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18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使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时在从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解除到第一强电端子与第二强电端子的连接解除之间设定一定的时间差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搭载有高电压电池的车辆中,使用称为供电插头(serviceplug)的连接器组件以用于将高压电部物理地断开。

作为以往的此种连接器组件,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

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为杠杆式连接器组件,通过杠杆的转动操作来使第二连接器移动并嵌合于第一连接器,并且使嵌合于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脱离。

而且,在第一连接器设有强电回路的第一强电端子和信号回路的第一信号端子。另外,在第二连接器,设有在第二连接器嵌合于第一连接器时连接于第一强电端子的第二强电端子、和连接于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二信号端子。

在此,设置信号回路的理由是,在从第一连接器解除第二连接器的嵌合时,通过解除构成信号回路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来首先停止强电回路的通电。之后,解除构成强电回路的第一强电端子和第二强电端子的连接,以谋求操作者的防触电。

即,在从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解除到第一强电端子和第二强电端子的连接解除之间设置一定的时间差,由此来谋求操作者的防触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20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该以往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中,存在以下问题点。

即,第二强电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一同固定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部(壳体)。因此,在第二连接器嵌合于第一连接器时,虽然第二强电端子连接于第一强电端子,但此时,第二强电端子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滑动且接触。另外,在嵌合于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脱离时,第二强电端子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滑动且不接触。因此,在第二连接器嵌合于第一连接器时及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时,存在第二强电端子及第一强电端子损伤的风险。

因而,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此种现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杠杆式连接器组件,该杠杆式连接器组件在使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时在从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解除到第一强电端子与第二强电端子的连接解除之间设定一定的时间差,在第二连接器嵌合于第一连接器时及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时,能够避免第二强电端子及第一强电端子损伤的风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主旨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该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备第一壳体、安装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强电端子、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信号端子,该第二连接器具备:第二壳体,其在对所述第一壳体插入时通过所述第一壳体而被限制向插入方向的移动;移动壳体,其在能够相对于该第二壳体移动的状态下容纳所述第二壳体,并且在所述第二壳体对所述第一壳体插入时位于的嵌合解除位置、与该嵌合解除位置相比插入方向深侧(奥側)的中间位置、及与中间位置相比插入方向深侧的嵌合完成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强电端子,其容纳于所述第二壳体;第二信号端子,其安装于所述移动壳体,且在所述移动壳体从所述中间位置朝所述嵌合完成位置移动的中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其设于所述移动壳体,在所述移动壳体处于所述嵌合解除位置时避免所述第二强电端子与所述第一强电端子接触,并且在所述移动壳体从所述嵌合解除位置朝所述中间位置移动的中途使所述第二强电端子与所述第一强电端子接触;以及杠杆,其相对于所述移动壳体以能够在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杠杆中间位置、及杠杆嵌合完成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并且使所述移动壳体在所述杠杆嵌合解除位置位于所述嵌合解除位置,在所述杠杆中间位置位于所述中间位置,在所述杠杆嵌合完成位置位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杠杆设有时间延迟锁定机构,所述时间延迟锁定机构在所述杠杆位于所述杠杆中间位置时将所述杠杆的转动锁定且解除该锁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在第一壳体及杠杆设有时间延迟锁定机构,该时间延迟锁定机构在杠杆位于杠杆中间位置时将杠杆的转动锁定且解除该锁定。因此,在使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时,在从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解除到第一强电端子与第二强电端子的连接解除之间需要锁定时间及将该锁定解除的时间,设定一定的时间差。

而且,在移动壳体设有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在移动壳体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避免第二强电端子与第一强电端子接触,并且在移动壳体从嵌合解除位置朝中间位置移动的中途使第二强电端子与第一强电端子接触。因此,由于第二强电端子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在不滑动的情况下接触,故在第二连接器嵌合于第一连接器时,能够避免第二强电端子及第一强电端子损伤的风险。另外,相反,在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时,也由于第二强电端子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在不滑动的情况不接触,故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第二强电端子及第一强电端子损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是示出第二连接器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壳体被插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壳体,杠杆处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移动壳体处于嵌合解除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2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转动杠杆,杠杆变为杠杆中间位置,移动壳体变为中间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图3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转动杠杆,杠杆变为杠杆嵌合完成位置,移动壳体变为嵌合完成位置,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沿左右方向切断移动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将第二强电端子容纳在第二壳体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将容纳有第二强电端子的第二壳体容纳在移动壳体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10-10线的截面图。

