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274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检测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测卡。



背景技术: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发病率高等原因而被列为奶牛的四大疾病之一。而这其中,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更高,危害也更大。

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其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变化,但乳汁的理化性质却已经发生了改变,乳汁的量也会降低,这不但会降低牛奶的质量,也会给奶牛养殖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保证安全、健康、无污染的新鲜奶源,同时降低奶牛养殖场经济损失的风险,应加强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监测。

因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特点是奶牛的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所以在对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进行诊断时,通常需要借助辅助用具来实现。而现有技术中,用于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产品操作流程复杂、便捷性也较差。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检测用具来改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与诊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卡,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产品操作流程复杂、便捷性也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卡包括检测卡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检测卡本体上的检测层,所述检测层包括过滤区和检测区;所述过滤区中设置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由所述过滤区延伸至所述检测区;待检测的牛奶能够由所述过滤区沿所述导向条流淌至所述检测区。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条为弧形导向条。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过滤区和与其对应的所述检测区、所述导向条为一个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卡本体上分布有四个所述检测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卡本体为方形,四个所述检测单元在方形的所述检测卡本体上呈两行两列分布,四个所述检测区分别设置于所述检测卡本体的四个角处。

进一步的,四个所述检测单元的尺寸一致。

进一步的,使用所述检测卡时远离操作者手部的一端为前端,靠近所述前端的两个所述弧形导向条相背设置,远离前端的两个所述弧形导向条也相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区的颜色为黑色。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检测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隔。

进一步的,还包括手持区,所述手持区设置于所述检测卡本体的一边,并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过滤区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卡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只需将奶牛相应乳区的乳汁滴至过滤区,然后微微倾斜检测卡,引导乳汁沿导向条由过滤区流淌至检测区即可。操作过程中,导向条的引流及限位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待检测的牛奶在过滤区四处流淌的情况,而且,过滤区中含有颗粒物质,为粗糙面,能够对奶牛乳汁中的乳脂肪球和蛋白质颗粒等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使流淌至检测区的牛奶更为纯净,进而使检测的效果更为准确。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卡在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操作更为简单、便捷,检测速度更快,检测结果更为准确,携带也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检测卡包括检测卡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检测卡本体上的检测层,所述检测层包括过滤区和检测区;所述过滤区中设置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由所述过滤区延伸至所述检测区;待检测的牛奶能够由所述过滤区沿所述导向条流淌至所述检测区;

一个所述过滤区对应有两个所述检测区,每个所述检测区均对应有一个所述导向条,两个所述导向条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检测卡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使用该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将奶牛相应乳区的乳汁滴至过滤区中的两个导向条附近,然后微微倾斜检测卡,引导乳汁分别沿对应的导向条由过滤区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即可。对奶牛一个乳区的乳汁进行双重检测,有利于避免单一检测时因检测区异常造成的检测误差,使检测的结果更可靠。操作过程中,导向条的引流及限位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待检测的牛奶在过滤区四处流淌的情况。而且,过滤区中含有颗粒物质,能够对奶牛乳汁中的乳脂肪球和蛋白质颗粒等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使流淌至检测区的牛奶更为纯净,进而使检测的效果更为准确。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卡在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操作更为简单、便捷,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检测卡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检测卡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检测卡的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检测卡的轴测图。

图标:1-检测卡本体;2-检测层;3-导向条;4-手持区;21-过滤区;22-检测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包括检测卡本体1和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上的检测层2,检测层2包括过滤区21和检测区22;过滤区21中设置有导向条3,导向条3由过滤区21延伸至检测区22;待检测的牛奶能够由过滤区21沿导向条3流淌至检测区22。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只需将奶牛相应乳区的乳汁滴至过滤区21,然后微微倾斜检测卡,引导乳汁沿导向条3由过滤区21流淌至检测区22即可。操作过程中,导向条3的引流及限位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待检测的牛奶在过滤区21四处流淌的情况,能够使牛奶更准确的流向检测区22,而且,过滤区21中含有颗粒物质,能够对奶牛乳汁中的乳脂肪球和蛋白质颗粒等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使流淌至检测区22的牛奶更为纯净,进而使检测的效果更为准确。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在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操作更为简单、便捷,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成本也较低。

检测卡本体1的主要作用为:承载检测层2。因此,凡是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结构均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检测卡本体1。例如:检测卡本体1可以为方形、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等等。

过滤区21的主要作用为:过滤奶牛乳汁中的乳脂肪球和蛋白质颗粒等。因此,凡是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结构均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过滤区21。例如:过滤区21可以由粘接剂与颗粒物质混合而成,其中,粘结剂可以为涂料。当过滤区21由涂料与颗粒物质混合而成时,可以是将涂料与颗粒物质(颗粒物质是指肉眼观测时,能够看出是颗粒的物质)混合后的产物逐层涂覆于检测卡本体1上,一层固化后,再在已经固化的这一层上继续涂覆涂料与颗粒物质的混合物,直至固化后的表面粗糙程度满足要求。

