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059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电源和信号传输功能的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需求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并且希望能够整合电源和信号以实现每英寸线性空间上提供高达260安的电流,同时电源和信号完整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将电源和信号传输功能整合在一起的混合型插座连接器,以满足市场对于电连接器的大电流、小空间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型插座连接器,其将电源和信号传输功能整合在一起,能够确保电源和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同时不但能够确保其结构安全性,还能够提高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与外部插头连接器的电性对接性能。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型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一排信号端子组件、一排电源端子、以及至少一固定杆。该插座本体包括一信号插座部及一与该信号插座部相邻的电源插座部;其中该信号插座部形成有多个位于其前表面并以多排多列方式排布的信号接口、以及一排位于其后表面并与相对应的信号接口相连通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每一信号接口的前端形成有一位于中间的信号插孔、一位于该信号插孔左上方位置的第一开孔、以及一位于该信号插孔右下方位置的第二开孔;该电源插座部形成一排位于其前表面的电源接口、一排位于其后表面并与相对应的电源接口相连通的电源端子固定通道、以及一位于其后方位置的顶面上并与这些电源端子固定通道相连通的长切口。这些信号端子组件安装于该信号插座部上,每一信号端子组件均包括有一绝缘框体、以及多个由该绝缘框体支撑的信号端子;每一信号端子均具有一对自该绝缘框体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弹性臂、以及一自该绝缘框体的底面向下伸出的信号尾部;这一对弹性臂是由一位于上方的第一弹性臂与一位于下方的第二弹性臂组成;该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沿左右方向错开布置并分别形成有一朝向右侧的第一信号接触面与一朝向左侧的第二信号接触面;其中该绝缘框体固定于相对应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中,该第一弹性臂的前端伸入该信号接口的第一开孔内且其第一信号接触面暴露于该电源插孔内;该第二弹性臂的前端伸入该信号接口的第二开孔内且其第二信号接触面暴露于该电源插孔内;该信号尾部是从该插座本体的底面伸出。这一排电源端子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的相对应的电源端子固定通道中,并伸入相对应的电源接口内。该固定杆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的长切口内,用来固定这些电源端子。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信号接口的前端呈Z字形;该信号接口还包括有一分隔该第一开孔和该信号插孔的第一竖直壁、以及一分隔该第二开孔和该信号插孔的第二竖直壁;该第一竖直壁与该第二竖直壁是位于该信号接口的前端。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信号插座部还包括有一排位于其顶面上并与相对应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相连通的固定孔;在该绝缘框体的顶面形成一凹槽,在该凹槽内形成有一自该凹槽的前侧壁向后延伸的悬臂,在该悬臂的末端形成一向上凸伸的凸部;当该绝缘框体固定于相对应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中,该悬臂及其凸部是位于该固定孔中。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一电源接口均形成有一位于中间的电源插孔,以及至少二个对称分布于该电源插孔两侧并与该电源插孔相连通的长槽。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一排电源端子是由多对电源端子组成,每一对电源端子均是由两个相邻且对称的电源端子组成;每一对电源端子均包括有一第一竖直板、一与该第一竖直板相互平行对称且间隔开的第二竖直板、至少一个自该第一竖直板的前边缘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一夹持臂、至少一个自该第二竖直板的前边缘向前延伸并与该第一夹持臂对称设置的第二夹持臂、至少一个形成于该第一夹持臂上并朝向该第二夹持臂折弯而成的第一凸面、至少一个形成于该第二夹持臂上并朝向该第一夹持臂折弯而成的第二凸面、多个形成于该第一竖直板的底边缘上的第一电源尾部、以及多个形成于该第二竖直板的底边缘上的第二电源尾部;该第一夹持臂与该第二夹持臂在该第一凸面与该第二凸面的位置形成一夹持状;当这一对电源端子安装于该插座本体的该电源插座部上时,该第一竖直板与该第二竖直板分别固定于相对应的电源端子固定通道中,该第一夹持臂与该第二夹持臂的前端伸入该电源接口的相应的长槽内,而该第一凸面与该第二凸面则暴露于该电源插孔内。