图11是杠杆的立体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12-12线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壳体被插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壳体,杠杆处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移动壳体处于嵌合解除位置的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正视图。

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左右方向在具有第二信号端子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将图13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前后方向在具有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将图13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前后方向在具有第一强电端子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从图13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转动杠杆,杠杆变为杠杆中间位置,移动壳体变为中间位置的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正视图。

图18是将图17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左右方向在具有第二信号端子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9是将图17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前后方向在具有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从图17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转动杠杆,杠杆变为杠杆嵌合完成位置,移动壳体变为嵌合完成位置的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正视图。

图21是将图20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左右方向在具有第二信号端子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2是将图20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前后方向在具有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3是杠杆从杠杆中间位置到杠杆嵌合完成位置的中途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截面图。

图24是将图23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前后方向在具有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5是在杠杆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开始转动且变为杠杆中间位置的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中,将杠杆式连接器组件沿前后方向在具有时间延迟突起的位置处切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杠杆从嵌合完成位置转动且变为杠杆中间位置的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7是杠杆从图26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转动且变为杠杆嵌合解除位置之前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8是杠杆从图27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转动且变为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的状态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从图28所示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的状态使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杠杆式连接器组件1。该杠杆式连接器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器2和与第一连接器2嵌合的第二连接器3。第一连接器2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搭载有高电压电池的车的两侧。而且,将第二连接器3如图1至图4所示地通过杠杆80的转动而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从而连接高电压部。另外,使第二连接器3相反地如图4至图1所示地通过杠杆80的转动而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从而断开高电压部。

在此,第一连接器2如图5所示,具备第一壳体10、触碰安全间隔件20、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2b、和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

第一壳体10如图5所示,构成为沿由箭头ab示出的前后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由箭头cd示出的左右方向、以及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由箭头ef示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一壳体1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在此,箭头a表示前方向,箭头b表示后方向,箭头c表示左方向,箭头d表示右方向,箭头e表示上方向,且箭头f表示下方向,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以此为基准说明方向。

而且,第一壳体10具有前壁10a、后壁10b、左壁10c、右壁10d、及底壁10e(参照图14、图15、图16、图18、图19及图21),且在它们的内部具有上表面开口的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而且,在底壁10e,设有第一强电端子安装部12(参照图14至图16)、和第一信号端子安装部13(参照图14、图18、及图21)。另外,在底壁10e,设有第二壳体插入限制部14(参照图15及图16)。

另外,在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及后壁10b,如图1及图5所示,形成有从上缘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切缺的一对切缺部10f。可转动地支撑后述杠杆80的一对支撑轴53能够从上方插入这些切缺部10f。另外,在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及后壁10b的切缺部10f的稍微下方,如图1、图2及图5所示,设有一对凸轮轴15(仅图示前侧的凸轮轴)。这些凸轮轴15与后述杠杆80的凸轮槽84凸轮卡合。

另外,在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及后壁10b的靠近右端处,如图1、图5、图24及图2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与凸轮轴15几乎相同高度的位置设有一对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

而且,在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及后壁10b的靠近右端处,如图1、图5、及图25所示,在与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相比上方的位置,设有一对时间延迟突起17。这些时间延迟突起17如后所述,与设于杠杆80的时间延迟锁定臂91一同构成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

另外,在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及后壁10b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如图1、图3、图5及图28至图29所示,设有限制后述第二壳体40的与插入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移动的一对第二壳体锁定部18。

接着,触碰安全间隔件20是用于防止操作者碰到安装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强电端子31a、31b而触电的部件。触碰安全间隔件20的外形以沿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后壁10b、左壁10c、右壁10d、及底壁10e那样的形状形成,且能够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触碰安全间隔件2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

另外,如图5所示,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分别由公型的突片端子构成,且被压接连接于电线w1。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分别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各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安装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强电端子安装部12,它们的接触部如图16所示地突出到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

另外,如图5所示,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分别由母型接触件构成,且被压接连接于电线w2。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各第一信号端子32a、32b容纳于信号端子容纳壳体33。容纳有各第一信号端子32a、32b的信号端子容纳壳体33如图14及图18所示,安装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信号端子安装部13。

