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及粘接薄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2032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及粘接薄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贴可动接点体而可以各自分离的粘接薄片(sheet)的制造方法及粘接薄片,尤其涉及在每一个可动接点体设置了空气孔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及粘接薄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电子仪器的操作面板等中使用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该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是将金属制的形成为拱(dome)状的可动接点体粘贴于粘接薄片的一面而制成的,通过粘贴在形成有与可动接点体对应的固定接点的电路基板上,能够构成薄片状的开关。
以往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是在被粘贴于剥离薄片上的薄片体配置有多个可动接点体的薄片,并被构成为将设置了收容可动接点体的孔及空气孔的第一粘接薄片、和覆盖在第一粘接薄片上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层叠在剥离薄片上,在剥离薄片上设置与第一粘接薄片相同的贯通孔,经由该贯通孔将可动接点体粘贴在第二粘接薄片上。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举出了上述这样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973号公报上述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由以下这样的工序来制造。首先在剥离薄片上重合第一粘接薄片,对收容可动接点体的孔及空气孔进行冲裁而与贯通孔一起形成,在第一粘接薄片上重合第二粘接薄片,在剥离薄片和两张粘接薄片中、只使两张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一致,从第二粘接薄片侧进行切断(半切断),从剥离薄片剥离已切断的两张粘接薄片外形的周围部分,从而形成在剥离薄片上设置了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的薄片体。通过在该薄片体上经由收容在剥离薄片及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的可动接点体的孔将可动接点体粘贴在第二粘接薄片上,从而形成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
在以往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中,由于在一个薄片体上配置有多个可动接点体,因此能以连结收容多个可动接点体的孔之间的方式设置空气孔。即,空气孔无需以与薄片体的外形端部连通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在一个薄片体上配置了一个可动接点体的单键开关用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中,需要以从收容可动接点体的孔与薄片体的外形端部连通的方式形成空气孔。
由于如此在单键开关用的带可动接点体的粘接薄片上需要有与薄片体的外形端部连通的空气孔,因此在制造时存在如下的问题点。在冲裁第一粘接薄片来形成空气孔时,若形成到达薄片体的外形端部的空气孔,则之后使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一致来进行半切断(halfcut)之际,对于空气孔与外形端部连通的部分不存在第一粘接薄片,因此,对第二粘接薄片的切刀的支承部不存在,由于在浮置状态下进行切断,因此不能高精度地进行切断,加工性差。
另外,如此在半切断时在浮置状态下切断第二粘接薄片,因此其外形中空气孔部分不会被切断而保留下来,此时在半切断之后,在剥下除去第二粘接薄片中薄片体的周围部分时,第二粘接薄片的构成薄片体的部分掀开,有时与周围部分一起被除去。即,存在薄片体的制造工序中的成品率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得到收容了一个可动接点体的薄片体,且其加工性良好,可提高成品率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及粘接薄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该粘接薄片具有粘接在剥离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薄片、和粘接在该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在上述剥离薄片上配置多个由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构成的薄片体,该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使第一粘接薄片重合于上述剥离薄片并进行冲裁,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空气孔构成部,该空气孔构成部与该收容孔连通、并在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并且在上述剥离薄片上形成与上述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重合第二粘接薄片,只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上述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进行切断;和第三工序,对上述剥离薄片、第一粘接薄片及第二粘接薄片进行冲裁,形成与上述空气孔构成部和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连通孔,从而将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空气孔构成部形成为与上述收容孔和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空气孔。
另外,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的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上述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被切断之后,将上述薄片体的周围部分的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以及第二粘接薄片从剥离薄片剥离。
进而,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的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收容孔,且在上述剥离薄片上形成了贯通孔之后,将可动接点体经由上述贯通孔收纳于收容孔,并粘贴在上述第二粘接薄片上。