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第一竖直板上形成有一朝向该第二竖直板凸伸的第一凸起,而在该第二竖直板上形成有一与该第一凸起对称的第二凸起;当这一对电源端子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上时,该第一凸起与该第二凸起能够形成机械性连接或接触而共同构成连接该第一竖直板与该第二竖直板的一个桥。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第一竖直板的上边缘还形成有一第一凹口,而在该第二竖直板的上边缘则形成有一与该第一凹口对称的第二凹口;当这一对电源端子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上时,该第一凹口与该第二凹口则能够对准该长切口并共同收容该固定杆。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长切口的其中一侧壁上形成一防呆凹坑,而在该长切口的另一侧壁上则形成多个分别与这些电源端子固定通道相对应的竖直臂。该固定杆包括有一位于其前表面的防呆凸起、以及多个位于其后表面的倒勾;当该固定杆嵌入该长切口中且进入该第一凹口与第二凹口中时,该防呆凸起与该防呆凹坑相啮合,而这些倒勾则勾住相对应的竖直臂的底端。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第一竖直板的底边缘还形成有一朝向该第二竖直板凸起的第一扣片,而在该第二竖直板的底边缘还形成有一朝向该第一竖直板凸起的第二扣片;当这一对电源端子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上时,该第一扣片与该第二扣片均卡扣于该电源端子固定通道的内壁。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插座本体具有两个电源插座部,分别位于该信号插座部的两侧;这一排信号端子组件是位于这一排电源端子的中间;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包括两个固定杆。每一电源接口均形成有六个长槽,平均分布在该电源插孔的两侧;每一对电源端子均包括有三个第一夹持臂与三个第二夹持臂。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能够将电源和信号传输功能整合在一起,从而确保电源和信号传输的完整性。本发明还通过改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结构,使得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能够与外部插头连接器形成一可靠的电性连接,同时还能够确保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具有一稳定的安全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信号插座部的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电源插座部的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其中一个信号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其中一对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这一对电源端子被左右分离开以清楚显示其细部结构。图9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信号接口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电源接口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要表现出信号端子与信号插座部的配合关系。图13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要表现出电源端子与电源插座部的配合关系。图14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沿图10所示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沿图10所示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插座本体10信号端子组件20绝缘框体21凹槽210悬臂211凸部212信号端子22第一弹性臂220第二弹性臂221信号尾部222第一信号接触面224第二信号接触面225电源端子30、30a-30h第一竖直板31第一凸起310第一凹口311第一扣片312第二竖直板32第二凸起320第二凹口321第二扣片322第一夹持臂33第二夹持臂34第一凸面35第二凸面36第一电源尾部37第二电源尾部38桥39固定杆40防呆凸起41倒勾42信号插座部50信号接口51信号插孔510第一开孔511第二开孔512第一竖直壁513第二竖直壁514信号端子固定通道52固定孔53电源插座部60电源接口61电源插孔610长槽611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长切口63防呆凹坑630竖直臂631窄孔6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为一直角型插座连接器1,其插接方向平行于一供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安装于其上的电路板(未图示)。