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701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报No. 2004-127813公开了ー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形成有端子容纳室;以及电线罩,该电线罩安装在该壳体的后端部上,以包围从该壳体向后引出的多根电线。该连接器包括如下部件以作为用于将该壳体和电线罩保持在组装状态的锁定装置形成在该壳体的左右两侧表面上的左右一对锁定突起;以及形成在该电线盖的左右两个侧壁中以与上述锁定突起接合的左右ー对锁定孔。当该电线罩与壳体组装时,通过上述锁定突起与锁定孔的接合,防止了该壳体与电线罩沿前后方向及竖直方向的相对移位。此外,上述锁定突起的后表面与该壳体的后端表面(电线从该表面引出)连续并齐平,并且,该壳体的后端表面和上述锁定突起的后表面用作操作表面,从而在将该壳体连接至配合连接器的过程中,该操作表面由于手指放置于其上而受到推动。在上述连接器中,由于锁定突起被装配到锁定孔中,所以无法为这些锁定突起确保沿竖直方向(与锁定突起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足够大的尺寸。由于锁定突起的后表面的面积变小了那么多,所以存在整个操作表面的面积也变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已完成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壳体的后端表面上的操作表面具有大面积。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内部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端子容纳室,并且,一根或多根电线从所述壳体的后端表面引出;以及电线罩,该电线罩将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上,以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电线;所述壳体的后端表面的、位于电线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作为用于向前推压所述壳体的至少ー个操作表面,其中所述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的、与所述操作表面相对应且位于所述操作表面前方的区域被凹迸,以形成至少ー个锁定凹部;所述壳体通过使所述锁定凹部的里侧表面的一部分进ー步凹进而形成有至少ー个孔部;在所述电线罩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至少ー个锁定突起,该至少一个锁定突起用于通过与所述锁定凹部接合来防止所述电线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前后方向移位;并且,所述锁定突起形成有至少ー个限制突起,该至少一个限制突起用于通过与所述孔部接合来防止所述电线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着与所述操作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移位。通过所述锁定凹部与锁定突起的接合来防止与所述壳体组装后的电线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前后方向移位,并且通过所述限制突起与孔部的接合来防止与所述壳体组装后的电线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着与操作表面平行的方向移位。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壳体的锁定凹部作为与所述电线罩的锁定装置而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的、位于操作表面前方的区域中,所以该操作表面的面积不会因为所述锁定凹部的形成而减小。
根据ー特定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端子容纳室,并且,多根电线从该壳体的后端表面引出;以及电线罩,该电线罩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上,以包围所述多根电线;所述壳体的后端表面的、位于多根电线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作为用于向前推压所述壳体的操作表面,其中,所述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的、与所述操作表面相对应且位于所述操作表面前方的区域被凹进以形成锁定凹部;所述壳体通过使所述锁定凹部的里侧表面的一部分进ー步凹进而形成有孔部;在所述电线罩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锁定突起,该锁定突起用于通过与所述锁定凹部接合来防止所述电线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前后方向移位;并且,所述锁定突起形成有限制突起,该限制突起用于通过与所述孔部接合来防止所述电线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着与所述操作表面平行的方向移位。