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403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有关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旨在提高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中对信息信号进行读取的性能,所述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能够与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兼容。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的盘片驱动装置,这种盘片驱动装置装有光学拾取器,光学拾取器通过将激光束经过物镜照射到盘状记录介质上来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
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具有不同记录密度和覆盖层厚度的各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这些盘状记录介质中公知的例子包括基于780nm左右波长的激光束而工作的CD(小型光盘)、基于660nm左右工作波长的DVD(多用途数字光盘)、基于405nm左右工作波长的蓝光盘(BD)和基于405nm左右工作波长的AOD(先进光盘)。HD-DVD(高清晰度DVD)也是已知的接近符合AOD标准的一种标准,在下面的说明中AOD应当理解为包括了HD-DVD。
盘片驱动装置在激光束工作波长不同的多种类型盘状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已知一种盘片驱动装置装有与各个单独的盘状记录介质对应的多个物镜(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086)。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086中描述的盘片驱动装置中提供了具有多个物镜的双轴致动器,这些物镜对应于例如采用约405nm激光束的盘状记录介质和采用约660nm激光束的盘状记录介质,其中,约405nm的激光束由一种物镜会聚到一种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而约660nm的激光束由另一种物镜会聚到另一种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便在各种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

发明内容
但是,像上述传统光学拾取器那样采用多个物镜用于在多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相应地需要大量元件,并导致盘片驱动装置的尺寸增大,制造成本增加。
设置多个物镜还增大了双轴致动器的运动机构重量,因此导致聚焦控制和循轨控制过程中运动机构的响应性能变差。
解决这种矛盾的一种可能方法是这样的,即用单一的物镜在波长不同的三种盘状记录介质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
另外,信息信号一般通过在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轨道上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来读出,其中,射束点相对于记录轨道的方向对于对信息信号进行读取的性能影响很大。在上述使用单一的物镜在三种盘状记录介质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的情况下,对约405nm、约660nm和约780nm的不同波长激光束以相同的方式使用单一物镜得到的射束点方向是固定的,不能对三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都保证期望的射束轮廓,因此不能获得期望的特性。
对三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都确保期望特性的一种可能方法是采用变形棱镜将激光束的射束轮廓整形成圆形,但是整形棱镜的高价会造成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主题是克服上述问题,在不引起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从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读取信息信号的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盘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各自具有移动基座,能使其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移动;设在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个光发射元件,各自朝向多个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每种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及光接收元件,接收由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激光束。光盘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各自能够使物镜将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
因此,在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中,可以为三种彼此不同波长的激光束分别对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形成的射束点方向进行优化。


图1与图2到图10一起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图1是盘片驱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示出光学拾取器结构的原理图。
图3是示出衍射元件第一衍射部分的示例性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用于形成衍射元件的第一衍射部分的示例性材料,以及波长与折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用BD作为对应于约405nm波长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所用的物镜和衍射元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记录轨道上形成的射束点示例性方向的原理图。
