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657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具有它的电子设备。本发明基于2009年2月12日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2009-30097号要求优选权, 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以便携式电话为代表的电子设备中,其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化在迅速发展。此外,作为该种电子设备的技术倾向,例如在便携式电话中,在其内部配线材料上使用极细同轴线缆组件代替挠性印刷配线板(以下称为FPC)的要求增加。这是因为,极细同轴线缆所具有的传送特性、耐嗓特性适合市场的需求。例如,作为便携设备的构造,有设计为移动侧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侧壳体滑动的滑动构造型设备、设计为移动侧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侧壳体转动的转动构造型设备。在各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电路基板,在滑动构造型设备中,作为用于将这些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的配线材料,多使用FPC。另一方面,在转动构造型设备中,作为用于将电路基板彼此连接的配线材料,多使用极细同轴线缆。但是,在滑动构造型设备中使用的配线材料中,也有使用同轴线缆的情况。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多根为了信号传送而各芯被屏蔽的同轴线缆来将相对滑动的两块基板之间连接起来的同轴线缆连接构造。这些多根的同轴线缆以各同轴线缆在它们的两端部平面排列而配置的方式成束。而且,这些同轴线缆的各中间部的未成束的区域作为余长被保持。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36515号公报在转动构造型设备中,利用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轴,移动侧壳体相对于固定侧壳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枢轴支承,往往经由上述贯通孔利用极细同轴线缆使各壳体的电路基板彼此连接。但是,极细同轴线缆伴随移动侧壳体的转动而扭转挠曲,因此,需要考虑该挠曲的量来设定贯通孔的大小。此外,为了确保轴的强度需要使轴的壁厚为一定程度的厚度。结果,轴大型化,难以达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以及轻型化。因此,考虑使轴为实心形状,在从该轴偏离的位置形成用于插通极细同轴线缆的贯通孑Lo但是,如果在从轴偏离的位置形成贯通孔,则不仅是配置在移动侧壳体侧的极细同轴线缆的转动量变大,而且极细同轴线缆可能因弯曲而导致局部弯曲应力集中。于是,存在由于重复多次弯曲,极细同轴线缆可能断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和轻型化,并且能够防止线缆的断线来延长寿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以下手段。即,(1)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对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之间进行电连接,该第一电路基板设置于具有重合面的固定侧壳体,该第二电路基板设置于移动侧壳体, 该移动侧壳体以围绕与上述重合面垂直的转动轴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固定侧壳体, 该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包括多根电线,其对上述第一电路基板和上述第二电路基板间进行连接;以及以这些电线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覆盖这些电线的覆皮,在以上述各电线相互并排的方式成束的状态下被上述覆皮覆盖的部分,形成以其排列方向与上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式卷绕于上述转动轴的周围的带状线缆部,与该带状线缆部连续并且上述各电线露出的上述部分,形成与上述带状线缆部相比远离上述转动轴的剥皮部。根据上述(1)记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使多根电线成束的剥皮部配置在从转动轴偏离的位置,因此,剥皮部难以扭转。在此之外,带状线缆部内的各电线在以它们的排列方向与重合面垂直的方式成束的状态下卷绕于转动轴的周围,因此,即使伴随移动侧壳体的转动,带状线缆部变位(扩径、缩径),也能够防止在该带状线缆部形成会产生局部应力的弯曲部分。结果,可使能够转动地枢轴支承固定侧壳体和移动侧壳体的轴为实心,因此,能够达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小型化。此外,能够防止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断线,实现寿命延长。(2)另外,在上述(1)记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中,上述带状线缆部也可以围绕上述转动轴卷绕一圈而形成α字形状。(3)在上述(1)记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中,上述剥皮部也可以配置在比上述带状线缆部伴随上述移动侧壳体的转动而变位的范围靠近上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在上述(3)所记载的情况下,剥皮部与带状线缆部所变位(扩径、缩径)的范围相比配置在转动轴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避免剥皮部部与带状线缆部干涉。因此,能够防止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损伤,进而实现寿命延长。(4)上述(1)记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可以还具有使上述带状线缆部装卸自如地与上述第二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在上述(4)记载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装卸于第二电路基板。