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组极性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0227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测试技术,特别涉及电气设备中测试绕组极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电机、互感器、变压器等电气设备调试施工及维护检修中,经常需要对这些电气 设备感性绕组的引线端极性进行正确的检测判断,以确保各绕组间连接的正确,目前施工 现场常用的绕组极性检测方法是两名测试人员相互配合,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一人手持电 池组正负极两根电源线对试品的一个绕组施加瞬时电源,另一人把毫伏表的正负端接在试 品另一绕组上,在电源接通或断开瞬间,观察毫伏表指针偏向,来判断试品两个绕组的极性 关系,上述方法需要两人配合操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因测试人员之间配合不熟练,造成 绕组极性判断失误,影响工程质量,而且因不同试品绕组的感抗不同,测试时需根据不同试 品,制作不同的电池组改变试验电压,致使现场测试不便,并造成材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目前绕组极性测试时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的缺点,提 供一种绕组极性测试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 于,包括电源模块、试验按键、正相输出端、负相输出端、正相测量端、负相测量端、电容及毫 伏表,电源模块包括正极输出端及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与试验按键的一端连接,试 验按键的另一端与正相输出端连接,负相输出端与负极输出端连接,正极输出端通过电容 与负极输出端连接,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分别与毫伏表的正相输入端及负相输入端对 应连接。具体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外接电源输入端子、变压器、整流器、单刀双掷开关、直 流电源、正极输出端及负极输出端,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与 外接电源输入端子连接,次级绕组包括始端、抽头、末端,所述始端与整流器一个输入端连 接,抽头与整流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抽头能够在次级绕组上滑动,整流器的负输出 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并与负相输出端连接,整流器的正输出端与单刀双掷开关的一个 掷位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另一个掷位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刀位与正 相输出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端子输入220伏交流电压,变压器始端与末端之间 输出12伏交流电压。具体的,所述直流电源为直流电池。再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源指示灯,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源指示灯与试验按键的 一端连接,电源指示灯与试验按键连接的一端通过电容与负极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电源指示灯为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将正相输出端及负相输
3出端分别与被测电气设备的某个绕组的两端对应连接,再将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分别 与被测电气设备需要测试的绕组的两端对应连接,通过试验按键按下后的瞬间,在某个绕 组的两端施加瞬时直流电压,观察毫伏表即可了解这两个绕组之间的极性关系,从而使工 作人员正确连接绕组,调试电气设备,避免错误链接,且只需一个人就能够独立完成试验品 的极性试验,节省劳动力,节约施工成本,且能够降低试验错误率,提高效率。

图1为本实施例测试交流电机绕组极性时的电路原理图;其中,Kl为单刀双掷开关,K2为试验按键,C为电容,D为发光二极管,mV为毫伏 表,Wl为电机第一绕组的一端,W2为电机第一绕组的另一端,Vl为电机第二绕组的一端,V2 为电机第二绕组的另一端,Ul为电机第三绕组的一端,U2为电机第三绕组的另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绕组极性测试装置由电源模块的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源指示灯与试 验按键K2的一端连接,试验按键K2的另一端与正相输出端连接,负相输出端与电源模块的 负极输出端连接,电源指示灯与试验按键K2连接的一端通过电容C与电源模块的负极输出 端连接,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分别与毫伏表mV的正相输入端及负相输入端对应连接 组成,将正相输出端及负相输出端分别与被测电气设备的某个绕组的两端对应连接,再将 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分别与被测电气设备需要测试的绕组的两端对应连接,通过试验 按键按下后的瞬间,在某个绕组的两端施加瞬时直流电压,观察毫伏表即可了解这两个绕 组之间的极性关系,从而使工作人员正确连接绕组,调试电气设备,避免错误链接。实施例本例以测试交流电机绕组极性(假设该交流电机的第一绕组的一端W1、第二绕组 的一端VI、第三绕组的一端Ul为同极性端)为例,其系统框图如图1。