请参照图3、图4所示,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包括一插座本体10、一排安装于该插座本体10内的信号端子组件20、一排安装于该插座本体10内的电源端子30、以及至少一用来固定这些电源端子30的固定杆40。在本实施例中,这一排信号端子组件20是位于这一排电源端子30的中间,亦即这一排电源端子30是从中间被分隔开而形成两段。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包括两个固定杆40,用来固定被分隔开的这两段电源端子30。如图3、图4所示,上述插座本体10包括一信号插座部50及一与该信号插座部50相邻的电源插座部60。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座本体10具有两个电源插座部60,分别位于该信号插座部50的两侧。此外,该插座本体10的前表面就是指该信号插座部50的前表面和这两个电源插座部60的前表面;该插座本体10的后表面是指该信号插座部50的后表面和这两个电源插座部60的后表面;该插座本体10的底面是指该信号插座部50的底面和这两个电源插座部60的底面;以及该插座本体10的顶面就是指该信号插座部50的顶面和这两个电源插座部60的顶面。如图5所示,该信号插座部50形成有多个位于其前表面并以多排多列方式排布的信号接口51、以及一排位于其后表面并与相对应的信号接口51相连通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52(标号见图3)。每一信号接口51的前端均大致呈Z字形,该信号接口51的前端形成有一位于中间的信号插孔510、一位于该信号插孔510左上方位置的第一开孔511、以及一位于该信号插孔510右下方位置的第二开孔512。在本实施例中,该信号接口51还包括有一分隔该第一开孔511和该信号插孔510的第一竖直壁513、以及一分隔该第二开孔512和该信号插孔510的第二竖直壁514。需注意的是,该第一竖直壁513与该第二竖直壁514仅在该信号接口51的前端提供分隔作用,当该信号接口51向后延伸时,由于没有该第一竖直壁513与该第二竖直壁514的阻隔,该第一开孔511、第二开孔512及该信号插孔510就会连通在一起。如图3、图5所示,该信号插座部50还包括有一排位于其后方位置的顶面上并与相对应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52相连通的固定孔53。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固定孔53呈方形。如图6所示,该电源插座部60形成一排位于其前表面的电源接口61、以及一排位于其后表面并与相对应的电源接口61相连通的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标号见图3)。每一电源接口61均形成有一位于中间的电源插孔610,以及至少二个对称分布于该电源插孔610两侧并与该电源插孔610相连通的长槽6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电源接口61均形成有六个长槽611,平均分布在该电源插孔610的两侧。该电源插座部60还包括有一位于其后方位置的顶面上并与这些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相连通的长切口63,在该长切口63的其中一侧壁上形成一防呆凹坑630(标号还可见于图4中),而在该长切口63的另一侧壁上则形成多个分别与这些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相对应的短的竖直臂631(标号还可见于图3中)。在本实施例中,这些信号接口51与这些电源接口61的四周均被侧壁围绕而形成封闭状,而这些信号端子固定通道52与这些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的底面则呈开放式,从而能够让端子尾部从其中穿过再安装至一外部电路板上。此外,如图3所示,在该插座本体10的顶面还形成有多个窄孔63,这些窄孔63与一些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相连通,以供散热。如图7所示,每一信号端子组件20均包括有一绝缘框体21、以及多个由该绝缘框体21支撑的信号端子22。每一信号端子22均至少包括一对自该绝缘框体21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弹性臂、以及一自该绝缘框体21的底面向下伸出的信号尾部222。这一对弹性臂是由一位于上方的第一弹性臂220与一位于下方的第二弹性臂221组成。该第一弹性臂220和第二弹性臂221沿左右方向错开布置并分别形成有一朝向右侧的第一信号接触面224与一朝向左侧的第二信号接触面225。亦即,该第一弹性臂220和第二弹性臂221未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它们都是沿相反方向两次折弯后形成左右错开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信号端子22的弹性臂220、221与信号尾部222是由一导电平板(未图示)连接起来,且该导电平板是被该绝缘框体21包覆。该信号尾部222呈针状。此外,在该绝缘框体21的顶面形成一凹槽210,在该凹槽210内形成有一自该凹槽210的前侧壁向后延伸的悬臂211,在该悬臂211的末端形成一向上凸伸的凸部212。此外,位于这些信号端子组件20上的弹性臂220、221是按照多排多列的方式排布,从而与如图5所示的这些信号接口51相对应。