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9779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PCR管和PCR管架上都没有标记,大批量使用时很容易发生错加和漏加样品的现象,应用PCR仪或荧光定量PCR仪试验结束后,由于PCR管上没有标记很容易把样品搞错搞混,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导致整个实验的中断或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的技术方案,该防错加样装置的96孔板体的96个孔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区别符号,方便区分和辨认,96孔板体上的横滑板和竖滑板在加样过程中可起到坐标的作用,有效防止错加和漏加样品的情况,和96孔板体相配套的PCR管的管壁上刻有相应的区别符号,可有效防止试验结束后从仪器中取出样品时搞错搞混,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
[0004]所述的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96孔板体,96孔板体上设置相互垂直交叉且可滑动的横滑板和竖滑板,96孔板体上均布设置96个板孔,96个板孔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区别符号,每个带区别符号的板孔对应相配套的PCR管,PCR管的管壁上设置与板孔区别符号适配的区别符号。
[0005]所述的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96孔板体为方形结构,96孔板体的四个边框上均设置滑槽,横滑板、竖滑板两端分别卡设在对应的滑槽中与其滑动配合,横滑板上设置一组与板孔横向大小间距对应的横滑板孔,竖滑板上设置一组与板孔竖向大小间距对应的竖滑板孔。
[0006]上述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其96孔板体的96个孔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区别符号,方便区分和辨认,96孔板体上的横滑板和竖滑板在加样过程中可起到坐标的作用,有效防止错加和漏加样品的情况,和96孔板体相配套的PCR管的管壁上刻有相应的区别符号,可有效防止试验结束后从仪器中取出样品时搞错搞混,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中:1-96孔板体、2-横滑板、3-竖滑板、4-PCR管、5-板孔、6-滑槽、7-横滑板孔、8-竖滑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0]如图所示,该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包括96孔板体I,96孔板体I上设置相互垂直交叉且可滑动的横滑板2和竖滑板3,96孔板体I上均布设置96个板孔5,96个板孔5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区别符号,每个带区别符号的板孔5对应相配套的PCR管4,PCR管4的管壁上设置与板孔5区别符号适配的区别符号。所述的96孔板体I为方形结构,96孔板体I的四个边框上均设置滑槽6,横滑板2、竖滑板3两端分别卡设在对应的滑槽6中与其滑动配合,横滑板2上设置一组与板孔5横向大小间距对应的横滑板孔7,竖滑板3上设置一组与板孔5竖向大小间距对应的竖滑板孔8。
[0011]使用时,96个板孔5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区别符号,方便区分和辨认;横滑板2、竖滑板3在加样过程中可起到坐标的作用,有效防止错加和漏加样品的情况;每个带区别符号的板孔5对应相配套的PCR管4,PCR管4的管壁上设置与板孔5区别符号适配的区别符号,可有效防止试验结束后从仪器中取出样品时搞错搞混,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
【主权项】
1.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96孔板体(I ),96孔板体(I)上设置相互垂直交叉且可滑动的横滑板(2)和竖滑板(3),96孔板体(I)上均布设置96个板孔(5 ),每个板孔(5 )对应设置相配套的PCR管(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96孔板体(I)为方形结构,96孔板体(I)的四个边框上均设置滑槽(6 ),横滑板(2 )、竖滑板(3 )两端分别卡设在对应的滑槽(6)中与其滑动配合,横滑板(2)上设置一组与板孔(5)横向大小间距对应的横滑板孔(7),竖滑板(3)上设置一组与板孔(5)竖向大小间距对应的竖滑板孔(8)0
【专利摘要】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属于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96孔板体为方形结构,96孔板体的四个边框上均设置滑槽,横滑板、竖滑板两端分别卡设在对应的滑槽中与其滑动配合,横滑板上设置一组与板孔横向大小间距对应的横滑板孔,竖滑板上设置一组与板孔竖向大小间距对应的竖滑板孔。上述一种分子生物学用防错加样装置,其96孔板体的96个孔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区别符号,方便区分和辨认,96孔板体上的横滑板和竖滑板在加样过程中可起到坐标的作用,有效防止错加和漏加样品的情况,和96孔板体相配套的PCR管的管壁上刻有相应的区别符号,可有效防止试验结束后从仪器中取出样品时搞错搞混,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
【IPC分类】G01N35/10
【公开号】CN204649759
【申请号】CN201520105302
【发明人】王爱英, 唐健, 杨保军, 罗举, 刘淑华
【申请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