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蔽特征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06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蔽特征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质内隐蔽特征的定位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房屋在建造过程中必须在墙壁和地板下面放置诸如梁,柱,托梁和其他支撑物件之类的遮蔽特征,另外在墙面和地板之下也往往布设着各类的电线和金属件等。在铺设好地板和墙面后,因各类装修的需要,通常需要切割或钻入支撑表面,或者需要在表面中设置开口,但同时必须避免伤及下面的支撑物件、电线和管道等。在这些情况下,施工者往往希望在开工之前能准确知道支撑物件在墙面或地板后面的位置,以避免切割或钻入它们。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施工者也可能往往希望将重物锚定在隐蔽的支撑元件上,以保证锚地的牢固性,在这类情况中,施工者则通常期望在与下面的支撑元件对齐的表面上安装紧固件。然而,一旦墙面和地板等表面装修就位,各类支撑元件、电线和管道的位置就不能通过肉眼等来检测到。

现在施工人员在施工时除了通过敲击表面等通过声音靠经验来粗略判断后面是否有支撑物,也会应用一些专业的隐蔽特征检测装置,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来检测不透明的介质表面背后的模糊特征。这些检测器检测到被测介质表面上的电容的变化,来判断介质后面的隐蔽特征的存在。例如专利公开号CN103052894A公开了一种对介质中夹杂的对象定位的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测量设备,其公开的技术方案需要通过将测量设备在被测介质表面来回移动来寻找隐蔽特征的起点和终点,然后通过人工在介质表面标记隐蔽特征的起点和终点,才能有效定位被测介质内的隐蔽特征的宽度和全部位置,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且其无法同时探测和定位多个隐蔽特征的位置和宽度并将其直观显示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定位装置无法准确探测和直观显示被测介质中隐蔽特征的宽度和位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隐蔽特征定位装置,其具体如下:

一种隐蔽特征定位装置,包括:生成基于与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的探测模块;耦合到所述探测模块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分析特征信号以检测隐蔽特征;耦合到所述控制器的多个指示器,所述指示器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耦合到所述控制器的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定位装置的位移;所述控制器根据位移数据确定隐蔽特征在所述定位装置下方的位置,且将所述指示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切换为第一状态,使得处于第一状态的指示器标识所述隐蔽特征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探测模块包括电容探测模块,所述电容探测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板,每个传感器板具有基于以下各项而变化的电容:(a)传感器板与一个或多个周围物体的接近度,(b)周围物体的介电常数;耦合到所述传感器板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测量所述传感器板的电容;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分析检测电路的电容值以检测隐蔽特征。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板设置于靠近所述定位装置前和/或后端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探测模块包括金属探测模块,所述金属探测模块生成基于与具有金属物质的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

优选的,所述探测模块包括交流电探测模块,所述交流电探测模块生成基于与具有交流电的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

优选的,所述探测模块还包括:生成基于与具有金属物质的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的金属探测模块,生成基于与具有交流电的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的交流电探测模块;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模式选择模块,用于设置控制器以选取分析电容探测模块、金属探测模块、交流电探测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生成的特征信号以检测隐蔽特征。

优选的,所述多个指示器沿定位装置轴向前后布置。

优选的,所述多个指示器的轴向距离基本相等。

优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包括设置于定位装置底部的滚动体,和用于测量并输出滚动体转动数据的测量装置。

优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为光电轨迹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探测模块检测其探测区域中的隐蔽特征位置,同时通过记录位移数据来持续预测定位装置移动中所述被检测到的隐蔽特征与定位装置的相对位置,进而控制与所述隐蔽特征位置对应的指示器的显示状态。使得定位装置可以凭借只具有较小探测区域的探测模块,实现对大尺寸隐蔽特征的位置和宽度的直观显示。同时在检测到隐蔽特征后可以静止在固定位置进行检查,而不需要像现有定位装置那样通过在介质表面来回移动来确定隐蔽装置的起点和终点,进而确定其宽度,且该定位装置能够同时定位一个以上的模糊特征的位置和宽度,从而让用户能更好的观察和标记特征的位置。且节省了设备成本和简化了电路结构,避免了过多探测模块带来的结构复杂和信号干扰等影响探测精度的问题。