图7是示出用AOD作为对应于约405nm波长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所用的物镜和衍射元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用AOD作为对应于约405nm波长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所用的物镜和衍射元件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用偏振全息件造成衍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记录轨道上形成的射束点另一种示例性方向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盘片驱动装置1具有外壳2,外壳2中布置了必要的元件和机构(参见图1),外壳2上形成有未示出的盘片插入槽。
外壳2中设有未示出的机架,盘片台3固定在主轴电动机的电动机轴上,主轴电动机安装在机架上。
机架上安装有平行的导向轴4、4,机架上还支撑有丝杠5,丝杠5通过未示出的进给电动机带动而转动。
光学拾取器6具有移动基座7、设在移动基座7上的必要光学元件、以及设在移动基座7上的物镜驱动器8,其中,设在移动基座7两端的支承部分7a、7b分别由导向轴4、4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物镜驱动器8具有移动部分8a和固定部分8b,其中,移动部分8a由固定部分8b通过未示出的悬挂装置以可自由运动的方式支撑。设在移动基座7上的未示出的螺母元件与丝杠5啮合,使得丝杠5借助进给电动机的转动将螺母元件向着与丝杠5转动方向相应的方向进给,从而使光学拾取器6沿着设在盘片台3上的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径向运动。
此处使用的盘状记录介质100可以是DVD(多用途数字光盘)100a和CD(小型光盘)100b,例如,还可以是蓝光盘(BD)100c或AOD(先进光盘)100d。这些盘状记录介质100各自所用激光束的工作波长,对于DVD 100a约为660nm,对于CD 100b约为780nm,对于BD 100c和AOD 100d约为405nm。
盘状记录介质100各自的覆盖层厚度,对于DVD 100a为0.6mm,对于CD 100b为1.2mm,对于BD 100c为0.1mm,对于AOD 100d为0.6mm,设置到物镜驱动器8的物镜将在下面说明,考虑到盘状记录介质100a各自的工作波长和覆盖层的厚度,物镜的数值孔径优选为对于DVD100a、CD 100b和AOD 100d调整到0.65左右,对于BD 100c调整到0.85左右。
盘状记录介质100各自的轨道间距,对于DVD 100a为0.74μm,对于CD 100b为1.6μm,对于BD 100c为0.32μm,对于AOD 100d为0.34μm。
在这样构成的盘片驱动装置1中,当盘片台3随着主轴电动机的转动而转动时,设在盘片台3上的盘状记录介质100(即DVD 100a或CD100b)也转动,同时,光学拾取器6可以沿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径向运动,从而引起对盘状记录介质100进行记录操作或再现操作。在此过程中,物镜驱动器8的运动部分8a相对于固定部分8b运动,以便对下面将要说明的设置到运动部分8a的物镜进行聚焦调整和循轨调整。
如图2所示,光学拾取器6通常具有第一光源9、第二光源10、耦合透镜11、光路合成元件12、分束器13、准直器透镜14、提升反射镜15、四分之一波片16、衍射元件17、物镜18、转换透镜19、光轴合成元件20和光接收元件21,其中,除了物镜18之外的其他元件布置在运动基座7上,物镜18设置到物镜驱动器8的运动部分8a。
第一光源9中设有第一光发射元件9a和第二光发射元件9b,其中,由第一光发射元件9a发射与DVD 100a对应的约660nm的激光束,由第二光发射元件9b发射与CD 100b对应的约780nm的激光束。
第一光发射元件9a和第二光发射元件9b的发射表面设置为使得从它们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倾斜45°到65°。
第二光源10中设有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其中,由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发射与BD 100c或AOD 100d对应的约405nm的激光束。
第三光发射元件10a的发射表面设置为使得从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倾斜25°到45°。
耦合透镜11具有对前向路径上第一光源9发射的激光束的光学放大率进行转换的功能。
光路合成元件12通常是具有镜面12a的分束器,镜面12a具有波长选择性。第一光发射元件9a或第二光发射元件9b发射的波长约为660nm或约为780nm的激光束可以各自在镜面12a上反射,而第二光源10的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发射的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可以经过镜面12a透射。
分束器13具有使入射的激光束根据偏振方向的差异而经其透射或在其上反射的功能,其中,前向路径的激光束可以穿过分束表面13a透射并导向准直器透镜14,返回路径的激光束可以在分束表面13a上反射并导向光接收元件21。
准直器透镜14具有将入射激光束的通量转换为平行通量的功能。
提升反射镜15具有使入射激光束以大约90°的角度反射的功能。
四分之一波片16具有使光在线偏振态与圆偏振态之间转换的功能。
衍射元件17的两个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衍射部分22和第二衍射部分23,对于一种示例性情况,用BD 100c作为与约为405nm的激光束对应的盘状记录介质100。
第一衍射部分22形成于提升反射镜15上方的表面上,并通常设置为使约为405nm的激光束在其上衍射,而使约为660nm和约为780nm的激光束基本上穿过其透射。因此,第一衍射部分22用作控制目的的衍射部分,根据入射激光束的波长来控制衍射程度。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例如图3象征性示出的,对色散不同的两种材料A和B进行结合,同时在它们之间设置衍射表面,衍射表面上具有闪耀光栅的形状。如图4所示,材料A与材料B在从约660nm到约780nm的范围内并没有较大的折射率差异,而是在约405nm附近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第一衍射部分22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是,例如,通过将折射率不同的多个膜堆叠形成多层衍射表面22a,以使约405nm的激光束在其上发生衍射,并使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基本上经过其透射。
衍射元件17的第二衍射部分23设置为使约405nm、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都在其上衍射。
物镜18具有将入射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上的作用。物镜18的外部周边部分形成为同心环形区域18a用于调整数值孔径,同心环形区域18a设置为与约405nm的激光束相对应。换句话说,对于物镜18,同心环形区域18a内部的部分18b被调整为具有与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对应的约0.65的数值孔径,而同心环形区域18a与部分18b组合的部分被调整为具有与约405nm的激光束对应的约0.85的数值孔径。
转换透镜19具有对返回路径上第一光源9和第二光源10发射的激光束的光学放大率进行转换的功能。光轴合成元件20具有对第一光源9和第二光源10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进行合成的功能,以及将各激光束会聚到光接收元件21上的功能。
