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屏防误触的响应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50744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触控屏防误触的响应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触控屏防误触的响应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功能模块构架,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控制计算机系统来完成。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书等移动智能设备得到广泛的普及。特别的,随着触控屏生产工艺等技术的进步,移动智能设备的触控屏幕的尺寸也越来越大。大尺寸的屏幕虽然给用户在视觉体验等方面带来更加的效果,但是在一些特殊操作方式下大屏幕也给用户的带来许多不便。例如用户在单手操作时,一般是用手掌2握持移动智能设备,用拇指1点击触控屏幕。当用于需要点击比较远离手掌的位置时,如图1中所示,用户需要将拇指1尽量向前延伸,这时不可避免的手掌2也会朝触控屏上移动以致手掌2碰触到触控屏。明显的,手掌2对触控屏的触控也会产生触控信号,但是手掌2触碰区域内并非用户的真正想要触控的,因此手掌2触碰到的区域属于误触区域,在对触控信号响应时必须剔除该误触区域才能够获得用户真正的点击的目标区域,以准确的响应用户的点击。

对于该问题,公开号为CN 103324421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触摸屏终端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将触控屏区分为易误按区域和非易误按区域,执行步骤:满足一预设条件时,开始计时一预设的第一时间;在所述第一时间范围内,用户在触摸屏上预设的非易误按区域操作时,执行所述操作,否则执行用户在所述易误按区域的操作。该方法虽然声称能够解决误操作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易误按区域和非易误按区域并不容易区分,这是因为不同用户手掌(例如手掌大小)的形态各不相同、操作习惯也各不相同(左手操作或右手操作)。此外,除了单手操作,用户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特殊操作习惯,例如有些操作时习惯双手握持并将拇指放在(触碰)触控屏上,针对用户的这些特殊习惯,误触控的区域又有所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触控屏防误触的响应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针对用户的操作特点来避免用户在特定的操作模式下可能产生的误触控。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触控屏防误触的响应方法,包括:

学习步骤:在触控屏上生成至少一个测试点和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引导用户单手逐个点击所述测试点,分别把用户点击各个测试点时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样本区域,把样本区域中除了测试点外的其他区域记录为该样本区域的误触区域;

触控响应步骤:接收到触控请求时,把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待响应区域,利用所述样本区域判断该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剔除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以生成目标区域,响应该目标区域的触控请求。

优选的,所述触控响应步骤包括误触区域提取步骤:在所记录的所有样本区域中查找与待响应区域最为相似的样本区域,以该样本区域的误触区域作为该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

另一优选的,所述触控响应步骤包括误触区域提取步骤:根据学习步骤记录到的所有误触区域生成预设误触区域,该预设误触区域作为所有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

其中,所述触控响应步骤仅在下述的预设操作模式执行,本方法还包括预设模式激活步骤:检测到特定触控手势时,进入预设操作模式。

其中,所述学习步骤中至少生成五个测试点,其中一个测试点设置于触控屏的中心处,另外四个测试点环触控屏周沿分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屏防误触的响应方法,该方法增设了学习步骤,在学习步骤中引导用户逐一点击测试点以采集样本区域(用于反映用户的操作特点,包括用户的手掌形态和操作习惯);之后当获得触控请求时,利用前述样本区域可区分出待响应区域中哪些是误触区域,剔除该误触区域(即对误触区域的信号不予响应)即可获得反映用户真实点击意图的目标区域,从而避免了误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通过学习用户的操作特点并根据用户的操作特点来避免误操作,准确性更高。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在单手操作模式下用户操作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测试点分布图。

图3为实施例中用户点击a测试点时的样本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待响应区域与a样本区域的匹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实施例以用户单手操作模式下的防误触响应方法为例,当然,其他特定的操作模式下也可以应用该方法,只需要在学习模式下引导用户在特定的操作模式下进行操作即可,在此不予赘述。

实施例1

本发明一种准确性高的触屏响应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包括:

步骤A:在触控屏上生成五个测试点a、b、c、d、e,如图2所示,其中a点处于显示屏的中心处,b、c、d、e四个点分布于触控屏的四个角落;生成指示信息引导用户单手逐一点击这五个点测试点。需要说明的是,指示点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量,不一定是五个,可以设置更多个测试点以获得更好的采集效果,也可以减少测试点的数量以减少数据量和计算量,甚至的可以仅设置一个测试点。