通过采用具有滚动体的位移传感器,当定位设备在物体表面移动时能适应物体表面不平整的情形,使得定位设备与物体的接触平稳,可方便绕开那些依附在介质表面凸起的杂物,良好的避免了现有的那些底面与被测介质全部接触的定位设备在滑动过程中因被测物表面的凹凸不平导致定位设备底部被抬升,或者因定位设备尺寸的加大使得其底部平面无法很好的贴合或适应被测介质表面的曲率,进而导致底部一些部位与被测物间的空气间隙的尺寸增大且不均匀而影响传感器板产生的电容值,进而影响探测精度的问题。此外,采用的底部滚动体来支撑定位装置在被测界面表面移动可有效解决传统的定位装置需要手持设备在介质表面无依托的移动或者直接将设备底面贴合被测介质进行滑动,进而由于施工者手的抖动和被测介质表面凹凸物的干扰而使得定位装置与介质表面产生间隙距离的变化从而影响定位装置的探测精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详细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的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的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的底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的系统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的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物体表面下的隐蔽特征位置和宽度的定位装置,其包括,探测模块4,所述探测模块4生成基于与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耦合到所述探测模块4的控制器11,所述控制器11被配置为分析特征信号以检测隐蔽特征;耦合到所述控制器11的多个指示器15,所述指示器15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耦合到所述控制器11的位移传感器14,所述位移传感器14用于检测所述定位装置的位移数据;所述控制器11根据位移数据确定隐蔽特征在所述定位装置下方的位置,且将所述指示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切换为第一状态,使得处于第一状态的指示器标识所述隐蔽特征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探测模块包括传感器板411和检测电路412,每个传感器板411具有基于以下各项而变化的电容:(a)传感器板与一个或多个周围物体的接近度,(b)周围物体的介电常数;耦合到所述传感器板411的检测电路412,所述检测电路412被配置为测量所述传感器板411的电容;所述控制器11被配置为分析检测电路412的电容值以检测隐蔽特征。

为便于理解,先简述下如何使用电容传感器板411来检测物体表面后面的模糊特征:电容是物体保持或存储物体的能力的电测量。能量存储装置的常见形式是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由下式计算:C=Er*Eo*A/d,其中A是平行板的重叠面积,d是板之间的距离,并且Er是相对静态介电常数或板之间的材料的介电常数。Eo是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Er为1,而大多数固体非导电材料具有大于1的介电常数。在其最基本的形式中,电容传感器部分是单板电容传感器。这些单板电容传感器使用它们周围的环境作为第二板即可以被假定为无限远的电介质。单板也可与其它金属板或装置机壳形成电容器。当电容传感器板被放置在墙体上,且该墙体位置后面没有隐蔽的支撑件时,检测器测量墙体和其后面的空气的电容。当放置在墙体后面隐藏有支撑件等隐蔽物的位置时,检测器测量具有比空气高的介电常数的壁和支撑件的电容。因此,通过检测器记录电容的增加,然后可以用于触发指示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的电容传感器采用1个传感器板411,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板411为电路板上的铜片,另外也可采用独立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可以由金属片组成,可以是铜片,铝片,铁片,或者合金片等等,只要能实现下述功能即可,即电容传感器板具有基于以下各项而变化的电容:(a)传感器板与一个或多个周围物体的接近度,(b)周围物体的介电常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指示器15为沿定位装置轴线成一直线排列设置在定位装置外壳上的6个led指示灯,各指示灯间间距为S,所述的led指示灯能够按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在点亮和关闭两状态间切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设置的led指示灯数量只是为了后续论述的简便而简单示例,在实际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大幅增加led指示灯的数量,也可多列并行沿定位装置轴向布置,所述轴向为定位装置长度方向。以提高定位装置的对隐蔽特征的宽度和位置的显示精度和测量范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灯间间距也可以不相同,所有指示灯可不在同一直线上排列,这时间距S可选取为所述指示灯在定位装置纵轴上的投影间距,即使得指示灯在定位装置纵轴上的投影间的间距都是相同的间距S,即轴向距离为S,所述轴向距离为在定位装置纵轴上的投影间距,如附图3所示,所述定位装置的纵轴为定位装置长度方向上的对称轴B。另外为便于论述,本实施例中的led指示灯位置即为指示器标示位置,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指示灯可能只是用于提醒壳体某一其它位置下方存在隐蔽特征,其对应的标示位置可能通过其指示灯和壳体标示等进行标明。另外,指示器也可选用一体的液晶显示屏来标示,但的液晶显示屏也是由各点阵组合进行显示,因此也可以等同看成是多个指示器组成,实现原理类似。