在这种结构的光学拾取器6中,由第一光源9的第一光发射元件9a或第二光发射元件9b发射约660nm或约780nm的激光束时,耦合透镜11对前向光路上的激光束的光学放大率进行转换,使激光束可以进入光路合成元件12。入射到光路合成元件12上的激光束在镜面12a上反射,然后可以穿过分束器13的分束表面13a透射,由准直器透镜14转换成平行的光通量,在提升反射镜15上发生反射,并可以进入四分之一波片16。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16上的激光束产生π/2的延迟,从线偏振态(P偏振)转换为圆偏振态,并可以进入衍射元件17。入射到衍射元件17上的激光束可以基本上经过第一衍射部分22透射,由第二衍射部分23进行衍射,可以进入物镜18的部分18b,并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DVD 100a或CD100b的记录表面上。
如上所述,这里的第一光发射元件9a和第二光发射元件9b的各个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所发射的激光束长轴相对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倾斜45°到65°,使得如图6所示,激光束会聚到DVD 100a或CD 100b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P,其长轴P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45°到65°。
一般来说,在光学拾取器中,切向较小的射束点因为抖动较小,所以更有利于从凹坑中读取要再现的信号,而径向(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较小的射束点更有利于从凹槽读取摆动信号(wobble signal)。因此,优选地,光学拾取器对激光束的射束点方向进行设定,以便可以顺利地保证对要再现的信号进行读取的期望性能以及读取摆动信号的期望性能,从而可以结合对各个盘状记录介质的轨道间距等因素的考虑,来确定出两种性能都可得到保证的最优值。
为了确保这两种性能,对于DVD,射束点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切向倾斜45°到65°较好,而对于BD和AOD,射束点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切向倾斜25°到45°较好。尽管对于CD,没有具体限定长轴的方向,但是优选的范围与DVD的情况类似。
会聚到DVD 100a或CD 100b上的激光束在记录表面上反射,产生返回光束,并可以再次经过物镜18和衍射元件18进入四分之一波片16。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16上的激光束产生π/2的延迟,从圆偏振态转换为线偏振态(S偏振态),并可以经过提升反射镜15和准直器透镜14进入分束器13。入射到分束器13上的返回光束在分束器13的分束表面13a上反射,由转换透镜19对其在返回路径上的光学放大率进行转换,并可以经过光轴合成元件20进入光接收元件21。然后,入射到光接收元件21上的激光束经过光电转换,以便在DVD 100a或CD 100b上进行记录或再现。
另一方面,如果约405nm的激光束是从第二光源10的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发射的,则激光束可以进入光路合成元件12。入射到光路合成元件12上的激光束可以经过镜面12透射,然后可以经过分束器13的分束器表面13a透射,并由准直器透镜14转换为平行光通量,在提升反射镜15上反射,并可以进入四分之一波片16。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16上的激光束产生π/2的延迟,从线偏振态(P偏振态)转换为圆偏振态,并可以进入衍射元件17。入射到衍射元件17上的激光束由第一衍射部分22和第二衍射部分23衍射,可以进入物镜18的同心环形区域18a,并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BD 100c的记录表面上。
这里的第三光发射元件10a的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如上所述倾斜25°到45°,使得如图6所示,在激光束会聚到BD 100c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Q,其长轴Q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25°到45°。
会聚到BD 100c的记录表面上的激光束在记录表面上反射,产生返回光束,并可以再次经过物镜18和衍射元件17进入四分之一波片16。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16上的激光束产生π/2的延迟,从圆偏振态转换为线偏振态(S偏振态),并可以经过提升反射镜15和准直器透镜14进入分束器13。入射到分束器13的返回光束在分束器13的分束表面13a上反射,由转换透镜19对其在返回路径上的光学放大率进行转换,并可以经过光轴合成元件20进入光接收元件21。然后,入射到光接收元件21上的激光束经过光电转换,以便可以对BD 100c进行记录或再现。
上文已经对一种示例性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约405nm的激光束由衍射元件17的第一衍射部分22进行衍射,而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可以基本上从其穿过;但是相反,也可以采用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由衍射元件17的第一衍射部分22进行衍射,而使约405nm的激光束可以基本上从其穿过这样的结构,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可以进入物镜18的部分18b,约405nm的激光束可以进入物镜18的同心环形区域18a。
上文对一种示例性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用BD 100c作为盘状记录介质,可以用约405nm的激光束在其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而下面将要说明的结构中,采AOD 100d作为盘状记录介质,可以用约405nm的激光束在其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参见图7和图8)。
但是,应当理解,使用AOD 100d与使用BD 100c,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别仅在于衍射元件和物镜的结构,所以下面将只对与BD 100c的情况不同的方面进行详细说明,而略去对其他方面的说明。
衍射元件17a具有在其两个表面上分别形成的第一衍射部分24和第二衍射部分25(参见图7)。衍射元件17A的结构与上述衍射元件17的结构相同。
形成于提升反射镜15一侧的第一衍射部分24大体上设置成在其上对约405nm的激光束进行衍射,而使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可以基本上从其穿过。因此,第一衍射部分24用作控制目的的衍射部分,根据入射激光束的波长来控制衍射程度。
第二衍射部分25能够对约405nm、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都进行衍射。
