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296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连接器,其中一个连接器嵌合到另一个连接器的罩部的内侧。在这种连接器中,为了防止一个连接器与另一个连接器误组合或以错误的朝向嵌合,公知在一个连接器的外侧面突出设置有误嵌合防止肋。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连接器中形成有如下结构,即在一个连接器的前端部突出设置有误嵌合防止肋,在一个连接器和另一个连接器将要以正确的朝向嵌合的情况下,误嵌合防止肋能够插入到在罩部中设置的槽部中并嵌合,而在一个连接器和另一个连接器将要以不正确的朝向嵌合的情况下,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的前端而阻止嵌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95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在一个连接器的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时,存在一个连接器斜向地倾斜而使其一部分进入罩部的可能性。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形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防止在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时一个连接器斜向地倾斜而进入罩部的内侧。本发明的连接器,构成为一个连接器嵌合到另一个连接器的罩部的内侧,在所述一个连接器的壳体的外侧面突出设置有误嵌合防止肋以及一对嵌合肋,所述误嵌合防止肋在所述一个连接器与所述另一个连接器正确嵌合时进入到设置于所述罩部的内侧面的槽部,在所述一个连接器与所述另一个连接器误嵌合时抵碰到所述罩部,所述一对嵌合肋在所述正确嵌合时和所述误嵌合时均嵌合到设置于所述罩部的内侧面的一对嵌合槽,在所述误嵌合时,在所述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所述罩部之前,所述一对嵌合肋嵌合到所述一对嵌合槽。根据本发明,在一个连接器和另一个连接器将要错误地嵌合的情况下,由于是在一对嵌合肋嵌合到一对嵌合槽而矫正一个连接器的姿势之后,使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因此能够防止在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时一个连接器斜向地倾斜而进入罩部的内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未安装电线盖的状态的第一连接器的后视图。图3是表示第二连接器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将电线盖安装到第一连接器的情形的部分剖切俯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电线盖安装于第一连接器的状态的部分剖切俯视剖视图。图6是表示将未安装电线盖的第一连接器嵌合于第二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部分剖切侧剖视图。图7是表示将未安装电线盖的第一连接器嵌合于第二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8是表示导向肋插入于导向槽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部分剖切侧剖视图。图9是表示导向肋插入于导向槽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图10是表示正确嵌合时的连接器的部分剖切主视剖视图。图11是表示安装有电线盖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正确地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2是表示安装有电线盖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正确地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所述误嵌合防止肋和所述嵌合肋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在所述壳体的左表面或者右表面设置有导向槽,突出设置于所述罩部的内侧面的导向肋在所述正确嵌合时和所述误嵌合时均能够嵌合于所述导向槽,在所述误嵌合时,在所述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所述罩部之前,所述导向肋嵌合到所述导向槽。根据这种结构,在一个连接器和另一个连接器将要错误地嵌合的情况下,除了一对嵌合肋嵌合到一对嵌合槽之外,在导向肋嵌合于导向槽之后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一个连接器斜向地倾斜而进入罩部的内侧。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所述导向肋沿所述嵌合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防止一个连接器的姿势在与另一个连接器嵌合的中途倾斜,能够以正确的姿势将连接器连接。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有在进行与所述另一个连接器的嵌合或脱离时操作的杆,所述导向槽设置于靠近所述杆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在靠近杆的位置即存在由于杆的操作而发生前倾的倾向的位置上,导向肋和导向槽在嵌合方向上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嵌合连接器时连接器的姿势倾斜。