所述控制器11和用于检测所述定位装置的位移数据的位移传感器14电连接14。如附图4、5所示,优选位移传感器14包括与定位装置壳体结构同步运动的滚动体141、与壳体结构相连的转动轴142和角度测量装置,所述角度测量装置用于滚动体141转动时的角度测量,本实施例的滚动体141至少设置一个,滚动体141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只要能实现相关功能即可。在本实施里的优选方案中,如图4所示,采用三个滚动体141呈三点布局于壳体底座的底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设备在沿墙体等介质表面移动时顺畅稳定,能很好的贴合介质表面移动。本实施例的滚动体141与转动轴142相连并可相对转动轴142进行转动,且所述壳体底座自底部向上设有置放腔,用于容纳所述的滚动体141,所述滚动体141置于该置放腔中时,其旋转量为暴露于壳体底座的外圆周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测量装置为编码器或霍尔传感器,但不局限于这两种结构,本实施例的编码器可选择连接于其中一个滚动体141上,也可在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或全部的滚动体141上都安装有编码器,通过将各编码器输出的位移数据进行比较来剔除个别编码器产生的位移数据误差,提供测量精度,也可通过其他现有处理算法来处理三个编码器的位移数据组合值以提供位移测量精度,也可根据后两滚动体141的数据差值来计算定位装置偏移对称轴B方向移动的位移量,从而通过相关算法能更精确的获得定位装置的对称轴B方向产生的位移量。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安装有编码器的滚动体141作为位移传感器14,所述滚动体141安装于定位设备的壳体结构的底部,滚动体141的旋转量暴露于壳体底座,当定位设备在物体表面移动时,该旋转量与待测物体表面为滚动接触形成线或点接触,且滚动接触能适应物体表面不平整的情形,使得定位设备与物体的接触平稳,可方便绕开那些依附在介质表面凸起的杂物,良好的避免了现有的那些底面与被测介质全部接触的定位设备在滑动过程中因被测物表面的凹凸不平导致定位设备底部被抬升,或者因定位设备尺寸的加大使得其底部平面无法很好的贴合或适应被测介质表面的曲率,进而导致底部一些部位与被测物间的空气间隙的尺寸增大且不均匀而影响传感器板产生的电容值,进而影响探测精度的问题。此外,由于传统的定位装置往往需要手持设备在介质表面无依托的移动,或者直接将设备底面贴合被测介质进行滑动,这类移动方式都会因为施工者手的抖动和被测介质表面凹凸物的干扰而使得定位装置与介质表面产生间隙距离的变化,进而影响定位装置的探测精度,而本实施例采用的底部滚动体来支撑定位装置在被测界面表面移动也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位移传感器14选用了安装有磁柱的滚轮和霍尔传感器组成,所述霍尔传感器能根据磁柱位置的相对变化输出信号,所述滚轮安装于定位装置外壳底部,滚轮的部分露出壳底面与待测物体表面接触,当定位装置在物体表面移动时,带动滚轮旋转进而带动磁柱随滚轮旋转,霍尔传感器即可根据磁柱位置输出滚轮的角位移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旋转角度信号和滚轮表面周长即可计算出定位装置的位移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霍尔传感器可采用采用非接触式的三维霍尔传感器MLX90363,输出信号精确。将现有的定位装置在物体表面移动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也改善了定位装置在待测物表面的移动舒适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位移传感器14还可采用光学轨迹传感器。所述光学轨迹传感器安装于定位装置底部,通过底部的开孔将光学轨迹传感器的测量光发射到被测介质表面,通过光学轨迹传感器内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反射光图像的技术得出位移数据并发送给控制器11。所述光学轨迹传感器可采用现有的光学鼠标感应器套件,例如安捷伦公司的ADNS-2610的光学鼠标感应器等。

