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9480发布日期:2019-02-12 21:2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壳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减少外观破孔,使外观简洁又美观的壳体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对笔记本电脑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希望笔记本电脑的外观可以越来越简洁化以使外观整体观之有美感,一方面却又因为笔记本电脑的功能需求,所以体积无法有效缩减而相对庞大,因此基于结构强度的考虑,便需要使用大量螺丝进行锁附固定,如图1所示,这会导致壳体上有许多的螺丝孔S,破坏了工业设计的美感。此外,锁附螺丝也是需要花费许多人力与金钱,所以目前的笔记本电脑的壳体装置的设计不仅无法有效节省结构料件的使用数量,组装的人力及工时也无法有效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装置,其通过设置在两个壳体内的组件及结构的彼此干涉而能够彼此固定在一起,进而达到可以减少壳体装置外观的破孔,使壳体装置的外观简洁又美观。

本发明的壳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闩锁、弹性件以及锁固件。第一壳体具有内表面以及外表面,所述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卡勾以及轨道,且锁孔贯穿内、外表面。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螺柱以及第二限位结构,其中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至少部分重合。闩锁设置于所述轨道中,所述闩锁具有多个第三限位结构。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闩锁以及所述卡勾之间,并对所述闩锁施予弹性恢复力。锁固件穿过所述锁孔锁入所述螺柱,而所述闩锁受所述锁固件限制而使所述第三限位结构穿过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重合的部分,以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轨道是由多个凸块而形成。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限位结构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重合的部分为贯孔,而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为凸柱。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锁固件包括顶部以及螺牙部,所述顶部具有第一导引面,而所述闩锁具有第二导引面,且所述锁固件锁入所述螺柱时,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互相导引以推移所述闩锁。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将所述锁固件自所述螺柱卸除时,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带动所述闩锁移动并解除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对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以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干涉,而所述第二壳体可自所述第一壳体上卸下。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锁固件的锁入方向与所述闩锁的移动方向互相垂直。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并位于所述闩锁的移动路径上。

在本发明壳体装置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壳体的外表面无破孔。

基于上述,通过限位结构的设置、锁固件的锁入以及闩锁的移动,可以让两个壳体可以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且还可以减少锁固件的需求及螺柱的设置,不仅使壳体装置的外观更为简洁美观,同时可以有效节省成本。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笔记本电脑的底部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壳体装置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4为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还未组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锁固件穿过锁孔欲锁入螺柱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装置;

110:第一壳体;

110a:内表面;

110b:外表面;

110c:弧形的凸柱;

112:第一限位结构;

112a:贯孔;

114:卡勾;

116:轨道;

118:锁孔;

120:第二壳体;

122:螺柱;

124:第二限位结构;

130:闩锁;

130a:第二导引面;

132:第三限位结构;

134:抵靠部;

140:弹性件;

150:锁固件;

152:顶部;

152a:第一导引面;

154:螺牙部;

160:限位件;

S:螺丝孔;

N:法线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装置的分解示意图,而图3是图2的壳体装置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其中图2及图3是不同的视角,且为了清楚看到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所以图3中使第二壳体以透明的方式呈现。

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壳体装置100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此壳体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闩锁130、弹性件140以及锁固件150。第一壳体110具有内表面110a以及外表面110b,且在内表面110a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12、卡勾114以及轨道116,且锁孔118贯穿内表面110a及外表面110b。锁孔118、第一限位结构112、卡勾114以及轨道116可以是在第一壳体110成形的时候一并形成。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壳体120是利用锁附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但并不限于锁附,且第二壳体12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时,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110a朝向第二壳体120。第二壳体120具有螺柱122以及第二限位结构124,其中第一限位结构112及第二限位结构124互相对应设置,且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组装在一起时,第一限位结构112及第二限位结构124至少部分重合。

承上述,闩锁130设置于轨道116中,其中轨道116是由多个凸块排列而形成的,用以限制闩锁130只能沿着轨道116而直线移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112的部分可与形成轨道116的凸块共形,因此第一限位结构112也构成轨道116的一部分。闩锁130具有多个第三限位结构132,且第三限位结构132适于穿入第一限位结构112及第二限位结构124重合的部分以达到限位的目的。弹性件140连接于闩锁130以及卡勾114之间,而本实施例的弹性件140例如是拉伸弹簧。锁固件150例如为螺丝,且锁固件150适于穿过锁孔118以锁入螺柱122,以将所述第一壳体110与所述第二壳体120固定在一起以组成壳体装置100。

图4为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还未组装在一起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图4及图5,第一限位结构112及第二限位结构124例如是分别一体地成形在第一壳体110以及第二壳体120上的L形或是T形结构,且当第一壳体110以其内表面110a朝向第二壳体120以与第二壳体120组装在一起时,第一限位结构112及第二限位结构124至少相重合的部分包含贯孔112a以及贯孔旁的侧壁(未标示)。