接着,第二连接器3为杠杆式连接器,具备第二壳体40、移动壳体50、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第二强电端子60、第二信号端子70、及杠杆80。

在此,第二壳体40如图6所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大致方筒形状,且在其内部的右侧设有第一容纳腔41a,在左侧设有第二容纳腔41b。第一容纳腔41a及第二容纳腔41b相互连通,并且以从第二壳体40的右侧到左侧贯穿的方式形成。而且,在第二壳体40的底壁42,形成有从底壁42的右缘延伸到左缘的细长狭缝43。狭缝43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另外,在第二壳体40的顶壁的前缘及后缘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一对卡止板部44以朝前后突出的方式形成。该第二壳体40如图16所示,在插入第一壳体10的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时,抵接于第一强电端子安装部12及第二壳体插入限制部14的上端。由此,限制向下方向即插入方向的移动。

另外,第二强电端子60如图6所示,具备端子本体61、以及一对加强板簧62a、62b。端子本体6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具备第一端子部61a、第二端子部61b、以及连结第一端子部61a及第二端子部61b的连结部61c。第一端子部61a具备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以及连结这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的顶板部61ab。顶板部61ab对各弹性接触臂61aa赋予弹性。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在相互之间接受并接触由公型的突片端子构成的一个第一强电端子31a。另一方面,第二端子部61b具备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以及连结这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的顶板部61bb。顶板部61bb对各弹性接触臂61ba赋予弹性。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在相互之间接受并接触由公型的突片端子构成的另一个第一强电端子31b。而且,如图6所示,一对加强板簧62a、62b之中的一个加强板簧62a以覆盖第一端子部61a的外周的方式装配于第一端子部61a。另外,另一个加强板簧62b以覆盖第二端子部61b的外周的方式装配于第二端子部61b。而且,如图8所示,第二强电端子60以第一端子部61a位于第一容纳腔41a内,第二端子部61b位于第二容纳腔41b内的方式容纳于第二壳体40内。此时,如图8所示,设于各弹性接触臂61aa顶端的朝外侧的弯曲部61ac放在第二壳体40的底壁42上。另外,虽然未图示,但设于各弹性接触臂61ba顶端的朝外侧的弯曲部放在第二壳体40的底壁42上。

另外,移动壳体50如图6所示,具有前壁50a、后壁50b、左壁50c、及右壁50d,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第二壳体容纳贯穿孔51。另外,移动壳体50具备从右壁50d朝右方向突出的第二信号端子安装部52。移动壳体5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

而且,如图6及图10所示,能够转动地支撑杠杆80的一对支撑轴53突出地形成在移动壳体50的前壁50a及后壁50b。

另外,在移动壳体50的前壁50a及后壁50b中的各个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以从上缘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切缺的一对切缺部54。而且,如图9及图10所示,容纳有第二强电端子60的第二壳体40能够上下方向移动地容纳在移动壳体50的第二壳体容纳贯穿孔51内。

但是,第二壳体40在设于其顶壁的一对卡止板部44载置在切缺部54下缘的状态下容纳在第二壳体容纳贯穿孔51内,相对于移动壳体50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此时,如图10所示,设于移动壳体50的后述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的间隔扩大。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由此,限制第二强电端子60的相对于移动壳体50的向上方的移动。另外,设于各弹性接触臂61aa顶端的朝外侧的弯曲部61ac放在第二壳体40的底壁42上。另外,设于各弹性接触臂61ba顶端的朝外侧的弯曲部放在第二壳体40的底壁42上。由此,通过第二强电端子60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上方的移动,结果,限制第二壳体40的相对于移动壳体50的向上方的移动。从而,在将容纳有第二强电端子60的第二壳体40容纳于移动壳体50的状态下,这些第二强电端子60及第二壳体40相对于移动壳体50上下移动受到限制。

但是,如后所述,在第二壳体40的向下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对移动壳体50向下方作用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的对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的摩擦力大的力。于是,移动壳体50能够向下方移动。即,移动壳体50在能够相对于第二壳体40移动的状态下容纳第二壳体40。

而且,移动壳体50在将第二连接器3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时,在容纳有第二连接器40及第二强电端子60的状态下,在触碰安全间隔件20的内侧插入第一壳体10的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此时,第二壳体40如前所述,抵接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强电端子安装部12及第二壳体插入限制部14的上端。由此,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下方向即插入方向的移动。