(5)在上述(4)记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中,在使上述带状线缆部的上述各电线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f,使上述连接器的与上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c,使为了收纳上述带状线缆部而设置于上述固定侧壳体的带状线缆收纳部的深度尺寸为Hf时,上述带状线缆部的宽度尺寸Wf和上述连接器的宽度尺寸Wc可以满足Hf >Wf+Wc。在上述(5)记载的情况下,不会将带状线缆收纳部的深度尺寸Hf较大地设定为必要值以上,因此,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进一步的薄型化、小型化。(6)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1)记载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上述固定侧壳体;以及上述移动侧壳体,在上述固定侧壳体上,上述剥皮部插入并贯通的贯通孔,形成在比上述带状线缆部远离上述转动轴的位置,在上述固定侧壳体与上述移动侧壳体之间,形成有收纳上述带状线缆部的带状线缆收纳部,该带状线缆部以其排列方向与上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式卷绕于上述转动轴的周围。根据上述(6)记载的电子设备,各电线采用具有以它们的排列方向与重合面垂直的方式成束的状态卷绕于转动轴的周围的带状线缆部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因此,能够防止在该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形成弯曲部分。因此,能够使得用于能够转动地枢轴支承固定侧壳体和移动侧壳体的转动轴为实心,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小型化。此外,能够防止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断线,达到寿命延长。(7)在上述(6)记载的电子设备中,上述移动侧壳体可以在从与上述固定侧壳体重合的状态到士 180°的范围内自由转动。在上述(7)记载的情况下,带状线缆部内的各电线在以它们的排列方向与重合面垂直的方式成束的状态下卷绕于转动轴的周围,因此,即使使移动侧壳体的转动范围变大, 也不用担心带状线缆部弯曲。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移动侧壳体的转动范围设定得较大。此外,能够顺利进行移动侧壳体的转动动作。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电子设备,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小型化、轻型化,并且能够防止线缆的断线,进而实现线缆的寿命延长。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闭合状态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部分截面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立体图;图5是该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带状线缆的截面图;图6A是该实施方式的带状线缆部的平面图;图6B是该带状线缆部的立体图;图7是上述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平面图;图8A是表示上述带状线缆部的扭转状态的截面图;图8B是表示使用通常的极细同轴线缆的情况下的扭转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该剥皮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IOA是表示上述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带状线缆部的详细构造的截面图;图IO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剥皮部的详细构造的截面图;图IlA是表示上述带状线缆部和上述剥皮部的详细构造的平面图;图IlB是表示该带状线缆部和该剥皮部的详细构造的立体图;图12A是表示上述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开闭动作的图,是移动侧壳体为闭合状态的平面图;图12B是表示该开闭动作的图,是移动侧壳体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的平面图;以及图12C是表示该开闭动作的图,是使移动侧壳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具有它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是所谓的转动构造型的便携设备,包括固定侧壳体2 ;能够转动地被设置在该固定侧壳体2的转动轴3枢轴支承的移动侧壳体 4 ;以及用于对设置于固定侧壳体2的电路基板5和设置于移动侧壳体4的电路基板6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固定侧壳体2及移动侧壳体4分别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状,而且在相对于固定侧壳体2关闭移动侧壳体4的状态下,这些固定侧壳体2和移动侧壳体4相互重合 (参照图1)。固定侧壳体2的转动轴3形成为实心状,设置在该固定侧壳体2的长边方向一端侧。在该固定侧壳体2的朝向移动侧壳体4侧的面加上一体形成有,在沿转动轴3的轴向俯视该面加时,包围转动轴3的大致圆环状的立起部8。在该立起部8的径方向内侧形成的凹部,成为用于收纳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收纳部9。S卩,收纳部9设置在固定侧壳体 2与移动侧壳体4之间,并且设置在与转动轴3对应的位置。在固定侧壳体2的与朝向移动侧壳体4的面加相反的一侧的面2b上,在与收纳部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10。在该凹部10中配置有用于控制设置于固定侧壳体2的电子部件(未图示)的电路基板5。在固定侧壳体2上形成有使收纳部9与凹部10之间连通的贯通孔11。该贯通孔 11用于使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一部分插入并贯通。贯通孔11形成在比收纳9和凹部 10的中心位置更靠近立起部8的内周面8a的位置,而且,形成在通过转动轴3的中心并沿固定侧壳体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P上的对应位置。S卩,贯通孔11的形成位置设定为从转动轴3向与其轴线垂直的方向偏移的位置。