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529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缆插头类型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usb连接器的组件结构通常包括金属壳体、带有端子的端子座及线缆后套。金属罩壳一般包括上罩壳及下罩壳,两者构成一收容空间。端子及锁片并排收容于端子座中,端子座的前端从上罩壳的前端伸出,端子座的后端置于上述收容空间中。在usb连接器的使用过程中如受到过大或过于频繁的拉拔力时,金属罩壳与端子座之间的接合结构牢固性不足,轻则造成连接不可靠,重则造成连接器结构解体和损坏。

中国台湾实用新型专利twm308525中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该usb插头连接器包括胶芯体及金属壳体50参见图1,该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50包括上金属壳体30及下金属壳体40,以形成收容胶芯体的空间。胶芯体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其内的端子组11和锁片,该绝缘本体包括基座13及由基座13中部向前延伸而形成的舌板14。上金属壳体30具有后部盖体32和前部罩体31。后部盖体32的第一侧板321向外凸伸出一卡固片323,第一侧板321中部向前延伸出一卡持弹片324,后部盖体32的下端呈完全开放状。金属壳体40包括底壁41及由该底壁41垂直向上伸出的前壁42、后壁43及两侧壁44,两侧壁44上对应于上金属壳体30的卡固片323分别开设有与之相扣合的卡固孔441。在组装时,首先将胶芯体与上金属壳体30相组合,上金属壳体30的后部盖体32的第一顶板320的前部扣于绝缘本体(胶芯体)的基座13及后盖15顶面,后部盖体32的第一侧板321前端的卡持弹片324卡持于基座13的卡持槽134中。而后,将胶芯体与上金属壳体30的组合体置于下金属壳体40中,并将卡固片323与卡固孔441扣合。通过上金属壳体30的卡持弹片324卡持于所述基座13的卡持槽134中,且前部罩体31的止挡板316嵌插于基座13的插接槽,可抑制绝缘本体(胶芯体)向后移动,进而保持插头连接器稳定操作。

然而,在该插头连接器的结构中,上金属壳体30侧边的卡持弹片324卡扣在绝缘本体的侧墙132的卡持槽134的构造内,并且上金属壳体30的下方结构是完全开放的。并且由于侧向的卡扣在组装时需考虑组装时两者的配合,卡持槽134的深度及卡持弹片324的内弯度,所以其扣持强度还存在改进的空间。而且上金属壳体30的下方完全朝下侧敞开(即上金属壳体30的下部呈完全开放型构造,无一处是封闭的),在绝缘本体组装于上金属壳体30内时(且在下金属壳体40组装前)难以稳固地支撑绝缘本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够增强绝缘本体组装在金属壳体上的组装的稳固性及强度,并提高连接器的可靠性和屏蔽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包括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其中,绝缘本体可包括前本体和后本体,所述后本体具有后端部及下端部;所述金属壳体可具有插接部和后部,所述插接部内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后部具有壳体顶壁及壳体侧壁,且在所述后部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壳体底壁,所述壳体底壁连接于所述壳体侧壁,且所述壳体顶壁、壳体侧壁及壳体底壁形成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绝缘本体的前本体安装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而所述绝缘本体的后本体安装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壳体底壁支撑所述绝缘本体的后本体的下端部。在所述金属壳体的插接部与后部之间具有第一挡止部,而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前本体与所述后本体之间具有第二挡止部,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挡止部能被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挡止部挡止,并且所述金属壳体的后部具有后挡件,所述后挡件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本体。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组件安装稳固且可靠、组装结构及连接强度提高,并且可以提供更佳的屏蔽性。

通过下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容易地领会本发明其它的方案、特征和优点。而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将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

附图说明

参照下列诠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能够有助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插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另一方向观看的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示出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组装在金属壳体中的状态;

图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该电连接器的各部件组装后的状态;

图6是沿另一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沿图7的x-x线截取的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剖视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y-y线截取的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剖视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构成一线缆用电连接器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12示出图11的线缆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列表:

背景技术部分

端子组11

基座13

侧墙132

卡持槽134

舌板14

后盖15

上金属壳体30

前部罩体31

止挡板316

后部盖体32

第一侧板321

卡固片323

卡持弹片324

下金属壳体40

底壁41

前壁42

后壁43

两侧壁44

卡固孔441

金属壳体50

本发明部分

电连接器10

绝缘本体100

前本体110

舌板1102

端子接触部1104

第二挡止部1106

后本体120

后端部1202

端子板1204

端子尾部1206

下端部1208

导引部1210

底凹部1212

金属壳体200

插接部210

第一收容空间2102

第一挡止部2104

后部220

壳体侧壁2200

第二收容空间2202

下开口2204

弹性扣片(后挡件)2206

扣孔2208

壳体底壁2210

接缝2212

压扣部2214

夹线230

下金属盖300

下盖底壁310

凸伸片3102

下盖侧壁320

前缘3202

凸扣3204

线缆用电连接器400

第一壳410

第二壳420

线缆43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的整个说明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参见上文的附图标记列表)。此外,附图中所阐示且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例应被理解为体现本申请原理的一个范例,而非意在将本申请仅限制于该实施例所表达的内容。

