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1862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摸屏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触控面板的边框越来越向窄边框结构发展。

目前市场上触控面板基本采用金属引线作为信号传输线,但是金属引线具有不透明特点,且市场上触控信号线路均为一层铺设而成,为了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金属引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从而使得触控面板边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

目前,市场上的OGS(One Glass Solution)触摸屏均以金属线作为信号传输线,最窄边框也需要2mm。因此,在保证信号传输稳定性的同时,如何实现触控面板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已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该触控面板通过使边框走线区域的信号传输线分布在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上,能够减小信号传输线在边框走线区域的占用面积,从而使触控面板的边框走线区域能够变得更窄,进而使该触控面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对应设置在所述基板上触控区域的触控电极和对应设置在所述基板上非触控的边框走线区域的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用于与所述触控电极传输触控信号,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所述信号传输线分布在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上,且任意相邻两层上的所述信号传输线相互绝缘。

优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和多个第二电极条,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相互绝缘;

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多条,所述信号传输线与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一一对应连接;

一部分所述信号传输线对应分布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第一层,另一部分所述信号传输线对应分布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第二层;在两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之间还夹设有第一绝缘层。

优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和多个第二电极条,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相互绝缘;

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多条,每个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每个所述第二电极条均分别对应连接两条所述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的两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分别连接其两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条的两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分别连接其两端;

一部分所述信号传输线对应分布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第一层,另一部分所述信号传输线对应分布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第二层;在两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之间还夹设有第一绝缘层。

优选地,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和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条的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半位于所述第一层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和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条的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另一半位于所述第二层上;且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优选地,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对应设置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的面对所述基板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条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片连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条;所述第二电极条包括第二电极片和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用于将所述第二电极片连接形成所述第二电极条;

所述第一电极条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交叉;对应在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还夹设有第二绝缘层。

优选地,还包括非触控的绑定区域,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还延伸至所述绑定区域,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能在所述绑定区域与外围电路板绑定连接;

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在所述绑定区域位于同一层上;所述黑矩阵还延伸至所述绑定区域,且所述黑矩阵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对应覆盖所述绑定区域。

优选地,还包括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信号传输线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绝缘保护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用于对应覆盖所述触控区域和所述边框走线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面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上的触控区域形成包括触控电极的图形;还包括:采用构图工艺在所述基板上非触控的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信号传输线的图形;任意相邻两层上的所述信号传输线相互绝缘,所述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用于与所述触控电极传输触控信号。

优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和多个第二电极条;所述采用构图工艺在所述基板上非触控的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信号传输线的图形包括:

步骤S10: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图形;

步骤S1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所述步骤S10的所述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第一绝缘层的图形;

步骤S12: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所述步骤S11的所述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图形。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采用构图工艺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黑矩阵的图形。

优选地,所述步骤S10还包括:在非触控的绑定区域形成包括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图形,且所述绑定区域与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所述步骤S11还包括:将所述绑定区域的对应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上的第一绝缘层保留,并将所述绑定区域的对应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以外区域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去除;

所述步骤S12还包括:在所述绑定区域的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以外的区域形成包括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图形,且所述绑定区域与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在所述步骤S12之后还包括:将所述绑定区域对应所述第一层所述信号传输线上的第一绝缘层去除;

在所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绑定区域形成包括所述黑矩阵的图形,且所述绑定区域与所述边框走线区域的所述黑矩阵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条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条包括第二电极片和第二连接线;

所述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上的触控区域形成包括触控电极的图形包括:

步骤S20: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图形;

步骤S2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所述步骤S20的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第二绝缘层的图形;

步骤S22: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所述步骤S21的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图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第二层所述信号传输线采用相同材料且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同时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条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条包括第二电极片和第二连接线;

所述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上的触控区域形成包括触控电极的图形包括:

步骤S20′: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条的图形;

步骤S2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所述步骤S20′的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第二绝缘层的图形;

步骤S22′: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所述步骤S21′的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所述第二电极条的图形。

优选地,在所述触控区域形成包括所述触控电极的图形以及在所述边框走线区域形成包括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图形之后还包括: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包括绝缘保护层的图形;

所述绝缘保护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对应覆盖所述触控区域和所述边框走线区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通过使边框走线区域的信号传输线分布在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上,能够减小信号传输线在边框走线区域的占用面积,从而使触控面板的边框走线区域能够变得更窄,进而使该触控面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触控面板,不进使该显示装置能实现触控显示,而且使该显示装置的边框能够变得更窄,从而使该显示装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触控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黑矩阵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连接第一电极条的信号传输线的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第一绝缘层的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第一电极条和第二电极片的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第二绝缘层的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第二连接线的图形和连接第二电极条的信号传输线的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14为图13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形成绝缘保护层的图形的结构俯视图;

