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压式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085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感压式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装置的设计,特别是关于一种结合电容式及电阻式触控操 作方式的感压式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电阻式触控面板是由一 ITO(氧化铟锡)薄膜和一导电玻璃(ΙΤ0 Glass)所组成, 中间由多个绝缘隔点所隔开,在ITO薄膜和ITO玻璃之间施加一预定的驱动电压,通过一触 控物件(例如触控笔)去触压ITO薄膜形成下压凹陷,使其与下层的ITO玻璃接触而产生 电压的变化,经由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再由微处理器的运算处理取得受触压点的坐 标位置。电容式触控面板基本上是利用排列的透明电极与导电体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从 所产生的诱导电流来检测其受触压点的坐标位置。在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结构中,最外层为 一薄的二氧化硅硬化处理层透明基材,第二层为ITO层,在玻璃表面建立一均勻电场,当一 触控物件(例如手指)接触到屏幕透明基材的表面时,触控物件就会与外侧导电层上的电 场产生电容耦合,而产生微小的电流的变化。各电极负责测量来自各个角落的电流,再由微 处理器计算出触控物件触控的坐标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电阻式触控板与电容式触控板在操作上有其限制条件及缺点。其中电阻式触控板 虽具有价格较低的优点,但在触控时需使驱动导电层及感测导电层接触,故需施加一定程 度的触压力,较容易使导电层损坏,且其敏感度也较低。而电容式触控板虽敏感度较高,但 因其作用原理的关系,在触控物件的选用上必须是一导电体,例如手指或是接有地线的触 头,以便传导电流,若是以绝缘体作为触控物件则触控板无法进行感测。再者,在目前具有触控输入功能的电子装置中,已广泛使用到笔写输入的功能。在 使用者进行笔写输入时,一般是由使用者手持触控笔以一预定的触压压力及一般书写文字 的方式,在电子装置的触控操作面上产生连续坐标位置,微处理器即依据感测到的数个连 续坐标位置而计算出触控物件在触控操作面上的手写轨迹。电容式触控板应用在此一笔写 输入的应用方面,存在了书写操作不顺畅、感应不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依据使用者触控操作方式而对应不同触控位置感测 模式的触控装置,当使用者轻触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时,触控装置会操作于电容式 触控位置感测模式,而当使用者触压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或以笔写输入操作所述 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时,触控装置会操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为解决已知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设计一种结合电容式及电阻式触控操作模式的触控装置,用以感测一触控物件在所述触控装置上的触控操作动作。所述触控装置主要包括一导电层、一第一电极图型、一第二电极图型、一微处理器。导电层形 成于一第一基材上并施加一驱动电压。第一电极图型与导电层之间形成一第一电容,第二 电极图型与导电层之间形成一第二电容。当使用者轻触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因受 压,而使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图型间的距离、及导电层与第二电极图型间的距离改变,故使导 电层与第一电极图型间的电容、及导电层与第二电极图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使触控装置 操作于电容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微处理器依据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电容耦 合变化、以及所述导电层与第二电极图型的电容耦合变化,计算出一触控物件位在所述导 电层上的操作位置。当使用者触压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或以笔写输入操作所述触控装置的触 控操作面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因受压,而使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图型的条状电 极接触,此时两者间的间距为零,使触控装置操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所述导电层 受触压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接触,微处理器依据所述受触压的第一电极图型的电压变 化,而计算出所述触控物件位在所述导电层上的至少一操作位置。本发明对照已有技术的功效
经由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仅需搭配本发明的感压式触控装置配合简易的扫 描感测流程,即可兼具电容式及电阻式触控板的触控操作模式。不需受限于已知电阻式触 控板或电容式触控板的触控物件限制,可使得使用者的触控操作更为简便,在不同的操作 方式下应用较佳的触控感应模式。本发明的设计,可使增加触控装置的应用范围,并兼具两 种触控操作模式的触控板的优点。本发明的设计,可因不同使用者在使用触控装置时的不同操作习惯,而自动操作 于适当的触控位置感测模式。本发明的设计也特别适合应用在需要作笔写输入的触控应用 领域中,可有效解决一般电容式触控板所存在的书写操作不顺畅、感应不良的问题。


图1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图2是显示图1中主要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显示图1中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在结合后,第一电极图型及第二电极图型 的相对位置关系;图4是显示图3的4-4断面的剖视图;图5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基材的俯视图;图6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基材的俯视图;图7A、图7B是显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在受到使用者手指操作时的操作示意图;图8是显示图7A、图7B中各触控位置与对应的电容值表;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以触控物件操作的示意图;图10是显示配合图9触控物件在进行触控操作的系统方块图;图11A、图11B、图IlC是显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以触控物件进行手写输入的示意 图;图12是显示配合图11A、图11B、图1IC触控物件在进行手写输入操作的系统图13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图14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附图标号IOOUOOa触控装置10第一基材11导电层结合面12触控操作面13导电层20第二基材21电极图型结合面22,22a第一电极图型221内凹区段23第二电极图型24绝缘层30微处理器40驱动电压供应电路51第一扫描电路52第二扫描电路60绝缘隔点7、7a触控物件Cx, CxU Cx2第一电容Cy, CyU Cy2第二 电容dl第一预定距离d2第二预定距离d3第三预定距离P1、P2、P3、P4、P5、P6操作位置V驱动电压Nl扫描感测信号N2扫描感测信号N3扫描感测信号N4扫描感测信号si、s2、s3、s4、、s5、s6、条状电极si'、s2'、s3'、s4'、s5'、s6'条状电极