进而此外,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工序中形成的连通孔,其宽度比上述空气孔构成部宽、且沿着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而形成为细长状。
另外,本发明提供粘接薄片,该粘接薄片具有粘接在剥离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薄片、和粘接在该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在上述剥离薄片上配置多个由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构成的薄片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粘接薄片具备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空气孔构成部,该空气孔构成部与该收容孔连通、且在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上述剥离薄片具有与上述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
另外,本发明的粘接薄片,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薄片体,在上述剥离薄片上被配置成上述空气孔构成部朝向相同的方向。
此外,本发明的粘接薄片,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薄片体,在上述剥离薄片上被配置成排列有多个上述空气孔构成部相互相对的对。
进而,本发明的粘接薄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收容了可动接点体的状态下,在该可动接点体的外周缘和收容孔的内周缘之间形成间隙部,上述第二粘接薄片由透明薄片构成,在上述间隙部的上部形成透明部。
而且,本发明提供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该粘接薄片具有粘接在剥离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薄片、和粘接在该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在上述剥离薄片上配置多个由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构成的薄片体,该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使第一粘接薄片重合于上述剥离薄片并进行冲裁,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空气孔构成部,该空气孔构成部与该收容孔连通、并在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并且在上述剥离薄片上形成与上述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重合第二粘接薄片,对上述剥离薄片、第一薄片及第二薄片进行冲裁,形成从上述空气孔构成部到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连通孔,从而将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空气孔构成部形成为与上述收容孔和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空气孔;和第三工序,只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上述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进行切断。
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由于在第一粘接薄片形成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与收容孔连通且在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的空气孔构成部,在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进行切断之后,形成与空气孔构成部和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连通孔,从而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来进行切断,在这样的阶段中,由于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处于遍及薄片体的外形全周地重合了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高精度地进行切断,能提供加工性良好的制造方法。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由于从剥离薄片剥离与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被切断的在薄片体周围部分的第一粘接薄片及第二粘接薄片,因此在向电路基板进行安装时,能够容易地从剥离薄片剥离薄片体,可以提供组装作业性良好的制造方法。
另外,通过将可动接点体经由贯通孔而收纳于收容孔,并粘贴在第二粘接薄片上,从而可将所希望的可动接点体容易地组装进薄片体,能够容易地向电路基板安装可动接点体和薄片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连通孔的宽度比空气孔构成部宽、并沿着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而形成为细长状,使得与连通孔的空气孔构成部或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对位不需要高精度,从而能使制造变得容易。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由于第一粘接薄片具有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与收容孔连通且在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的空气孔构成部,剥离薄片具有与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从而由于空气孔构成部不与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所以能够高精度地形成薄片体的外形。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由于多个薄片体在剥离薄片上被配置成空气孔构成部朝向相同的方向,从而在将薄片体安装于电路基板上时,由于空气孔的朝向统一,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对位。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由于多个薄片体在剥离薄片上被配置成排列有多个空气孔构成部相互相对的对,从而能够减少用于使空气孔构成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的冲裁加工数,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且可将薄片体接近配置,因此能提高剥离薄片上的空间效率,降低材料费。