着附着的细微油粒子体积的增多最终汇集成油滴并且滴落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然后经储油罐回流到减速箱内,从而完成对油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且重新加入到减速箱内;油气中的气体从过滤缓冲体之间的空隙通过后经排气孔排出,从而不影响减速箱内的气体的排出,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蒸发内流器,包括进气管、出油管、密闭的内流器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内部的过滤缓冲体,所述过滤缓冲体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内流器壳体上设有进气孔、出油孔和排气孔,所述出油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
[0006]所述进气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出气口连接;
[0007]所述出油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所述出油管的一端通过所述出油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并且该端与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内壁平齐,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注油口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形状为圆柱形。
[0009]优选的,所述过滤缓冲体为钢丝球。
[0010]优选的,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顶部。
[0011]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泄压管,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管通过所述泄压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所述泄压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内流器壳体内靠近所述内流器壳体顶部的内壁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的顶部留有间隙。
[0012]进一步的,所述泄压管位于所述内流器壳体内的端部距所述内流器壳体的顶部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6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出油管上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靠近所述内流器壳体设置。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5]从减速箱的出气口排出的油气经进气管后进入内流器壳体,后接触到安装在内流器壳体的过滤缓冲体,油气中的细微油粒子附着在过滤缓冲体,随着附着的细微油粒子体积的增多最终汇集成油滴并且滴落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然后经储油罐回流到减速箱内,从而完成对油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且重新加入到减速箱内;油气中的气体从过滤缓冲体之间的空隙通过后经排气孔排出,从而不影响减速箱内的气体的排出。
[0016]通过泄压管的设置,使得内流器壳体内的压力不至过高,防止油气的压力过高时未与过滤缓冲体充分接触便从排气孔排出,因此该设置利于油气与过滤缓冲体充分接触,以利于将润滑油从油气中充分回收,同时减少了由于润滑油未充分回收排放到空气中而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
[0017]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减速箱散热好、不喷油、不损坏油封,节油增效,尤其适用采煤作业时使用的减速箱,其功率大、工作时间长,采用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切除顶部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21]图4是图2的仰视图。
[0022]图中,21、内流器壳体;211、进气孔;212、出油孔;213、排气孔;214、泄压孔;31、进气管;32、出油管;33、泄压管;4、过滤缓冲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优选实施例
[0024]如图1-图4所示,蒸发内流器,包括进气管31、出油管32、密闭的内流器壳体21和设置在内流器壳体21内部的过滤缓冲体4,过滤缓冲体4具有多孔结构,内流器壳体21上设有进气孔211、出油孔212和排气孔213,出油孔212设置在内流器壳体21的底部;进气管31的一端通过进气孔211与内流器壳体21密封连接,进气管31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出气口连接;出油孔212设置在内流器壳体21的底部,出油管32的一端通过出油孔212与内流器壳体21密封连接,并且该端与内流器壳体21的内壁平齐,出油管32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注油口连接。
[0025]从减速箱的出气口排出的油气经进气管31后进入内流器壳体21,后接触到安装在内流器壳体21的过滤缓冲体4,油气中的细微油粒子附着在过滤缓冲体4,随着附着的细微油粒子体积的增多最终汇集成油滴并且滴落到内流器壳体21的底部,然后经储油罐回流到减速箱内,从而完成对油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且重新加入到减速箱内;油气中的气体从过滤缓冲体4之间的空隙通过后经排气孔213排出,从而不影响减速箱内的气体的排出。
[0026]处于加工的方便,将内流器壳体21的形状设置成圆柱形。
[0027]过滤缓冲体4 一方面要求与油气中的油微粒充分接触又要能够将油微粒附着在其上,同时其还需要具有多孔的结构,以便能使油气中的气体顺畅排出,因此,钢丝球作为机加工的废料充当该过滤缓冲体4最为适当,生产成本低、材料易得,容易清洗。
[0028]为了促进油气与过滤缓冲体4的充分接触,将进气孔211设置在内流器壳体21的底部,排气孔213设置在内流器壳体21的顶部,油气上行过程中相对密度较大的油微粒更容易附着在过滤缓冲体4上,而相对密度较小的气体更容易从过滤缓冲体4之间的空隙中通过,从而提高将润滑油从油气中的离的效果,进一步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0029]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泄压管33,内流器壳体21的底部设有泄压孔214,泄压管33通过泄压孔214与内流器壳体21密封连接,泄压管33的一端延伸至内流器壳体21内靠近内流器壳体21顶部的内壁的位置,并且与内流器壳体21的顶部留有间隙。通过泄压管33的设置,使得内流器壳体21内的压力不至过高,防止油气的压力过高时未与过滤缓冲体4充分接触便从排气孔213排出,因此该设置利于油气与过滤缓冲体4充分接触,以利于将润滑油从油气中充分回收,同时减少了由于润滑油未充分回收排放到空气中而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泄压管33位于内流器壳体21内的一端靠近所述内流器壳体21顶部的内壁设置,并且该端与内流器壳体21的顶部留有间隙,防止油气未与过滤缓冲体4充分接触便从泄压管33排出,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将润滑油从油气中分离的效果,从而更加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0030]泄压管33位于内流器壳体21内的端部距内流器壳体21的顶部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6mm。进一步的将该距离设置成4mm,保证该距离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过大会引起油气未与过滤缓冲体4充分接触便从泄压管33排出,过小会引起该泄压管33作用有限。
[0031]由于出油管32将内流器壳体21与减速箱的注油口连接,从而使得回收的液压油可以流入减速箱内得以再利用,由于减速箱内压力有时会过高,在出油管32上安装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靠近内流器壳体21设置,防止减速箱内的油气压力过高时经出油管32逆行到内流器壳体21,从而造成浪费。
【主权项】
1.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出油管、密闭的内流器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内部的过滤缓冲体,所述过滤缓冲体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内流器壳体上设有进气孔、出油孔和排气孔,所述出油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 所述进气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出气口连接; 所述出油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所述出油管的一端通过所述出油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并且该端与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内壁平齐,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注油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形状为圆柱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缓冲体为钢丝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内流器壳体的顶部。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压管,所述内流器壳体的底部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管通过所述泄压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所述泄压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内流器壳体内靠近所述内流器壳体顶部的内壁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内流器壳体的顶部留有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管位于所述内流器壳体内的端部距所述内流器壳体的顶部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6m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内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上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靠近所述内流器壳体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发内流器,包括进气管、出油管、密闭的内流器壳体和设置在内流器壳体内部的过滤缓冲体,过滤缓冲体具有多孔结构,内流器壳体上设有进气孔、出油孔和排气孔,出油孔设置在内流器壳体的底部;进气管的一端通过进气孔与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出气口连接;出油孔设置在内流器壳体的底部,出油管的一端通过出油孔与内流器壳体密封连接,并且该端与内流器壳体的内壁平齐,出油管的另一端与减速箱的注油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从减速箱的出气孔排出的油气中的润滑油和气体分离,使得气体从排气孔排出,润滑油得以回收,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IPC分类】F16N39/06, F16H57/04, F16N31/02
【公开号】CN204647257
【申请号】CN201520356370
【发明人】张启洋
【申请人】张启洋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