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所述导向肋的所述嵌合方向上的前端位于比所述误嵌合防止肋的所述嵌合方向上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即使罩部的前端面是平坦的也会在误嵌合防止肋抵碰到罩部之前使一对嵌合肋嵌合于一对嵌合槽,因此能够使罩部的前端面形成为没有凹凸形状的平坦的面。<实施例>以下,参照图1~图12详细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是将一个连接器(下文中称为第一连接器10)嵌合于另一个连接器(下文中称为第二连接器40)的罩部44A的内侧的结构,在第一连接器10设置有在进行与第二连接器40的嵌合或脱离时进行转动操作的杆50。以下,在各构成部件中,将彼此的嵌合面侧各自作为前方,并且以图6中的上侧为上方,以下侧为下方来进行说明。第二连接器40是固定于基板的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下文中称为第二壳体41)和呈L字形弯曲的多个阳侧的端子配件(下文中称为第二端子配件42)。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4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供第一连接器10单独地嵌合的连接器嵌合部44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3个)。各连接器嵌合部44具备向前方开口的罩部44A,第一连接器10嵌合于该罩部44A的内侧。在各连接器嵌合部44中以使第二端子配件42的前端部向罩部44A的内侧突出的状态安装有第二端子配件42。另外,在各连接器嵌合部44中,短路解除部43向罩部44A的内侧突出设置,该短路解除部43在嵌合第一连接器10的过程中将保持在第一连接器10中的阴侧的端子配件(下文中称为第一端子配件11)与未图示的短路端子的短路状态解除。在各连接器嵌合部44的罩部44A的上壁向下方(朝向罩部44A的内部空间)突出地形成有呈圆柱状的凸轮销45朝向下方。凸轮销45设置在罩部44A的比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靠前端的位置(参照图6)。另外,在各连接器嵌合部44的罩部44A的上壁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用于解除杆50的初始锁定的锁定解除部46。如图6所示,锁定解除部46从罩部44A的前端到后端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并且,在各连接器嵌合部44的下壁设置有槽部47和嵌合槽48,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下表面突出设置的误嵌合防止肋22能够进入该槽部47,并且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下表面突出设置的嵌合肋21能够嵌合于该嵌合槽48(参照图3)。对于槽部47和嵌合槽48,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另外,在罩部44A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导向肋49。对于导向肋49也在后文中详细说明。第一连接器1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下文中称为第一壳体12)、多个第一端子配件11及使彼此相邻的一对端子配件11短路的未图示的短路端子。在第一连接器10嵌合于第二连接器40之前,通过短路端子与对应的一对第一端子配件11接触而使它们短路,在第一连接器10嵌合于第二连接器40时,通过第二壳体41的短路解除部43而使短路端子和第一端子配件11成为非接触状态,解除第一端子配件11的短路状态。第一壳体12具有容纳第一端子配件11的端子容纳部13和容纳杆50的杆容纳部14,并在整体上形成为能够嵌合于第二壳体41的罩部44A内的大致方形的块状。在从正面侧观察第一壳体12时,如图1所示,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尺寸比上下方向的尺寸稍大的长方形状。如图2所示,在端子容纳部13设置有多个单独地容纳第一端子配件11的端子容纳室15。多个端子容纳室15在上下方法上分为多个层,并且在各层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在各层中,相同数量的端子容纳室15在左右方向上以大致相同的间隔配置。与电线W的末端部连接的第一端子配件11从后方插入并容纳于各端子容纳室15中。在端子容纳室15中插入到正式位置的第一端子配件11通过与设置在端子容纳室15中的矛杆卡定而进行防脱。在第一端子配件11容纳于各端子容纳室15的状态下,电线W从第一壳体12的后表面向后方拉出。在端子容纳部13的前表面侧安装有前支架17(参照图1)。前支架17形成为能够覆盖端子容纳部15的前表面大致整体的形状。通过前支架17,构成各端子容纳室15的前壁,并且封闭后述的薄壁部24的前端侧。在端子容纳部13安装有与第一端子配件11卡定而进行二次防脱的保持件18(参照图6)。保持件18安装于在端子容纳部1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保持件安装部19。保持件安装部19向端子容纳部13的下表面侧开口,并且沿上下方向连通到最上层的端子容纳室15。安装于保持件安装部19的保持件1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在与第一端子配件11卡定的部分从端子容纳室15向下侧退避的临时卡定位置和与第一端子配件11卡定的部分进入端子容纳室15的正式卡定位置之间移动。如图1和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12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第二连接器40的嵌合槽48嵌合的嵌合肋21以及能够与槽部47嵌合的误嵌合防止肋22。对于嵌合肋21和误嵌合防止肋22,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在第一壳体12的左右两面设置有能够与第二连接器40的导向肋49嵌合的导向槽23。对于导向槽23也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在第一壳体12中的位于导向槽23内侧的部分设置有薄壁部24(参照图2)。