图16为图15中触控面板沿AA1A2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11.触控区域;12.边框走线区域;2.触控电极;3.信号传输线;21.第一电极条;211.第一电极片;212.第一连接线;22.第二电极条;221.第二电极片;222.第二连接线;4.第一绝缘层;5.黑矩阵;6.第二绝缘层;13.绑定区域;7.绝缘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基板1、对应设置在基板1上触控区域11的触控电极2和对应设置在基板1上非触控的边框走线区域12的信号传输线3,信号传输线3连接触控电极2,用于与触控电极2传输触控信号,边框走线区域12的信号传输线3分布在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上,且任意相邻两层上的信号传输线3相互绝缘。

其中,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信号传输线3指信号传输线3位于至少两个不同的层上,且至少两个不同层上的信号传输线3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至少两个不同层上的信号传输线3正投影相互重合的部分减小了信号传输线3完全平铺设置在同一层上时的占用面积;即该触控面板通过使边框走线区域12的信号传输线3分布在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上,能够减小信号传输线3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占用面积,从而使触控面板的边框走线区域12能够变得更窄,进而使该触控面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边框走线区域12只占用了触控面板的部分边框,如图2中所示,边框走线区域12占用了矩形触控面板的三边边框,触控面板的三边边框通过将信号传输线3设置在至少两层上,大大减小了其各边边框的宽度,使三边边框变得更窄。触控面板的另外一边边框用于将信号传输线3与外围电路板进行绑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2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21和多个第二电极条22,第一电极条21和第二电极条22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相互绝缘;信号传输线3包括多条,每个第一电极条21和每个第二电极条22均分别对应连接两条信号传输线3,连接第一电极条21的两条信号传输线3分别连接其两端,连接第二电极条22的两条信号传输线3分别连接其两端;一部分信号传输线3对应分布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第一层上,另一部分信号传输线3对应分布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第二层上;在两层信号传输线3之间还夹设有第一绝缘层4。第一绝缘层4能使两层信号传输线3之间相互绝缘。相比于将所有信号传输线3都分布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同一层上的情况,上述将信号传输线3分别分布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两层上,能使信号传输线3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占用面积大大减小,从而能使边框走线区域12的宽度可以做得更窄,进而使该触控面板实现窄边框。另外,每个第一电极条21和每个第二电极条22均分别对应连接两条信号传输线3,可以有效降低方阻,使该触控面板达到更好的触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分别分布在两层上的信号传输线3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无论相等或不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信号传输线3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占用面积。

其中,第一电极条21为互电容触控的驱动电极,第二电极条22为互电容触控的感应电极,或者相反。连接第一电极条21的信号传输线3用于向第一电极条21施加触控驱动信号;连接第二电极条22的信号传输线3用于将第二电极条22上的触控感应信号传出。

本实施例中,连接第一电极条21和连接第二电极条22的信号传输线3的一半位于第一层上,连接第一电极条21和连接第二电极条22的信号传输线3的另一半位于第二层上;且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和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如此设置,能使边框走线区域12的宽度减小一半,从而使该触控面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黑矩阵5,黑矩阵5对应设置在边框走线区域12,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位于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的远离基板1的一侧,黑矩阵5位于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的面对基板1的一侧。黑矩阵5的设置,能够对触控面板的边框走线区域12进行遮挡,从而避免信号传输线3对触控面板对应设置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条21包括第一电极片211和第一连接线212,第一连接线212用于将第一电极片211连接形成第一电极条21;第二电极条22包括第二电极片221和第二连接线222,第二连接线222用于将第二电极片221连接形成第二电极条22。第一电极条21与第二电极片221同层设置,第二连接线222位于第一连接线212的远离基板1的一侧,且与第一连接线212相交叉;对应在第一连接线212与第二连接线222之间还夹设有第二绝缘层6。第二绝缘层6能使第一连接线212与第二连接线222之间相互绝缘;上述结构设置,能使第一电极条21和第二电极条22之间实现互电容触控。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非触控的绑定区域13,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和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还延伸至绑定区域13,第一层和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能在绑定区域13与外围电路板绑定连接;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和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在绑定区域13位于同一层上;黑矩阵5还延伸至绑定区域13,且黑矩阵5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对应覆盖绑定区域13。绑定区域13由于绑定连接的需要,所有的信号传输线3均位于同一层上,如此便于信号传输线3与外围电路板(如触控驱动芯片)之间的绑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保护层7,绝缘保护层7设置在触控电极2和信号传输线3的远离基板1的一侧,绝缘保护层7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用于对应覆盖触控区域11和边框走线区域12。绝缘保护层7能够对设置在基板1上的触控电极2和信号传输线3形成保护,使其免受外界损坏。

基于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上述结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该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如图3-图16所示,包括: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1上的触控区域11形成包括触控电极2的图形;还包括: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1上非触控的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任意相邻两层上的信号传输线3相互绝缘,信号传输线3连接触控电极2,用于与触控电极2传输触控信号。

