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片热压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8542发布日期:2019-01-08 20:59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极片热压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极片热压转移的装置,尤其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极片。



背景技术:

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既有卷绕式结构,又有叠片结构。卷绕式电池相比于叠片电池,优点在于生产的效率高,工序简单易控制,但是卷绕式电池由于内部结构不均一,在循环过程中由于其各个位置张力不一致而引起不可避免的形变,导致其一致性差,甚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叠片电池虽然能够在电池性能上相比于卷绕式电池得到大幅的提升,但是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特别是在单个极片依次堆叠阶段,时间较长。因此,兼顾效率和性能的卷绕式叠片电池应用而生,此种结构的电池是将单层或者多层极片按照一定的间距排列在较长的带有粘性的隔膜上,然后将隔膜卷绕即可制得卷绕式叠片电池,卷绕式叠片电池制作的关键在于极片在粘性隔膜上的固定,为了实现此效果,需要将极片粘结在隔膜上,则需要热压机对粘性隔膜上的极片进行加压和加热来达到粘结牢固的效果。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极片转移到隔膜上,再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要分为两个工序,使用两套设备进行操作,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热压转移装置,可同时实现极片的转移及极片在隔膜上的热压粘结,集成了热压机和转移设备的功能,节约了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极片热压转移装置,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该机架上的横向移动导轨、真空发生器和加热控制器,所述横向移动导轨上设置有能沿该横向移动导轨方向滑动的压紧机构,该压紧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滑块、液压杆和具有内部腔体的压板,所述滑块与横向移动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压板上设置有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与所述加热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压板的内部腔体通过抽气管道与所述真空发生器连通,所述压板的底面开设有多个用于吸附极片的吸附孔。

进一步地,所述压板的周侧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加热单元镶嵌在该环形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吸附孔的直径为2-20mm,相邻两个吸附孔的间距为10-200mm。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集成热压机和转移设备的功能,实现了极片转移后的热压粘结,节省了设备,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并示出极片盒和隔膜的位置;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0、机架,20、横向移动导轨,30、真空发生器,40、加热控制器,50、压紧机构,51、滑块,52、液压杆,53、压板,54、加热单元,55、抽气管道,56、吸附孔,57、环形凹槽,60、极片盒,70、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极片热压转移装置包括机架10以及设置在该机架上的横向移动导轨20、真空发生器30和加热控制器40,所述横向移动导轨20上设置有能沿该横向移动导轨方向滑动的压紧机构50。

如图1和2所示,所述压紧机构50包括依次连接的滑块51、液压杆52和具有内部腔体的压板53,所述滑块51与横向移动导轨20滑动连接,所述液压杆52通过外部连接的气缸实现加压,压力在0-100Kgf/cm2可调。

所述压板53的内部腔体通过抽气管道55与所述真空发生器30连通,所述压板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吸附孔56,该吸附孔的直径为2-20mm,相邻两个吸附孔的间距为10-200mm,真空发生器通过抽气管道将压板的内部腔体抽真空,在内部腔体内形成负压,吸附孔能用于吸附极片并进行转移。所述压板53的周侧开设有环形凹槽57,该环形凹槽内镶嵌有加热单元54,该加热单元与所述加热控制器40电连接,用于将压板的外壁加热,温度可调范围在20-200℃。

在将极片从极片盒60转移到隔膜70上进行热压之前,首先通过加热单元54将压板53的外壁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此温度的设置一般与之后进行热压粘结的隔膜有关,作为优选,一般选取80-150℃,当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通过真空发生器30进行抽真空状态,压板底部对准极片盒60接触其中的极片,此时由于压板底部的吸附孔56被极片堵住,压板内部腔体呈负压状态,可轻松将极片盒60处的极片提起,通过横向移动导轨20将极片转移至处在传送带上的隔膜70的正上方,通过液压杆52动作,压板垂直向下压将极片和隔膜压紧,在热与压力的作用下,极片与隔膜粘结在一起,热压的时间结束后,真空发生器30关闭,空气进入压板内部腔体,内外压力平衡,极片脱离压板底部,并固定在隔膜上。液压杆52上升,横向移动导轨20移动至初始位置,进行下一张极片的提取、转移与热压。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