si"、s2〃、s3〃、s4〃、s5〃、s6〃 条状电极X第二轴向Y第一轴向I触压方向L移动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阅图1,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图2是显示图1中主要构件的 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100主要包括一第一基材10、一第二基材20及 一微处理器30。第一基材10是为一透明绝缘薄层,其具有一导电层结合面11及一触控操作面 12 (同时参阅图4所示)。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结合面11上形成有一导电层13,所述导电 层13主要为导电材料所组成,当所述导电材料为ITO (氧化铟锡)时,可组成一层透明的导 电层。一驱动电压供应电路40可在微处理器30的控制的下产生一驱动电压V施加于所 述导电层13,以使所述导电层13作为电阻式触控时的驱动导电层。第二基材20具有一相对应于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结合面11的电极图型结合面 21,在所述电极图型结合面21上方形成一第一电极图型22及一第二电极图型23。如图2 及图4所示,第一电极图型22及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利用一绝缘层24予以隔开。第一 电极图型22与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第一预定距离dl。第二电极 图型23与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之间的距离被定 义为第二预定距离d2。第一电极图型22具有多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并可与第一基材10 的导电层13之间形成一第一电容Cx。第一电极图型22的各个条状电极sl、s2、s3、s4、s5 及s6是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地形成在绝缘层24上。在绝缘层24与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 13之间,未布设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之处,各别设置至少一绝缘隔点60。通过 各个绝缘隔点60,可避免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直接接触。第二电极图型23具有多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并可与 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之间形成一第二电容Cy。各个条状电极Sl'、s2'、s3'、s4'、 s5'及s6'是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地形成在第二基材20的电极图型结合面2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图型22及第二电极图型23是分别以六个条状电极为例, 但条状电极的数目大于或小于此数目亦可实施。以第一电极图型22为例,其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彼此间平行、保 持一预定之间距,且沿着第一轴向Y延伸。而第二电极图型23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 s3'、s4'、s5'及s6'彼此间亦为平行、保持一预定之间距,且沿着第二轴向X延伸。第 一电极图型22的各个条状电极sl、s2、s3、s4、s5及s6是垂直或以其它角度对应于第二电 极图型23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 ,s3'、s4'、s5'及s6'。第一电极图型22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分别经由一第一扫描 电路51连接至微处理器30。而第二电极图型23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 s5'及s6'分别经由一第二扫描电路52连接至微处理器30。参阅图3及图5,图3是显示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在结合后,第一电极图型 22及第二电极图型23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图5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基材的俯视 图。如图所示,第一电极图型22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是分别与第二电 极图型23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 ,s3'、s4'、s5'及s6'呈交迭的对应关系,各个交 迭位置分别代表触控装置100上的一触控位置。参阅图6,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基材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第二基板20的主要元件与第一实施例大多相同,相同元件以相同图号标示,在此不再赘述。 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图型22a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s6" 与第二电极图型23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s6'交迭处是分别具有 对应之内凹区段221,以减少第一电极图型22a对第二电极图型23所产生的遮蔽作用,使导 电层13与第二电极图型23间的电容耦合效应更好。同时参阅图7A、图7B及图8,图7A、图7B是显示本发明触控装置在受到使用者手 指操作时的操作示意图,图8是显示图7A、图7B中各触控位置与对应的电容值表。
首先在本应用例中将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3与第二电极图型23的条状 电极s3'交迭的操作位置定义为操作位置P1,而将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5与第 二电极图型23的条状电极s3'交迭的操作位置定义为操作位置P2(其俯视位置可参阅图 3)。在本应用例中用以触控操作触控装置100的触控物件7是可为例如手指、导电物或其 它操作物件。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原理作一说明。当静止状态时(即未受操作时),导电层 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分别存在了一电容耦合(electric capacity coupling)的效应,使得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存在了第一电容Cx,而导电层13 与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存在了第二电容Cy。但由于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第二电 极图型23之间并未受到触压,故并无距离变化,也无电容耦合变化。当以触控物件7轻触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之一操作位置Pl (如图7A所 示),但导电层13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并未接触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Pl处的导 电层13因受压,而使导电层13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dl改变为 dl'(其中0<dl' <dl),且导电层13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 改变为d2'(其中0<d2' <d2),故使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的第一电容Cx 变化为第一电容Cxl,同时导电层13与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的第二电容Cy变化为第二电 容 Cyl。此时触控装置100会操作于电容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由第一扫描电路51扫描感 测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的各个条状电极sl、s2、s3、s4、s5及s6的电容耦合变化, 并送出一扫描感测信号m至微处理器30。而第二扫描电路52同样经由扫描感测导电层 13与第二电极图型23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及s6'的电容耦合变 化后,送出一扫描感测信号N2至微处理器30。触控装置100依据接收到的第一电容Cxl与第二电容Cyl的电容耦合变化,而计 算出所述触控物件7位在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上的操作位置,以决定出触控物件7 的触控位置是位于第二轴向X的条状电极s3与第一轴向Y的条状电极S3’交迭的操作位 置P1。