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由于在第一粘接薄片收容了可动接点体的状态下,在可动接点体的外周缘和收容孔的内周缘之间形成间隙部,第二粘接薄片由透明薄片构成,在间隙部的上部形成透明部,从而操作者通过透明部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薄片体安装在电路基板上时的对位。另外,由于无需设置用于进行对位的孔等,因此能使薄片体小型化。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将第二粘接薄片与第一粘接薄片重合,对剥离薄片、第一薄片及第二薄片进行冲裁,形成从空气孔构成部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连通孔,通过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来进行切断,从而在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来进行切断的阶段中,在存在第二粘接薄片的位置上必然重合第一粘接薄片,因此能可靠地、高精度地进行切断,可提供加工性良好的制造方法。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图2是薄片体的俯视图;图3是粘接薄片的各个制造工序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3(c)的状态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3(f)的状态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3(g)的状态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连通孔形成前状态的俯视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各个制造工序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图9(e)的状态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
图中1-剥离薄片;2-薄片体;3-可动接点体;5-切刀;10-第一粘接薄片;11-第二粘接薄片;12-保护薄片;20-收容孔;21-空气孔;22-空气孔构成部;23-连通孔;30-贯通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是在剥离薄片1上配置多个薄片体2、2而形成的。薄片体2由粘接性的薄片构成,且在内部收容金属制的由拱形状构成的可动接点体3。在各个薄片体2分别收容一个可动接点体3。薄片体2分别从剥离薄片1剥离,使可动接点体3的周缘部始终接触于设置在电路基板上的周边固定接点上,且使其顶部内表面与中央固定接点可接触分离地相对载置,从而粘贴在电路基板上,构成开关。并且,若由未图示的操作键对可动接点体3进行按压操作,则随着咔哒声触感,可动接点体3反转,其顶部内表面与中央固定接点接触,从而中央固定接点和周边固定接点电导通,开关切换为关闭。另外,若除去对操作键的操作力,则可动接点体3通过本身的弹性而恢复到初始状态,开关从关闭再次被切换为打开。
图2示出了薄片体2的俯视图。薄片体2被构成为,其外形状形成为大致方形状,在具有收纳可动接点体3的收容孔20的第一粘接薄片10的上面粘贴第二粘接薄片11。其中第一粘接薄片10由白色薄片构成,第二粘贴薄片11由透明薄片构成,因此,在从上方观察薄片体2时,能经由第二粘接薄片11观察到可动接点体3。此外,预先对应于搭载的可动接点体3的动作特性而准备多种第一粘接薄片的颜色,也可以用肉眼识别粘接薄片的种类。
另外,在可动接点体3的外周缘和第一粘接薄片10的内周缘之间形成有间隙部12,与其对应的第二粘接薄片11的区域,形成为可观察到薄片体2的下方的透明部13。通过在薄片体2上形成有透明部13,而在将薄片体2实际安装在形成了固定接点的电路基板上时,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薄片体2对电路基板进行对位,使得可动接点体3的周缘部被载置在周边固定接点上。因此,由于无需使用定位销等,也无需在薄片体2上设置定位销用的孔,因此能使薄片体2小型化。进一步地,在第二粘接薄片11上的、与可动接点体3的中心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来自操作键的按压力传递给可动接点体3的拱顶部的突起部11b。
在第一粘接薄片10形成有与收容孔20连通的空气孔21。另外,薄片体2的外周缘中形成了空气孔21的一侧的一边,在内侧形成有切口,空气孔21也与构成薄片体2的外周缘的该切口部分的端部连通。由此空气孔21发挥作为按压可动接点体3时的排气的孔的功能。
接着,对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示出了粘接薄片的每个制造工序的剖面图。图3(a)示出的是剥离薄片1。如图3(b)所示,对剥离薄片1的上表面粘贴在下表面具有粘接面10a的第一粘接薄片10。在其上如图3(c)所示,冲裁剥离薄片1和第一粘接薄片10而形成贯通的孔。
图4示出了表示图3(c)的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不,冲裁了第一粘接薄片10的孔,由大致圆形状的收容孔20、和与其连通的空气孔构成部22构成,在剥离薄片1上也形成收容孔20及形状与空气孔构成部22相同的贯通孔30。空气孔构成部22的端部22a被配置成比成为薄片体2的外形状的位置更靠向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剥离薄片1上按每一列配置五个薄片体2,并配置多个列。但是,每一列的薄片体2的数目,可以根据剥离薄片1的宽度或薄片体2的大小来适当设定。另外,这些多个孔形成为空气孔构成部22的方向朝任意一个方向。
接着如图3(d)所示,对第一粘接薄片10的上表面粘贴在下表面具有粘接面11a的第二粘接薄片11。在该状态下如图3(e)所示,与薄片体2的外形状一致,无需切断剥离薄片1,由切刀5只切断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此时,空气孔构成部22的端部22a如上所述,形成为没有到达薄片体2的外形状,因此,能够在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遍及薄片体2的全周地重合的状态下进行切断。
在切断了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之后,从剥离薄片1剥离、去除薄片体2的周围部分。图3(f)表示只残留了薄片体2的状态。图5表示该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剥离薄片1上以重合的状态配置有多个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在该阶段,形成于第一粘接薄片10上的空气孔构成部22,是不与第一粘接薄片10的外形位置连通的状态。
在此,为了使第一粘接薄片10的空气孔构成部22与外部连通,而进一步形成孔。图3(g)表示使空气孔构成部22与外部连通而形成空气孔21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对空气孔构成部22的外侧的剥离薄片1和第一粘接薄片10及第二粘接薄片11进行冲裁而形成连通孔23。图6表示形成了连通孔23的状态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连通孔23,其宽度比空气孔构成部22大,并且是沿着薄片体2的外形位置而形成的细长状的贯通孔。利用连通孔23的薄片体2侧一半的区域,形成图2所示的薄片体2的切口部分,空气孔构成部22与收容孔20及薄片体2的外形位置连通而成为空气孔21。