而且,移动壳体50在第二壳体40向第一壳体10插入时处于的嵌合解除位置(参照图2及图13至图16)、中间位置(参照图3及图17至图19)、及嵌合完成位置(参照图4及图20至图22)之间移动。中间位置与嵌合解除位置相比为插入方向深侧(下侧)。另外,嵌合完成位置与中间位置相比为插入方向深侧。在此,在移动壳体50从嵌合解除位置向中间位置移动时,需要对移动壳体50向下方作用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的对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的摩擦力大的力。另一方面,在移动壳体50从中间位置向嵌合解除位置移动时,需要对移动壳体50向上方作用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的对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的摩擦力大的力。

接着,说明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

如图7所示,在移动壳体50的后壁50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设有从后壁50b延伸至前壁50a(在图7中,在前后方向中央处切断)的分隔壁55。在该分隔壁55的右面和右壁50d的左面,设有相互相向的一对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另一方面,在分隔壁55的左面和左壁50c的右面,设有相互相向的一对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由从壁面突出的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突起形成。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配置在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位置。

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之中的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在将移动壳体50插入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时,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的间隔扩大。由此,第一强电端子31a在不与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接触的情况下插入这些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构成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的突起的宽度比由突片端子构成的第一强电端子31a的板厚大。

然后,若将移动壳体50插入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则移动壳体50变为图15所示的嵌合解除位置。此时,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维持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状态。由此,如图16所示,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避免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接触第二强电端子31a。

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在将移动壳体50插入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时,也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由此,第一强电端子31b在不与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接触的情况下插入这些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构成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的突起的宽度也比由突片端子构成的第一强电端子31b的板厚大。

另外,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也维持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状态。由此,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避免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接触第一强电端子31b。

然后,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如图19所示,在移动壳体50从嵌合解除位置变为中间位置时,准确地说是在变为中间位置的中途,从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退出。由此,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的间隔变窄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接触在第一壳体10安装的第一强电端子31a。

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也同样,在移动壳体50从嵌合解除位置变为中间位置时,准确地说是在变为中间位置的中途,从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退出。由此,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的间隔变窄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接触在第一壳体10安装的第一强电端子31b。

此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在移动壳体50从中间位置移动至嵌合完成位置时与移动壳体50一同移动(参照图22)。由此,维持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的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的接触状态。

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在移动壳体50从中间位置变为嵌合解除位置的中途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由此,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的间隔扩大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31a不接触。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b也同样,在移动壳体50从中间位置变为嵌合解除位置的中途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由此,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ba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31b不接触。

接着,第二信号端子70如图6所示,具备平板状的壳体固定部71、以及从壳体固定部71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的一对接触部71a、71b。第二信号端子7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该第二信号端子70如图18所示,壳体固定部71被压入固定于移动壳体50的第二信号端子安装部52,一对接触部71a、71b以露出的形状向下方突出。

而且,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之中的一个接触部71a如图21所示,在移动壳体50变为嵌合完成位置时,准确地说在变为嵌合完成位置的中途,接触一个第一信号端子32a。另外,第二信号端子70的另一个接触部71b也在移动壳体50变为嵌合完成位置的中途接触另一个第一信号端子32a。

此外,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在移动壳体50从嵌合完成位置变为中间位置的中途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不接触。

接着,杠杆80如图6所示,具备一对腿部81、以及在这些腿部81的端部将这些腿部81连结的连结部82。杠杆80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一体地形成。而且,在杠杆80的各腿部81,形成有供移动壳体50的支撑轴53进入的支撑轴用孔83。杠杆80相对于移动壳体50的支撑轴53能够转动地受到轴支撑。另外,在各腿部81,形成有供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凸轮卡合的凸轮槽84。

另外,杠杆80在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凸轮卡合于凸轮槽84的状态下在图2及图13所示的杠杆嵌合解除位置、图3及图17所示的杠杆中间位置、及图4及图20所示的杠杆嵌合完成位置之间转动。杠杆中间位置是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按照转动角大约45°的位置。杠杆嵌合完成位置是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按照转动角大约90°的位置。而且,杠杆80在处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时使移动壳体50位于前述嵌合解除位置。另外,杠杆80在处于杠杆中间位置时使移动壳体50位于前述中间位置。而且,杠杆80在处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时使移动壳体50位于前述嵌合完成位置。