移动侧壳体4以从关闭它的状态即与固定侧壳体2重合的状态(参照图1)在士 180°的范围内能够转动的方式,相对固定侧壳体2被安装(参照图2)。在移动侧壳体4的朝向固定侧壳体2侧的面如上,形成有能够外嵌于立起部8的外周面8b的凹部12。立起部8嵌入该凹部12内,从而移动侧壳体4能够以转动轴3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在凹部12内配置有用于控制设置于移动侧壳体4的电子部件(未图示) 的电路基板6。如图3和图4所示,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包括配置在固定侧壳体2的收纳部9 内的带状线缆部23 ;从带状线缆部23的一端延伸,插入并贯通固定侧壳体2的贯通孔11的剥皮部(jacket strip) 25 ;设置于带状线缆部23的另一端(终端部)的第一连接器沈;以及设置于剥皮部25的终端部的第二连接器27。剥皮部25插入并贯通固定侧壳体2的贯通孔11内,因此,配置在偏离转动轴3的位置。带状线缆部23重合多个带状线缆22而成,该带状线缆将多根极细同轴线缆21平行排列并且由覆皮M覆盖并形成为带状。剥皮部25利用捆束材料观使从带状线缆部23 除去覆皮M而露出的多根的极细同轴线缆21成束。即,如图5所示,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具有带状线缆22,在该带状线缆22中,由多根中心导体21a、包围中心导体21a的内侧绝缘层21b、包围内侧绝缘层21b的多根外部导体21c、包围外部导体21c的外侧覆层21d构成的极细同轴线缆21平行排列有多根(图 5的例子中是4根),以由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氟树脂等构成的覆皮M覆盖而形成带状。
此外,剥皮部25通过除去覆皮M使极细同轴线缆21露出而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线使用极细同轴线缆2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例如组合供电用电线等不是同轴线缆的电线和极细同轴线缆21而构成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此外,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极细同轴线缆21的种类、外部导体 21c的卷绕方向的组合等都没有特别限定。以下,更详细地说明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带状线缆部23和剥皮部25。 如图4、图6A、图6B和图7所示,带状线缆部23具有重合多个带状线缆22,并根据需要以带(未图示)等捆扎的构造。带状线缆部23在固定侧壳体2的收纳部9内,以沿着转动轴3的轴线正面观察该收纳部9时呈α字形状的方式配线。即,带状线缆部23在与极细同轴线缆21的排列方向交叉的平面(即收纳部9的底面9a)上,卷绕为包围转动轴3 的周围的α字形状。关于该α字形状,换言之,表示以在带状线缆部23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交叉部的方式卷绕带状线缆部23的情况下的形状。设置于带状线缆部23的终端部的第一连接器沈形成为大致长方板形状。在第一连接器26的朝向电路基板6侧的面^a (图4的纸面上方的面)上,与电路基板6电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26b露出而配置。而且,第一连接器沈沿着移动侧壳体4的厚度方向装卸自如地与电路基板6连接。带状线缆部23以包围转动轴3的周围的方式卷绕为α字形状, 因此,电路基板6和第一连接器沈的连接部位设定为偏离转动轴3的位置。此处,如图8Α所示,带状线缆部23在应用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能够转动的电子设备的转动部分的情况下,与通常的极细同轴线缆的束(参照图8Β)相比,容易受到扭转引起的压力。由此,通过在固定侧壳体2的移动侧壳体4侧(即,固定侧壳体2的收纳部9内) 配置带状线缆部23,不会对带状线缆部23施加多余的压力,能够一边追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一边扭转(在后面详细叙述)。此外,带状线缆部23卷绕为α字形状,因此,构成它的各带状线缆22的线长设定为随着从卷绕的带状线缆部23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去而逐渐变长。进一步,在使带状线缆部23的带状线缆22的极细同轴线缆21的排列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f,使第一连接器沈的移动侧壳体4的厚度方向(图4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c,使收纳部9的深度尺寸为Hf (参照图3)时,带状线缆22的宽度尺寸Wf和第一连接器26的宽度尺寸Wc设定为满足下式(1)。Hf > fff+ffc......(1)通过以满足该式(1)的方式设定带状线缆22的宽度尺寸Wf和第一连接器沈的宽度尺寸Wc,不需要将收纳部9的深度尺寸Hf较大地设定为需要的值以上,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的薄型化。举出具体例子的话,能够设定为带状线缆22的宽度尺寸Wf= Imm左右, 第一连接器26的宽度尺寸Wc = 1. 5mm左右,收纳部9的深度尺寸Hf = 3mm左右。另外, 带状线缆22的厚度Tf能够设定为厚度Tf = 0. 36mm左右。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9所示,剥皮部25是从带状线缆部23的长度方向规定位置全部除去单侧的覆皮M而使极细同轴线缆21露出,而且利用捆束材料观使其两端部成束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应用于能够转动的电子设备1的旋转部分的剥皮部25设为除去带状线缆部23的覆皮M的构造,因此,例如与通过焊接连接FPC和极细同轴线缆的线束