所述定位装置在被测介质表面移动时,当检测到隐蔽特征起点后,控制器开始记录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一,当控制器发现位移量一等于或大于某一指示器在控制器内部存储器中储存的对应设定距离时,将所述指示器切换为第一状态。所述指示器设定距离为当所述控制器检测到隐蔽特征起点时,所述指示器与所述隐蔽特征起点的轴向距离,所述轴向距离为在定位装置纵轴上的投影间距。定位装置同时继续向前移动,当检测到隐蔽特征终点后,控制器另再行开始记录定位装置的此时开始的位移量二,当控制器发现位移量二等于或大于某一指示器在控制器内部存储器中储存的对应设定距离时,将所述指示器切换为第二状态。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指示器及标识所述隐蔽特征的位置。所述定位装置通过探测模块检测其探测区域中的隐蔽特征位置,同时通过持续记录位移数据来预测定位装置移动中所述被检测到的隐蔽特征与定位装置的相对位置,进而控制与所述隐蔽特征位置对应的指示器的显示状态。使得该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可以凭借只具有较小的探测区域的探测模块,实现对大尺寸隐蔽特征的位置和宽度的直观显示。同时在检测到隐蔽特征后可以静止在固定位置进行检查,而不需要像现有定位装置那样通过在介质表面来回移动来确定隐蔽装置的起点和终点,进而确定其宽度,且该定位装置能够同时定位一个以上的模糊特征的位置和宽度,从而让用户能更好的观察和标记特征的位置。且节省了设备成本和简化了电路结构,避免了过多探测模块带来的结构复杂和信号干扰等影响探测精度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板411设置于靠近所述定位装置前端和/或后端部位置,使得定位装置的容纳更大的探测距离,能对更宽的隐蔽特征进行探测和宽度标识。

优选的,本实施例还包括电源模块16,所述电源模块用于为定位装置的系统开启关闭和提供电源以保证定位装置的正常运行。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电路13可以采用ADI公司的AD7147实现。控制器11可采用来自Cypress Semiconductor的控制器CY8C21534。另外定位装置还包括显示电路,所述显示电路将信号从控制器11传输到指示器15,显示电路可以使用来自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MM74F1C164移位寄存器来执行。该显示电路将信号从控制器11传输到指示器15,指示器15可以包括沿着上壳体的背面以平行的行排列的LED,所述指示器15还包括功率控制器,所述功率控制器采用来自OnSemi的MC33375集成电路。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6所示,公开的定位装置包括了金属探测模块42、位移传感器14、指示器15和控制器11,所述金属探测模块42生成基于与含有金属物质的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耦合到所述金属探测模块411的控制器11,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分析特征信号以检测隐蔽特征。所述金属探测模块42包括金属传感器421、振荡器422、直流电压转换器423和D/A模块424,所述控制器11向D/A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调节D/A模块的向振荡器422输出的电压,使得振荡器422处于合适的状态,也就是使振荡器起振,即直流电压转换器423输出的电压大约是电源电压的1/3到1/2之间的时候,所述状态校准选取可在无金属存在的时候,调节数模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压转换装置输出的电压大约是电源电压的1/3到1/2之间的时候,记录下数模转换装置的值来实现。当线圈靠近金属物体时,由于电磁感应现象,会在金属导体中产生涡电流,使振荡回路中的能量损耗增大,从而使振荡减弱甚至停振。直流电压转换器423对这种变化进行检测,输出不同的电压值,即将震荡器的震荡强弱转换为电压输出。控制器11通过检测直流电压转换器423输出的电压变化,从而判断是否有金属物体存在。即隐蔽特征中的所含金属物体越大,与探测器线圈距离越近,振荡减小越多,输出电压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传感器421可采用分布于电路板上的线圈来实现,所述振荡器422采用反馈型LC振荡器,其振荡频率约200kHz,其震荡强弱同可以通过数模转换装置进行调节,震荡强弱直接影响探测金属的灵敏度。也就说通过调节数模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可以调价探测金属的灵敏度。所述D/A模块424可以通过控制器11控制,可以是由数模转换芯片组成,也可以通过PWM实现。

