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100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弯折装置,尤其涉及火花塞的接地电极的弯折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所使用的火花塞一般包括沿火花塞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电极,位于中心电极外的绝缘体,将绝缘体包裹在内的筒状金属壳及一个端部接合到该金属壳的前端部的接地电极。接地电极被配置成末端面对中心电极,由此在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限定火花放电间隙。需要专用装置将接地电极弯折为所需形状,这类装置通常包括将接地电极未与壳体连接的端部弯曲的弯部成形部件,防止接地电极在弯折过程中变形的靠模,带动弯部成形部件运行的部件,带动靠模运行的部件,以及用于支撑接地电极以进行弯折操作的部件等。公开号为CN10216024A、名称为“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及火花塞的制造装置”的我国专利申请即公开了一种涉及弯部成形部件和靠模的火花塞制造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弯折装置,其包括机架,设置于该机架的靠模及弯部成形部件,此外,这种弯折装置还包括:驱动部件;第一行程部件,其设置在机架上并在所述驱动部件的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沿所述机架移动,在移动预定距离后,即使得与其关联的所述靠模转换到工作位置;第二行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包括:运动单元,所述运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行程部件从其初始位置开始移动预定距离后,即开始移动,运动转换单元,其将所述第一运动单元的移动转换为曲线运动,从而带动与该运动转换单元关联的所述弯部成形部件动作。通过在第一行程部件和第二行程部件的初始位置之间设置间隔距离,使得在驱动部件的一次作用下,第一行程部件和第二行程部件可先后行进,从而使得关联于第一行程部件的靠模先转换到工作位置随后弯部成形部件即进行弯折操作。附图说明图1a是火花塞的一个示例性示图。图1b是接地电极例如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弯折装置弯曲之后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弯折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a是图3所示弯折装置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3b是图3a所示结构在第一单元261的端部261d已经行进经过间隔80碰触到运动单元281时的状态;图3c示意了弯部成形部件24的细部。图4是图3a所示结构的可替代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意性示例,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文描述的各实施例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透彻理解本发明,且意在示例而非限制。图中各元件、部件、模块、装置及设备本体的图示不一定按比例绘制,仅示意性表明这些元件、部件、模块、装置及设备本体之间的相对关系。在本文的所有示例中,均以弯折装置弯折火花塞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此所示例的弯折装置也可用于弯折其它需要弯折的部件。图1a是火花塞的一个示例性示图。火花塞包括沿火花塞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电极10,将设在中心电极10外的绝缘体(未示出)包裹在内的金属壳11,一端连接于金属壳11的接地电极12。在下文描述中,将接地电极12与金属壳11连接的一端称为基端而将另一端称为末端。图1b是接地电极例如通过本发明所述的火花塞弯折装置弯曲之后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弯折装置包括机架20,靠模22,弯部成形部件24,第一行程部件26,第二行程部件28,弹性部件30及驱动部件32。结合图1,在弯折接地电极12时,靠模22设置在中心电极10和接地电极12之间,以便在弯折过程中使接地电极12形成期望的形状。在本文所有示例中,将弯折过程中靠模22所处的位置称为工作位置。在本示例中,靠模22设置于机架20并与第一行程部件26关联。第一行程部件26以可直线运动的方式设置在机架20上。在驱动部件32的作用下,第一行程部件26可以从初始位置开始沿机架移动,并在移动了预定距离时,使与其关联的靠模22转换到工作位置。示例性地,第一行程部件26通过弹性部件30与靠模22关联。弹性部件30的一个端部可固定设置在机架20上,在第一行程部件26位于初始位置时,弹性部件30处于被压缩状态,随着第一行程部件26的移动,其从被压缩状态释放,由此弹性部件30未被固定的可伸缩端伸出。靠模22设置在弹性部件30的可伸缩端前方,因此可伸缩端在其伸出过程中作用于靠模22,使其从原始位置变化到工作位置,根据本发明,优选靠模22固定连接在弹性部件30。下文将详细说明弹性部件30、靠模22及第一行程部件26之间的示例性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该示例性配置进行修改,只需达成第一行程部件26在行进预定距离时,使靠模22转换到工作位置的功能即可。弯部成形部件24设置在机架20上,在其朝着接地电极12转动的过程中,将会施力于接地电极12,从而使电极12的末端面向中心电极10弯曲。弯部成形部件24由第二行程部件28带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第二行程部件28设置在机架20上,且包括运动单元与运动转换单元。