与上述物镜18不同,物镜18A上没有形成同心环形区域,其数值孔径调整到约0.65。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约660nm或约780nm的激光束是从第一光源9的第一光发射元件9a或第二光发射元件9b发射的,则激光束可以基本上穿过衍射元件17A的第一衍射部分24透射,由第二衍射部分25进行衍射,可以进入物镜18A,并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DVD 100a或CD100b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对DVD 100a或CD 100b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这里,第一光发射元件9a和第二光发射元件9b各自的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从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如上所述倾斜45°到65°,使得如图6所示,激光束会聚到DVD 100a或CD100b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P,其长轴P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45°到65°。
另一方面,如果约405nm的激光束是从第二光源10的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发射的,则激光束由衍射元件17A的第一衍射部分24和第二衍射部分25进行衍射,可以进入物镜18A,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AOD100d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可以对AOD 100d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这里,第三光发射元件10a的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从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如上所述倾斜25°到45°,使得如图6所示,激光束会聚到AOD 100d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Q,其长轴Q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25°到45°。
对于使用AOD 100d的情况,也可以采用下面说明的结构(参见图8)。
衍射元件17B只在其一个表面上具有第一衍射部分26。第一衍射部分26一般设置为对约405nm的激光束进行衍射,而使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可以基本上从其穿过。因此,第一衍射部分26用作控制目的的衍射部分,根据入射激光束的波长来控制衍射程度。第一衍射部分26的结构可以与上述衍射元件17的第一衍射部分22的结构类似。
与上述物镜18不同,物镜18B上没有形成同心环形区域,其数值孔径调整到约0.65。物镜18B在与衍射元件17B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衍射部分27。第二衍射部分27能够对约405nm、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都进行衍射。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约660nm或约780nm的激光束是由第一光源9的第一光发射元件9a或第二光发射元件9b发射的,则激光束可以基本上经过衍射元件17B的第一衍射部分26透射,可以进入物镜18B,由第二衍射部分27进行衍射,并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DVD 100a或CD 100b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对DVD 100a或CD 100b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这里,第一光发射元件9a和第二光发射元件9b各自的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从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如上所述倾斜45°到65°,使得如图6所示,激光束会聚到DVD 100a或CD100b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P,其长轴P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45°到65°。
另一方面,如果约405nm的激光束是从第二光源10的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发射的,则激光束由衍射元件17B的第一衍射部分26和物镜18B的第二衍射部分27进行衍射,并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AOD 100d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可以对AOD 100d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这里,第三光发射元件10a的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从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如上所述倾斜25°到45°,使得如图6所示,激光束会聚到AOD 100d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Q,其长轴Q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25°到45°。
AOD 100d的情况也与BD 100c的情况类似,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由衍射元件17A的第一衍射部分24或衍射元件17B的第一衍射部分26进行衍射,而约405nm的激光束可以基本上从其穿过。
尽管上文对于在衍射元件17、17A、17B上以及物镜18B上形成衍射部分以对激光束进行衍射的示例性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由偏振全息件对激光束进行衍射的结构,下文中将进行说明(参见图9)。
应当明白,用偏振全息件引起激光束衍射的结构与上述采用衍射元件和物镜引起激光束衍射的结构相比,不同之处仅在于用偏振全息件替换了衍射元件,所以下文中将只对与采用衍射元件和物镜引起激光束衍射的结构中不同的方面进行详细说明,而略去对任何其他方面的解释。
对用采用偏振全息件对激光束进行衍射的情况,可以用约405nm的激光束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与再现的盘状记录介质100既可以是BD 100c,也可以是AOD 100d。
偏振全息件28的两个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衍射部分29和第二衍射部分30。
