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6961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尤指一种前置有多个可抽取 (removable)的电源模块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工业计算机所使用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通常由多个电源供应器所构 成,这类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中的电源供应器采共享机构的设计,换言之就是数个电源 供应器共享一个机壳及控制用的电力整合背板。依照电源供应器的电力转换方式分有直流 /直流电源供应器(DC/DC POWER SUPPLY)与交流/直流电源供应器(AC/DC POWER SUPPLY) 两种。参考图1。图1为传统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 1通常被设置在计算机主机中,以供计算机主机中各电子组件的用电。备援式电源供应装 置1具有一机壳13,机壳13容置有一主要AC/DC电源供应器10、一备援AC/DC电源供应器 12、一 DC/DC电源供应器16及一电力整合背板17。一般来说,主要AC/DC电源供应器10与备援AC/DC电源供应器12配置在机壳13 的前面(front side),并且以可抽取(removable)的方式前置在机壳13中。DC/DC电源供 应器16与电力整合背板17则是固定的配置在机壳13的后面(back side),且连接于主要 AC/DC电源供应器10与备援AC/DC电源供应器12。如图1所示,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1的机壳13前置有主要AC/DC电源供应器10 与备援AC/DC电源供应器12,并且,后置有DC/DC电源供应器16及电力整合背板17,同时, 电力整合背板17经由多条电源传输线15与计算机主机中各电子组件电性连接,以供应其 用电。然而,在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1中,如果后置的DC/DC电源供应器16发生损坏,维 修人员通常需要将前置的主要AC/DC电源供应器10与备援AC/DC电源供应器12先行移除, 再从机壳13中取出DC/DC电源供应器16以对其进行修护。因此,此种架构的备援式电源 供应装置1在修护上非常的繁杂且费时,实在不符合现实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前置有多个可抽取 (removable)的电源模块,且该些可抽取(removable)的电源模块共同电性连接于一电力 整合背板。如此,本实用新型得以解决上述的缺失,避免缺失的存在。依据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一机壳、一主要交流/直 流电源模块、一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及一电力整合背板。其 中,电力整合背板设置在机壳的背面。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机壳的前面,并容置 在机壳的第一容置空间,且与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机 壳的前面,并容置在机壳的第二容置空间,且与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机壳的第三容置空间,且与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将所有电源模块设置在机 壳前面,并且可以抽取的方式容置在机壳中或从机壳中移除。故,当某一电源模块损坏时, 修护员即可以轻易的取出受损的电源模块,以进行修护,进而达到轻易拆卸与快速修护的 目的,符合现实的需要。

图1为传统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环境应用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架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电路功能方块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架构示意图;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电路功能方块示意图,符号说明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1 机壳13 主要AC/DC电源供应器10 备援AC/DC电源供应器12 电源传输线15 DC/DC电源供应器16 电力整合背板17 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2a、2b 工业计算机系统4 机壳23 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 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 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4 电力传输线25 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6 电力整合背板27 第一容置空间230 第二容置空间232 第三容置空间234 第四容置空间236 交流电AC1、AC2 主要直流一次电压N20 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 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24 备援直流二次电压V26 负载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环境应用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备援 式电源供应装置2a可以被设置在一工业计算机系统4或其它计算机装置(未标示)中,以 供应3. 3V/5V/士 12V/5VB等各种规格的直流电压。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架构示意图。本 实施例以二个交流/直流电源模块搭配一个直流/直流电源模块构成一备援式电源供应装 置2a,以供应包括3. 3V/5V/士 12V/5VB等各种规格的直流电压。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2a包括一机壳23、一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一备援交 流/直流电源模块22、一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4及一电力整合背板27。其中,电力整 合背板27设置在机壳23的内部背面位置,作为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备援交流/直 流电源模块22及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4之间电力传输的接口。同时,电力整合背板27更经由一电力传输线25将3. 3V/5V/士 12V/5VB等各种规格的直流电压送到与其连接的 负载(未标示)。复参考图3。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设置在机壳23的前面位置,并容置在机 壳23的第一容置空间230,且与电力整合背板27电性连接。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 设置在机壳23的前面位置,并容置在机壳23的第二容置空间232,且与电力整合背板27电 性连接。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4设置在机壳23的前面位置,并容置在机壳23的第三 容置空间234,且与电力整合背板27电性连接。依据图3所示。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4配置在机壳23前面靠左边的位置, 并且,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配置在机壳23前面靠右下边的位置,而主要交流/直流 电源模块20则配置在机壳23前面靠右上边的位置。其中,该些前置的电源模块20、22、24 都可以抽取(removable)的方式容置在机壳23中或从机壳23中移除。故,当某一个前置 的电源模块20、22、24损坏时,修护员即可以轻易的取出受损的电源模块,以进行修护,进 而达到轻易拆卸与快速修护的目的。配合图3,请参考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电 路功能方块示意图。如图4所示,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 22各别连接至不同的交流电力源,以各自取得交流电AC1、AC2。另外,主要交流/直流电源 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也可以共同连接至一交流电力源,以共同取得交流 电(未标示)。本实施例采用前者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并联连接于电力整合 背板27,各自取得交流电AC1、AC2并且从各自的输出端分别输出一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与 一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至电力整合背板27。另外,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4的输入端 经由电力整合背板27并联连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 的输出端,以接收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与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并且,主要直流/直流电 源模块24根据直流一次电压V2tl与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以输出一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24 至电力整合背板27。复参考图4。电力整合背板27经由一电力传输线25将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备援 直流一次电压V22及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24传送到一负载3,以供应负载3的用电。前述中, 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与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的电压值为12V、24V、48V、3. 