薄壁部24形成为在从后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扁平的长方形状,并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第一壳体12的端子容纳部13。在薄壁部24设置有加强壁25。加强壁25与薄壁部2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并呈大致垂直地立起,将薄壁部24在左右方向上分开。如图2所示,加强壁25在与设置于后述的上侧滑动部26U的引导肋29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上设置有一对。一对加强壁25均是在上方与隔开端子容纳室15之间的隔壁相连地设置。如图4和图5所示,覆盖电线W的拉出部分的电线盖60在左右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上滑动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2的后表面。在第一壳体12的后表面设置有与电线盖60的前边缘部卡定而使电线盖60的前边缘部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滑动部26。如图12所示,滑动部26设置于第一壳体12的上下两侧,均成为向后侧和左右两侧敞开的空间。由此,电线盖60在左右方向的任一朝向上均能够安装于第一壳体12。如图4和图5所示,在各滑动部26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能够与电线盖60的盖卡定片63卡定的盖卡定部27。如图12所示,上侧的滑动部26(下文中称为上侧滑动部26U)形成于与导向槽23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下方向的尺寸(高度)和导向槽23的相同方向的尺寸相同。下侧的滑动部26(下文中称为下侧滑动部26S)在第一壳体12的下表面向下侧稍微突出地设置。如图2所示,上侧滑动部26U的下壁和下侧滑动部26S的上壁在第一壳体12的整个宽度范围连续地设置。并且,上侧滑动部26U的上壁在第一壳体12的除去左右两端部之外的整个宽度范围连续地设置。而且,下侧滑动部26S的下壁仅设置于第一壳体12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该下壁在不安装电线盖60而使用第一连接器10的情况下作为在进行与第二连接器40嵌合的嵌合作业时手指容易接触的手指接触部28。在各滑动部26设置有引导电线盖60的滑动动作的引导肋29。如图12所示,引导肋29立起设置于各滑动部26的后端。另外,如图2所示,在各滑动部26分别设置有多个引导肋29。在本实施例中,在上侧滑动部26U设置有3个引导肋29,在下侧滑动部26S设置有两个引导肋29。上侧滑动部26U的引导肋29在第一壳体1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一个,在其两侧设置有一对,并经由薄壁部24与端子容纳部13的前表面侧相对。下侧滑动部26S的引导肋29左右设置有一对,一对引导肋29配置于与手指接触部28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杆容纳部14向后方开口并从后方组装有杆50。杆容纳部14具有遍及第一壳体12的上表面大致整体的大小。如图11所示,在杆容纳部14设置有收容第二连接器40的凸轮销45的第一收容路径31和收容锁定解除部46的第二收容路径32。第一收容路径31和第二收容路径32均从杆容纳部14的前端朝向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一收容路径31位于第一壳体1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部,第二收容路径32位于第一壳体1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另外,在杆容纳部14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杆50的初始锁定片54卡定的卡定承托部33。卡定承托部33是在杆容纳部14的靠后端的位置向第二收容路径32突出的突起。杆50是转动式的杆,具备合成树脂制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凸轮板部51和在转动杆50时与手指接触进行操作的操作部52。杆50的凸轮板部51保持微小间隙地组装于杆容纳部14,操作部52成为从杆容纳部14向后方突出的状态。如图11所示,在凸轮板部51的上表面形成有供第二连接器40的凸轮销45卡合的凸轮槽53。凸轮槽53是从凸轮板部51的端缘向中心侧延伸的凹部,在杆50位于初始位置时,凸轮槽53的入口位于第一收容路径31的前侧(图11的左侧),能够将凸轮销45收容到凸轮槽53。另外,在凸轮板部51设置有在杆50位于初始位置时与杆容纳部14的卡定承托部33卡定而将杆5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初始锁定片54。初始锁定片54从凸轮槽53的入口附近朝向杆50的转动方向(杆50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方向)呈单臂梁状地延伸设置。初始锁定片54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卡定于卡定承托部33。如图12所示,电线盖60形成为前表面侧敞开的剖面U字形状,并且形成为仅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敞开的形态,从第一壳体12拉出的电线W在电线盖60内弯曲并从敞开侧(下文中称为盖开口部61)拉出。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电线盖60的前边缘部,供引导肋29进入的滑动槽62沿左右方向(滑动方向)延伸形成。滑动槽62设置于电线盖60的上下两侧,且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盖开口部61侧)开口,另一侧封闭。为了保持滑动到正式位置的电线盖60的位置,在电线盖60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与第一壳体12的盖卡定部27卡定的盖卡定片63。