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1101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压力控制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压力控制器的电路控制主要靠外接继电器来实现单刀双掷功能,压力控制器本身很小的电气部分空间和有限的电极间距离都无法实现高寿命、大电流、高可靠性的单刀双掷功能。授权公开号为CN20189328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三线手动复位压力控制器,虽然其公开的压力控制器通过二级传动实现的电路单刀双掷功能,但是其整体结构复杂,并且电极间距离仍然有限,无法实现大电流断开,同时簧片由于常开常闭触点间距离的限制寿命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压力控制器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成本低的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外壳、突跳运动膜片、传动推杆以及三个外接端子,所述三个外接端子穿设在外壳上,所述外壳内设有压力腔,所述突跳运动膜片安置在该压力腔中,所述压力控制器还包括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所述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置于外壳内,并分别与三个外接端子相接,所述传动推杆一端直接与压力腔部分内的可突跳膜片相连,另一端直接与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配合,直接将突跳运动传导至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在该压力控制器的优选实例中,所述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分别与三个外接端子相接;主静触点,所述主静触点通过第一固定插片固定在壳体内;次静触点,所述次静触点通过一小簧片和第二固定插片固定在壳体内,并与主静触点相对;双面动触点,所述双面动触点通过一大簧片和第三固定插片固定在壳体内,并分别与主静触点和次静触点相配合;所述大簧片与传动推杆的另一端直接相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中还包括一绝缘限位块,所述绝缘限位块与小簧片配合,限定次要静触点和主要静触点之间的总距离。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限位块套设在第一固定插片上。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限位块位于双面动触点和第一固定插片之间。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限位块上设有与小簧片相配合的下限位台阶,以及用于增大电气爬电距离的高于小簧片下限位台阶的突起部分。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限位块突起部分的侧面与小簧片之间相隔一定的用于不阻碍次要静触点上下运动的间隙。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限位块的侧面与双面动触点之间相隔一定的用于不阻碍双面动触点上下运动的间隙。进一步的,所述双面动触点由单独的两个单面触点组成,可分别位于簧片的不同位置,或者由独一的触点和簧片定位组成位于簧片的同一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双面动触点的两面的触点分别独自正对齐于对应的次静触点和主静触点。本发明提供的压力控制器其组成部件少,整体结构简单;其使用两个弹性的簧片来实现单刀双掷结构,将触点的位移在单簧片结构的基础上再一次放大,提高了产品的灵敏度和精度。同时,采用绝缘限位块设计了有效的限位,确保了触点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产品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了簧片的变形范围,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图1为本发明中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绝缘限位块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动作示意图。图中:1.主静触点、2.外壳、3.第一固定插片、4.双面动触点、5.绝缘限位块、6.次静触点、7.小簧片、8.大簧片、9.第一外接端子、10.第二外接端子、11.第三外接端子、12.第二固定插片、13.第三固定插片、14.传动推杆、15.壳体、16.固定盘、17.开关座、18、挡板、19.突跳运动膜片、20.底座、21.外接气源铜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总体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整个压力控制器主要包括外壳2、突跳运动膜片19、传动推杆14、三个外接端子9、10、11以及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这几个部分。该外壳2的横截面为倒U形,其顶部穿设三个外接端子9、10、11,内部具有承压的压力腔部分。由图可知,该压力腔部分采用膜片突跳结构,由突跳运动膜片19与其固定零件开关座17、挡板18、底座20构成。具体的,固定零件中的开关座17安置在外壳2的开口中,挡板18安置在开关座17上,底座20安置在挡板18,突跳运动膜片19的两端位于底座20与挡板18之间,由此构成膜片突跳结构的压力腔部分,并且可向外部(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传递突跳机械信号;同时在底座20、挡板18、开关座17之间采用焊接周边的方式保证压力腔体密封。