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507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电子产品的外壳的检测也变得愈加严格,例如,对外壳内腔及外壳侧面的充电孔和耳机孔等测试点进行相关参数检测,以确保外壳符合相关制造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检测装置由于其载具自身结构的限制,通常一次只能对外壳的一个区域的测试点进行检测,当需要对外壳其他区域的测试点进行检测时,通常需要操作人员将外壳从检测装置的载具上取下翻转至另一角度再次装夹定位后进行检测。然而这种人工多次装夹定位的操作方式过于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造成外壳的检测效率的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外壳检测效率的检测装置。

一种检测装置,用于电子产品的外壳的检测,包括:

基架;

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基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上连接设置有转盘;

载具,用于固定承载所述外壳,所述载具通过所述转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架上;及

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外壳的相关参数,所述检测器架设于所述载具的上方;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通过所述转盘带动所述载具相对所述基架转动,以使所述载具相对所述基架的翻转角度可调整,进而以使所述检测器能够与所述外壳不同区域的测试点相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安装台,用于安装所述载具,所述安装台通过所述转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架上,所述安装台上开设有定位孔;及

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基架上,所述第二驱动件上连接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接轴沿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进而将所述载具相对所述基架的翻转角度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架,用于承载所述外壳;

第一抵持机构,用于抵接所述外壳长边所在的一侧,设置于所述承载架的一侧;及

第二抵持机构,用于弹性抵接所述外壳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架远离所述第一抵持机构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机构包括:

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承载架的一侧,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一滑动槽;及

挡块,用于抵接所述外壳长边所在的一侧,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动槽内,驱动所述挡块,可带动所述挡块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以使所述挡块相对所述外壳的抵接位置可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机构包括:

固定座,设置于所述承载架远离所述第一抵持机构的一侧;

抵持组件,用于抵接所述外壳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及

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抵持组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抵持组件包括导向杆和抵持件,所述导向杆包括小径部和大径部,所述小径部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相对所述连接孔的轴向可滑动,所述抵持件连接于所述小径部的一端,用于抵接所述外壳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所述大径部连接于所述小径部的另一端,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的直径,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小径部上,并弹性抵接在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大径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三驱动件上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接轴沿所述第三驱动件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抵持件抵接,进而以使所述第二连接轴带动所述抵持件向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

第三抵持机构,用于抵接所述外壳的短边所在的一侧,设置于所述承载架相邻的另一侧;及

第四抵持机构,用于弹性抵接所述外壳另一短边所在的一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架远离所述第三抵持机构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与真空发生器相配合的吸盘,所述吸盘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所述真空发生器能够通过所述吸盘形成负压,以将所述外壳吸附固定于所述承载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器为机械探头。

上述检测装置,当第一驱动件通过转盘带动载具相对基架转动时,使得载具相对基架的翻转角度可调整,从而实现了对承载在载具上的外壳的摆放角度的灵活调整,使得检测器能够与外壳不同区域的测试点相接触以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大大提高了外壳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检测装置中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载具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100用于电子产品的外壳的检测。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为手机壳。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200也可为平板电脑等其他电子产品的外壳。

检测装置100包括基架110、第一驱动件120、载具130及检测器140。第一驱动件120设置于基架110上。第一驱动件120上连接设置有转盘122。载具130用于固定承载外壳。载具130通过转盘122可转动地设置于基架110上。检测器140用于检测外壳的相关参数。检测器140架设于载具130的上方。第一驱动件120能够通过转盘122带动载具130相对基架110转动,以使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可调整,进而以使检测器140能够与外壳不同区域的测试点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当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定位于0度时,以使载具130相对基架110水平放置。当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定位于90度时,以使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竖直放置。

具体的,第一驱动件120在初始时处于关闭状态,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定位于0度,从而使得载具130水平放置在基架110上,以便于检测器140对通过载具130水平摆放在基座110上的外壳内腔区域的测试点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当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定位于90度时,从而使得载具130竖直放置在基架110上,以便于检测器140对通过载具130竖直摆放在基座110上的外壳侧面区域的测试点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