盖卡定片63设置在电线盖60的与盖开口部61相反一侧的端部(将安装时的滑动方向作为前侧的情况下的后侧的端部)。盖卡定片63在将安装时的滑动方向作为前方时朝向其后方呈单臂梁状地延伸。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0突出设置有误嵌合防止肋22,该误嵌合防止肋22在第一连接器10将要以正确的组合嵌合到第二连接器40的正确嵌合时进入到设置于罩部44A的内侧面的槽部47,在将要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的误嵌合时会抵碰到罩部44A。如图1所示,误嵌合防止肋22突出设置于第一壳体12的端子容纳部13的下表面。误嵌合防止肋22的位置与在各第一连接器10应该嵌合的连接器嵌合部44中设置的槽部47的位置对齐。并且,在第一连接器10和连接器嵌合部44以适当的组合进行嵌合时,误嵌合防止肋22嵌合于槽部47,在第一连接器10和连接器嵌合部44将要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时,误嵌合防止肋22会抵碰到罩部44A的前端,防止误嵌合。如图1所示,误嵌合防止肋22设置于从正面侧观察第一连接器10时的右侧大致一半区域。误嵌合防止肋22具有与槽部47的剖面形状匹配的大致方形剖面,并向下方突出。误嵌合防止肋22在所有第一连接器10中位置不同但形状是相同的。如图7所示,误嵌合防止肋22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端子容纳部13的前侧部分。误嵌合防止肋22配置于从端子容纳部13的前端面进入到后侧的位置。在从下方观察误嵌合防止肋22时,形成为前后方向的尺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大的长方形状。另外,误嵌合防止肋22的后端从保持件安装部19向前方隔开。并且,在第一连接器10设置有一对嵌合肋21,无论是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将要以正确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情况下,还是将要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情况下,该一对嵌合肋21均与设置于罩部44A的内侧面的一对嵌合槽48嵌合。如图1所示,一对嵌合肋21突出设置于第一壳体12的端子容纳部13的下表面。一对嵌合肋21在嵌合于第二连接器40的所有第一连接器10中都在相同位置上形成为相同形状地设置。一对嵌合肋21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如图1和图3所示,各嵌合肋21分别形成为与嵌合槽48匹配的剖面形状并向下方突出。一对嵌合肋21在第一连接器10中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各嵌合肋21能够嵌合于各嵌合槽48。另外,嵌合肋21的剖面形状是与误嵌合防止肋22的剖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7所示,一对嵌合肋21设置于端子容纳部13中的比保持件安装部19靠前侧的部分。各嵌合肋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比误嵌合防止肋2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长。各嵌合肋21的后端到达保持件安装部19的开口缘。另外,各嵌合肋21的前端位于比误嵌合防止肋2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6)。由此,在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之前,一对嵌合肋21嵌合到一对嵌合槽48。另外,嵌合肋2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是与第一壳体12的下表面大致垂直的面(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大致正交的面)。并且,在第二连接器40设置有槽部47和嵌合槽48,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下表面突出设置的误嵌合防止肋22能够从前方进入该槽部47,突出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下表面的一对嵌合肋21能够分别从前方嵌合于该嵌合槽48。如图3所示,槽部47凹陷设置于罩部44A的下壁,并且在每个连接器嵌合部44中左右方向的位置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槽部47在从正面侧观察第二连接器40时位于左端的连接器嵌合部44中配置于最左侧,在比其靠右侧的连接器嵌合部44中按顺序逐渐向右侧偏移配置。在多个连接器嵌合部44中,槽部47的形状大致相同。各槽部47具有大致方形的剖面并凹陷,并且到罩部44A的后端为止连续地形成。各槽部47向前方和上方敞开。如图3所示,嵌合槽48在所有连接器嵌合部44中均设置于相同位置。嵌合槽48在槽部4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一对嵌合槽48配置于各连接器嵌合部44的左右方向上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各嵌合槽48形成为在从正面观察时与槽部47大致相同的形状。各嵌合槽48到达罩部44A的后端。并且,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设置有导向槽23,无论是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将要以正确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情况下,还是将要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情况下,该导向槽23均能够与在罩部44A的内侧面突出设置的导向肋49嵌合。如图3所示,导向肋49在各罩部44A的左右两面设置有一对。