另外,在杠杆80的各腿部81的内表面,如图26至图29所示,设有锁定解除部85,锁定解除部85解除基于第二壳体锁定部28的第二壳体40的移动限制状态。锁定解除部85由在各腿部81的内表面且相对于支撑轴用孔83靠近连结部82的位置以向内部延伸的方式设置的轴部形成。

而且,在该杠杆80及第一壳体10,如图3、图17及图25所示,设有在杠杆80位于杠杆中间位置时锁定杠杆80的转动且解除该锁定的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

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如图25所示,由在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a及后壁10b中的各个设置的一对时间延迟突起17、以及设于杠杆80的具有与各时间延迟突起17卡合的卡合部92的一对时间延迟锁定臂91构成。

在此,各时间延迟锁定臂91以能够在跷跷板(seesaw)构造的形状下将支撑部91a作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设于杠杆80。而且,各时间延迟锁定臂91如图25所示,隔着支撑部91a在一侧的内表面具有卡合部92,在另一侧的外表面具有推压操作部94。卡合部92从各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另一侧的内表面朝内部突出地形成。而且,若从外侧朝内部推压推压操作部,则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另一侧将支撑部91a作为中心朝外部位移。由此,卡合部92朝外部位移,以解除基于卡合部92的对时间延迟突起17的卡合。

此外,在各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附近,形成开口93。通过该开口93,在杠杆80处于杠杆中间位置时,能够从外部确认时间延迟突起17。另外,通过该开口93,在杠杆80处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时,能够从外部确认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

该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在使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时具有实益。即,在将杠杆80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转动至杠杆中间位置时,卡合部92卡合于时间延迟突起17以将杠杆80的转动锁定。在该杠杆中间位置处,移动壳体50处于中间位置,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已经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不接触。

而且,在将杠杆80从杠杆中间位置转动至杠杆嵌合解除位置以使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时,从外侧朝内部推压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推压操作部94。由此,在解除基于卡合部92的对时间延迟突起17的卡合之后,将杠杆80朝杠杆嵌合解除位置转动。于是,移动壳体50从中间位置移动至嵌合解除位置,在其中途,第二强电端子60相对于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不接触。

即,在从解除第二信号端子70和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的接触状态之后到解除第二强电端子60和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的接触状态之间,需要基于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的杠杆80的锁定时间及该锁定的解除时间。因此,能够在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和第二信号端子70的连接解除到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和第二强电端子60的连接解除之间设定一定的时间差。

另外,在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的顶端的,与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相向的一侧,如图24所示,形成有倾斜面92a。另一方面,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形成为大致山形,与卡合部92相向的一侧为与倾斜面92a接触的倾斜面92a。在此,在将杠杆80从图17所示的杠杆中间位置转动至图20所示的杠杆嵌合完成位置时,杠杆80经由图23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如图24所示,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接触。但是,在该位置处,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的倾斜面92a抵接于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的倾斜面16a。因此,在卡合部92的倾斜面92a越过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的倾斜面16a时从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产生反力,由于该反力,时间延迟锁定臂91即杠杆80被推回。因此,在杠杆80被用低于该反力的力转动时,杠杆80被推回,以避免第二信号端子70对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的接触状态。由此,能够防止信号端子的半嵌合。仅在杠杆80被用高于前述反力的力转动时,卡合部92越过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杠杆80到达杠杆嵌合完成位置。而且此时,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可靠地接触。

接着,参照图1至图4、图13至图25、及图26至图29说明在将第二连接器3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之前的作用及使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之前的作用。

首先,在将第二连接器3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时,如图1所示,在第二连接器3中采取使杠杆80的连结部82在上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第二连接器3的移动壳体50在触碰安全间隔件20的内侧插入第一壳体10的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此时,将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推入杠杆80的凸轮槽84。

在此,在将移动壳体50插入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时,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分别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因此,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中的各个容许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插入它们之间。此时,第一强电端子31a、31b从第二壳体40的狭缝43进入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

而且,若将移动壳体50插入第二连接器接受凹部11内,则如图2及图13所示,杠杆80位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移动壳体50位于嵌合解除位置。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第二壳体40如图16所示,抵接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强电端子安装部12及第二壳体插入限制部14的上端。由此,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下方向即插入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维持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并推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状态。从而,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如图16所示,避免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中的各个接触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另外,如图14所示,第二信号端子70的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不接触。