在下文的描述中,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和动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表达并不是绝对的,亦即,当部件位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达是合适的。然而,如果部件的位置的描述发生变化,则这些表示应相应地变化。

图2至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其中,图2和图3分别为沿不同方向观看的该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示出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组装在金属壳体中的状态。图5和图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该电连接器的各部件组装后的状态。

参见图2及图3,电连接器10大体上包括绝缘本体100、金属壳体200和下金属盖300。

电连接器10的绝缘本体100包括前本体110和后本体120,前本体110包括舌板1102,多个端子嵌设于绝缘本体100,多个端子接触部1104显露于舌板1102的下表面。如图中所示,前本体110与后本体120的连接部的上部为具有一高度差的肩部构造,并形成第二挡止部1106,该第二挡止部1106与下文将描述的金属壳体200的第一挡止部2104抵接。虽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挡止部1106被分设为两个,分别位于前本体110后部的左右两端,但也可以将第二挡止部1106设置为一个整体部分。后本体120具有后端部1202,且一凹部从该后端部1202向后本体120内部凹入,该凹部内沿横向形成一端子板1204,将该凹部分割为顶凹部(未标示)以及底凹部1212。该端子板1204的一端面与后端部1202的表面大体齐平,且从端子板1204的该端面凸伸出多个端子尾部1206。后本体120的两侧部上分别凹设有导引部1210,且该导引部具有一斜面部,用以在将电连接器10组装于金属壳体200中时引导弹性扣片2206的动作(后文将描述)。后本体120的下端具有一底部或下端部1208。

电连接器10的金属壳体200包括插接部210和后部220,且在后部220的后端连接有用于固定线缆的一夹线230。插接部210内部形成一第一收容空间2102,用以收容绝缘本体100的前本体110。如图中所示,金属壳体200的插接部210与后部220的连接部同样为具有一高度差的肩部构造,并形成第一挡止部2104。如上文所述,当绝缘本体100组装于金属壳体200时,该第一挡止部2104与绝缘本体100的第二挡止部1106抵接(参见图10),由此限定了绝缘本体100的最前部组装位置。尽管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挡止部均为借助高度差形成的肩部结构,但其它形式的挡止部结构也是可行的。例如,当绝缘本体100装入金属壳体200时,如图10所示,金属壳体200的插接部210的底面的后缘也可作为挡止绝缘本体100的第一挡止部,而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前端部可作为第二挡止部而与该第一挡止部抵接配合。

金属壳体200的后部220的上侧具有壳体顶壁(未标示),且后部220的两侧具有壳体侧壁2200,两个壳体侧壁2200上均形成有弹性扣片2206和扣孔2208,其中弹性扣片2206沿绝缘本体100的组装方向位于扣孔2208的前侧。在电连接器10的组装中,该弹性扣片2206用于卡抵在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后端部1202,以限制绝缘本体100的后向移动;更具体而言,在将绝缘本体100推入并定位于金属壳体200中时,弹性扣片2206通过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侧部上的导引部1210的导引,经由斜面部而抵接并卡止于绝缘本体100的后端部1202,从而配合第一挡止部2104而将绝缘本体100定位于金属壳体200内的合适位置,该弹性扣片2206也可被称为后挡件。除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扣片2206的结构形式之外,该后挡件也可以为其它适于从后方挡止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结构,且其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金属壳体200的壳体侧壁2200。扣孔2208用于在将下金属盖300组装于金属壳体200时,与下金属盖300的下盖侧壁320上形成的凸扣3204卡接(后文将对此进行描述)。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性扣片2206和扣孔2208在金属壳体200的侧部上大体处于相同的水平位置(如图8所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扣孔2208可位于比弹性扣片2206更高的水平位置。

金属壳体200的后部220的内部形成一第二收容空间2202,用以收容绝缘本体的后本体110及下文将描述的下金属盖3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后部220的下端部呈一半开放的结构。具体而言,后部220的下端部的前部,即靠近插接部210的部分具有壳体底壁2210,当绝缘本体100组装于金属壳体200内时该壳体底壁2210抵接并支撑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下端部1208;而后部220的下端部的后部,即相对远离插接部210的部分则形成一下开口2204。换言之,第二收容空间2202的下部仅部分地被底壁2210封闭,而在下开口2204处开放。另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壁2210上的接缝2212具有一压扣部2214以提高接合强度,此压扣部2214可以是在接缝2212处的变形压点或是焊接的构造。

