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528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将线缆前端埋设在基座内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203747078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及组装于壳体的端子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端子模组固持有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向后延伸超出壳体以与外部线缆连接,由于线缆焊接在电连接器的外部从而使得线缆容易松脱且电连接器与线缆整体体积较大。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将线缆固持在电连接器内部从而使得线缆不易松脱且降低整体体积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线缆不易松脱且整体体积较小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线缆、基座、位于基座内的绝缘块及若干固定于绝缘块的导电端子,所述基座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具有两相对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向后延伸的线缆部,所述接触部暴露在对接舌板的对接面,所述线缆的前端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相机械及电连接的裸露导体,所述绝缘块的后端设有与线缆部沿前后方向一一对应的收容槽,线缆固定在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的线缆部及线缆的裸露导体埋设在基座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导电端子的线缆部容纳线缆的裸露导体、绝缘块的收容槽固定线缆以将线缆的前端埋设在基座内,从而使得线缆不易松脱且电连接器整体体积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部分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模组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端子模组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端子模组中上端子模组的部分分解图;

图7为图6所示上端子模组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沿虚线a-a的剖视图;

图9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沿虚线b-b的剖视图;

图10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中一个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11为图3所示上端子模组中上绝缘块立体图及部分放大图;及

图12为另一实施例中一个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基座3、若干导电端子4及与导电端子4相连接的若干线缆1,所述基座3包括基部32及自基部32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31,对接舌板31具有上下两个相对的对接面301,所述导电端子4包括裸露在对接舌板31的对接面301的接触部42。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4先注塑成型在绝缘材料内而形成端子模组2,端子模组2包括上端子模组2a及下端子模组2b,两个端子模组2a、2b之间夹持一个金属遮蔽板6,线缆1连接于导电端子4,端子模组2与线缆1的外侧再注塑绝缘材料而形成绝缘基座3。

所述上端子模组2a与下端子模组2b结构大致相同且上下堆叠组装,所以,以下主要针对其中一个端子模组做详细介绍。上、下端子模组的后方分别连接有上排线缆1a及下排线缆1b。

参图9所示,所述导电端子4包括板体41,板体41包括前板体411及自前板体411向下弯折再向后平行延伸的后板体412。所述前板体411的上表面向上凸伸一呈凸台状的接触部42,后板体41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而形成一个长条形凹槽431,该凹槽431形成连接线缆1的线缆部43。该凸台状的接触部42的顶面421则暴露在对接舌板31对接面301,且与对接面平齐。当然,该线缆部43并不局限于长条形凹槽结构,也可为其他结构,如图10显示的开槽结构,导电端子4的线缆部43为自后板体41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并贯穿下表面的长条形开槽432。

参图6及图7所示,以上端子模组2a举例描述,上端子模组2a包括一排导电端子4、注塑成型以固定该导电端子4的绝缘块5、固定线缆1的接地条7及安装在绝缘块5后端的抵压件8。结合图8,所述绝缘块5为三段式结构,包括由前向后排列的第一段51、第二段52及第三段53。导电端子4的前板体411及接触部42埋设在第一段51且接触部42向上突出并暴露于第一段51的上表面。后板体412及线缆部43埋设在第二段52且线缆部43暴露于第二段52的上表面。绝缘块5的第三段53设有与线缆部43前后一一对应的收容槽531,该收容槽531用以收容线缆1。绝缘块5的第二段52与第三段53之间设有挡止部54,挡止部54对应收容槽431处设有缺口541,缺口541前后贯穿其贯穿绝缘块5的上表面。线缆1穿过收容槽531和缺口541而延伸至端子4的线缆部43并与线缆部43电连接。

所述线缆1包括若干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缆11及若干用于传输电源的电源线缆12。信号线缆11为同轴线,电源线缆12为单芯线,若干信号线缆11及电源线缆12组成一排线缆1而连接于导电端子4,本实施例中,一排线缆1包括位于最外侧两侧的电源线缆12及位于电源线缆12中间的信号线缆11。信号线缆11包括导体111、包覆于导体111外的内绝缘层112、包覆于内绝缘层112外的金属编织层113及包覆于金属编织层113外的外绝缘层114,导体111、内绝缘层112、金属编织层113及外绝缘层114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且向前向后依次裸露。所述电源线缆12包括导体121及包覆于导体121外的外绝缘层122。一排线缆1中的电源线缆12分别于端子模组内的电源端子一一相焊接而连接,信号线缆11分别于端子模组内的信号端子一一相焊接而连接,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则通过接地条7而连接在一起,下文将详细描述。

所述接地条7为长条形的金属片,其包括纵长主体部71、自主体部71向前延伸的若干第一接触臂72及自主体部71向后延伸的第二接触臂73,第一、第二焊接臂72、73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接地条7位于线缆1的下方,线缆1焊接至接地条7。信号线缆11的编织层113焊接在接地条7的主体部71,所述第一接触臂72位于每一对差分对信号线缆11的旁侧且向前延伸至与导体111的前端相平齐。第二接触臂73则向下(即远离线缆的方向)弯折延伸。然后,一排线缆1与接地条7组装至绝缘块5,第一接触臂72则接触接地端子的线缆部43,第二接触臂73则裸露在端子模组2的外侧。

