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絮凝剂制造工艺中的熟化度控制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638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絮凝剂熟化程度检测技术领域,涉及水处理药剂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絮凝剂制造工艺中的熟化度控制传感器,应用于硅盐类水处理药剂制造工艺过程中的熟化度控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硅盐类絮凝剂制造工艺中的熟化过程控制一般采用定量+定时或者定量+pH +定时来进行其熟化度控制。现有的熟化度控制方式受计量误差、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pH 电极长时间受化学物品的侵蚀的影响,很难通过控制时间来达到其准确的熟化程度,熟化时间与混合液的pH值是呈倒抛物型曲线关系的。在曲线的谷点,其熟化时间最短,pH值呈酸性或碱性,其熟化时间与pH值的关系呈抛物曲线关系,因而如不能准确的确定熟化时间,势必会影响熟化过程中活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孔径及其长链结构,达不到其应有吸附效果,从而也不能保证其产成品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絮凝剂制造工艺中的熟化度控制传感器,该传感器可完全取代原有繁复的控制方式,在降低前级酸、碱计量精度的要求及取消在线pH计时仍可有效保证各次产成品的一致性,有效降低了成本及维护工作量;解决了现有产品熟化程度的不一致性、不可控以及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絮凝剂制造工艺中的熟化度控制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连接壳体和后盖,所述传感器本体后端具有圆形连接凹腔,所述连接壳体整体呈圆柱体形状,所述连接壳体内部具有圆柱体腔体,所述连接壳体前端密封配合插接于传感器本体的圆形连接凹腔中,所述后盖具有圆形凹腔,所述连接壳体的圆形连接凹腔后端配合安装有压紧块,所述连接壳体后端密封配合插接于后盖的圆形凹腔中,所述后盖将压紧块密封紧密压接于连接壳体的圆形连接凹腔后端;所述传感器本体横向水平方向上开有横向红外管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横向红外管腔中放置有朝向传感器本体前端的红外发射管;所述传感器本体竖向垂直方向上开有竖向红外管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竖向红外管腔中放置有朝向传感器本体顶端的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的红外线发射管口与红外接收管的红外线接收管口相对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圆形连接凹腔中通过螺栓安装连接有电气连接板,所述电气连接板分别与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电连接,所述连接壳体的圆形连接凹腔中固定安装有与电气连接板电连接的电气主板,所述电气主板还电连接有电源及通信电缆接口。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横向红外管腔的前端腔口处安装有石英玻璃,所述石英玻璃与红外发射管的红外线发射管口之间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石英玻璃通过带孔螺母连接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横向红外管腔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竖向红外管腔的顶端腔口处安装有石英玻璃,所述石英玻璃与红外接收管的红外线接收管口之间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石英玻璃通过带孔螺母连接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竖向红外管腔中,所述竖向红外管腔底部安装有密封螺母,所述红外接收管及红外发射管成型后点胶固定于传感器本体上。

作为优选,后盖上安装有防水接头,所述防水接头贯穿后盖并固定连接于后盖上。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了两个垂直安装的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红外发射管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恒定的光束照射液体,当硅盐类絮凝剂制造池中液体相对透明时,光线直线传播,反射至红外接收管的光量极少;当硅盐类絮凝剂制造池两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溶液中反应生成的纳米微粒逐渐增多,其反射至红外接收管的光量也逐渐增多;红外接收管接收的光量经处理计算后通信反馈至主控单元进行判别,在熟化度满足控制要求时,自动进入下一步处理工艺。

(2)本实用新型可完全取代原有繁复的控制方式,在降低前级酸、碱计量精度的要求及取消在线pH计时仍可有效保证各次产成品的一致性,有效降低了成本及维护工作量;降低了对前级酸碱计量精度的要求,取消在线pH计,有效保证熟化工艺的一致性,同时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传感器本体,2-红外接收管,3-红外发射管,4-密封圈,5-石英玻璃,6-带孔螺母,7-密封螺母,8-电气连接板,9-螺栓,10-电气主板,11-连接壳体,12-压紧块,13-后盖,14-防水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絮凝剂制造工艺中的熟化度控制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1、连接壳体11和后盖13,传感器本体1后端具有圆形连接凹腔,连接壳体11整体呈圆柱体形状,连接壳体11内部具有圆柱体腔体,连接壳体11前端密封配合插接于传感器本体1 的圆形连接凹腔中,后盖13具有圆形凹腔,连接壳体11的圆形连接凹腔后端配合安装有压紧块12,连接壳体11后端密封配合插接于后盖13的圆形凹腔中,后盖13将压紧块12 密封紧密压接于连接壳体11的圆形连接凹腔后端;传感器本体1横向水平方向上开有横向红外管腔,传感器本体1的横向红外管腔中放置有朝向传感器本体1前端的红外发射管 3;传感器本体1竖向垂直方向上开有竖向红外管腔,传感器本体1的竖向红外管腔中放置有朝向传感器本体1顶端的红外接收管2,红外发射管3的红外线发射管口与红外接收管2的红外线接收管口相对应;传感器本体1的圆形连接凹腔中通过螺栓9安装连接有电气连接板8,电气连接板8分别与红外发射管3、红外接收管2电连接,连接壳体11的圆形连接凹腔中固定安装有与电气连接板8电连接的电气主板10,电气主板10还电连接有电源及通信电缆接口。

如图1所示,横向红外管腔的前端腔口处安装有石英玻璃5,石英玻璃5与红外发射管3的红外线发射管口之间安装有密封圈4,石英玻璃5通过带孔螺母6连接固定于传感器本体1的横向红外管腔中。石英玻璃5有效保护了横向红外管腔中的红外发射管3。

如图1所示,竖向红外管腔的顶端腔口处安装有石英玻璃5,石英玻璃5与红外接收管2的红外线接收管口之间安装有密封圈4,石英玻璃5通过带孔螺母6连接固定于传感器本体1的竖向红外管腔中,竖向红外管腔底部安装有密封螺母7及密封圈。石英玻璃5 有效保护了竖向红外管腔中的红外接收管2。

如图1所示,后盖13上安装有防水接头14,防水接头14贯穿后盖13并固定连接于后盖13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红外发射管3的红外线发射管口延长线与红外接收管2的红外线接收管口延长线相互垂直。使用时,将传感器本体1置于硅盐类絮凝剂制造池中,本实用新型利用了两个垂直安装的红外发射管3及红外接收管2,红外发射管3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恒定的光束照射液体,当硅盐类絮凝剂制造池中液体相对透明时(未进行化学反应时),光线直线传播,反射至红外接收管2的光量极少,红外接收管2接收的光量经处理计算后通信反馈至主控单元进行判别;当硅盐类絮凝剂制造池两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溶液中反应生成的纳米微粒逐渐增多,其反射至红外接收管2的光量也逐渐增多,红外接收管2接收的光量满足主控单元的要求时,在主控单元的控制下进入下一步工艺。本实用新型就是利用上述特征对工艺过程中的硅盐类絮凝剂熟化程度进行控制,达到了产成品的一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