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蓄电装置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690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蓄电装置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蓄电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蓄电装置的车辆。上述蓄电装置具备通过层叠正电极板、负电极板以及隔板而形成的电极组件。在正电极板的表面,正极边界位于正极涂布区域与正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正极边界位于正极第一缘与正极第二缘之间。在负电极板的表面,负极涂布区域与负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负极边界位于负极第一缘与负电极片的前端部之间。负极第一缘以及正极第一缘位于电极组件中的同一侧。正极边界位于负极第一缘与位于与该负极第一缘的相反的一侧的负极第二缘之间。
【专利说明】蓄电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蓄电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蓄电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蓄电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蓄电装置的一种亦即二次电池,已知有锂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例如,在锂二次电池中,层叠、或者缠绕正电极板以及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收纳于外壳。在电极组件中,正电极板以及负电极板形成层结构。正电极板以及负电极板的各个包含金属薄板,在该金属薄板的一缘延伸有电极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专利文献I的二次电池中,在各电极板的金属薄板的表面形成活性物质层,但在电极片不形成活性物质层。该电极片与形成于外壳的外部的外部端子(电极端子)通过集电端子(集电部件)电连接。而且,在专利文献I的二次电池中,与负电极板相比使正电极板较小地形成,从而抑制起因于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电极板)的大小的不均衡的电池容量的降低。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 - 96839号公报
[0005]一般来说,上述的活性物质层以将混合了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合剂的糊状的活性物质混合剂涂覆在金属薄板的表面的方式形成。因此,一直将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一定的区域较困难,通常,活性物质层的形成区域(形成位置)产生加工误差。
[0006]因此,例如在正电极板中,存在因上述加工误差而活性物质层形成到电极片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存在向正电极片的侧方溢出的活性物质浪费的问题。并且该情况下,从电极组件中的各电极板的层叠方向观察,为了使形成于正电极片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也包含于负极活性物质层,需要扩张负电极板(金属薄板)。
[0007]然而,采用了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在正电极片的侧方本来不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金属薄板)。因此,在负电极板中,与正电极片的侧方对应地配置的部位对电池容量的提高几乎没有贡献,也有导致作为蓄电装置的能量密度的降低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8]该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活性物质的使用率提高,并提高能量密度的蓄电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蓄电装置的车辆。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具备:正电极板,其具有正极金属薄板和正电极片,上述正极金属薄板具有正极第一缘以及位于与该正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正极第二缘,上述正电极片从上述正极第一缘延伸;正极集电部件,其与上述正电极片连接以便与上述正极金属薄板电连接;负电极板,其具有负极金属薄板和负电极片,上述负极金属薄板具有负极第一缘以及位于与该负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负极第二缘,上述负电极片从上述负极第一缘延伸;负极集电部件,其与上述负电极片连接以便与上述负极金属薄板电连接;片状的隔板,其夹在上述正电极板与上述负电极板之间而将上述正电极板与上述负电极板彼此绝缘;电极组件,其通过层叠上述正电极板、上述负电极板以及上述隔板而构成;以及外壳,其收纳上述电极组件。上述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上述正极第二缘并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涂布区域。上述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未涂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未涂布区域。上述正极涂布区域与上述正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正极边界位于上述正极第一缘与上述正极第二缘之间。上述负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上述负极第二缘并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涂布区域。上述负电极板的表面具有未涂覆上述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未涂布区域。上述负极涂布区域与上述负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负极边界位于上述负极第一缘与上述负电极片的前端部之间。上述负极第一缘以及上述正极第一缘位于上述电极组件中的同一侧。上述正极边界位于上述负极第一缘与上述负极第二缘之间。
[0010]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搭载了第一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车辆。