特别地,所述电线罩在与所述操作表面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组装。更特别地,所述锁定凹部是与所述电线罩的组装方向大致平行的凹槽的形式,并且/或,所述锁定凹部的沿组装方向的两个相反端部在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处露出。更特别地,所述电线罩在与所述操作表面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组装;且所述 锁定凹部是与所述电线罩的组装方向平行的凹槽的形式,并且,所述锁定凹部的沿所述组装方向的两个相反端部在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处露出。由于这些锁定凹部平行于所述电线罩与壳体的组装方向,所以其在所述电线罩的组装过程中发挥了引导功能。更特别地,所述限制突起包括与所述电线罩的组装方向大致垂直的限制表面,并且,在每个限制突起的与锁定凹部的里侧表面大致面对的表面的、沿组装方向位于所述限制表面之后的区域中,形成有相对于所述电线罩的组装方向倾斜的引导斜面。更特别地,所述电线罩包括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该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经由至少ー个铰接部连接并能够相对于彼此枢转。更特别地,所述电线罩通过如下步骤而组装到所述壳体首先,将所述第一罩部与所述壳体组装,通过所述锁定凹部与所述锁定突起的接合来防止所述第一罩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沿前后方向移位,并且/或通过所述限制突起与所述孔部的接合来防止所述第一罩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沿着与所述操作表面平行的组装方向移位;然后,将所述第二罩部闭合。更特别地,所述第二罩部包括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至少与所述第一罩部的第一壁部的前端部分对应。


通过阅读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这些实施例,但它们的单个特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例。图I是示出了在一个实施例中、电线罩与壳体组装后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该电线罩与壳体组装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2的A-A的剖视图,图4是壳体的后视图,图5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B-B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了电线罩与壳体组装前的状态的前视图,以及图8是示出了电线罩与壳体组装前的状态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參照图I至图8来描述本发明的ー个具体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10以及安装在该壳体10的后端部上的电线罩20。该连接器被设计成用于确保该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上的操作表面14具有大面积。如图3、4和图6所示,在壳体10中,沿着图3和图4中的横向方向LD(图6中的 竖直方向)并排形成有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图6中的横向方向)贯穿的ー个或多个、尤其为多个的端子容纳室11。如图6所示,端子接头12将从插入侧、尤其基本从壳体10的后方(从图6中的右側)至少部分插入到(尤其每个)端子容纳室11中。电线13连接至每个端子接头12的后端部。在多个端子接头12已插入在端子容纳室11中的情况下,多根电线13从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向后引出并沿横向方向排开。如图I和图2所不,从壳体10中引出的多根电线13穿过电线罩20。如图2、4至图6所示,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 (即,多根电线13被引出的表面)中的、位于电线13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即,位于两个大致相反的横向端部(左右端部)上的区域)用作一对大致两侧对称的操作表面14。这些操作表面14是这样ー种表面即,在将壳体10连接至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的过程中,操作者能够将其手指放置在此表面上,以向前(朝着该配合连接器)推压或移动该壳体10。如图2、4至图6所示,壳体10的后端部(图5中的右侧端部)的两个大致相反的横向(左右)外表面被凹进,以形成一对大致两侧对称的向外凹槽15 (作为具体的“锁定凹部”)。如图4和图5所示,这些向外凹槽15沿着与罩部(尤其是上侧罩部)21和壳体10的组装方向AD大致平行的竖直方向延伸,并且,该向外凹槽15的沿竖直方向(上侧罩部21的组装方向AD)的两个相反端部15E在壳体10的外周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处露出。