其中,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1上非触控的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包括:

步骤S10:形成第一层信号传输线薄膜,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如图5和图6所示)。

其中,第一层信号传输线薄膜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光刻胶涂敷、曝光、显影、刻蚀(湿刻)和光刻胶剥离等的工艺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该步骤还包括:在非触控的绑定区域13形成包括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且绑定区域13与边框走线区域12的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步骤S1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10的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第一绝缘层4的图形(如图7和图8所示)。

其中,第一绝缘层4采用无机绝缘材料,如氮化硅材料(SiNx)。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如涂布成膜)、曝光、显影和刻蚀(干刻)等的工艺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层4也可以采用有机绝缘材料,如OC材料等。

在该步骤中,还包括将绑定区域13的对应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上的第一绝缘层4保留,并将绑定区域13的对应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以外区域的第一绝缘层4去除,以便后续使位于绑定区域13的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和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能处于同一层上。

步骤S12: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11的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如图13和图14所示)。

该步骤中,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的材料和构图工艺步骤与步骤S10中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该步骤还包括:在绑定区域13的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以外的区域形成包括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且绑定区域13与边框走线区域12的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完成上述步骤后还包括:将绑定区域13对应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上的第一绝缘层4去除。

通过上述步骤,能使形成在绑定区域13的第一层信号传输线3和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形成于同一层上。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0之前还包括:采用构图工艺在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黑矩阵5的图形(如图3和图4所示)。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和显影的工艺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之前还包括:在绑定区域13形成包括黑矩阵5的图形,且绑定区域13与边框走线区域12的黑矩阵5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本实施例中,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1上的触控区域11形成包括触控电极2的图形包括:

步骤S20: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触控区域11形成包括第一电极条21和第二电极片221的图形(如图9和图10所示)。

其中,第一电极条21和第二电极片221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材料(ITO)等。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显影和刻蚀(湿刻)的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步骤S2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20的触控区域11形成包括第二绝缘层6的图形(如图11和图12所示)。

其中,第二绝缘层6采用绝缘透光材料,如光刻胶材料,光刻胶材料使第二绝缘层6既能绝缘又能透光。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和显影的工艺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步骤S22: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21的触控区域11形成包括第二连接线222的图形(如图13和图14所示)。

优选地,第二连接线222和第二层信号传输线3采用相同材料且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同时形成。如此能够减少一次构图工艺步骤。同时,金属材料的第二连接线222由于面积极小,所以也基本不会影响触控面板对应设置的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在触控区域11形成包括触控电极2的图形以及在边框走线区域12形成包括信号传输线3的图形之后还包括: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包括绝缘保护层7的图形(如图15和图16所示)。绝缘保护层7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对应覆盖触控区域11和边框走线区域12。

其中,绝缘保护层7采用无机绝缘材料,如氮化硅或氮氧化硅材料。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显影和刻蚀(干刻)的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备各个膜层时的构图工艺也可以为打印、蒸镀或印刷等的构图方式,只要能够形成各膜层的最终需要的图形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17所示,信号传输线3包括多条,信号传输线3与第一电极条21和第二电极条22一一对应连接;一部分信号传输线3对应分布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第一层上,另一部分信号传输线3对应分布在边框走线区域12的第二层上;在两层信号传输线3之间还夹设有第一绝缘层4。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其他结构以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的结构与实施例1或2中相同,该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2中的制备方法不同的是,采用构图工艺在基板上的触控区域形成包括触控电极的图形包括:

步骤S20′: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触控区域形成包括第一电极条的图形。

其中,第一电极条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材料(ITO)等。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显影和刻蚀(湿刻)的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步骤S2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20′的触控区域形成包括第二绝缘层的图形。

其中,第二绝缘层采用绝缘透光材料,如光刻胶材料,光刻胶材料使第二绝缘层既能绝缘又能透光。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和显影的工艺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步骤S22′: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21′的触控区域形成包括第二电极条的图形。

其中,第二电极条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材料(ITO)等。该步骤中的构图工艺包括成膜、曝光、显影和刻蚀(湿刻)的步骤,具体各个工艺步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触摸面板制备方法的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边框走线区域的远离基板的一层信号传输线与第二电极条的第二连接线分别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即触控电极的制备工艺多采用了一次构图工艺(即形成第二电极条的构图工艺。

实施例1-3的有益效果:实施例1-3所提供的触控面板,通过使边框走线区域的信号传输线分布在相互叠覆的至少两层上,能够减小信号传输线在边框走线区域的占用面积,从而使触控面板的边框走线区域能够变得更窄,进而使该触控面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实施例1-3任意一个中的触控面板。

通过采用实施例1-3任意一个中的触控面板,不仅使该显示装置能实现触控显示,而且使该显示装置的边框能够变得更窄,从而使该显示装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触控显示。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板、液晶电视、OLED面板、OLED电视、显示器、手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