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蜗壳耐水压测试的工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8587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蜗壳耐水压测试的工装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蜗壳耐水压测试的工装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蜗壳如图1所示,蜗壳根据需求需做0.8MPa保压1小时水压试验,由于蜗壳为开放式的,不能盛水,且形状复杂,需通过测试工装将其封堵形成密闭容器。现有的测试工装结构复杂,不便于装卸,劳动效率低。由于蜗壳较重,搬运不便,蜗壳所在检验室离专用水压场地较远,蜗壳移动不便。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蜗壳耐水压测试的工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用于蜗壳耐水压测试的工装组件,所述蜗壳上设有进口和出口,用于测试所述蜗壳的工装组件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第三密封板、第一阀门、第二阀门、软管、压力表、螺杆、密封圈和移动车,所述蜗壳设于移动车上,密封圈设置在蜗壳的进口和出口上,第一密封板密封连接在蜗壳的进口上,螺杆穿设于蜗壳的出口内,第二密封板和第三密封板均螺纹连接在螺杆上,且第二密封板和第三密封板分别密封抵接于出口的上下两侧,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第三密封板将蜗壳的内腔密封成一个密闭的腔体,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压力表均固定于第一密封板上,且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压力表均与蜗壳的内腔相贯通,软管连接在第一阀门上;

所述移动车包括底架、推杆、限位板、限位架和万向轮,所述推杆和限位架均垂直连接在底架上,两块限位板倾斜设置在底架上且位于推杆与限位架之间,两限位板之间形成V形状的第一限位槽,在限位架的顶端设有V形状的第二限位槽,万向轮固定连接在底架的底端。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的圆周壁上设有凸台,该凸台抵接于第三密封板上,所述凸台与第三密封板之间设有密封垫。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该螺母抵接于第二密封板上,所述螺母与第二密封板之间设有密封垫。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的下端穿接有旋转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底架上设有置物台。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工装将蜗壳的内腔密封成一个密闭的腔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方便蜗壳的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蜗壳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装组件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三块密封板在蜗壳上的结构图。

图4为图3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车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蜗壳耐水压测试的工装组件,包括第一密封板11、第二密封板12、第三密封板13、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软管23、压力表24、螺杆25、密封圈和移动车3,蜗壳设于移动车3上,一个密封圈设置在蜗壳的进口100处,两个密封圈设置在蜗壳的出口200的上下两端。第一密封板11密封连接在蜗壳的进口100上,螺杆25穿设于蜗壳的出口200内,第二密封板12和第三密封板13均螺纹连接在螺杆25上,且第二密封板12和第三密封板13分别密封抵接于出口200的上下两侧。第一密封板11、第二密封板12和第三密封板13将蜗壳的内腔密封成一个密闭的腔体,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和压力表24均固定于第一密封板11上,且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压力表均与蜗壳的内腔相贯通,软管23连接在第一阀门21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螺杆25的圆周壁上设有凸台250,该凸台250抵接于第三密封板13上。在凸台250与第三密封板13之间设有密封垫。

在螺杆25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该螺母抵接于第二密封板12上,在螺母与第二密封板12之间设有密封垫。

为便于旋转螺杆25,在螺杆25的下端穿接有旋转把手4。

本实用新型中的移动车3包括底架31、推杆32、限位板33、限位架34和万向轮35,推杆32和限位架34均垂直连接在底架31上,两块限位板33倾斜设置在底架31上且位于推杆32与限位架34之间,两限位板33之间形成V形状的第一限位槽36,在限位架34的顶端设有V形状的第二限位槽37,万向轮35固定连接在底架31的底端。将蜗壳立放于移动车3上,并使得蜗壳的进口100置于第二限位槽37内,蜗壳的壳身立于第一限位槽36内。第一限位槽36与第二限位槽37共同对蜗壳进行限位,使得蜗壳立放于移动车3上,便于操作人员的测试。

在底架31上设有置物台38,该置物台38可用于存放其他工具。

测试过程如下:

将软管23连接自来水水龙头,打开第一阀门21与第二阀门22,向蜗壳的内腔中注入自来水,待第二阀门22处开始有水均匀流出后断开自来水连接。将第二阀门22与便携式水压测试泵出水口对接,打开第二阀门22,开水压泵向蜗壳内注水,待软管23口有开始有水均匀流出后将第一阀门21关闭,水压泵继续增压,并将蜗壳及工装表面水渍擦干,当压力稳定增加到1MPa时,保压5S,之后卸压到0.8MPa,再保压1小时。保压过程观察蜗壳外表面有无水渍渗出或者变形,若有则表示蜗壳耐压测试不合格,将渗水处用油漆笔标记出来;若至保压结束都没有观察到有水渍渗出或者变形发生则表示蜗壳耐压测试合格。保压结束后打开水压泵泄压,泄压结束后通过第一阀门21与第二阀门22将蜗壳内水排除,拆除测试工装、检测工装有无损伤并收好;将合格蜗壳打合格标签并放在合格区间,测试结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