如图2、4至图6所示,向外凹槽15沿前后方向FBD布置在壳体10的操作表面14(后端表面10R)前方的区域中。在壳体10的后端的外周部中的、位于操作表面14与向外凹槽15之间的部分用作一对大致两侧对称的向外突起16,这些向外突起16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像肋ー样地横向向外突出。向外突起16的后表面(即操作表面14)和前表面尤其是大致相互平行的平坦表面。如图3、4和图6所示,通过使壳体10的后端部处的横向(左右两个)向外凹槽15的一个或多个凹槽底面17 (作为锁定凹部的特定的“里侧表面”)进ー步凹进而形成ー个或多个孔部18。该孔部18由沿横向方向LD( S卩,与上侧罩部21的组装方向AD垂直和/或与操作表面14平行的方向)敞ロ的模具(未示出)形成。凹槽底面17中的孔部18的开ロ边缘为边缘(大致呈直角的台阶)的形式。特别地,每个向外凹槽15均形成有上下叠置地布置的一对孔部18。如图1、3、7和图8所示,电线罩20是通过把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上侧罩部21 (作为具体的“第一罩部”)和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下侧罩部22 (作为具体的“第二罩部”)沿竖直方向装配并结合成一体而形成的。如图I和图2所示,当上侧罩部21与下侧罩部22结合成一体时,电线罩20大致具有管状形状,它以与前后方向FBD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与前后方向FBD大致垂直地弯曲或者沿横向(例如向左)弯曲,并且,电线罩20的如端部安装在壳体10的后端部上。在电线罩20组装之后,从壳体10中向后引出的电线13在电线罩20中例如向左(沿着与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大致平行的方向)弯曲并从电线罩20中引出。如图1、3、7和图8所示,上侧罩部21包括上壁部23以及从上壁部23 (尤其从上壁部23的前端部的两个相反的横向边缘(左右两个边缘))大致向下延伸的ー对横向(左右两个)侧壁部24。如图2和图8所示,该横向(左右两个)侧壁部24的前端部的内表面被凹进,以形成ー对(尤其大致两侧对称的)向内凹槽25。这些向内凹槽25从侧壁部24的下端表面大致向上(与上侧罩部21和壳体10的组装方向AD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在上侧罩部21的横向(左右两个)侧壁部24的前端部中的、位于上侧罩部21的前端表面与向内凹槽25的前表面之间的部分用作一对两侧対称的向内突起26 (作为具体的“锁定突起”),这些向内突起26尤其为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肋的形式并且沿横向向内突出。如图3、7和图8所示,在该横向(左右两个)向内突起26中的每ー个的突出端表面上形成有上下一对限制突起27。这些限制突起27的上表面是与上侧罩部21的组装方向AD大致垂直的限制表面28。此外,在每个限制突起27的与向外凹槽15的凹槽底面17大致面对的表面的、位于限制表面28下方的区域中,形成有相对于上侧罩部21的组装方向AD倾斜的至少ー个引导斜面29。如图3所示,下侧罩部22包括下壁部30,该下壁部30至少与上侧罩部21的上壁部23的前端部分对应。如图1、2、7和图8所示,ー个或多个、尤其为多个的弹性锁定片31形成为从下壁部30的外周边缘大致向上延伸。当上侧罩部21和下侧罩部22被结合成一体或闭合时,所述ー个或多个弹性锁定片31将与上侧罩部21的相应锁定突起32接合,由此,将这两个罩部21、22锁定在一体结合或闭合状态。如图2、7和图8所示,该下侧罩部22的前端部的右侧边缘部经由至少ー个铰接部33连接至上侧罩部21的前端部的右侧边缘部。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在将电线罩20与壳体10组装的过程中,首先将上侧罩部21沿组装方向AD或大致从上方与壳体10组装。此时,上侧罩部21的ー个或多个向内突起26被嵌装到壳体10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的向外凹槽15中,并且/或壳体10的一个或多个向外突起16被嵌装到上侧罩部21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的向内凹槽25中。在该组装过程中,上侧罩部21在沿前后方向FBD的相对移位受到阻止的情况下相对于壳体10被引导,并且通过凹槽15、25与突起16、26的接合而顺利地组装。此外,一个或多个限制突起27与向外凹槽15的凹槽底面17基本滑动接触,由此,上侧罩部21的横向(左右两个)侧壁部24暂时弹性变形而沿横向方向LD彼此移开。