步骤B:如图3所示,在用户点击a测试点时,用户点击了a测试点区域3并误触了图3中实线区域所示的a误触区域4,处理时,把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a样本区域,把a样本区域中除了测试点a区域3外的其他区域记录为a误触区域4;在用户点击b测试点时,把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与b样本区域,把b样本区域中除了测试点b区域外的其他区域记录为b误触区域;以此类推记录c、d、e样本区域和c、d、e误触区域。

步骤C:检测到用户在触控屏上执行特定手势时,如画一个圆圈,则进入单手操作模式,(即默认用户此时采用单手进行触控操作),此时如接收到触控请求则跳转至步骤D。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判断用户是否进入了单手操作模式,例如公开号为CN 202275356 U的专利文件所采用的,通过检测智能设备两侧的传感器的感应情况来判断用户是否进行单手操作。另外,如上所述的,这里的单手操作模式也可以替换为其他特定的操作模式。

步骤D:把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待响应区域,在所记录的所有样本区域中查找与待响应区域最为相似的样本区域,视该样本区域对应的误触区域为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剔除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以生成目标区域。例如:如图4所示,假设用户点击了目标区域5,并且用户的手掌在触控屏上误触了屏幕右侧的虚线所示的区域,即目标区域5及虚线所示的区域共同组成了本次待响应区域,明显的,与该待响应区域最为相似的样本区域是a样本区域,则认为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等同于a误触区域4,剔除待响应区域中与a误触区域重叠部分以生成目标区域5,也就是说忽略a误触区域4所检测到的触控请求,仅响应a误触区域4以外的区域的触控请求。通常的,待响应区域与a样本区域最为相似则意味着a测试点是与本次点击点最为接近的测试点,因此用户在点击a测试点时产生的a误触区域4也能够最为准确的反映本次点击操作中的误触区域。当然,由于本次点击点不一定与a测试点完全重合,因此a误触区域4与本次点击的误触区域还有微小误差区域6(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中不被a误触区域4包含的部分),但是由于触控屏对触控信号的响应需要触控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加以响应,这种微小误差区域6不会引起响应,特别的,当测试点的数量足够多时,这种误差更加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这种微小的误触不会影响防误触的效果。

步骤E:响应目标区域5内的触控请求。

上述方法通过引导用户采用单手操作来点击多个测试点,从而记录用户单手操作时的操作特点(即可能导致的误触区域情况),同时在用户单手操作时匹配与本次待响应区域最为接近的样本区域,从而得到能够准确反映本次操作的误触区域。将该误触区域加以剔除即可得到反映用户真实点击意图的目标区域。

实施例2

本发明一种准确性高的触屏响应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二,包括:

步骤A:在触控屏上生成五个测试点a、b、c、d、e,如图2所示,其中a点处于显示屏的中心处,b、c、d、e四个点分布于触控屏的四个角落;生成指示信息引导用户单手逐一点击这五个点测试点。

步骤B:在用户点击a测试点时,把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a样本区域,把a样本区域中除了测试点a区域3外的其他区域记录为a误触区域4;在用户点击b测试点时,把触控屏被触控的区域记录为与b样本区域,把b样本区域中除了测试点外的其他区域记录为b误触区域;以此类推记录c、d、e样本区域和c、d、e误触区域,将所有误触区域综合计算以得到标准误触区域。计算方法可以是将这些标准误触区域叠加以得到最大的误触区域,也可以叠加后进行合理平均,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调整,此处不予赘述。另外,如果只有一个测试点,则将该测试点的误触区域作为标准误触区域。

步骤C:检测到用户在触控屏上执行特定手势时,如画一个圆圈,则进入单手操作模式,此时如接收到触控请求则跳转至步骤D。

步骤D:将标准误触区域作为任何待响应区域的误触区域,剔除待响应区域中的误触区域以生成目标区域5。

步骤E:响应目标区域5内的触控请求。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直接利用多个误触区域综合计算出标准误触区域,而实施例1是依据待响应区域与样本区域的匹配情况来选择最为准确的误触区域。这两种实施方式都是为了利用样本区域的情况来判断该待响应区域中的误触区域,除了这两种方法外,也可以综合这两种方法,将触控屏分为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利用多个测试点来确定一个基准误触区域,然后根据点击点所在的区域来选择误触区域。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以结合现有技术提出其他方法以实现利用样本区域的情况来判断该待响应区域中的误触区域,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给出的方法,其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建立功能模块构架,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控制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