而当触控物件7以一移动方向L由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的操作位置Pl 移动至操作位置P2时(如图7B所示),位在所述操作位置P2处的导电层13因受压,使导 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dl改变为dl'(其中0<dl' <dl), 且导电层13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改变为d2'(其中0 < d2' <d2),故使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的第一电容Cx变化为第一电容Cx2,同时导 电层13与第二电极图型23之间的第二电容Cy变化为第二电容Cy2,再经由相同的扫描感测方式,以测得触控位置移至操作位置P2,其相同的实施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参阅图9,其是显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以触控物件操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首先 将本应用例中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4与第二电极图型23的条状电极s3'交迭的 位置定义为操作位置P3。而本应用例中用以触控操作触控装置100的触控物件7a是可为 导电或非导电触控物件(例如触控笔或其它任何物件)。同时参阅图10,其是显示配合图9的触控物件7a在进行触控操作的系统方块图。 当使用者以触控物件7a以一预定触压方向I触压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的操作位 置P3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P3处的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4因受压接 触,此时两者间的第一预定间距dl = 0(同时参阅图4)。此时,触控装置100会操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经由驱动电压供应电路 40送出驱动电压V至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并经由所述导电层13将所述驱动电压V施 加至第一电极图型22的对应位置。故当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 状电极s4因受压而在受触压位置接触时,驱动电压V会施加至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 极s4上,并经由第一扫描电路51扫描感测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4的电压变化,输 出一扫描感测信号N3至微处理器30。微处理器30依据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4的 电压变化,即可计算出触控物件7a位在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上的操作位置P3。参阅图11A、图11B、图IlC所示,其是显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以触控物件进行手写 输入的示意图,而图12是显示配合图11A、图11B、图IlC触控物件在进行手写输入操作的 系统图。当使用者经触控物件7a触压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以笔写输入方式位移 时,位在各个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因受压接触,会使触控装置100操 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使用者笔写输入的操作,会产生以移动方向L移位的数个 操作位置P4、P5、P6所形成的手写轨迹,在每一个操作位置P4、P5、P6时,驱动电压供应电 路40送出驱动电压V至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并经由导电层13将所述驱动电压V施加 至第一电极图型22的各个对应操作位置。故当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 22的条状电极s3接触时,驱动电压V会施加至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3上,并经由 第一扫描电路51扫描感测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3的电压变化,输出一扫描感测信 号N4至微处理器30。微处理器30依据第一电极图型22的条状电极s3的电压变化,即可 计算出触控物件7a位在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上的操作位置P4。如此连续地顺序 感测各个操作位置P4、P5、P6,并由第一扫描电路51顺序地输出一序列扫描感测信号N4送 至微处理器30。微处理器30依据感测到的数个操作位置P4、P5、P6而计算出触控物件7a 位在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上的手写轨迹。同时参阅图13、图14,图13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图14是显示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IOOa和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 似,其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触控装置IOOa的第二基材20上,仅包括结合有第一电极图型 22的各个条状电极si、s2、s3、s4、s5、s6,且各条状电极si、s2、s3、s4、s5、s6和第一基材 10的导电层13相距一第三预定距离d3,且分别经由第一扫描电路51连接至微处理器30, 其他相同元件的部份以相同的标号显示,故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同样包括结合电容式及电阻式触控操作方式。当触控装置IOOa的触控操作面12未受到触压操作时,第一电极图型22的各条状电 极si、s2、s3、s4、s5、s6和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相距第三预定距离d3,而在第一电极 图型22与导电层13之间形成第一电容Cx。当触控物件轻触第一基材10的触控操作面12、但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之 间并未接触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13因受压,而使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 之间的第三预定距离d3改变,故使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使 触控装置IOOa操作于电容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通过第一扫描电路51扫描感测导电层13 与第一电极图型22间的电容耦合变化,送出扫描感测信号m至微处理器30。微处理器30 依据接收到的电容耦合变化,而计算出触控的操作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当触控物件触压所述触控装置IOOa的触控操作面12或以笔 写输入操作所述触控装置IOOa的触控操作面12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13与第 一电极图型22间因受压接触,此时第一预定间距d3 = 0,使触控装置IOOa操作于电阻式 触控位置感测模式。此时,第一基材10的导电层13与第一电极图型22的其中一条状电极 (例如条状电极s4)接触时,驱动电压V会施加至所述条状电极上,并经由第一扫描电路51 扫描感测第一电极图型22的所述条状电极s4的电压变化,使微处理器30依据其电压变 化,计算出触控的操作位置。由以上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感压式触控装置确具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故本发明已符合于专利的要求。惟以上的叙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说明,凡熟悉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依据所述的说明而作其它种种的改良 ,惟这些改变仍属于本发明的发明 精神及所界定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权利要求