[0011]根据上述各方式,在正电极板的正极第一缘延伸有正电极片。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作为与正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缘的正极第二缘并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涂布区域。而且,在正电极板中,正极涂布区域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正极边界位于正极第一缘与正极第二缘之间。因此,在正电极片、以及正极金属薄板中的正极第一缘附近设置有正极未涂布区域。因此,能够抑制正极活性物质因向正电极片的侧方的溢出而浪费,提高活性物质的使用率。另外,在负电极板中,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涂布区域与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负极边界位于负电极片延伸的负极第一缘与负电极片的前端部之间。而且,正极边界位于负极第一缘与作为与该负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缘的负极第二缘之间。因此,能够在负电极板的负极第一缘不相对于正电极板上的正极边界而靠近负极第二缘配置的范围,使负电极板的负极第一缘接近正电极板上的正极边界。因此,能够使构成负电极板的金属薄板小型化,提高能量密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0013]图2是示意地表示电极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3(a)是正电极板的主视图,(b)是负电极板的主视图。
[0015]图4是示意地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根据图1?图3(b)对使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7]如图1所示,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搭载于例如工业车辆、轿车那样的车辆
I。二次电池10具备作为整体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壳11。外壳11包含具有闭塞的一端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角筒状)的主体部件12、和以封闭主体部件12的开口部12a的方式搭载于主体部件12的平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平板状)的盖部件13。主体部件12以及盖部件13均为金属(例如不锈钢、铝)。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箭头Yl表示的外壳11的长边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或者横向方向,将以箭头Y2表示的外壳11的高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或者垂直方向,并将在图3(a)以箭头Y3表示的外壳11的短边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0018]在盖部件13的外面(上面)突出有大致圆柱状的正极端子15、以及负极端子16。此外,正极端子15以及负极端子16与外壳11 (主体部件12以及盖部件13)绝缘。
[0019]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外壳11 (主体部件12)收纳有作为整体在横向方向上呈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电极组件18。该电极组件18具有多个正电极板21、多个负电极板31、以及分别夹在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之间的多个隔板(隔膜)19。电极组件18层叠多个正电极板21、多个负电极板31以及多个隔板19而形成为层状。各隔板19使邻接的正电极板21与负电极板31彼此电绝缘。此外,电极组件18以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未图示的绝缘袋覆盖的状态收纳于外壳11。另外,在外壳11内填充有与二次电池10的种类对应的电解质(电解液),以称为例如锂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
[0020]如图2所示,正电极板21具备作为矩形的片状的正极金属薄板的正极金属箔22。另外,负电极板31具备作为矩形的片状的负极金属薄板的负极金属箔32。正极金属箔22以及负极金属箔32是与二次电池10的种类对应的金属,以称为例如锂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另外,正电极板21的正极金属箔22与负电极板31的负极金属箔32由彼此不同的种类的金属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金属箔22例如由铝构成,另一方面负极金属箔32例如由铜构成。
[0021]如图3(a)所示,正电极板21具备从作为正极金属箔22的上缘的正极上缘23朝向上方延伸的梯形形状(大致矩形)的正电极片24。本实施方式的正电极片24在正电极板21中与正极金属箔22 —体。另外,正电极片24位于正极上缘23的左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箭头Y2所示的垂直方向中朝向上方的方向是正电极片24的延伸的方向,具有正电极片24的基端部的正极上缘23与正极第一缘对应。
[0022]另外,在正电极板21的两表面(前面以及后面)以包含作为正电极片24的延伸方向上的正极上缘23的相反的一侧的缘的正极下缘25的方式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6。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6中,以距离该正极下缘25 —定的长度(一定高度),遍及横向方向的整个宽度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6的区域与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涂布区域26a对应。
[0023]另外,正电极板21的两表面包含正电极片24整体距离正电极片部24的前端部24a—定的长度(一定高度)未遍及横向方向的整个宽度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即具有不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6的正极未涂布区域26b。正极未涂布区域26b位于正电极片24整体以及正极上缘23附近。而且,正电极板21的两表面具有正极涂布区域26a与正极未涂布区域26b的边界亦即正极边界26c。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下缘25与正极第二缘对应。