底座20的进口处设置有外接气源铜管21,实现压力腔与外界气源连通。压力腔与外界气密性装置之间可采用各种保证密封的连接方式,使突跳运动膜片19准确感应被控腔体压力。传动推杆14为整个压力控制器的传动部件,其一端可以移动的穿插在挡板18中,并直接与压力腔部分的可突跳膜片19相连,另一端与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相配合,由此可直接将突跳运动传导至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为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中的核心部件,其通过固定盘16固定在外壳2的内部,与传动推杆14的另一端相配合,同时与安插在外壳2顶部的三个外接端子9、10、11相接。为了保证整个装置运行的稳定和可靠性,固定盘16整体为圆台结构,并整体安置在开关座17中,同时套设在传动推杆14上,这样既不影响传动推杆14的传动,同时能够对传动推杆14的传动起到稳固作用。参见图1和图2,作为核心部件的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主要由壳体15、主静触点1、第一固定插片3、双面动触点4、绝缘限位块5、次静触点6、小簧片7、大簧片8、第二固定插片12、第三固定插片13组成。壳体15为横截面为倒U形结构,其端口固定安置在固定盘16中,顶部分别与安插在外壳2顶部的三个外接端子9、10、11相接。主静触点1通过第一固定插片3固定在壳体15内,该第一固定插片3为L形,其顶端安插在壳体15顶部,并与第一外接端子9相接。主静触点1安置在L形第一固定插片3的折弯边上。次静触点6通过相应的小簧片7和第二固定插片12固定在壳体15内,并与主静触点1相对。其中第二固定插片12为L形,其顶端安插在壳体15顶部,并与第二外接端子10相接,小簧片7的一端安置在L形第二固定插片12折边的底部,次静触点6安置在小簧片7的一端,并且次静触点6与主静触点1正好相对,通过小簧片7的弹性作用有效驱动次静触点6相对于主静触点1上下的移动距离。双面动触点4通过大簧片8和第三固定插片13固定在壳体15内,并位于主静触点1和次静触点6之间,且分别与主静触点1和次静触点6配合。第三固定插片13同样为L形,但是其底部折边的折角大于90度,其顶端安插在壳体15顶部,并与第三外接端子11相接;大簧片8水平设置,其一端与第三固定插片13折边顶部相接,另一端与双面动触点4相接,使得双面动触点4位于主静触点1和次静触点6之间,同时大簧片8的中间部位具有面向传动推杆14的凸起部,该凸起部与传动推杆14另一端(即伸向单刀双掷电路控制装置的一端)的端部接触配合,这样传动推杆14在传动,直接对大簧片8上的凸起部作用,使得大簧片8发生向上的形变,继而由大簧片8的形变部分带动双面动触点4向上运行与次静触点6接触配合。在本发明中,双面动触点4在具体安置时,使得其上的两面的触点独自正对齐于对应的次静触点6和主静触点1。正对相应触点可增加触点断开连接的可靠性。对于该双面动触点4,其由单独的两个单面触点组成,可分别位于簧片的不同位置;根据设置的不同,也可由独一的触点和簧片定位组成位于簧片的同一位置,在本发明中,采用后者设置,通过该结构可以实现自由设计触点行程和动静触点间间隙。装置中的绝缘限位块5其套在固定插片3上,并与小簧片7配合,用于对次静触点6和主静触点1之间的总距离进行限定。这样通过绝缘限位块5可有效降低小簧片7和次静触点6的部件模块的制造精度。参见图3,该绝缘限位块5套设在L形固定插片3的垂直部上,其上具有与小簧片7自由端相配合的下限位台阶,其上的台阶面b作为小簧片的限位面,对小簧片7向下移动的距离进行限定,可精确定位主静触点1和次静触点6的距离以满足双面动触点4的有效断开距离。相对于下限位台阶,绝缘限位块5上还设置有一高于下限位台阶的用于增大电气爬电距离的突起部。该突起部具体设置在下限位台阶上,其突出面a与次静触点6相对,并与小簧片7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以不影响其运动,即不阻碍次静触点6上下运动的,由此该突起部整体位于次静触点6与第一固定插片3之间,可有效增大次静触点6与第一固定插片3之间的爬电距离,避免电气击穿。同时,绝缘限位块5的侧面与双面动触点4相对,且与双面动触点4之间相隔一定的用于不阻碍双面动触点4上下运动的间隙。由此,绝缘限位块5整体固定在双面动触点4与第一固定插片3之间,可以在双面动触点4置于次静触点6位置时,有效增大双面动触点4和第一固定插片3之间的爬电距离。对于上述的绝缘限位块5安置时,除了可套在固定插片3上外,其还可在固定插片3附近可以限定小簧片7的极限位置的地方固定,只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即可。同时该绝缘限位块5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其它零件附带承担。参见图4,其所示为基于上述方案形成的单刀双掷压力控制器的动作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压力控制器在工作时,通过其上的外接气源铜管21密封连接被控腔体,使得本压力控制器内的承压压力腔部分与被控腔体连通,当被控腔体压力超过突跳运动膜片19平衡压力后,突跳运动膜片19在腔体内压力的作用下,将开始向反向突跳运动,由于传动推杆14与突跳运动膜片19直接相连,突跳运动膜片19在反向突跳时,将向上传动。推动传动推杆14向上相传动时,传动推杆14将推动大簧片8中部向上变形,继而带动大簧片8自由端部的双面动触点4向次静触点6移动,直至与次静触点6接触配合。与此同时,次静触点6在没有与双面动触点4接触时由于小簧片7弹力的作用,次静触点6向下处于待触发状态。当被控腔体压力恢复正常后,大簧片8在形变恢复力的作用下将推动传动推杆14向下移动,继而由传动推杆14推动突跳运动膜片19正向突跳。同时大簧片8在形变恢复力作用下恢复时,将带动自由端的双面动触点4面向主静触点1,直至与主静触点1接触配合。在双面动触点4脱离次静触点6时,次静触点6将在小簧片7弹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原始状态。由此实现对外电路的单刀双掷功能。通过上述具体实例方案可知,在动作时,小簧片7根据大簧片8的变形程度为触点副的整体位移提供条件,可有效降低大簧片8的局部折弯程度,从而避免大簧片8的局部过量形变,有效提高整体寿命。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