如此,在使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与薄片体2的外形状一致而进行切断时,将空气孔构成部22形成在薄片体2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在形成了薄片体2的外形状之后,通过连通孔23将空气孔构成部22形成为空气孔21,由此,在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遍及薄片体2的外形状的全周地重合了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只对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进行切断的所谓的半切断。相反地、在从最初将空气孔构成部22形成为到达薄片体2的外形位置的情况下,在半切断时由于在空气孔构成部22的位置不存在第一粘接薄片10,因此第二粘接薄片11从剥离薄片1以浮置的状态进行切断,加工性差。在可以避免该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中,能使加工性变好。
进一步地,如图3(h)所示,在第一粘接薄片10的收容孔20,经由剥离薄片1的贯通孔30而收纳金属制的由拱形状构成的可动接点体3,可动接点体3的顶部附近被粘贴固定于第二粘接薄片11。并且,如图3(i)所示,从剥离薄片1的下面侧粘贴保护薄片12,灰尘等不会侵入收纳了可动接点体3的空间。此外,只要是在图3(d)所示的将第二粘接薄片11粘贴于第一粘接薄片10的上表面之后,在任何阶段都可进行在收容孔20收纳可动接点体3的工序。另外,只要是在图3(e)所示的半切断之后,在任何阶段也都可进行从剥离薄片1剥离与薄片体2的周围部分相对应的第一粘接薄片10及第二粘接薄片11的工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工序形成薄片体2。但是,剥离薄片1上的薄片体2的配置不同。图7示出的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粘接薄片的连通孔23形成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以空气孔构成部22相互相对的方式使两个薄片体2相对而形成一对,在剥离薄片1上配置有多个该一对。
各对的薄片体2分别接近配置,在空气孔构成部22相对的部分中形成连通孔23,由此,可由一个连通孔23使两个空气孔构成部22与外部连通,形成空气孔21。图8表示形成了连通孔23的状态的粘接薄片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连通孔23的左右半部分的区域分别使配置在左右的薄片体2的各空气孔构成部22与外部连通,从而形成空气孔21。
如此,形成以空气孔构成部22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的薄片体2的一对,由此,能减少连通孔23的冲裁加工。另外,由于能够接近配置薄片体2,因此能提高剥离薄片1的空间效率,从而还可以降低材料费。但是,由于在剥离薄片1上配置有空气孔21的朝向不同的薄片体2,因此为了考虑到设置状态下的空气路径、将空气孔的朝向向着规定方向、将薄片体2安装在电路基板上,且为了提高作业率,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优选使空气孔21的朝向全部成为相同的方向。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薄片的完成状态与图1所示的状态相同,但是中途的工序在一部分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薄片的各个制造工序的剖面图。在此图9(a)~图9(d)的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首先在图9(a)所示的剥离薄片1的上表面粘贴第一粘接薄片10(图9(b)),在其上对剥离薄片1和第一粘接薄片10进行冲裁而贯通,形成收容孔20及与其连通的空气孔构成部22(图9(c))。进一步地,在第一粘接薄片10的上表面粘贴第二粘接薄片11(图9(d))。
接着,如图9(e)所示,在剥离薄片1和第一粘接薄片10及第二粘接薄片11形成贯通孔,在从空气孔构成部22到成为薄片体2的外形状的位置形成连通的空气孔23。图10示出的是表示形成空气孔23的阶段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空气孔2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以比空气孔构成部22宽的宽度、形成为沿着薄片体2的外形位置的细长状的贯通孔。
接着如图9(f)所示,与薄片体2的外形状一致地、在不必切断剥离薄片1的状态下,由切刀5只对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进行切断。此时,在前一工序中形成了空气孔23的部分,处于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都不存在的状态,因此,不会产生第二粘接薄片11成为浮置状态而使得有时不能切断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形成了空气孔23的部分以外的区域,由于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及剥离薄片1都以重合的状态存在,因此能够正确且可靠地进行切断。
接着,从剥离薄片1对薄片体2的周围部分进行剥离、去除。由此成为图9(g)所示的状态、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图6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其后的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收容孔20收纳可动接点体3(图9(h)),进一步将保护薄片12粘贴在剥离薄片1的下面侧(图9(i))。
如此,在重合了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的状态下,首先形成空气孔23,之后即使通过对第一粘接薄片10和第二粘接薄片11进行半切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粘接薄片11不会在浮置状态下被切断,因此,在半切断中能可靠地进行切断,在剥下薄片体2的周围部分时能够防止第二粘接薄片11掀开。此外,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薄片体2。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适用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各种方式适用。例如,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在剥离薄片1和第一粘接薄片10上形成与收容孔20连通的空气孔构成部22,使得空气构成部22突出规定的长度,进一步通过形成与空气孔构成部22连通的贯通孔来形成空气孔23,但也可以在图3(c)的工序或图9(c)的工序中只形成收容孔20,由该收容孔20的内壁的一部分兼用空气孔构成部22(突出的长度为零),此时在图3(g)的工序或图9(g)的工序中,也可以形成从收容孔20到薄片体2的外形部分的贯通孔,由此形成空气孔23。
权利要求