[0024]在正电极板21中,从正极下缘25到正极上缘23的长度(正极金属箔22的高度)Lla比从正极下缘25到正极边界26c的长度(正极涂布区域26a的高度)L2a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正电极板21中,正极上缘23以及正极下缘25与正极边界26c大致平行。
[0025]因此,在正电极板21沿正极金属箔22的正极上缘23延伸配置有正极未涂布区域26b,并且正电极片24不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6。S卩,正极边界26c在正极金属箔22中位于正极上缘23与正极下缘25之间。
[0026]另外,如图3(b)所示,负电极板31具备从作为该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金属箔32的上缘的负极上缘33朝向上方延伸的梯形形状(大致矩形)的负电极片34。本实施方式的负电极片34在负电极板31中与负极金属箔32—体。另外,负电极片34位于负极上缘33的右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箭头Y2所示的垂直方向中朝向上方的方向是负电极片34延伸的方向。具有负电极片34的基端部的负极上缘33与负极第一缘对应。
[0027]另外,负电极板31的两表面(前面以及后面)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6。在负极活性物质层36中,以距离作为与位于负电极片34的延伸方向的负极上缘33相反的一侧的缘的负极下缘35 —定的长度(一定高度),遍及横向方向的整个宽度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6的区域与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涂布区域36a对应。
[0028]另外,负电极板31的两表面在负电极片部34中距离前端部34a —定的长度(一定高度)未遍及横向方向的整个宽度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即具有不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6的负极未涂布区域36b。负极未涂布区域36b仅具有包含负电极片34的前端部34a的负电极片34的一部分。而且,负电极板31的两表面具有负极涂布区域36a与负极未涂布区域36b的边界亦即负极边界36c。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下缘35与负极第二缘对应。
[0029]在负电极板31中,从负极下缘35到负极上缘33的长度(负极金属箔32的高度)Llb比从负极下缘35到负极边界36c的长度(负极涂布区域36a的高度)L2b短。另外,在负电极板31中,从负极下缘35到负极边界36c的长度L2b比从负极下缘35到负电极片34的前端部34a的长度(负电极板31的高度)L3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负电极板31中,负极上缘33以及负极下缘35与负极边界36c大致平行。
[0030]因此,负电极板31在负极金属箔32的两表面的整个面分别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
36。而且,负电极片34的基端部的一部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6,另一方面在前端部34a不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6。即,负极边界36c位于负极上缘33与负电极片34的前端部34a之间。
[0031]而且,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正电极板21的面上,与正电极片2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横向方向)的长度L4比负电极板31的面上与负电极片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横向方向)的长度L5短。另外,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到负极上缘33的长度Llb比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下缘25到正极上缘23的长度Lla长。另外,负电极板31被配置成负极上缘33从正极上缘23向上方突出。
[0032]另外,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到负极上缘33的长度Llb比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下缘25到正极边界26c的长度L2a长。此外,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下缘25到正极上缘23的长度Lla比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到负极边界36c的长度L2b短。
[0033]另外,隔板19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是具有极微小的空穴结构的矩形的多孔板。如图3(b)所示,隔板19的垂直方向的长度(高度)L6比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到负极边界36c的长度L2b长。另外,隔板19的横向方向的长度L7在负电极板31的面上比与负电极片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横向方向)的长度L5长。
[0034]而且,如图2所示,电极组件18以在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之间夹着隔板19的状态,在前后方向(厚度方向)层叠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而形成。具体而言,在电极组件18中,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以…一正电极板21 —负电极板31 —正电极板21…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箭头Y3所示的前后方向是电极组件18(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的层叠方向。另外,在负电极板31中负电极片34延伸的负极上缘33、以及在正电极板21中正电极片24延伸的正极上缘23配置于电极组件18中的同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盖部件13所在的上侧)。
[0035]因此,如图1所示,在电极组件18中在上缘的左端,多个正电极片24以中间不夹有隔板19的状态层叠而作为具有层状结构的集电部(片组)的正极集电部28朝向上方延伸。另外,在电极组件18中在上缘的右端,多个负电极片34以中间不夹有隔板19的状态层叠而作为具有层状结构(层状)的集电部(片群)的负极集电部29朝向上方延伸。