当上侧罩部21相对于壳体10到达正确组装位置吋,如图3所示,上壁部23与壳体10的上表面接触,从而防止对上侧罩部21的任何进ー步的组装操作(向下移动或沿组装方向AD移动)。此外,当到达该正确组装位置时,所述横向(左右两个)侧壁部24至少部分地弾性恢复,因此,限制突起27至少部分进入孔部18中,并且/或限制表面28与孔部18的上侧开ロ边缘接合。通过该接合作用,防止了上侧罩部21相对于壳体10向上(远离壳体10的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过程,将上侧罩部21与壳体10锁定在如下状态S卩,它们沿前后方向FBD和/或竖直方向的相对移位被阻止。之后,使下侧罩部22围绕铰接部33旋转或枢转,以在铰接部33变形而折叠的情况下使下侧罩部22与上侧罩部21结合成一体。当下侧罩部22到达正确的结合位置时,一个或多个弹性锁定片31与一个或多个相应的锁定突起32接合,由此,将下侧罩部22与上侧罩部21锁定在结合成一体或闭合的状态,以形成电线罩20。在上侧罩部21和下侧罩部22结合成一体或闭合的同时,电线罩20与壳体10的组装操作完成。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中,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中的、位于多根电线13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作为用于大致向前推压所述壳体10的操作表面14,并且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该操作表面14具有大面积。为了实现该目的,壳体10的后端部的外周的、与操作表面14相对应且位于操作表面14前方的区域被凹迸,以形成ー个或多个向外凹槽15,壳体 10通过使向外凹槽15的凹槽底面17的一部分进ー步凹进而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孔部18,电线罩20的上侧罩部21的横向(左右两个)侧壁部24形成有向内突起26,这些向内突起26从侧壁部24的内表面突出并适于通过与向外凹槽15接合来防止上侧罩部21相对于壳体10沿前后方向FBD移位,并且/或,向内突起26形成有一个或多个限制突起27,该ー个或多个限制突起27用于通过与所述孔部18接合来防止上侧罩部21相对于壳体10沿着与操作表面14平行的竖直方向(与上侧罩部21和壳体10的组装方向AD平行的方向)移位。根据这种构造,通过ー个或多个向外凹槽15与一个或多个向内突起26的接合来防止与壳体10组装后的上侧罩部21相对于壳体10沿前后方向FBD移位,并且(尤其还)通过ー个或多个限制突起27与一个或多个孔部18的接合来防止与壳体10组装后的上侧罩部21相对于壳体10沿着与操作表面14平行的向上方向移位。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壳体10的向外凹槽15作为与上侧罩部21 (电线罩20)的锁定装置而布置在壳体10的外周表面的、位于操作表面14前方的区域中,因此,操作表面14的面积不会因为这些向外凹槽15的形成而减小。上侧罩部21沿着与操作表面14大致平行的组装方向(尤其是竖直方向)与壳体10组装,向外凹槽15是与上侧罩部21的组装方向AD大致平行的凹槽,并且,向外凹槽15的沿组装方向AD的两个相反端部15E在壳体10的外周表面处露出。由于向外凹槽15以这种方式形成为与上侧罩部21的组装方向AD平行地贯穿所述壳体10,所以它们能够在组装该电线罩20的过程中发挥引导功能。因此,为了确保所述壳体的后端表面上的操作表面具有大面积,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中的、位于电线13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作为用于向前推压所述壳体10的操作表面14。壳体10的后端部的外周的、与操作表面14相对应且位于操作表面14前方的区域被凹进,以形成一个或多个向外凹槽15 (锁定凹部)。壳体10通过使向外凹槽15的凹槽底面17的yi部分进ー步凹进而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孔部18。能够与相应的向外凹槽15接合的一个或多个向内突起26 (锁定突起)形成在电线罩20的内表面上。(尤其每个)向内突起26形成有能够与ー个或多个相应的孔部18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限制突起27。〈其他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图示的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I)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凹部在所述电线罩与壳体的组装过程中发挥了引导功能,但它们也可以不发挥这样的功能。(2)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凹部为凹槽的形式并且其沿电线罩的组装方向的两个相反端部在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处露出,但所述锁定凹部的沿组装方向的两个相反端部也可以不在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处露出。(3)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一个锁定凹部中的两个位置设置有所述孔部,但也可以在ー个锁定凹部中形成ー个、三个或更多个孔部。