如图10、图12、图14、图15所示,当该信号端子组件20安装于该信号插座部50上时,该第一弹性臂220的前端伸入该信号接口51的第一开孔511内且其第一信号接触面224暴露于该电源插孔610内;该第二弹性臂221的前端伸入该信号接口51的第二开孔512内且其第二信号接触面225暴露于该电源插孔610内;该信号尾部222是从该信号插座部50的底面伸出,以准备与该外部电路板连接;该绝缘框体21固定于相对应的信号端子固定通道52中。当一外部插头连接器(未图示)自该信号接口51插入该信号插孔510中时,其可以在不同部位与该第一信号接触面224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面225形成电性接触,从而形成一可靠的电性通路。此外,如图1、图2、图7所示,该绝缘框体21上的凹槽210正好对准该信号插座部50上的相对应的固定孔53,该悬臂211及该凸部212进入该固定孔53中,并且该凸部212则能够防止该绝缘框体21从该插座本体10中向后退出。如图4所示,这一排电源端子30是由多对电源端子组成,每一对电源端子均是由两个相邻且对称的电源端子组成。在本实施例中,这一排电源端子30是由八对结构相同的电源端子30a-30h组成。下面将以其中一对电源端子30a为例介绍电源端子的详细结构。如图8所示,该电源端子30a包括有一第一竖直板31、一与该第一竖直板31相互平行对称且间隔开的第二竖直板32、至少一个自该第一竖直板31的前边缘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一夹持臂33、至少一个自该第二竖直板32的前边缘向前延伸并与该第一夹持臂33对称设置的第二夹持臂34、至少一个形成于该第一夹持臂33上并朝向该第二夹持臂34折弯而成的第一凸面35、至少一个形成于该第二夹持臂34上并朝向该第一夹持臂33折弯而成的第二凸面36、多个形成于该第一竖直板31的底边缘上的第一电源尾部37、以及多个形成于该第二竖直板32的底边缘上的第二电源尾部38。如图8所示,在该第一竖直板31上形成有一朝向该第二竖直板32凸伸的第一凸起310,而在该第二竖直板32上形成有一与该第一凸起310对称的第二凸起320,其中该第一凸起310与该第二凸起320是形成机械性连接或接触,从而使得这一对电源端子30a形成一个电性整体。此外,在该第一竖直板31的上边缘还形成有一第一凹口311,而在该第二竖直板32的上边缘则形成有一与该第一凹口311对称的第二凹口321。在该第一竖直板31的底边缘还形成有一朝向该第二竖直板32凸起的第一扣片312,而在该第二竖直板32的底边缘还形成有一朝向该第一竖直板31凸起的第二扣片322。如图4所示,该第一夹持臂33与该第二夹持臂34形成一夹持状。如图7所示,该第一凸面35与该第二凸面36的距离最近,因此该第一夹持臂33与该第二夹持臂34是在该第一凸面35与该第二凸面36的位置形成一夹持状。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对电源端子30a-30h均包括有三个第一夹持臂33与三个第二夹持臂34。这些第一电源尾部37与这些第二电源尾部38均呈针状,其分别从该第一竖直板31与该第二竖直板32的底边缘向下竖直延伸而成。如图11、图13、图14所示,当这一对电源端子30a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60上时,该第一竖直板31与该第二竖直板32分别固定于相对应的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中,该第一夹持臂33与该第二夹持臂34的前端伸入该电源接口61的相应的长槽611内,而该第一凸面35与该第二凸面36则暴露于该电源插孔610内,以准备与该外部插头连接器形成电性接触。该第一电源尾部37与该第二电源尾部38是从该插座本体10的底面伸出,以准备与该外部电路板连接。此外,当这一对电源端子30a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60上时,如图14所示,该第一凸起310与该第二凸起320会紧靠在一起而共构成连接该第一竖直板31与该第二竖直板32的一个桥39(见图14),使得这一对电源端子30a形成一体。该第一扣片312与该第二扣片322均卡扣于该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的内壁,从而将这一对电源端子30固定在该插座本体10上。由于视图角度的关系,在图13中仅显示出其中一扣片322卡扣在该电源端子固定通道62的内壁。如图2和图3所示,当这一对电源端子30a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60上时,该第一凹口311与该第二凹口321都会对准该长切口63,以共同收容该固定杆40。如图9所示,每一固定杆40用来固定这些电源端子30。该固定杆40包括有一位于其前表面的防呆凸起41、以及多个位于其后表面的倒勾42。请同时参照图2、图3、图9所示,当这些电源端子30安装于该电源插座部60之后,该固定杆40嵌入该长切口63中并进入这些电源端子30的第一凹口311与第二凹口321内。其中该防呆凸起41与该防呆凹坑630相啮合,而这些倒勾42则勾住相对应的竖直臂631的底端,以将该固定杆40固定于该长切口63内,从而也更进一步地将这些电源端子30固定于该电源插座部60中。综上所述,本发明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能够将电源和信号传输功能整合在一起,从而确保电源和信号传输的完整性。由于其改善了这些电源端子30和这些信号端子22的结构,使得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能够与外部插头连接器形成一可靠的电性连接,同时还能够确保该混合型插座连接器1具有一稳定的安全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