[0036]而且,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电极组件18中,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边界26c具有和负极上缘33与负极下缘35之间对应的位置。
[0037]另外,在电极组件18中,正电极板21中的横向方向的两缘与负电极板31中的横向方向的两缘相比配置于内侧。另外,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下缘25相对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配置于上方,即相对于负极下缘35靠近正电极片24以及负电极片34而被配置。
[003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8中,从电极组件18的层叠方向观察,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涂布区域26a整体包含于负电极板31只能够的负极涂布区域36a。更具体而言,在从电极组件18的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正电极板21的正极涂布区域26a整体包含于负电极板31的负极涂布区域36a。
[0039]另外,隔板19的上缘19a以在电极组件18的横向方向的整个宽度,相对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上缘23靠近前端部24a,并且相对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上缘33 (负极边界36c)靠近前端部34a的方式配置。此外,隔板19的上缘19a是正电极片24以及负电极片34延伸的方向的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8中,从电极组件18的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涂布区域26a、以及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涂布区域36a包含于隔板19。
[0040]本实施方式的正电极板21,能够通过将正极金属箔22冲孔加工为上述的形状之后,在正极金属箔22上涂覆混合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合剂的糊状的正极用的活性物质混合剂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6而得到。同样地,负电极板31能够通过将负极金属箔32冲孔加工为上述的形状之后,在负极金属箔32上涂覆混合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合剂的糊状的负极用的活性物质混合剂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6而得到。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正电极板21也能够通过对带状(长条的片状)的正极金属箔22涂覆正极用的活性物质混合剂,之后冲孔加工为上述的形状而得到。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负电极板31也能够通过对带状的负极金属箔32涂覆负极用的活性物质混合剂,之后冲孔加工为上述的形状而得到。
[0041]而且,如图1所示,在正极集电部28(正电极片24)接合有作为正极集电部件的正极集电端子40,正极集电端子40与正极集电部28电连接,并且正极集电端子40与上述的正极端子15电连接。另外,在负极集电部29 (负电极片34)接合有作为负极集电部件的负极集电端子41,负极集电端子41与负极集电部29电连接,并且负极集电端子41与上述的负极端子16电连接。
[0042]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3]在正电极板21中正极边界26c比形成有正电极片24的作为正极第一缘的正极上缘23靠近作为正极第二缘的正极下缘25。因此,在正电极板21中,在正电极片24、以及正极金属箔22中的正极上缘23附近设置有正极未涂布区域26b。
[0044]例如,在到正极金属箔22的正极上缘23为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6 (正极涂布区域26a)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因涂覆上述的正极用的活性物质混合剂时的加工误差,而正极活性物质层26形成到正电极片24。该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产生从正极金属箔22溢出的量的浪费。这样的问题是在冲孔加工后的正极金属箔22涂覆正极用的活性物质混合剂来制造正电极板21的情况下、以及对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6的正极金属箔22进行冲孔加工来制造正电极板21的情况下均会产生的问题。
[0045]并且,该情况下,从与沿电极组件18中的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的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层叠方向)观察,为了使正电极片24所具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6也包含于负电极板31的负极涂布区域36a,需要使负电极板31的负极金属箔32向上方扩张。此夕卜,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负电极板31的负极涂布区域36a不包含正电极板21的正极涂布区域26a的情况下,金属锂在负电极板31周围析出的可能性提高。
[00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电极片24的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方)本来即不存在正极金属箔22、正极活性物质层26。因此,在负电极板31中,与正电极片24的侧方对应地配置的部位(区域)对作为二次电池10的电池容量的提高几乎无贡献,反而导至作为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的降低。
[0047]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中,在正电极板21中,在正电极片24、以及正极金属箔22中的正极上缘23附近设置有正极未涂布区域26b。
[004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进行了冲孔加工的正极金属箔22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6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起因于活性物质混合剂向正电极片24的侧方溢出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浪费,提高活性物质的使用率。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正极金属箔22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6之后进行冲孔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不能成为正电极板21的区域所具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6浪费,提高活性物质的使用率。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在负电极板31中,能够抑制产生不与正电极板21所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6 (正极未涂布区域26b)对应的区域,使能量密度提高。