而且,若杠杆80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稍微转动(按照转动角为大约10°左右,参照图27),则一对第二壳体锁定部18从上方锁定第二壳体40的一对卡止板部44。由此,限制第二壳体40的与插入方向为相反方向(上方向)的移动。

接着,如图3及图17所示,进一步转动杠杆80,以使杠杆80位于杠杆中间位置。由此,杠杆80的支撑轴53与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之间的距离变短,因而移动壳体50移动至与嵌合解除位置相比处于插入方向深侧(下侧)的中间位置。在移动壳体50从嵌合解除位置变为中间位置的中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从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退出。在移动壳体50变为中间位置时,如图19所示,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从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完全退出。由此,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的间隔变窄以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接触。由此,第一强电端子31a和第一强电端子31b通过第二强电端子60而相互导通,以连接高电压部。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相对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不接触。

如此,由于第二强电端子60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在不滑动的情况下接触,故在第二连接器3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时,能够避免第二强电端子60及第一强电端子31a、31b损伤的风险。

在此,第二强电端子60具备在相互之间接受并接触由公型的突片端子构成的第一强电端子31a、31b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

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由宽度比突片端子的板厚大的突起构成。而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在移动壳体50处于嵌合解除位置时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由此,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以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接触。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在移动壳体50从嵌合解除位置朝中间位置移动的中途从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退出。由此,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的间隔变窄以使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接触。由此,能够使第二强电端子60及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以简单的构成实现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的功能。

接着,如图4及图20所示,进一步转动杠杆80,以使杠杆80位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由此,杠杆80的支撑轴53与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变短,因而移动壳体50移动至与中间位置相比处于插入方向深侧(下侧)的嵌合完成位置。在移动壳体50变为嵌合完成位置的中途,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接触。而且,在移动壳体50变为嵌合完成位置时,如图21所示,维持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可靠地接触的状态。由此,第一信号端子32a和第一信号端子32b通过第二信号端子70而相互导通。另一方面,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如图22所示,维持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中的各个接触的状态。

此外,如前所述,在将杠杆80从图17所示的杠杆中间位置转动至图20所示的杠杆嵌合完成位置时,杠杆80经由图23及图24所示的位置。此时,在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的倾斜面92a越过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的倾斜面16a时产生将杠杆80推回的反力。因此,需要用高于该反力的力转动杠杆80。

而且,若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越过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则杠杆80变为杠杆嵌合完成位置。在此,操作者能够通过在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越过信号端子接触检测突起16时发出的声音及适度感来确认嵌合完成。

通过以上,第二连接器3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

然后,在使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时,将杠杆80向相反方向转动,使其从图20所示的杠杆嵌合完成位置位于图17所示的杠杆中间位置。由此,杠杆80的支撑轴53与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之间的距离变长,因而移动壳体50移动至与嵌合完成位置相比处于插入方向近前侧(上侧)的中间位置。在此,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维持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接触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移动壳体50变为中间位置的中途,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相对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不接触。由此,电流不流到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及第二强电端子60。然后,在移动壳体50变为中间位置时,如图18所示,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相对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维持不接触状态。

在此,在将杠杆80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转动至杠杆中间位置时,如图25所示,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卡合部92卡合于时间延迟突起17以将杠杆80的转动锁定。

因此,为了将杠杆80从杠杆中间位置转动至杠杆嵌合解除位置,从外侧朝内部推压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推压操作部94,以解除基于卡合部的对时间延迟突起17的卡合。

然后,将杠杆80从图17所示的杠杆中间位置转动至图13所示的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由此,杠杆80的支撑轴53与设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轴15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变长,因而移动壳体50移动至与中间位置相比处于插入方向近前侧(上侧)的嵌合解除位置。在此,在移动壳体50变为嵌合解除位置的中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在移动壳体50变为嵌合解除位置时,如图15所示,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完全地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之间。由此,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的间隔扩大以使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不接触。由此,断开高电压部。另一方面,第二信号端子70的一对接触部71a、71b中的各个相对于第一信号端子32a、32b中的各个维持不接触状态。

如此,在从解除第二信号端子70和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的接触状态到解除第二强电端子60和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的接触状态之间,需要基于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的杠杆80的锁定时间及该锁定的解除时间。因此,能够在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32a、32b和第二信号端子70的连接解除到一对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和第二强电端子60的连接解除之间设定一定的时间差。