7构造(未图示)相比,具有能够更简单且更价廉地制作的优点。如图IOA 图IlB所示,带状线缆部23和剥皮部25间的分界b优选是沿带状线缆22的宽度尺寸Wf (参照图5)的方向的直线。作为局部除去覆皮M的方法,可以在带状线缆部23完成后除去覆皮24。此外,也可以由下述方法进行在带状线缆22的制作过程中,在该带状线缆22的一部分设置没有涂敷覆皮材料的部分,或者,在将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用于覆皮的情况下,局部地不进行紫外线照射等。这样,制作多个具有没形成覆皮M而露出极细同轴线缆21的部分的带状线缆22, 使它们的有无覆皮M的分界位置相互匹配并重合,进而对它们进行结束,从而形成分界b。回到图3和图4,剥皮部25的终端部经由捆束材料28引出至凹部10内。设置于剥皮部25的终端部的第二连接器27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板状。在第二连接器27的朝向电路基板5侧的面27a(图4的纸面上方的面)上,与电路基板5电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27b 露出地配置。而且,第二连接器27沿着固定侧壳体2的厚度方向装卸自如地与电路基板5 连接。接着,基于图12A 图12C,说明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动作。如图12A所示,在固定侧壳体2和移动侧壳体4重合的闭合状态下,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带状线缆部23以在它与转动轴3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隙K的方式,形成为在沿转动轴3的轴线俯视时呈α字形状。接着,如图12Β所示,当使移动侧壳体4相对于固定侧壳体2向顺时针方向(图 12Β中的箭头CW方向)转动时,带状线缆部23的第一连接器沈与移动侧壳体4 一同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带状线缆部23追随第一连接器沈的转动,以使α字形状部分(参照图12Β 的双点划线部)缩径的形状变位。另一方面,如图12C所示,当使移动侧壳体4相对于固定侧壳体2向逆时针方向 (图12C中的箭头CCW方向)转动时,带状线缆部23的第一连接器沈与移动侧壳体4 一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带状线缆部23追随第一连接器沈的转动,以使卷绕为α字形状(参照图 12C中的双点划线部)扩径的形状变位。此处,如图12Β和图12C所示,在使移动侧壳体4转动时,带状线缆部23仅是伴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而变化卷绕成α字形状的部分的形状,因此,不会形成局部的弯曲部分。即,带状线缆部23的卷绕为α字形状的部分伴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整体”变形(扩径或缩径),而其一部分不会局部变形。此外,带状线缆部23卷绕为α字形状,因此,通过考虑该卷绕为α字形状的部分的变位量而将卷绕为α字形状的部分设定为期望的大小,能够容易地将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范围设定得较大。S卩,在将带状线缆部23配线为α字形状的状态下,该带状线缆部23的径向内侧的线长和径向外侧的线长基于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范围和固定侧壳体2的收纳部9 (立起部8)的直径设定即可。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侧壳体4能够在从关闭它的状态即与固定侧壳体2重合的状态(参照图12Α)开始的士 180°的范围中转动,因此,在使移动侧壳体4从闭合状态沿顺时针方向(CW)转动180°的状态下,以带状线缆部23的内侧不与转动轴3接触的方式,设定带状线缆部23的径向内侧的线长。另一方面,在使移动侧壳体4从闭合状态沿逆时针方向(CCW)转动180°时,以带状线缆部23的外侧不与固定侧壳体2的立起部8的内周面8a接触的方式,设定带状线缆部23的径向外侧的线长。另一方面,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剥皮部25插入并贯通在从转动轴3偏移的位置上形成的贯通孔11内。因此,即使使移动侧壳体4转动,带状线缆部23也仅是变位(扩径或缩径),剥皮部25不会扭转挠曲。此处,贯通孔11形成为靠近立起部8的内周面8a,该形成位置设定为比带状线缆部23的α字形状部分变位(扩径或缩径)的范围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带状线缆部23的α部分扩径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贯通孔11被带状线缆部23堵塞。进一步,即使进行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剥皮部25也几乎不会产生扭转挠曲, 因此,不需要将贯通孔11的内径无谓地设定得较大,能够实现贯通孔11的缩径化。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多根极细同轴线缆21成束的剥皮部25在从转动轴3偏移的位置配线,因此,剥皮部25难以扭转。因此,能够防止剥皮部25的断线,实现寿命延长。此处,在从固定侧壳体2的贯通孔11到设置于移动侧壳体4的电路基板6的第一连接器26的连接部分(未图示)之间,仅直线配置有带状线缆部23的情况下,担心伴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而在带状线缆部23形成局部弯曲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使移动侧壳体4反复转动则带状线缆部23可能会断线。除此之外,担心会对带状线缆部23施加较大的弯曲压力,不能够顺利进行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固定侧壳体2的收纳部9的带状线缆部23围绕转动轴3卷绕一圈并形成为α字形状,因此,即使带状线缆部23伴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而变位,也能够防止在该带状线缆部23形成会产生局部应力的弯曲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带状线缆部23的断线,实现寿命延长。此外,使带状线缆部23为卷绕为α字形状的结构,因此,通过在考虑该卷绕为α 字形状的部分的变位量(扩径或缩径)的基础上,将卷绕为α字形状的部分设定为期望的大小,能够容易地将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范围设定得较大。进一步,使带状线缆部23容易地追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因此,能够顺利进行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动作。用于使剥皮部25插入并贯通的贯通孔11形成在从转动轴3偏移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相对于固定侧壳体2能够转动地枢轴支承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轴3为实心。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电子设备2薄型化、小型化。此外,带状线缆22的宽度尺寸Wf和第一连接器沈的宽度尺寸Wc相对于收纳部 9的深度尺寸Hf,以满足下式O)的方式设定。Hf > fff+ffc......