第一衍射部分29形成于提升反射镜15一侧的表面上,能够对P偏振光进行衍射,而使S偏振光可以从其穿过;第二衍射部分30能够对S偏振光进行衍射,而使P偏振光可以从其穿过。第一衍射部分29和第二衍射部分30用作控制目的的衍射部分,根据偏振方向来对入射激光束进行衍射。
作为物镜,物镜18的使用情况是,BD 100c作为盘状记录介质100,可用405nm的激光束在其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对于使用AOD100d的情况,使用物镜18A。
应当注意,对于用偏振全息件28对激光束进行衍射的情况,没有使用四分之一波片16,因为这样的结构,线偏振光可以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上。
在上述结构中,由第一光源9的第一光发射元件9a或第二光发射元件9b发射的约660nm或约780nm的激光束通常是S偏振光,其中,所发射的进入偏振全息件28的S偏振光只由第二衍射部分30进行衍射。经过衍射的S偏振光由物镜18或物镜18A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DVD 100a或CD 100b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可以在DVD 100a或CD 100b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
如上所述,这里的第一光发射元件9a和第二光发射元件9b的各个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从其发射的激光束长轴相对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倾斜45°到65°,使得如图10所示,激光束会聚到DVD 100a或CD100b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P,其长轴P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45°到65°。
另一方面,从第三光发射元件10a发射的约405nm的激光束通常是P偏振光,其中,所发射的进入偏振全息件28的P偏振光只由第一衍射部分29进行衍射。经过衍射的P偏振光由物镜18或物镜18A会聚到设在盘片台3上的BD 100c或AOD 100d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可以在BD 100c或AOD 100d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
这里,第三光发射元件10a的光发射表面布置为使从其发射的激光束的长轴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如上所述倾斜25°到45°,使得如图10所示,激光束会聚到BD 100c或AOD 100d的记录表面上的情况下,记录表面上形成的椭圆形射束点Q,其长轴Qa相对记录轨道T的切线方向即切向(TAN)倾斜25°到45°。
应当注意,对于采用偏振全息件28的情况,偏振方向彼此垂直的线偏振光可以如上所述进入偏振全息件28,其中,也可以使偏振方向与射束点P、Q的方向一致。如果使偏振方向分别与射束点P、Q的方向一致,则如图10所示,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记录表面上形成的射束点P、Q各自的长轴方向彼此正交。
尽管上文说明的示例性情况中,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的偏振方向与约405nm的激光束的偏振方向正交,但也可以是约780nm的激光束的偏振方向与约405nm和约660nm的激光束的偏振方向正交。
如上所述,在盘片驱动装置1中,波长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P的长轴Pa对准到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Q的长轴Qa对准到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因此,在可以使用物镜18、物镜18A和物镜18B中任一种对三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100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结构中,对于三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100中任一种,都可以确保对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进行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并可以使光盘拾取器6获得期望的特性。
由于不必使用任何昂贵的光学元件例如变形棱镜,所以可以在不增加光学拾取器6和盘片驱动装置1的制造成本的情况下,确保对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进行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
尽管上文说明的情况中,波长约660nm和约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P的长轴Pa对准到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Q的长轴Qa对准到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但是如上所述,对于CD 100b的情况,并未特别限制长轴的方向,所以可以将波长约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方向对准到相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切线方向并非45°到65°的方向上。
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中各元件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只是实施本发明的示例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根据这些示例来进行限制性的解释。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具有移动基座,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自行移动;设在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个光发射元件,各自朝向多个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每种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及光接收元件,接收由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激光束。这种光学拾取器的特征在于能够使物镜将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
因此,此结构中可以采用单一的物镜对多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以及从其读取信息信号,对于多种类型盘状记录介质中任一种都可以确保对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进行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并可以使光盘拾取器获得期望的特性。