请继续参考图3、图4及图5,锁固件150包括顶部152以及螺牙部154,顶部152具有第一导引面152a,更确切地说,顶部152连接螺牙部154处大致呈锥状,因此第一导引面152a为斜面,而闩锁130迎接锁固件150处具有第二导引面130a,且此第二导引面130a也为斜面,而在锁固件150穿过锁孔118锁入螺柱122时,第一导引面152a与第二导引面130a互相导引且锁固件150推移闩锁130移动。

第一壳体110上还设置有限位件16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110a上,并位于闩锁130的移动路径上。简单地说,通过限位件160以及第一限位结构112的设置,同时搭配闩锁130的形状设计,可以限制闩锁130的移动距离。

接着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5。欲将所述第一壳体11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120组装在一起时,先将第二壳体120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其中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110a朝向第二壳体120,且第一壳体110的第一限位结构112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限位结构124有部分重合。此时,连接于卡勾114以及闩锁130之间的弹性件140对闩锁130施加弹性恢复力,因此闩锁130的抵靠部134抵靠限位件160而位于一解锁位置,此时第三限位结构132并未与第一限位结构112以及第二限位结构124互相重合的贯孔112a干涉,所以第二壳体120并未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自第一壳体110上卸除下来。

附带一提的是,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110a还设置有弧形的凸柱110c,且在将第二壳体120对应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时,第二壳体120的螺柱122会位在锁孔118内并对准位于弧形的凸柱110c内。此外,闩锁130的部分会位在螺柱122以及第二壳体120之间,且第二导引面130a暴露于外。

接着请参考图6、图7及图8、图9,在锁固件150对准螺柱122穿入锁孔118并锁入螺柱122中时,第一导引面152a会接触到第二导引面130a,闩锁130被推移,抵靠部134相对远离限位件160,而第三限位结构132对应穿入第一限位结构112以及第二限位结构124的互相重合的贯孔112a中。此时,闩锁130位于锁住位置,且通过第一限位结构112、第二限位结构124以及第三限位结构132彼此干涉,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互相固定在一起而成壳体装置100。在此同时,弹性件140被拉伸,且不断施予闩锁130弹性恢复力,但由于锁固件150锁入螺柱122的力量大于弹性件140的弹性恢复力,所以闩锁130保持在锁住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锁固件150的锁入方向与所述闩锁130的移动方向互相垂直。简单来说,闩锁130是在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110a上以平行于内表面110a的方式在轨道116内平移,而锁固件150的锁入方向是平行于内表面110a的法线方向N。此外,虽然本实施例是通过为凸柱的第三限位结构132穿入第一限位结构112与第二限位结构124的贯孔112a中以达到将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彼此限制的目的,但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结构来达到相同的目的,而相关组件例如闩锁130、弹性件140的设置方式可因应需求而改变设计。另外,弹性件140所连接的闩锁130的部分也可以设计为卡勾状以方便进行组装。

附带一提,通过在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110a上设置这些第一限位结构112以通过闩锁130的第三限位结构132而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限位结构124达到互相干涉及限制的目的,第二壳体120的外表面可以无破孔设计以保持外观完整性。再者,第一限位结构112、第二限位结构124以及第三限位结构132的数量可以是在考虑结构强度及组装紧密性之后决定,而相对地,因为是通过内部结构(限位结构)的设置及组件(闩锁130)的做动来达到干涉及限制,所以锁固件150的使用数量也可以相对应地减少。如图2及图3所示,螺柱122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壳体120的边缘的中央部分,而闩锁130的第三限位结构132则是位在闩锁130的相对两末端,因此可以通过一个锁固件150锁入第二壳体120的边缘的中央部分而能够达到同时固定住第二壳体120的边缘的相对两侧。

前述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组装以组成壳体装置100是依照图4、图6及图7的顺序;而欲将壳体装置100拆解时,则是依照图4、图6及图7的反序。详细而言,将锁固件150松开以自螺柱122卸除后,弹性件140的弹性恢复力带动闩锁130自锁住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进而解除第三限位结构132对第一限位结构112以及第二限位结构124的干涉及限制,因此便可以将第二壳体120以及第一壳体110分开。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壳体装置通过限位结构以及闩锁的设置,而使锁固件锁入时能够推移闩锁移动以使限位结构彼此互相干涉及限位,进而达到让两个壳体彼此互相固定的效果。

此外,一个锁固件可以对应推移一个闩锁,而设置在闩锁上的第三限位结构的数量可以依照所欲达成的两个壳体之间的紧密程度来调整,且第一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及第三限位结构的使用数量相对应的增加的情况下,组装紧密性也随着更佳。简单来说,即是一个锁固件的锁入可以对应使多个第三限位结构干涉相对应的第一限位结构及第二限位结构,因此可以减少锁固件的使用数量以及螺柱的设置数量,有效节省料件的费用及人力成本。

又,螺柱、限位结构及闩锁位于壳体装置的内部,且锁孔的设置数量减少,因此壳体装置的外观更为简洁美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