运动单元以可直线运动的方式与第一行程部件26关联,具体地说,运动单元在第一行程部件26从其初始位置开始,移动了预定距离后,即开始移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二行程部件28的运动单元在机架上的初始位置与第一行程部件26在机架上的初始位置之间具有预定距离,并且运动单元与第一行程部件26在机架上的设置使得第一行程部件26在从初始位置行进了预定距离后,即触碰到并进而推动该运动单元移动。运动转换单元将运动单元的运动转换为曲线运动,由此带动弯部成形部件24进行弯折操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弯折装置还可包括驱动部件32。驱动部件32可以作用于第一行程部件26从而使得第一行程部件26移动。结合上文所述,驱动部件32在作用于第一行程部件26后,第一行程部件26即沿着机架移动,在移动了预定距离后,即使得与其关联的靠模22位于中心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随后还推动第二行程部件28的运动单元移动,该移动由运动转换单元转换为弯折成形部件24的弯折,从而将接地电极压折成所期望的形状。可见,驱动部件32施加一次驱动,便使两个行程部件按照预期先后移动,进而使靠模22先卡入火花塞的相关位置即先使靠模22转变到工作位置,并在其转入工作位置后即使弯部成形部件24开始弯折操作。预定距离的设置需使得第一行程部件26在该时间段内移动,刚好可使所关联的靠模20从其初始位置变换到工作位置。可以理解到,在本文所有示例中,弯折装置弯折火花塞接地电极的过程中,应有支撑装置(例如夹具等)已将火花塞支撑并固定好以待弯折,而弯折装置自身也已被设置到适于作业的位置。此外,在本文的示例中,不止一个部件、元件或器件设置于机架20,但这并不表明这些部件、元件或器件设置在机架20的同一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到的那样,这些部件、元件或器件设置在机架20的适当位置以有利于它们的工作,这些位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可能在机架的同侧也可能在机架的不同侧,考虑到机架20本身并非本发明重点,为简洁起见,本文不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弯折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该例中,弯折装置的驱动部件32为气缸,下文中驱动部件32与气缸32可互换使用。气缸32的活塞杆(未标示)通过连接件302与第一行程部件26连接,该连接件302可以是浮动接头。第一行程部件26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单元(参见图3a中的第一单元261)和第二单元262,本例中,第一单元以可直线运动方式设置在机架,即第一单元可沿机架作直线运动。图3a是图3所示弯折装置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a所示,第一单元261的一个端部261a通过连接件302与气缸32的活塞杆连接。回到图3,第一单元261的另一端261b处(见图3a)固定连接第二单元262的第一部分2621,固定方式例如为螺丝固定。第二单元262的第二部分2622例如通过螺丝垂直并固定于第一部分2621。示例而非限制性地,第一部分2621的中央部分可镂空,以便根据需要更换弯部成形部件中压接部(下文将会描述)。第二部分2622包括由第一平面、与第一平面连接的弧形面以及与该弧形面连接的第二平面构成的控制面,可通过该控制面与弹性部件的配合来控制弹性部件。弹性部件30包括随动单元301和弹性单元(未示出)。其中,弹性单元例如为弹簧,该弹簧的一个端部(下称固定端)固定于机架而另一端(下称可伸缩端)可伸缩;随动单元301的基部(或称作随动单元301的第一部分)设置在弹簧可伸缩端前,随动单元301从用于装载并相对固定弹性部件的壳体70(该壳体70是机架的一部分)凸出的凸出部分(或称作随动单元301的第二部分),紧贴控制面。作为一个具体示例,第二部分2622包括从第二部分本体2622-1延伸出的过渡体2622-2,控制面形成在该过渡体2622-2背向第二部分本体2622-1的那个侧面。如图所示,控制面包括第一平面2622a,与第一平面2622a连接的弧形面2622b(弧形面2622b即为第二平面),以及从该弧形面转变为与该弧形面连接的第三平面2622c,其中平面2622a与平面2622c平行。在第一行程部件26的初始状态,平面2622a抵挡弹性部件30,使其不能作用于靠模。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件30的随动单元301抵靠在平面2622a。图3中未示意弹性单元和靠模,也未示意随动单元301、弹性单元和靠模之间的配置关系,在此仅以示例的形式对这些部件及其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弹性单元和靠模均设置在壳体70内,弹性单元固定端固定于壳体70(固定位置可参见图中的两个固定螺丝70a和70b)。在第一行程部件26处于初始状态时,弹性单元处于被压缩状态,且随动单元301的基部与弹性单元的可伸缩端抵接从而阻止该伸缩端伸出。根据一个示例,靠模固定连接在该随动单元301的基部的一侧,该侧与该基部抵接弹性单元的那一侧相对。当第一行程部件26在驱动部件32活塞杆的一次推动下,在x方向沿着机架直线移动时,平面2622a同时移动,随动单元301因此在被压缩的弹性单元的作用下移动到弧形面2622b,由此靠模被沿着沿方向y推出,直到随动单元301从弧形面2622b移动到平面2622c,此时,靠模也恰好转变到工作位置。可以理解,在本例中,弹性单元被设置成使得直到伸缩端因随动单元301移动到平面2622c时依然处于压缩状态,只是此时的压缩程度比伸缩端伸出前轻些。此外,可以理解,弧形面2622b的圆心角可设置成45度。参见图3a,第二行程部件设置在机架上,其包括运动单元281和运动转换单元282。运动单元281关联于第一行程部件26,更具体地,关联于第一行程部件26的第一单元261。本例中,第一单元261大体上呈凹型,连接轴200例如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一单元261凸出的两个端部261c和261d上。运动单元281包括条形部(未标号)和从条形部一侧延伸出的齿状部2812。在条形部内沿该条形部长度方向设置了贯穿孔,连接轴200穿过该贯穿孔。