一对导向肋49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且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靠上端的位置。一对导向肋49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在从前方观察各导向肋49时,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尺寸(从罩部44A突出的突出尺寸)比上下方向的尺寸稍大的大致四边形状。各导向肋49的下表面形成为从罩部44A的内表面呈大致直角地立起的大致水平的面,上表面形成为以从内端缘(突出端缘)朝向外端缘(罩部44A的内周面)逐渐下降的方式缓慢倾斜的面。如图6所示,导向肋49沿前后方向(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的嵌合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导向肋49位于比罩部44A的前端稍微靠后侧的位置,并从比凸轮销45靠前侧的位置向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导向肋49的后端到达罩部44A的里侧壁(后端)。另外,导向肋49在前后方向整体上大致水平地延伸。如图1所示,导向槽23在第一壳体12的左右两面凹陷形成并且向前方敞开。在罩部44A的内周面突出设置的导向肋49嵌合到导向槽23中。导向槽23设置于靠近杆50的位置(端子容纳部13和杆容纳部14之间的位置)。各导向槽23形成为与罩部44A的导向肋49匹配的形状,下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并且上表面缓慢地倾斜。一对导向槽23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并且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壳体12的中心线呈左右对称的形状。一对导向槽23位于比第一壳体12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各导向槽23从第一壳体12的前端向后方延伸,其后端到达靠近第一壳体12的后表面的位置。另外,第一壳体12中的比导向槽23靠后侧的部分作为能够从第一壳体12的左右方向与在电线盖60中设置的盖卡定片63卡定的盖卡定部27。接着,对将第一连接器10嵌合到第二连接器40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使第一连接器10的杆50位于初始位置并且安装电线盖60。如图4所示,将电线盖60的盖开口部61侧配置于滑动方向的前方(图4的下侧),将所有电线W容纳于电线盖60内,并且将电线盖60的前边缘部从第一壳体12的左端或右端插入滑动部26。这样一来,第一壳体12的引导肋29进入电线盖60的滑动槽62。在使电线盖60滑动时,电线W在电线盖60内弯曲,如图5所示,电线盖60的盖开口部61到达第一壳体12的相反侧的端部。接着,盖卡定片63卡定于盖卡定部27,限制向相反方向的滑动移动。并且,引导肋29到达滑动槽62的封闭的端部,进一步的滑动动作受到限制。接着,引导肋29和滑动槽62在前后方向上卡定,从而限制电线盖60的前后方向的脱离。由此完成电线盖60的安装。接着,使第一连接器10较浅地嵌合于连接器嵌合部44的罩部44A内。这样一来,如图8和图9所示(未图示电线盖60和电线W),导向肋49的前端部进入导向槽23的前端部,第一壳体12的前端部嵌合于罩部44A,第一壳体12的上下方向的朝向被矫正。然后,一对嵌合肋21嵌合于一对嵌合槽48,第一壳体12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被矫正。由此,第一连接器10的姿势确定。其后,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的组合正确时,如图10所示,误嵌合防止肋22进入槽部47而继续嵌合,凸轮销45从第一收容路径31进入凸轮槽53的入口,并且锁定解除部46从第二收容路径32进入并解除初始锁定片54和卡定承托部33的卡定状态。由此,成为允许位于初始位置的杆50的转动操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的组合错误时,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的前表面而阻止进一步的嵌合,从而防止误嵌合。接着,转动杆50。在推压杆50的操作部52而使杆50向嵌合位置侧转动时,通过凸轮销45和凸轮槽53的卡合所产生的凸轮作用,第一连接器10向连接器嵌合部44拉近,第一连接器10相对于罩部44A的嵌合继续进行。在该嵌合过程中,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上侧比下侧相对靠前地前进而使第一连接器10将要前倾时,由于导向肋49和导向槽23在上下方向上抵接,倾斜受到限制。因此,第一连接器10不会在罩部44A内倾斜,即第一端子配件11在保持与第二端子配件42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正确姿势的状态下前进。然后,在第一连接器10相对于罩部44A到达正确的嵌合位置时,通过各短路解除部43来解除第一端子配件11间的短路状态,并且成为第一端子配件11和第二端子配件42电连接的状态。由此,完成将第一连接器10嵌合到第二连接器40的连接器嵌合部44的作业。在对三个第一连接器10进行这种嵌合作业后,所有第一连接器10嵌合于第二连接器40的作业完成。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是第一连接器10嵌合到第二连接器40的罩部44A内侧的连接器,在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壳体12的外侧面突出设置有误嵌合防止肋22和一对嵌合肋21,该误嵌合防止肋22在第一连接器10将要与第二连接器40以正确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正确嵌合时进入设置于罩部44A的内侧面的槽部47中,并且在将要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的误嵌合时抵碰到罩部44A;该一对嵌合肋21在正确嵌合时和误嵌合时均嵌合到设置于罩部44A的内侧面的一对嵌合槽48中,在误嵌合时,在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之前,使得一对嵌合肋21嵌合到一对嵌合槽48中。