一种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供一触控物件操作的触控操作面,所述装置包括一导电层,施加有一驱动电压;一第一电极图型,位在所述导电层的下方位置,并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保持一第一预定距离;一第二电极图型,位在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下方位置,并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保持一第二预定距离;一微处理器,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层、第一电极图型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当所述触控物件轻触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因受压,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之间的距离改变,而使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且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之间的距离亦改变,而使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使所述触控装置操作于电容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所述微处理器依据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以及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计算出所述触控物件位在所述触控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当所述触控物件触压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或以笔写输入操作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因受压,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至少一相对应的受触压位置接触,使所述触控装置操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经由所述导电层将所述驱动电压施加至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对应位置,所述微处理器即依据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电压变化,而计算出所述触控物件位在所述触控操作面上的至少一操作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与所述第二 电极图型分别包括有多个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的条状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各个条状 电极分别经由一第一扫描电路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所述第二电极图型的各个条状电极分 别经由一第二扫描电路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经由一驱动电压 供应电路供应所述驱动电压至所述导电层。
5.一种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材,所述第一基材具有一导电层结合面及一触控操作面;一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的导电层结合面;一第二基材,所述第二基材具有一电极图型结合面;一第一电极图型,位在所述导电层的下方位置,并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保持一第一预定 距离,并以多个绝缘隔点予以隔开;一第二电极图型,位在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下方位置,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的电极图 型结合面,所述第二电极图型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保持一第二预定距离,并以一绝缘层将所 述第一电极图型与所述第二电极图型予以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与所述第二 电极图型分别包括有多个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的条状电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各个条状 电极与各个第二电极图型的各个条状电极交迭处是分别具有对应的内凹区段。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括有一微处理器, 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基材的导电层、所述第一电极图型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各个条状 电极分别经由一第一扫描电路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所述第二电极图型的各个条状电极分 别经由一第二扫描电路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经由一驱动电压 供应电路供应驱动电压至所述导电层。
11.一种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供一触控物件操作的触控操作面,所述 装置包括一导电层,施加有一驱动电压;一第一电极图型,位在所述导电层的下方位置,并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保持一第一预定 距离;一微处理器,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层、第一电极图型;当所述触控物件轻触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因 受压,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之间的距离改变,而使所述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图型 间的电容耦合变化,使所述触控装置操作于电容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所述微处理器依据 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计算出所述触控物件位在所述触控操 作面上的操作位置;当所述触控物件触压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或以笔写输入操作所述触控装置的 触控操作面时,位在所述操作位置处的导电层因受压,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 至少一相对应的受触压位置接触,使所述触控装置操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经由 所述导电层将所述驱动电压施加至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对应位置,所述微处理器即依据所 述第一电极图型的电压变化,而计算出所述触控物件位在所述触控操作面上的至少一操作 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包括有多 个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的条状电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图型的各个条 状电极分别经由一第一扫描电路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压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经由一驱动电 压供应电路供应所述驱动电压至所述导电层。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感压式触控装置,所述感压式触控装置主要包括一第一基材、一设置所述第一基材的导电层、一第二基材、一第一电极图型、一第二电极图型及一微处理器。当使用者轻触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但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图型之间并未接触时,触控装置操作于电容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而当使用者触压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或以笔写输入操作所述触控装置的触控操作面,而使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图型接触时,触控装置操作于电阻式触控位置感测模式。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1833387SQ20091000818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3日
发明者刘振宇, 王净亦 申请人: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