1.一种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该粘接薄片具有粘接在剥离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薄片、和粘接在该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在上述剥离薄片上配置多个由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构成的薄片体,该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使第一粘接薄片重合于上述剥离薄片并进行冲裁,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空气孔构成部,该空气孔构成部与该收容孔连通、并在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并且在上述剥离薄片上形成与上述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重合第二粘接薄片,只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上述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进行切断;和第三工序,对上述剥离薄片、第一粘接薄片及第二粘接薄片进行冲裁,形成与上述空气孔构成部和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连通孔,从而将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空气孔构成部形成为与上述收容孔和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空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的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上述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而被切断之后,将在上述薄片体的周围部分的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以及第二粘接薄片从剥离薄片剥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的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收容孔,且在上述剥离薄片上形成了贯通孔之后,将可动接点体经由上述贯通孔收纳于收容孔,并粘贴在上述第二粘接薄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工序中形成的连通孔,其宽度比上述空气孔构成部宽、且沿着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而形成为细长状。
5.一种粘接薄片,该粘接薄片具有粘接在剥离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薄片、和粘接在该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在上述剥离薄片上配置多个由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构成的薄片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粘接薄片具备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空气孔构成部,该空气孔构成部与该收容孔连通、且在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上述剥离薄片具有与上述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薄片,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薄片体,在上述剥离薄片上被配置成上述空气孔构成部朝向相同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薄片,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薄片体,在上述剥离薄片上被配置成排列有多个上述空气孔构成部相互相对的对。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薄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收容了可动接点体的状态下,在该可动接点体的外周缘和收容孔的内周缘之间形成间隙部,上述第二粘接薄片由透明薄片构成,在上述间隙部的上部形成透明部。
9.一种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该粘接薄片具有粘接在剥离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薄片、和粘接在该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的第二粘接薄片,在上述剥离薄片上配置多个由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构成的薄片体,该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使第一粘接薄片重合于上述剥离薄片并进行冲裁,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上形成收容可动接点体的收容孔、和空气孔构成部,该空气孔构成部与该收容孔连通、并在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并且在上述剥离薄片上形成与上述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相对应的贯通孔;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重合第二粘接薄片,对上述剥离薄片、第一薄片及第二薄片进行冲裁,形成从上述空气孔构成部到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的连通孔,从而将上述第一粘接薄片的空气孔构成部形成为与上述收容孔和上述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空气孔;和第三工序,只使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上述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来进行切断。
全文摘要
提供能得到收容一个可动接点体的薄片体,且其加工性良好的粘接薄片的制造方法。使第一粘接薄片(10)重合于剥离薄片(1)并进行冲裁,形成收纳可动接点体(3)的收容孔(20)、和与收容孔连通且在薄片体(2)的外形位置的内侧具有端部(22a)的空气孔构成部(22),在剥离薄片形成与收容孔及空气孔构成部对应的贯通孔(30),在第一粘接薄片的上表面重合第二粘接薄片,只将第一粘接薄片和第二粘接薄片与薄片体的外形状一致来进行切断,对剥离薄片、第一粘接薄片及第二粘接薄片进行冲裁,形成与空气孔构成部和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连通孔(23),从而将第一粘接薄片的空气孔构成部形成为与收容孔和薄片体的外形位置连通的空气孔(21)。
文档编号H01H13/88GK1953115SQ20061013551
公开日2007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8日
发明者吉田敏博, 岩间尚也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