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将要错误地嵌合的情况下,由于是在一对嵌合肋21嵌合于一对嵌合槽48而矫正了第一连接器10的姿势之后使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因此能够防止在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时第一连接器10斜向地倾斜而进入罩部44A的内侧。另外,误嵌合防止肋22和嵌合肋21设置于第一壳体23的下表面,在第一壳体12的左右两面设置有在正确嵌合时和误嵌合时均能够与突出设置于罩部44A的内侧面的导向肋49相嵌合的导向槽23,在误嵌合时,在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之前,导向肋49嵌合到导向槽23中。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40将要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情况下,除了一对嵌合肋21嵌合到一对嵌合槽48之外,在导向肋49嵌合于导向槽23之后,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因此能够更切实地防止第一连接器10斜向地倾斜而进入罩部44A的内侧。另外,导向肋49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第一连接器10的姿势在与第二连接器40嵌合的中途倾斜,能够以正确的姿势将连接器嵌合。另外,在第一壳体12的上表面具备在进行与第二连接器40的嵌合或脱离时进行操作的杆50,导向槽23设置于靠近杆50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靠近杆50的位置即存在由于杆50的操作而前倾的倾向的位置上,导向肋49和导向槽23在上下方向上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嵌合连接器时连接器的姿势倾斜。另外,嵌合肋21的前端位于比误嵌合防止肋2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即使罩部44A的前端面是平坦的,也会在误嵌合防止肋22抵碰到罩部44A之前使一对嵌合肋21嵌合于一对嵌合槽48,因此能够将罩部44A的前端面设为没有凹凸形状的平坦的面。<其他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误嵌合防止肋22防止第一连接器10和连接器嵌合部44以错误的组合进行嵌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误嵌合防止肋例如也可以防止第一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嵌合部以上下颠倒的朝向嵌合,此时将一对嵌合槽设置于罩部的上下两侧即可。(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多个第一连接器10嵌合于第二连接器40的方式的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例如也适用于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一对一地嵌合的结构。(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二连接器40是基板用连接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例如也适用于第二连接器不是基板用连接器的情况。(4)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槽23设置于第一壳体12的左右两侧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导向槽仅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左右两侧面中的任一面。(5)在上述实施例中,误嵌合防止肋22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下表面并且槽部47设置于第二连接器40的下壁,但不限于此,误嵌合防止肋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器的上表面或侧面,槽部也可以与误嵌合防止肋的位置对应地设置于第二连接器的上壁或侧壁。(6)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第一连接器10设置有杆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也适用于未设置杆的连接器。(7)在上述实施例中,嵌合肋21的前端位于比误嵌合防止肋2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误嵌合防止肋和嵌合肋的前端的位置相同并在罩部的前表面设置凹凸形状,例如也可以使误嵌合时供误嵌合防止肋抵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向后侧凹陷。(8)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使第一连接器10较浅地嵌合于连接器嵌合部44的罩部44A内时,在导向肋49的前端部进入导向槽23的前端部之后,一对嵌合肋21嵌合于一对嵌合槽48,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导向肋进入导向槽之前,使一对嵌合肋嵌合于一对嵌合槽。标号说明10:第一连接器(一个连接器);12:第一壳体(一个连接器的壳体);21:嵌合肋;22:误嵌合防止肋;23:导向槽;40:第二连接器(另一个连接器);44A:罩部;47:槽部;48:嵌合槽;49:导向肋;50: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