可在连接轴200与贯穿孔接触的两个端部处,分别设置衬套,以防止连接轴200与贯穿孔之间的磨损。运动单元齿状部以外的部分基本都容纳在第一单元261的凹进部分中。运动单元281的两个端部281c和281d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单元261凸出的端部261c和261d之间具有间隔。在运动单元281的端部281d与第一单元261的端部261d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间隔80,在运动单元281的端部281c与第一单元261的端部261c之间具有间隔且在该间隔中设置有处于被压缩的弹性件40(其例如为弹簧),在运动单元281的端部281d处设置固定在机架上的止挡部50。运动转换单元282为齿轮,其啮合到运动单元281的齿状部2812,从而通过它们彼此的啮合而将运动单元281的运动转换为齿轮的旋转运动。运动转换单元282与弯部成形部件连接,从而带动其旋转。在此要说明的是,构成运动单元281的条形部以及从其延伸出的齿状部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在第一行程部件26处于静止状态时,止档部50和被压缩的弹性件40阻止第二行程部件28的运动单元281产生移动。在驱动部件32通过其活塞杆驱动第一单元261移动后,处于第一单元261端部261c和运动单元281端部之间的被压缩弹性件的被压缩状态有所缓解,但依然处于被压缩状态,由此,运动单元281依然被相对固定在止档部50和弹性件4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在弯折装置进行弯折操作的整个过程中该弹性件40均处于被压缩状态,只是被压缩程度有所变化。在第一单元261移动了预定距离,亦即第一单元261的端部261d已经行进经过间隔80碰触到运动单元281之后,继续移动的第一单元261将推动运动单元281移动。图3b是图3a所示结构在第一单元261的端部261d已经行进经过间隔80碰触到运动单元281时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原本在运动单元281的端部281d和第一单元261的端部261d之间预定距离的间隔已转换到端部281c和261c之间。图4是图3a所示结构的变形结构。在该结构中,用于相对固定运动单元281是弹性件42由固定在条形部上的第一部件420以及固定在机架上的第二部件421固定。与弹性件40类似,在弯折装置进行弯折操作的整个过程中该弹性件42均处于被压缩状态,只是被压缩程度有所变化。根据本发明,运动单元281通过连接轴200关联于第一单元261,在此给出的示例中,连接轴200穿过运动单元281条形部中的孔,由此实现了运动单元281与第一单元261的关联。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其它方式构成运动单元281与第一单元261的关联,只需实现在第一单元261移动预定时间后便可带动移动单元281移动即可。例如,可在条形部的两个端部处朝第一单元261的方向设置两个固定于条形部的部件,连接轴穿过设置在这两个部件中的孔便可。需要说明的是,结合本例所示的各部件及其配合关系仅是可达成本发明精神的示例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据其作出修改、变更以达成同样的功效,但这些修改和变更依然在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图3c示意了弯部成形部件24的细部。如图所示,弯部成形部件24包括固定连接到运动转换单元282的连接部241和固定连接在该连接部241的压接部242。压接部242例如通过螺丝固定于连接部241。压接部242接触接地电极的面242a,其形状与要形成的该电极的形状匹配。回到图3,同时结合图3a和图3c,阐述所述弯折部件的操作。气缸32的活塞推动第一行程部件26的第一单元261,第一单元261沿机架移动,同时带动固定在第一单元261的第二单元262一起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弹性部件30的随动单元301在被压缩的弹性单元的作用下,从抵靠在控制面的第一平面2622a逐渐变换到抵靠第二平面2622b,在此过程中,推动固定于其的靠模伸出,从而进入工作位置,亦即卡入到接地电极12与中心电极10之间(见图1)。在第一单元261移动了间隔距离80时,第一单元的端部261d接触到第二行程部件28的运动单元281的端部281d,在此时,随动单元301恰好从第二平面2622b进入到第三平面2622c,从而不再有沿着y方向的移动。随动单元301由此止挡住弹性单元的继续前行,靠模将位于工作位置不被推动。随着第一行程部件26的第一单元261的继续移动,第二行程部件28的运动单元281被推动,运动单元281的移动通过运动转换单元282转换成旋转运动,带动与运动转换单元282固定连接的弯折部件朝着接地电极12的方向运动。第一单元261的移动直到弯折部件24的压接部242将接地电极12弯折成所需形状即可停止。弯折结束之后,第一行程部件26的第一单元261在活塞杆相反方向的作用下,退回初始位置,在这一过程中,靠模在控制面2622的作用下,从其工作位置退回其初始位置,第二行程部件28也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退回初始位置,这也使得由第二行程部件28带动的弯折部件24回归其初始位置。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使得气缸的活塞杆对第一行程部件的推动,可按预期在作用了第一行程部件一端时间后,同时作用于第一行程部件和第二行程部件。在仅作用于第一行程部件的时间段中,靠模转换到工作位置,且在靠模转换到工作位置时即开始作用于第二行程部件,并借由第二行程部件的工作完成弯折装置对火花塞的弯折操作。尽管已结合附图在上文的描述中,公开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到,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对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进行变形或修改。本发明的实施例仅用于示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