需要指出的是,检测器140可为机械探头。相比传统的激光检测器,机械探头成本低,同时不受温度和湿度的环境的干扰,检测稳定,从而可以提高检测装置100对外壳的检测精度,同时可以降低检测装置100的造价成本。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上述检测装置100还可包括安装台150和第二驱动件160。安装台150用于安装载具130。安装台150通过转盘122可转动地设置于基架110上。安装台150上开设有定位孔152。第二驱动件160设置于基架110上。第二驱动件160上连接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62。第二驱动件160能够带动第一连接轴162沿第二驱动件160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一连接轴162与定位孔152相配合,进而将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固定。

通过第一连接轴162和定位孔152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对载具130起到一定的辅助定位作用,避免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过度转动而造成承载在载具130上的外壳摆放角度的改变,从而使得检测器140能够与外壳该区域的测试点准确地接触以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

可以理解是,如图1所示,上述检测装置100还可包括缓冲器164。缓冲器164设置于安装台150的外侧壁上。缓冲器164能够与基架110弹性抵接,从而可以对载具130通过安装台150相对于基架110的转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检测装置100整体的安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载具130包括承载架131、第一抵持机构132及第二抵持机构133。承载架131用于承载外壳。第一抵持机构132用于抵接外壳长边所在的一侧。第一抵持机构132设置于承载架131的一侧。第二抵持机构133用于弹性抵接外壳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第二抵持机构133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架131远离第一抵持机构132的一侧。

通过第一抵持机构132和第二抵持机构133对外壳相对的两长边的分别抵接,从而实现载具130对外壳的装夹固定,防止检测器140在对外壳检测过程中外壳产生移位或晃动,使得检测器140能够与外壳的该区域的测试点保持良好接触,保证外壳的检测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抵持机构132包括固定块132a和挡块132b。固定块132a设置于承载架131的一侧。固定块132a上开设有第一滑动槽132c。挡块132b用于抵接外壳长边所在的一侧。挡块132b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动槽132c内。驱动挡块132b,可带动挡块132b在第一滑动槽132c内滑动,以使挡块132b相对外壳的抵接位置可调整。

当需要对外壳侧面的充电孔和耳机孔等测试点进行相关参数检测时,将测试点所对应的外壳长边与挡块132b抵接,对于同一型号的外壳,驱动挡块132b在第一滑动槽132c内滑动,从而调整挡块132b相对外壳的抵接位置,从而使得挡块132b对各测试点不产生遮挡作用,便于检测器140与外壳该区域的测试点的接触,因此,当下一次检测相同型号的外壳时,挡块132b的调定位置无需改变,可以将外壳装夹完毕后直接检测。

但是,当下一次检测外壳的型号改变时,上一次调定的挡块132b可能会对该不同型号的外壳该区域的测试点构成遮挡,使得检测器140无法与测试点接触,此时,应当再次驱动挡块132b在第一滑动槽132c内滑动以便调试,最后重新调定挡块132b相对外壳的抵接位置,确保重新调定后的挡块132b消除对该不同型号的外壳该区域的测试点的遮挡,使得各测试点裸露在外,以便与检测器140相接触。

因此,只需驱动挡块132b在第一滑动槽132c内滑动,改变挡块132b相对外壳的抵接位置,以使挡块132b对外壳该区域的测试点不构成遮挡,无需对于每一型号的外壳开发新的载具,上述载具130可以适用不同型号的外壳的稳定装夹和精确检测,提高了载具130的通用性能,减少了载具130的开发和调试成本,在确保外壳检测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外壳的检测效率和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二抵持机构133包括固定座133a、抵持组件133b及弹性件133c。固定座133a设置于承载架131远离第一抵持机构132的一侧。抵持组件133b用于抵接外壳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抵持组件133b可滑动地设置于固定座133a上。弹性件133c弹性抵接在固定座133a和抵持组件133b之间。

将外壳放置在承载架131后,并使外壳的长边的一侧与第一抵持机构132抵接,由于弹性件133c处于压缩状态,抵持组件133b在弹性件133c的弹力作用下相对固定座133a向靠近外壳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外壳夹持固定于承载架131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抵持机构133还可包括第三驱动件133d。第三驱动件133d设置于固定座133a上。第三驱动件133d上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接轴133e。第三驱动件133d能够带动第二连接轴133e沿第三驱动件133d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二连接轴133e与抵持组件133b抵接,进而以使第二连接轴133e带动抵持组件133b向远离外壳的方向移动。