3VB、5VB、12VB、 24VB其中之一。同时,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24的电压值为3. 3V、5V、-12V、12V、24V其中之 一。如此,电力整合背板27可以经由电力传输线25将3. 3V或5V或士 12V或5VB等各种 规格的直流电压送到与其连接的负载3。配合图3,请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架 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组件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者,以相同符号标示,该些组件的动 作原理与达成的功效相同。唯,本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2b更包括一备援直流/直 流电源模块26。其中,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2b由二个交流/直流电源模块搭配二个直流/ 直流电源模块构成,以供应包括3. 3V或5V或士 12V或5VB等各种规格的直流电压。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6设置在机壳23的前面位置,并容置在机壳23的第四 容置空间236,且与电力整合背板27电性连接。如图5所示,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6 配置在机壳23前面靠右边的位置,并且可以抽取(removable)的方式容置在机壳23中或从机壳23中移除。同样的,当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沈损坏时,修护员即可以轻易的取 出受损的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6,以进行修护,进而达到轻易拆卸与快速修护的目的。配合图5,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的 电路功能方块示意图。如图6所示,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 块22各别连接至不同的交流电力源,以各自取得交流电AC1、AC2。另外,主要交流/直流 电源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也可以共同连接至一交流电力源,以共同取得 交流电(未标示)。本实施例采用前者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并联连接于电力整合 背板27,各自取得交流电AC1、AC2并且从各自的输出端分别输出一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 与一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至电力整合背板27。另外,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M与备援 直流/直流电源模块26的输入端经由电力整合背板27并联连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 20与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22的输出端,以接收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与备援直流一次 电压V22。并且,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M与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沈根据直流一次 电压V^1与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以分别输出一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m与一备援直流二次电 压V26至电力整合背板27。复参考图6。电力整合背板27经由一电力传输线25将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备 援直流一次电压V22、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24及备援直流二次电压V26传送到一负载3,以供应 负载3的用电。前述中,主要直流一次电压V2tl与备援直流一次电压V22的电压值为12V或 24V或48V或3. 3VB或5VB或12VB、24VB。同时,主要直流二次电压V24与备援直流二次电 压V26的电压值为3. 3V或5V或-12V或12V或MV。如此,电力整合背板27可以经由电力 传输线25将3. 3V或5V或士 12V或5VB等各种规格的直流电压送到与其连接的负载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将所有电源模块设置在机 壳前面,并且可以抽取的方式容置在机壳中或从机壳中移除。故,当某一电源模块损坏时, 修护员即可以轻易的取出受损的电源模块,以进行修护,进而达到轻易拆卸与快速修护的 目的,符合现实的需要。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的一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任何熟悉 该项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以下本案的保 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壳,具有多个容置空间;一电力整合背板,设置在该机壳的背面;一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该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该机壳的第一容置空间, 且与该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一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该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该机壳的第二容置空间, 且与该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及一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该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该机壳的第三容置空间, 且与该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备援直流/直流电 源模块,该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该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该机壳的第四容置空 间,且与该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 与该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共同连接至一交流电力源或各别连接至不同的一交流电力 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 与该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并联连接于该电力整合背板,且分别输出一主要直 流一次电压与一备援直流一次电压至该电力整合背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 的输入端经由该电力整合背板并联连接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与该备援交流/直流电 源模块的输出端,以及输出一主要直流二次电压至该电力整合背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块 的输入端经由该电力整合背板并联连接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与该备援交流/直流电 源模块的输出端,以及输出一备援直流二次电压至该电力整合背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要直流一次电压与该 备援直流一次电压的电压值为12V、MV、48V、3. 3VB、5VB、12VB、24VB其中之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要直流二次电压与该 备援直流二次电压的电压值为3. 3V、5V、-12V、12V、24V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 块、该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及该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抽取的设置在该机壳中。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备援直流/直流电源模 块抽取的设置在该机壳中。
专利摘要一种备援式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一机壳、一电力整合背板、一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一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及一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其中,电力整合背板设置在机壳的背面。主要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机壳的第一容置空间,且与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备援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机壳的第二容置空间,且与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主要直流/直流电源模块设置在机壳的前面,并容置在机壳的第三容置空间,且与电力整合背板电性连接。从而达到轻易拆卸与快速修护的目的。
文档编号G06F1/26GK201926972SQ20102063813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6日
发明者陈信宏 申请人:亿泰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