(2)因此,不需要将收纳部9的深度尺寸Hf较大地设定为必要值以上,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的薄型化。进一步,贯通孔11的形成位置设定为比带状线缆部23的卷绕为α字形状的部分所变位的范围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伴随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带状线缆部23堵塞贯通孔11。因此,能够防止带状线缆22与捆束材料观或剥皮部25发生不必要的干涉,能够防止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7的损伤。此外,能够顺利进行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包括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的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于带状线缆部23的终端部的第一连接器沈沿着移动侧壳体4的厚度方向装卸自如地与电路基板6连接的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设置于剥皮部25的终端部的第二连接器27沿着固定侧壳体2的厚度方向装卸自如地与电路基板5连接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该结构,可以以沿着电路基板6的表面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设置第一连接器沈,此外,也可以以沿着电路基板5的表面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设置第二连接器27。带状线缆部23卷绕为α字形状的状态是指,在移动侧壳体4的转动范围中,至少在移动侧壳体4的任意的转动位置,带状线缆部23呈α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带状线缆部23产生局部的弯曲部分,实现带状线缆部23的寿命延长。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和电子设备,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小型化、轻型化,并且防止线缆的断线,进而实现线缆的寿命延长。附图标记1电子设备;2固定侧壳体;3转动轴;4移动侧壳体;5电路基板;6电路基板;7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9收纳部(带状线缆收纳部);11贯通孔;21极细同轴线缆(电线);22 带状线缆;23带状线缆部;对覆皮;25剥皮部J6第一连接器(连接器);21b连接端子;Hf 深度尺寸;Wc宽度尺寸;Wf宽度尺寸。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其对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之间进行电连接,该第一电路基板设置于具有重合面的固定侧壳体,该第二电路基板设置于移动侧壳体,该移动侧壳体以围绕与所述重合面垂直的转动轴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固定侧壳体,该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的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电线,其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间进行连接;以及以这些电线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覆盖这些电线的覆皮,在以所述各电线相互并排的方式成束的状态下被所述覆皮覆盖的部分,形成以其排列方向与所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转动轴的周围的带状线缆部,与该带状线缆部连续并且所述各电线露出的所述部分,形成与所述带状线缆部相比远离所述转动轴的剥皮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线缆部围绕所述转动轴卷绕一圈而形成α字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皮部配置在比所述带状线缆部伴随所述移动侧壳体的转动而变位的范围靠近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使所述带状线缆部装卸自如地与所述第二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带状线缆部的所述各电线的所述排列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f,使所述连接器的与所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c,使为了收纳所述带状线缆部而设置于所述固定侧壳体的带状线缆收纳部的深度尺寸为Hf时,所述带状线缆部的宽度尺寸Wf和所述连接器的宽度尺寸Wc满足 Hf > Wf+Wc0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 所述固定侧壳体;以及所述移动侧壳体,在所述固定侧壳体上,所述剥皮部所插入并贯通的贯通孔,形成在比所述带状线缆部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位置,在所述固定侧壳体与所述移动侧壳体之间,形成有收纳所述带状线缆部的带状线缆收纳部,该带状线缆部以其排列方向与所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转动轴的周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侧壳体在从与所述固定侧壳体重合的状态到士 180°的范围内自由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及电子设备。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中,在以各电线相互并排的方式成束的状态下被覆皮覆盖的部分,形成以其排列方向与上述重合面垂直的方式卷绕于转动轴的周围的带状线缆部,与该带状线缆部连接并且上述各电线露出的上述部分,形成与上述带状线缆部相比更远离上述转动轴的剥皮部。
文档编号H01B11/20GK102282630SQ201080004539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2日
发明者中崎滋, 篠原知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藤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