首先由由电源模块的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源指示灯与试验按键K2的一端连接,试 验按键K2的另一端与正相输出端连接,负相输出端与电源模块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电源指 示灯与试验按键K2连接的一端通过电容C与电源模块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正相测量端及负 相测量端分别与毫伏表mV的正相输入端及负相输入端对应连接组成绕组极性测试装置, 其中,电源模块由初级绕组与外接电源输入端子连接,次级绕组的始端与整流器一个输入 端连接,抽头与整流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抽头能够在次级绕组上滑动,整流器的负 输出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并与负相输出端连接,整流器的正输出端与单刀双掷开关Kl 的一个掷位连接,单刀双掷开关Kl的另一个掷位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单刀双掷开关Kl 的刀位与正相输出端连接组成,直流电源为直流电池,可以采用3伏直流电池或串联输出 为3伏的直流电池组或6伏直流电池或串联输出为6伏的直流电池组或9伏直流电池或串 联输出为9伏的直流电池组或12伏直流电池或串联输出为12伏的直流电池组,这样就可 以达到试验电压转换的目的,外接电源使用220V/50HZ市电时可以利用抽头滑动提供0 12伏电压供工作人员在进行测试时选择,也能够在使用直流电源时通过更换直流电池或更 换串联的直流电池组来达到更换测试电压的目的,能够交、直流两用,电源指示灯采用发光二极管D,其正极与单刀双掷开关Kl的刀位连接,其负极与试验按键K2及电容C连接。 使用时,要测试该交流电机的第一绕组和第三绕组的极性,则可以将正相输出端 与被测交流电机的第一绕组的一端Wl连接,负相输出端与被测交流电机的第一绕组的另 一端W2连接,正相测量端与被测交流电机的第三绕组的一端Ul连接,负相测量端与被测交 流电机的第三绕组的另一端U2连接,此时若按下试验按键K2,则在被测交流电机的第一绕 组中从一端Wl到另一端W2产生电流,从而产生磁通,因为在按下试验按键K2接通电源的 瞬间其磁通是由零增加起来的,这时将在被测交流电机的另外两个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 绕组)中感生电势,其电势方向是产生电流以抵消磁通的变化,所以这是在第三绕组的一 端Ul到另一端U2中产生的电流与第一绕组中的一端Wl到另一端W2中的电流方向相同, 又因为此时正相测量端与被测交流电机的第三绕组的一端Ul连接,负相测量端与被测交 流电机的第三绕组的另一端U2连接,则该电流由毫伏表mV的负相输入端流入,正相输入端 流出,毫伏表mV将反转,此时即可判断出该交流电机的第一绕组的一端Wl与该交流电机的 第三绕组的一端Ul为同极性端,同理,将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移到该交流电机的第二 绕组的一端Vl及另一端V2上,可以测试出该交流电机的第二绕组的一端Vl也与该交流电 机的一端Wl为同极性端。
权利要求1.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试验按键、正相输出端、负相输出 端、正相测量端、负相测量端、电容及毫伏表,电源模块包括正极输出端及负极输出端,所述 正极输出端与试验按键的一端连接,试验按键的另一端与正相输出端连接,负相输出端与 负极输出端连接,正极输出端通过电容与负极输出端连接,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分别 与毫伏表的正相输入端及负相输入端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外接电源 输入端子、变压器、整流器、单刀双掷开关、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及负极输出端,所述变压 器包括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与外接电源输入端子连接,次级绕组包括始端、 抽头、末端,所述始端与整流器一个输入端连接,抽头与整流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 抽头能够在次级绕组上滑动,整流器的负输出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并与负相输出端连 接,整流器的正输出端与单刀双掷开关的一个掷位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另一个掷位与直 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刀位与正相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端子输入 220伏交流电压,变压器始端与末端之间输出12伏交流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为直流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指示 灯,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源指示灯与试验按键的一端连接,电源指示灯与试验按键连接 的一端通过电容与负极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指示灯为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测试技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绕组极性测试时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技术方案为绕组极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试验按键、正相输出端、负相输出端、正相测量端、负相测量端、电容及毫伏表,电源模块包括正极输出端及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与试验按键的一端连接,试验按键的另一端与正相输出端连接,负相输出端与负极输出端连接,正极输出端通过电容与负极输出端连接,正相测量端及负相测量端分别与毫伏表的正相输入端及负相输入端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测试人员,适用于电气设备绕组测试。
文档编号G01R31/06GK201867462SQ20102061528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9日
发明者任兆兴, 张世安, 罗崇勇, 赵红权 申请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