下金属盖300包括下盖底壁310及位于两侧的下盖侧壁320。凸伸片3102从下盖底壁310的前部向前凸伸,该凸伸片3102相对于下盖底壁310具有一升高的高度,该高度大体相当于下盖底壁310的厚度,从而使得在安装下金属盖300之后,下盖底壁310的下表面与壳体底壁2210的下表面齐平。下盖侧壁320具有阶梯形的结构,其前部高度较小并具有前缘3202,而下盖侧壁320的后部靠近侧壁后缘的位置具有一凸扣3204。如上文所提到的,在电连接器10的组装中,当绝缘本体100被安置于金属壳体200内之后,在将下金属盖300组装于金属壳体200时,凸扣3204与金属壳体200的后部220的侧壁上形成的扣孔2208卡接;同时,下盖侧壁320的前缘3202与金属壳体200的弹性扣片2206一起抵接于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后端部1202并挡止绝缘本体100的沿前后方向的运动,此时下盖侧壁320的前部位于弹性扣片2206下方(图10中更清晰地示出了这一点);另外,下盖底壁310的凸伸片3102伸入绝缘本体100的底凹部1212并压靠在金属壳体200的壳体底壁2210上,且凸伸片3102的两侧抵接于底凹部1212的与壳体底壁2210邻接的部分。

参见图4,其示出了绝缘本体100已安置于金属壳体200之内而下金属盖300尚未组装的状态,此时弹性扣片2206挡止于绝缘本体100的后端部1202上。由于金属壳体200的第一挡止部2104、弹性扣片2206及壳体底壁2210的协同作用,在组装下金属盖300之前,绝缘本体100能够稳固地定位于金属壳体200内。从图4中还可看到,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被安置于第二收容空间2202的前部,且其后端部1202与壳体底壁2210的后缘可大体齐平。

图5和图6示出了组装完成后的电连接器10的立体图。从图5中可看到,绝缘本体100的前本体110(舌板1102)位于金属壳体200的插接部210的第一收容空间2102内,而且金属壳体200的第一挡止部2104与绝缘本体100的第二挡止部1106抵接。从图6中可看到,下金属盖300组装于金属壳体200的第二收容空间2202后部,且其底表面与壳体底壁2210的底表面大体齐平。另外,在图7的电连接器10的侧视图中,更清楚地示出了金属壳体200的第一挡止部2104与绝缘本体100的第二挡止部1106抵靠配合的状态。

图8为沿图7的x-x线截取的部分剖视立体图,其中更清楚地示出了下金属盖300的凸伸片3102与绝缘本体100的后本体120的底凹部1212的配合、金属壳体200的弹性扣片2206与后端部1202的配合以及扣孔2208与下金属盖300的凸扣3204的配合。图9以俯视图示出组装后的电连接器10。图10以沿图9的y-y线截取的侧剖视图示出了电连接器10中的绝缘本体100、金属壳体200与下金属盖300三者的装配状态。从图中可见,下金属盖300的凸伸片3102可以叠搭在金属壳体200的壳体底壁2210上,由此不但可以实现更为稳固的连接与支撑,还可以进一步获得极佳的屏蔽效果。

图11及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构成一线缆用电连接器400的一应用示例。从图11中可看到,该线缆用电连接器400还包括外包覆壳以及线缆430。线缆430具有连接于各端子尾部1206的芯线,夹线230用以夹持线缆430,通常为夹持住线缆430的剥除绝缘外皮后的屏蔽层,该屏蔽层一般为导电的编织层,该屏蔽层也可外翻至绝缘外皮之外。在这一实施例中,外包覆壳包含一第一壳420及一第二壳410,第一壳420及第二壳410分别用于电连接器的内、外包覆,其可以采用绝缘材料一体射出成型的包覆,也可以采用套壳形式的套件组装,图12示出了组装后的该线缆用电连接器。

如上文所述,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金属壳体为一体构造,且包括一较小的插接部及较大的后部,插接部与前部之后具有段差(高度差)的第一挡止部(插接部与后部的上壁之间高度段差的壁面),插接部具有周围环绕的壁面构成的第一收容空间,后部的前段具有周围环绕的壁面(包括顶壁、侧壁和底壁)构成的第二收容空间,金属壳体的后部的两侧壁分别设有朝内的后挡件(弹性扣片)。绝缘本体包括一较小的前本体及较大的后本体,前本体与后本体之间构成一具有高度差的第二挡止部(前本体与后本体的上壁之间的高度段差的壁面,图示为二侧块的前壁面及前壁面的上下弧面都包含)。另外,绝缘本体的前本体安装于金属壳体的第一空间,后本体安装于金属壳体的第二空间,前挡构造(绝缘本体的第二挡止部能被金属壳体的第一挡止部挡止)挡止绝缘本体相对于金属壳体朝前的移动,后挡构造(弹性扣片扣挡在绝缘本体后端的二侧)挡止绝缘本体相对于金属壳体朝后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前本体安装于金属壳体的第一空间,后本体安装于金属壳体的第二空间,且前挡构造(第一及第二挡止部)及后挡构造(后挡件及下金属盖)的设置,使绝缘本体能稳固地组装于金属壳体内。通过弹性扣片的前端直接挡止在绝缘本体后端的两侧,进一步提高了挡止的强度。而且,下金属盖挡止在绝缘本体后端的两侧,能进一步加强绝缘本体组装于金属壳体,以及下金属盖的凸伸片叠搭于第二空间的底壁面上的构造,提高了绝缘本体组装在金属壳体上的组装的稳固性、方便性及组装强度。

尽管以上参照了示范性示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应理解的是,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构思出的多种其他的修改和实施例亦属于本发明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另外,除了组成部件和/或配置型式的变型和修改之外,替代性的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