所述控制器11根据位移数据确定隐蔽特征在所述定位装置下方的位置,且将所述指示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切换为第一状态,使得处于第一状态的指示器标识所述隐蔽特征的位置。具体的本实施例的金属传感器421在定位装置中的布置方式和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电容传感器板的布置方式相同。金属探测模块411探测含金属材质的隐蔽特征的方式和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也基本相同,在此就不再重复介绍。

在另一特定实施例中,定位装置的探测模块411可采用交流电传感器,可生成根据含有交流电的隐蔽特征的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所述交流电传感器为现有技术了,在此就不再具体描述。

以上的各类实施例公开的定位装置采用的探测模块中,无论是金属传感器,还是电容传感器,还是交流电测量传感器都是将反馈回来或者被测物体发出的信号转化为控制器的探测到的信号,比如电压的高低,交流信号的幅值或者相位,或者数字数据等等,关于判断被测物体的存在,判断方法和前几实施例中采用电容传感器的定位装置类似,只是将电容的大小改成其他信号的大小,比如电压等等。上述实施例原理都是通过探测模块生成基于与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判断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位移传感器记录被测物体位移信息,同时记录被测物体的位置信息,通过指示器指示隐蔽特征的宽度和位置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定位装置,如附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探测模块包括电容探测模块、金属探测模块42和交流电探测模块43,所述电容探测模块包括检测电路412和传感器板411,其具体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相似,所述金属探测模块42包括直流电压转换器、振荡器、金属传感器和D/A模块,其具体连接方式以及位移传感器等其他模块的工作方式与前述的各实施例基本相似,在此也不再论述。

所述的电容探测模块的传感器板、金属探测模块42的金属传感器和交流电探测模块43的传感部件,可沿定位装置轴向并行布置与指示器15中的第一组传感器下面,每个探测模块都能在工作状态下单独运行,生成基于与其对应探测类型的隐蔽特征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征信号,使得控制器11能够通过分析特征信号以检测隐蔽特征并在当第一组指示器的一个或多个位于隐蔽特征的上方时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指示器切换到第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1可配置各探测模块之间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转换,即分时工作,优选的控制器11可依靠内部计时器通过用20ms的时间读取电容探测模块的电容值数据,下一10ms读取金属探测模块42的金属测量值数据,再下一10ms读取交流电探测模块43的交流电测量数据,依次循环,可对各类型隐蔽特征进行探测,实现探测类型范围的最大化,解决了现有技术各种不同探测隐蔽特征类型的定位装置都是单独的设备需分开使用的问题。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定位装置还包括模式选择模块17,所述模式选择模块17与控制器11相连,用于根据使用者的选择对定位装置使用的探测模块进行选择,控制器11可根据模式选择模块输入的选择信号选择电容探测模块、金属探测模块或交流电探测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工作。即使用者可通过模式选择模块的按键选择定位装置的探测功能,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按键进行分组,比如交流电探测和金属探测做为一组,电容探测单独做为一组,根据按键的状态选择组,每个组中的模块按照分时工作。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不同探测模块的共同工作,大大提升了定位装置对各类隐蔽特征的探测识别能力,通过模式选择方式可在探测过程中随时选用不同的探测模块及其组合进行探测,根据不同探测模块对隐蔽介质的反馈即可精确确定介质下面的隐蔽特征的类型,方便后续施工。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