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区产出的乳汁会偏碱性,这是因为,奶牛得了乳房炎后,会产生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些炎性细胞在牛奶中通过代谢作用后分泌的产物会使牛奶呈现碱性。乳汁的碱性越高,相应乳区发炎的情况也越严重。因此,可以通过pH值检测法诊断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即,检测区22可以由pH试纸构成,通过观察牛奶与检测区22反应后检测区22的颜色变化,则可以判断奶牛的相应乳区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pH试纸未发生反应时为黄色,若流入牛奶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则表示奶牛的对应乳区患有隐性乳房炎,颜色越深则奶牛相应乳区的隐性乳房炎越严重;pH试纸不变色则表示奶牛的相应乳区没有炎症。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检测区22由pH试纸构成时,pH试纸可以为精度等级为0.01级的高灵敏度高精度pH试纸。使用精度等级为0.01级的高灵敏度高精度pH试纸作为检测区22,检测结果更精确。更进一步的,检测区22可以为圆形或者方形,等等;检测区22可以设置于检测层2的边缘某处;还可以为围设于过滤区21外周的环行结构。

导向条3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其高度范围可以为1毫米至3毫米。更进一步的,导向条3的高度可以为2毫米。

本实施例中,导向条3可以为弧形导向条3。

导向条3为弧形导向条3时,待检测的牛奶沿导向条3的流动更平稳,牛奶也更容易按照导向条3的引导流动。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每个过滤区21和与其对应的检测区22、导向条3为一个检测单元,检测卡本体1上分布有四个检测单元。

在检测卡本体1上设置四个检测单元,四个检测单元分别对应奶牛的四个乳区,既能够准确定位,又能够避免漏检或重复检查。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能够一次性检验奶牛的四个乳区,检测过程更为便捷。

本实施例中,检测卡本体1可以为方形,四个检测单元在方形的检测卡本体1上呈两行两列分布,四个检测区22分别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的四个角处,如图1和图3所示。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可以先将奶牛左前乳和右前乳的乳汁分别滴至检测卡上相邻的两个过滤区21中,然后微微倾斜检测卡,引导乳汁沿导向条3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然后再将奶牛左后乳和右后乳的乳汁分别滴至检测卡上剩余的两个过滤区21中,再向相反方向倾斜检测卡,引导乳汁沿导向条3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四个检测单元在方形的检测卡本体1上呈两行两列分布,与奶牛的四个乳区一一对应,使各检测单元与奶牛各乳区的对应关系清晰明了、不容易混淆,使操作者无需费心去记忆各检测单元与奶牛各乳区的对应关系,使检测过程更为简便。此外,通常进行检测时,操作者会将奶牛的乳汁滴至相应过滤区21的中心。将四个检测区22分别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的四个角处,在过滤区21尺寸一致的情况下,过滤区21中的乳汁到检测区22的路径最远,有利于过滤区21对奶牛乳汁的充分过滤。

四个检测单元还可以在检测卡本体1上并排设置。检测区22也可以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上的其他位置,只要满足奶牛的乳汁能够由过滤区21流淌至检测区22即可。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四个检测单元的尺寸一致。

四个检测单元的尺寸一致,在前后两次倾斜检测卡的过程中,检测卡倾斜的高度相差不大,所以在第二次倾斜检测卡时,操作者可以根据第一次倾斜检测卡时的印象很快找到检测卡需要倾斜的角度,而无需小心翼翼的尝试,使操作过程更简单、快捷。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使用检测卡时远离操作者手部的一端为前端,靠近前端的两个弧形导向条3相背设置,远离前端的两个弧形导向条3也相背设置,如图1所示。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可以先将奶牛左前乳和右前乳的乳汁分别滴至检测卡前端的两个过滤区21中,乳汁滴于弧形导向条3圆心所在一侧;然后微微提起检测卡的后端,使乳汁能够沿导向条3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然后再将奶牛左后乳和右后乳的乳汁分别滴至检测卡后端的两个过滤区21中,乳汁滴于弧形导向条3圆心所在一侧,随后微微提起检测卡的前端,引导乳汁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因为导向条3为弧形导向条3,且靠近前端的两个弧形导向条3相背设置,远离前端的两个弧形导向条3也相背设置,所以在提起检测卡的后端时,前端两个过滤区21中的乳汁能够更平稳的流向相应的检测区22中;提起检测卡的前端时,后端两个过滤区21中的乳汁能够更平稳的流向相应的检测区22中。