当外壳不同区域的测试点检测完毕后,第三驱动件133d可带动第二连接轴133e沿第三驱动件133d的轴向移动,使得第二连接轴133e与抵持组件133b抵接,进而使得第二连接轴133e带动抵持组件133b向远离外壳的方向移动,弹性件逐渐被压缩,从而解除抵持组件133b对外壳的抵紧作用以便于将检测完毕后的外壳从承载架131取下。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3所示,固定座133a上还可开设有连接孔133f。抵持组件133b包括导向杆133g和抵持件133h。导向杆133g包括小径部133j和大径部133k。小径部133j穿设于连接孔133f并相对连接孔133f的轴向可滑动。抵持件133h用于抵接外壳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抵持件133h连接于小径部133j的一端。大径部133k连接于小径部133j的另一端。大径部133k的直径大于小径部133j的直径。弹性件133c套设于小径部133j上,并弹性抵接在固定座133a和大径部133k之间。通过导向杆133g的设置,从而可以对抵持件133h相对固定座133a的滑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确保抵持件133h能够快速准地抵紧外壳。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133g可为两个。第二连接轴133e位于两个导向杆133g之间。第二连接轴133e到两个导向杆133g之间的距离相等。抵持件133h可以直接对外壳形成抵紧作用。抵持件133h用于与第二连接轴133e相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二抵持机构133还可包括压块。压块设置于抵持件133h的顶端。当抵持件133h从侧面对外壳施加抵紧力时,压块能够从上向下对外壳施加一定的抵压力,避免装夹后的外壳相对承载架上下跳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外壳的装夹稳定性。

此外,如图3所示,压块133m上开设有腰形孔133n。压块133m能够通过腰形孔133n相对抵持件133h移动,以使压块133m相对抵持件133h的安装位置可调整。具体的,压块133m能够通过腰形孔133n相对抵持件133h移动,从而调整压块133m相对抵持件133h的安装位置,进而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改变压块133m对外壳的抵压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及图3所示,载具130还可包括第三抵持机构134和第四抵持机构135。第三抵持机构134用于抵接外壳200的短边所在的一侧。第三抵持机构134设置于承载架131131131相邻的另一侧。第四抵持机构135用于弹性抵接外壳200另一短边所在的一侧。第四抵持机构135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架131远离第三抵持机构134的一侧。

通过第三抵持机构134和第四抵持机构135对外壳相对的两短边的分别抵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载具130对外壳的装夹固定效果,防止检测器140在对外壳检测过程中外壳产生移位或晃动,使得检测器140能够与外壳的该区域的测试点保持良好接触,保证外壳的检测精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抵持机构134和第四抵持机构135结构分别与第一抵持机构132和第二抵持机构133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上述第一抵持机构132和第二抵持机构133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一一敷述。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载具130还可包括吸盘136。吸盘136设置于承载架131上。吸盘136用于与真空发生器相配合。真空发生器能够通过吸盘136形成负压,以将外壳吸附固定于承载架131上。

当外壳放置于承载架131上以后,真空发生器能够通过吸盘136调节外壳与承载架131之间的封闭空间的气压,使得外壳与承载架131之间形成负压,从而将外壳稳定地吸附固定于承载架131上。通过采用吸盘136真空吸附固定的方式可以减轻传统的机械固定的方式对外壳的磨损,同时能够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对外壳造成的损坏,有效提升外壳的良品率。

可以理解的是,吸盘136可为多个。多个吸盘136呈阵列排布分布于承载架131上。通过多个吸盘136的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承载架131对外壳的固定效果,避免外壳相对承载架131发生滑动。

需要指出的是,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吸盘136为管状结构。承载架13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接气孔131a。接气孔131a与吸盘136的底部开口相连通。真空发生器通过接气孔131a与吸盘136相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述载具130还可包括感应器137。承载架131上还可开设有辅助槽131b。感应器137设置于辅助槽131b内。感应器137用于识别外壳200相对承载架131的位置。感应器137可以识别外壳200相对承载架131的位置,并将接收的外壳200相对承载架131的位置信号向检测器140进行及时反馈,以便于检测器140及时对定位完成的外壳200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

上述检测装置100,当第一驱动件120通过转盘122带动载具130相对基架110转动时,使得载具130相对基架110的翻转角度可调整,从而实现了对承载在载具130上的外壳的摆放角度的灵活调整,使得检测器140能够与外壳不同区域的测试点相接触以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大大提高了外壳的检测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