由于不必使用任何昂贵的光学元件例如变形棱镜,所以可以在不增加光学拾取器制造成本的情况下,确保对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进行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波长约为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所以可以确保用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对于盘状记录介质进行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的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并可以使光盘拾取器获得期望的特性。
本发明的盘片驱动装置是这样的盘片驱动装置,它具有盘片台,多个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独立设置在盘片台上并在其上转动;移动基座,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自行移动;设在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个光发射元件,各自朝向多个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每种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及光接收元件,接收由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激光束。这种盘片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使物镜将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
因此,此结构中可以采用单一的物镜对多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以及从其读取信息信号,对于多种类型盘状记录介质中任一种都可以确保对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进行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并可以使光盘拾取器获得期望的特性。
由于不必使用任何昂贵的光学元件例如变形棱镜,所以可以在不增加光学拾取器制造成本的情况下,确保对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进行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波长约为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所以可以确保用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对于盘状记录介质进行要再现的信号和摆动信号的读取时具有期望的性能,并可以使光盘拾取器获得期望的特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拾取器,其特征是包括移动基座,所述移动基座能够使其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移动;设在所述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种光发射元件,各所述光发射元件朝向多种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各所述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所述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光接收元件,所述光接收元件接收由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所述激光束,其中,所述物镜将所述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所述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以及所述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约为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所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
3.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具有盘片台,多种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独立设置在所述盘片台上并在所述盘片台上转动,其特征是包括移动基座,所述移动基座能够使其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移动;设在所述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种光发射元件,各所述光发射元件朝向多种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各所述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所述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光接收元件,所述光接收元件接收由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所述激光束,其中,所述物镜将所述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所述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以及所述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约为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所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其中多个光发射元件(9a、9b、10a)各自发射与多种类型盘状记录介质(100)相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18)对多个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各个激光束进行会聚,以在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形成椭圆形射束点。其中,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盘状记录介质读取信息信号的性能。
文档编号G11B7/135GK1930621SQ20058000806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5日
发明者游马嘉人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