在线缆1与接地条7安装至绝缘块5后,再安装抵压件8。所述抵压件8由绝缘材料注塑形成,抵压件8抵压线缆1并安装在绝缘块5的第三段53。抵压件8的底面设有与收容槽531相对应的收容孔81、82,收容槽531与收容孔81、82围设形成空间,以收容并固定线缆1及第一接触臂72。对应收容线缆1的收容槽531和收容孔81为半圆形凹槽,信号线缆11的内绝缘层112收容在该半圆形凹槽中;对应收容第一接触臂72的收容槽531及收容孔82为方形凹槽。

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金属遮蔽板6在其板面上冲压出若干前弹片61及若干后弹片62,每一前后弹片61、62沿前后方向彼此对齐且朝相反方向远离金属遮蔽板6方向延伸,相邻的前弹片61在竖直方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例如,前弹片61a朝上延伸,相邻的前弹片61b朝下延伸;后弹片62b朝下延伸,相邻的后弹片62a朝上延伸。遮蔽板6开设有前后两排矩形窗口63,前、后排窗口63之间具有延伸部64,上述前后弹片61、62分别自延伸部64的前后边缘朝向窗口63内延伸。结合图6及图12,所述前弹片61和后弹片62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对应接地端子4g的接触部42和线缆部43。绝缘块5的第一段51对应接地端子4g的接触部42处设有通槽511,第二段52对应接地端子4g的线缆部43处设有通槽521。前弹片61穿过通槽511与接地端子4g的接触部42连接,后弹片62穿过绝缘块5通槽521与接地端子4g的线缆部43连接,同时,第二接触臂73与金属遮蔽板6连接以形成接地回路,从而降低信号干扰。金属遮蔽板6凸伸出对接舌板31的外边缘而将对接舌板31分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其中导电端子4的排布与线缆1及接地条7的第一接触臂72前后一一对应。

所述绝缘块5的底部还设有定位柱55和定位孔56,金属遮蔽板6对应该定位柱55处设有通孔65,上端子模组2a的定位柱55穿过金属遮蔽板6的通孔63固定至下端子模组2b的定位孔56;下端子模组2b的定位柱55穿过金属遮蔽板6的通孔63固定至上端子模组2a的定位孔56,从而将上端子模组2a、金属遮蔽板6和下端子模组2b固定在一起。结合图3所示,通过二次注塑成型的制造方法将绝缘材料包覆在端子模组2的外侧及线缆1的前端而形成绝缘基座3,从而构成完整的电连接器100。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8对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加以说明,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上、下端子模组2a、2b,所述上/下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5及固定在绝缘块5内的一排导电端子4,导电端子4包括接触部42及自接触部42向后延伸的线缆部43,接触部42和线缆部3均暴露在绝缘块5的表面上;

(2)提供两排线缆1,每排包括信号线缆11及电源线缆12,每一线缆1的前端设有裸露的导体111及金属编织层113;

(3)提供两接地条7,将接地条7位于一排线缆1的下方,线缆1的编织层113焊接于接地条;

(4)将焊接有接地条7的一排线缆1组装入对应的端子模组2,线缆的导体111一一接触端子模组2中的导电端子的线缆部43。其中接地条7的第一接触臂72位于差分对信号端子之间;

(5)提供一金属遮蔽板6,将金属遮蔽板6夹持于上、下端子模组2a、2b之间,其中接地条7的第二接触臂73接触遮蔽板6;

(6)将绝缘材料通过在注塑成型的方法包围在端子模组2的外侧及线缆1前端,从而形成绝缘基座3,该基座3具有对接舌板32,所述导电端子4的接触部42暴露在基座3对接舌板32的对接面301,所述导电端子4的线缆部43和线缆1的导体111埋设在绝缘基座3内。

本发明的线缆1先跟导电端子4接触,然后在二者外侧注塑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基座3,有助于大大减小电连接器100的整体体积。参图11所示,基座3具有后端面321,所述导电端子4的线缆部43位于对接舌板31的后端,线缆1的裸露导体111焊接在线缆部43,裸露的导体111位于基座3内,内绝缘层112位于裸露导体111的后方,该内绝缘层112大部分也位于基部3内,编织层113位于基座3后端面321的后方,接地条7的主体部71与编织层113上下对应而相焊接在一起,金属遮蔽板6延伸出基座3的后端面321。图12揭示了本实施例中的一对前后弹片61、62与上下排导电端子接触的状态,所述前弹片61与下排接地端子4g的前板体411连接,后弹片62与上排接地端子42g的后板体412连接,编织层113与接地条7的主体部71连接,接地条7的第二接触臂73与金属遮蔽板6的后端接触,从而具有良好的接地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电连接器100通过将线缆1的前端埋设在基座3内,从而使得线缆1不易松脱、大大减小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整体体积且降低了端子间的信号干扰。另外,通过设置金属遮蔽板6上的前后弹片61、62与接地端子4g连接,使得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传输高频信号时的串扰大大降低,从而有效保证了高频信号的传输品质。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