(4)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锁定突起(向外突起)仅形成在上侧罩部上,但它们也可以形成在上侧罩部和下侧罩部二者上。(5)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有一对锁定凹部和一对锁定突起,但也可以设置有ー个、三个或更多个锁定凹部和锁定突起。附图标记列表附图标记列表10...壳体10R...壳体的后端表面11 端子容纳室13.电线14...操作表面15...向外凹槽(锁定凹部)15E...向外凹槽(锁定凹部)的沿组装方向的端部17...凹槽底面(锁定凹部的里侧表面)18...孔部20...电线罩21...上侧罩部(第一电线罩部)22...下侧罩部(第二电线罩部)26 向内突起(锁定突起)27…限制突起33...铰接部AD...组装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在内部形成有ー个或多个端子容纳室(11),并且,一根或多根电线(13)从所述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引出;以及 电线罩(20),所述电线罩(20)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后端部的外周上,以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电线(13); 所述壳体(10)的后端表面(IOR)的、位于所述电线(13)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作为用于向前推压所述壳体(10)的至少ー个操作表面(14), 其中 所述壳体(10)的后端部的外周的、与所述操作表面(14)相对应且位于所述操作表面(14)前方的区域被凹迸,以形成至少ー个锁定凹部(15); 所述壳体(10)通过使所述锁定凹部(15)的里侧表面的一部分进ー步凹进而形成有至少ー个孔部(18); 在所述电线罩(2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至少ー个锁定突起(26),所述至少一个锁定突起(26)用于通过与所述锁定凹部(15)接合来防止所述电线罩(20)相对于所述壳体(10)沿前后方向(FBD)移位;并且 所述锁定突起(26)形成有至少ー个限制突起(27),所述至少一个限制突起(27)用于通过与所述孔部(18)接合来防止所述电线罩(20)相对于所述壳体(10)沿着与所述操作表面(14)大致平行的方向(AD)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线罩(20)在与所述操作表面(14)平行的方向(AD)上与所述壳体(10)组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锁定凹部(15)是与所述电线罩(20)的组装方向(AD)大致平行的凹槽(15)的形式,并且/或,所述锁定凹部(15)的沿所述组装方向(AD)的两个相反端部(15E)在所述壳体(10)的外周表面处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限制突起(27)包括与所述电线罩(20)的组装方向(AD)基本垂直的限制表面(28),并且,在每个限制突起(27)的与所述锁定凹部(15)的里侧表面(17)大致面对的表面的、沿所述组装方向(AD)位于所述限制表面(28)之后的区域中,形成有相对于所述电线罩(20)的组装方向(AD)倾斜的引导斜面(29)。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线罩(20)包括第一罩部(21)和第二罩部(22),所述第一罩部(21)和第二罩部(22)经由至少ー个铰接部(33)连接并能够相对于彼此枢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线罩(20)通过如下步骤而组装到所述壳体(10):首先,将所述第一罩部(21)与所述壳体(10)组装,通过所述锁定凹部(15)与所述锁定突起(26)的接合来防止所述第一罩部(21)相对于所述壳体(10)沿前后方向(FBD)移位,并且/或通过所述限制突起(27)与所述孔部(18)的接合来防止所述第一罩部(21)相对于所述壳体(10)沿着与所述操作表面(14)平行的组装方向(AD)移位;然后,将所述第二罩部(22)闭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罩部(22)包括第二壁部(30),所述第二壁部(30)至少与所述第一罩部(21)的第一壁部(23)的前端部分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罩部(22)包括第二壁部(30),所述第二壁部(30)至少与所述第一罩部(21)的第一壁部(23)的前端部分对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壳体的后端表面上的操作表面具有大面积。该壳体(10)的后端表面(10R)中的、位于电线(13)的引出区域的外边缘侧的区域作为用于向前推压所述壳体(10)的操作表面(14)。所述壳体(10)的后端部的外周的、与所述操作表面(14)相对应且位于所述操作表面(14)前方的区域被凹进以形成向外凹槽(15)(锁定凹部)。所述壳体(10)通过使所述向外凹槽(15)的凹槽底面(17)的一部分进一步凹进而形成有孔部(18)。在电线罩(2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向外凹槽(15)接合的向内突起(26)(锁定突起)。每个向内突起(26)均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孔部(18)接合的限制突起(27)。
文档编号H01R13/516GK102655298SQ201210054060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4日
发明者田中努, 野田昌宏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