本实施例中,过滤区21的颜色可以为黑色。

过滤区21的颜色为黑色,与白色的牛奶对比鲜明,便于操作者观察白色的奶牛乳汁在检测层2的流动路径,使操作者能够清晰的看到牛奶是否由过滤区21到达了检测区22。

过滤区21的颜色还可以为棕色或者咖啡色等其他与牛奶的颜色相差较大的颜色。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检测单元之间可以设置有间隔。

相邻的两个检测单元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能够避免相邻过滤区21中待检测的牛奶混淆,有利于防止检测误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检测卡还可以包括手持区4,手持区4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的一边,并位于相邻的两个过滤区21之间,如图4所示。

在检测卡本体1上设置手持区4,既便于操作者定位奶牛的四个乳区,进而简化操作,又便于检测卡的拿取。

手持区4可以为弧形、半圆形或者倒U形,等等。手持区4上还可以设置有对应奶牛四个乳区的指示标记,例如:第一行由左至右依次标记有指示词组:“左前”、“右前”,第二行由左至右依次标记有指示词组“左后”、“右后”。

本实施例中,检测卡本体1上还可以设置有与各检测区22对应的对比区,对比区与对应的检测区22间隔设置。

奶牛的某个乳区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其乳汁流淌至检测区22后,检测区22会产生一定变化,例如:当检测区22由pH试纸构成时,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区产生的乳汁流淌至检测区22后,检测区22会由原本的黄色变为绿色。而当奶牛的某个乳区患有轻微隐性乳房炎时,检测区22的颜色变化不明显,通过在检测区22的附近设置对比区,有利于操作者识别检测区22轻微的颜色变化,有利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早期发现。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的操作步骤可以为:

首先,挤牛奶前用温水和热毛巾清洗奶牛的乳房,使乳房保持清洁干净;挤奶时舍弃奶牛的前3把奶;

然后,按照手持区4的方位指示,依次取奶牛左后、右后乳区的奶样,按照对应的区域,将牛奶滴在对应区域的弧形导向条3内侧;微微倾斜检测卡,依靠重力使牛奶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停留30秒左右即可以显色;

然后,再依次取奶牛左前、右前乳区的奶样,按照对应的区域,将牛奶滴在对应区域的弧形导向条3内侧;向相反方向微微倾斜检测卡,依靠重力使牛奶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停留30秒左右即可以显色;

最后,进行显色判断,检测区22仍然为黄色,则奶牛没有患隐性乳房炎;奶牛某乳区对应的检测区22由黄色变为绿色,则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绿色越深表示该奶牛对应的乳区隐性乳房炎病症越严重。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包括检测卡本体1和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上的检测层2,检测层2包括过滤区21和检测区22;过滤区21中设置有导向条3,导向条3由过滤区21延伸至检测区22;待检测的牛奶能够由过滤区21沿导向条3流淌至检测区22;

一个过滤区21对应有两个检测区22,每个检测区22均对应有一个导向条3,两个导向条3间隔设置。

使用该检测卡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将奶牛相应乳区的乳汁滴至过滤区21中的两个导向条3附近,然后微微倾斜检测卡,引导乳汁分别沿对应的导向条3由过滤区21流淌至相应的检测区22即可。对奶牛一个乳区的乳汁进行双重检测,有利于避免单一检测时因检测区22异常造成的检测误差,检测的结果更可靠。操作过程中,导向条3的引流及限位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待检测的牛奶在过滤区21四处流淌的情况。而且,过滤区21中含有颗粒物质,能够对奶牛乳汁中的乳脂肪球和蛋白质颗粒等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使流淌至检测区22的牛奶更为纯净,进而使检测的效果更为准确。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卡在检测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时,操作更为简单、便捷,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

本实施例中,导向条3可以为弧形导向条3。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每个过滤区21和与其对应的两个检测区22、两个导向条3为一个检测单元,检测卡本体1上分布有四个检测单元。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检测卡本体1为方形,四个检测单元在方形的检测卡本体1上呈两行两列分布,四组检测区22分别设置于方形的四个角处。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四个检测单元的尺寸一致。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使用检测卡时远离操作者手部的一端为前端,靠近前端的两个弧形导向条3相背设置,远离前端的两个弧形导向条3也相背设置。

本实施例中,过滤区21的颜色可以为黑色。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检测单元之间可以设置有间隔。

本实施例中,检测卡还可以包括手持区4,手持区4设置于检测卡本体1上远离前端的一边,并位于相邻的两个过滤区21之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卡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检测卡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一个过滤区21对应有两个检测区22,每个检测区22均对应有一个导向条3,两个导向条3间隔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