[0049]另外,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边界36c位于具有负电极片34的负极上缘33与负电极片34的前端部34a之间,所以负极活性物质层36在负极金属箔32中包含负极上缘33。而且,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6的正极边界26c位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边界36c与负极下缘35之间,并且位于负极上缘33与负极下缘35之间。因此,能够在负电极板31的负极上缘33不相对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边界26c靠近负极下缘35配置的范围,使负电极板31的负极上缘33接近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边界26c。因此,能够使构成负电极板31的负极金属箔32小型化,使能量密度提高。
[005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0051](I)正电极板21的正极上缘23具有正电极片24。正电极板21的表面具有包含作为与正极上缘23相反的一侧的缘的正极下缘25并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涂布区域26a。而且,在正电极板21中,正极涂布区域26a与正极未涂布区域26b的边界亦即正极边界26c位于正极上缘23与正极下缘25之间。因此,在正电极片24、以及正极金属箔22中的正极上缘23附近设置有正极未涂布区域26b。因此,能够抑制因向正电极片24的侧方的溢出而正极活性物质浪费,使活性物质的使用率提高。
[0052]另外,在负电极板31中,负极涂布区域36a与负极未涂布区域36b的负极边界36c位于具有负电极片34的负极上缘33与负电极片34的前端部34a之间。而且,正极边界26c位于与和负极上缘33与作为与该负极上缘33相反的一侧的缘的负极下缘35之间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在负电极板31的负极上缘33不相对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边界26c靠近负极下缘35配置的范围,使负电极板31的负极上缘33接近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边界26c。因此,能够使构成负电极板31的负极金属箔32小型化,使能量密度提高。
[0053](2)隔板19的上缘19a相对于正极上缘23靠近正电极片24的前端部24a配置,并且相对于负极上缘33靠近负电极片34的前端部34a配置。因此,能够适合地确保正电极片24与负电极板31之间、以及负电极片34与正电极板21之间的绝缘性。
[0054](3)作为二次电池10能够使活性物质的使用率提高,并提高能量密度,并且随之能够使一次的满充电能够利用的电力量提高、或者使二次电池10小型化。
[0055]实施方式并不如上述那样进行限定,例如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具体化。
[0056]?如图4所示,电极组件18也可以形成为在使正电极板21、负电极板31、以及隔板19形成为带状(长条的片状),并且中间夹着隔板19的状态下,将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缠绕为螺旋状,而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具有层状结构(层状)。
[0057]该情况下,在正电极板21的正极上缘23,在正电极板21的长度方向上正电极片24以规定间隔延伸。另外,在负电极板31的负极上缘33,在负电极板31的长度方向上负电极片34以规定间隔延伸。
[0058]而且,通过缠绕并层叠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在电极组件18中在上缘的左侦牝多个正电极片24以中间不夹着隔板19的状态层叠而具有层状结构的正极集电部28朝向上方延伸。
[0059]另外,在电极组件18中在上缘的右侧,多个负电极片34以中间不夹着隔板19的状态层叠多个而具有负极集电部29,该负极集电部29具有层状结构。
[0060]这样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形成正电极板21时正极活性物质浪费,使活性物质的使用率提高。而且,在负电极板31中,能够抑制不与正电极板21所具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6 (正极涂布区域26a)对应的区域产生,使能量密度提高。
[0061].也可以为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到负极上缘33的长度Llb比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下缘25到正极上缘23的长度Lla短。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从负电极板31中的负极下缘35到负极上缘33的长度Llb也比从正电极板21中的正极下缘25到正极边界26c的长度L2a长。
[0062].也可以为在负电极板31中,从负极下缘35到负极边界36c的长度L2b比隔板19的垂直方向的长度L6长。即,也可以在隔板19的垂直方向,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一部分关出。
[0063]?正电极片24也可以是从正极金属箔22的正极上缘23延伸的三角形形状。对于负电极片34也能够同样地变更。该情况下,该三角形形状的正电极片24、以及负电极片34的顶点成为前端部。
[0064].正电极片24以及负电极片34也可以形成为从电极组件18中的横向方向的缘、下缘开始。
[0065].作为正极金属薄板使用正极金属箔22,作为负极金属薄板使用负极金属箔32,但也可以使用具有不影响二次电池10中的电池容量(电容量)的降低、电池制作时的程度的厚度的薄板作为正极金属薄板或者负极金属薄板。
[0066].电极组件18也可以在中间不夹着隔板19的状态下将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折弯为波纹管状并层叠。
[0067]?也可以适当地变更构成电极组件18的正电极板21、以及负电极板31的数目。电极组件18例如也可以分别具备一个正电极板21和负电极板31。
[0068].外壳11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在横向方向扁平的椭圆柱状。