另外,由于第二强电端子60相对于第一强电端子31a、31b在不滑动的情况下不接触,故在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时,也能够避免第二强电端子60及第一强电端子31a、31b损伤的风险。

而且,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具有在第一壳体10设置的时间延迟突起17、以及设于杠杆80的具有与时间延迟突起17卡合的卡合部92的时间延迟锁定臂91。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实现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

而且,时间延迟锁定臂91以能够在跷跷板构造的形状下将支撑部91a作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设于杠杆80,隔着支撑部91a在一侧具有卡合部92,且在另一侧具有推压操作部94。因此,能够简单地实现用于实现基于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的锁定解除的构成,并且能够容易进行锁定解除。

此外,如前所述,若杠杆80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朝杠杆中间位置稍微转动(按照转动角为大约10°左右,参照图27),则一对第二壳体锁定部18从上方锁定第二壳体40的一对卡止板部44。由此,限制第二壳体40的与插入方向为相反方向(上方向)的移动。

在此,如前所述,在将杠杆80从图17所示的杠杆中间位置朝图13所示的杠杆嵌合解除位置转动的中途,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从而,在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时,通过第二壳体锁定部18来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该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向上方向移动且进入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因此,若不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则由于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的向上方向的移动,第二壳体40及第二强电端子60向上方向浮动。若如此,则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无法进入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第二强电端子60保持接触第一强电端子31a、31b。从而,通过利用第二壳体锁定部18来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中的各个能够可靠地进入第二强电端子60的各一对的弹性接触臂61aa、61ba之间。

另一方面,若保持利用第二壳体锁定部18限制第二壳体4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则无法使第二壳体40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

因此,如前所述,在杠杆80设有一对锁定解除部85,这一对锁定解除部85解除基于第二壳体锁定部18的第二壳体40的移动限制状态。

关于该锁定解除部85的作用,参照图26至图28来说明。

若将杠杆80从杠杆嵌合完成位置转动至杠杆中间位置,则如图26所示,各锁定解除部85虽然接近但不抵接于第二壳体锁定部19。因此,维持基于第二壳体锁定部18的第二壳体40的移动限制状态。

然后,若将杠杆80从杠杆中间位置进一步转动至杠杆嵌合解除位置的稍微近前的位置(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按照转动角大约10°的位置),则如图27所示,各锁定解除部85抵接于第二壳体锁定部18。维持基于第二壳体锁定部18的第二壳体40的移动限制状态。

另外,若将杠杆80转动至杠杆嵌合解除位置,则如图28所示,各锁定解除部85使第二壳体锁定部18位移,以解除基于第二壳体锁定部18的对第二壳体40的锁定状态。

由此,如图29所示,能够使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脱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不一定需要使第一强电端子31a、31b为公型的突片端子,使第二强电端子60具备在相互之间接受且接触第一强电端子31a、31b的一对弹性接触臂61aa、61ba。还可以使第一强电端子为母型,使第二强电端子为公型。

另外,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56a、56b不一定需要由宽度比突片端子的板厚大的突起构成。

而且,时间延迟锁定机构90若是在杠杆80位于杠杆中间位置时将杠杆80的转动锁定并解除该锁定的机构,则不一定需要由时间延迟突起17及时间延迟锁定臂91构成。

另外,在设置时间延迟锁定臂91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在杠杆80以能够在跷跷板构造的形状下将支撑部91a作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设置。

另外,不一定需要在第一壳体10设置第二壳体锁定部18。另外,不一定需要在杠杆80设置锁定解除部85。

另外,杠杆中间位置不一定需要是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按照转动角大约45°的位置,杠杆嵌合完成位置不一定需要是从杠杆嵌合解除位置按照转动角大约90°的位置。

符号说明

1杠杆式连接器组件

2第一连接器

3第二连接器

10第一壳体

17时间延迟突起

18第二壳体锁定部

31a、31b第一强电端子

32a、32b第一信号端子

40第二壳体

50移动壳体

56a、56b第二强电端子接触避免部

60第二强电端子

61aa、61ba弹性接触臂

70第二信号端子

80杠杆

85锁定解除部

90时间延迟锁定机构

91时间延迟锁定臂

91a支撑部

92卡合部

94推压操作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