[0069].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搭载于车辆I (例如工业车辆、轿车),并通过车辆所装备的发电机充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从二次电池10供给的电力驱动空调用的压缩机、用于驱动车轮的电动马达、或者汽车导航系统等电气设备。据此,作为二次电池10能够使活性物质的使用率提高,并提高能量密度,并且随之能够使一次的满充电能够利用的电力量提高、或者使二次电池10小型化。因此,能够使作为车辆的充电周期增长、给予二次电池10的设置部位自由度。
[0070].本发明也可以作为双电层电容器而被具体化。即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形成为能够充电以及放电的蓄电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正电极板,其具有正极金属薄板和正电极片,所述正极金属薄板具有正极第一缘以及位于与该正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正极第二缘,所述正电极片从所述正极第一缘延伸;正极集电部件,其与所述正电极片连接以便与所述正极金属薄板电连接; 负电极板,其具有负极金属薄板和负电极片,所述负极金属薄板具有负极第一缘以及位于与该负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负极第二缘,所述负电极片从所述负极第一缘延伸;负极集电部件,其与所述负电极片连接以便与所述负极金属薄板电连接; 片状的隔板,其夹在所述正电极板与所述负电极板之间而将所述正电极板与所述负电极板彼此绝缘; 电极组件,其通过层叠所述正电极板、所述负电极板以及所述隔板而构成;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电极组件, 所述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所述正极第二缘并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涂布区域, 所述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未涂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未涂布区域, 所述正极涂布区域与所述正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正极边界位于所述正极第一缘与所述正极第二缘之间, 所述负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所述负极第二缘并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涂布区域, 所述负电极板的表面具有未涂覆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未涂布区域, 所述负极涂布区域与所述负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负极边界位于所述负极第一缘与所述负电极片的前端部之间, 所述负极第一缘以及所述正极第一缘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中的同一侧, 所述正极边界位于所述负极第一缘与所述负极第二缘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具有在所述电极组件中位于与所述正极第一缘以及所述负极第一缘同一侧的缘,所述隔板的缘相对于所述正极第一缘靠近所述正电极片的前端部而被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负极第一缘靠近所述负电极片的前端部而被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正电极板中,从所述正极第二缘到所述正极第一缘的长度比从所述正极第二缘到所述正极边界的长度长, 在所述负电极板中,从所述负极第二缘到所述负极第一缘的长度比从所述负极第二缘到所述负极边界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正电极板的所述正极涂布区域整体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包含于所述负电极板的所述负极涂布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正极未涂布区域位于所述正电极片整体以及所述正极第一缘附近,所述负极未涂布区域位于包含所述负电极片的前端部的所述负电极片的一部分。
6.一种车辆,搭载了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正电极板,其具有正极金属薄板和正电极片,所述正极金属薄板具有正极第一缘以及位于与该正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正极第二缘,所述正电极片从所述正极第一缘延伸;正极集电部件,其与所述正电极片连接以便与所述正极金属薄板电连接; 负电极板,其具有负极金属薄板和负电极片,所述负极金属薄板具有负极第一缘以及位于与该负极第一缘相反的一侧的负极第二缘,所述负电极片从所述负极第一缘延伸;负极集电部件,其与所述负电极片连接以便与所述负极金属薄板电连接; 片状的隔板,其夹在所述正电极板与所述负电极板之间而将所述正电极板与所述负电极板彼此绝缘; 电极组件,其通过层叠所述正电极板、所述负电极板以及所述隔板而构成;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电极组件, 所述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所述正极第二缘并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涂布区域, 所述正电极板的表面具有未涂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未涂布区域, 所述正极涂布区域与所述正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正极边界位于所述正极第一缘与所述正极第二缘之间, 所述负电极板的表面具有包含所述负极第二缘并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涂布区域, 所述负电极板的表面具有未涂覆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未涂布区域, 所述负极涂布区域与所述负极未涂布区域的边界亦即负极边界位于所述负极第一缘与所述负电极片的前端部之间, 所述负极第一缘以及所述正极第一缘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中的同一侧, 所述正极边界位于所述负极第一缘与所述负极第二缘之间。
【文档编号】H01M2/30GK104137319SQ201380010914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南形厚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