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开关的动触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037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开关的动触头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旋转开关作为一种隔离开关,在分闸位置时,动、静触头间应具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并且开关具有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闸位置时,触头应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下的电流。

目前已知的旋转开关都包括操作机构和通断装置,通断装置为多层结构,每个层均包括壳体、壳体承载的用于接通和分断的动、静触头组件,多个层的动触头组件绕同一旋转轴线转动,每个层的动触头组件与各自对应的静触头组件分离、闭合,同时可实现多个电路的切换。

在专利200980118022中,公布了一种隔离开关动触头系统,该动触头系统分为触头旋转轴、动导电部件、绝缘部件三大部分,所述的动导电部件主要是用来接通或分断电流,所述的绝缘部件主要是用来灭弧。所述的绝缘部件通过特殊工艺夹装在动导电部件之间,形成旋转触点,然后套装在触头旋转轴上,随触头旋转轴一起动作。另外,专利201210185976中开了一种旋转开关的动触头,包括用于支承及传动的辊、可动触点、灭弧盘13构成。上述结构均存在以下缺点:整个动触头系统由多个零件组成,且绝缘部件与动导电部件组装工艺比较复杂,使得开关成本相应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旋转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其结构简单、零件少、组装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

技术方案:

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转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包括一盘状动触头支架和一具有至少一个动触头的动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的驱动部和灭弧部,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中心位置,所述灭弧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并位于所述驱动部的的外侧,在所述驱动部与灭弧部之间形成用于支承动触件的支撑部,在所述灭弧部上设置有灭弧槽。

所述灭弧部以所述动触头组件的转动中心为圆心的环状延伸,所述灭弧槽为以动触头组件的转动中心为圆心的环状延伸的且横截面呈“V”形。

所述动触件包括两个动触头,两个动触头之间呈180°设置,动触头至动触头组件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与灭弧部的半径相同,且动触头与灭弧部在同一轴向位置上,使得灭弧部呈两段以动触头转动中心为圆心的圆弧状延伸。

所述驱动部包括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一侧上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的柱状件,以及位于所述支架本体另一侧上的圆台,圆台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可与所述柱状件相配合的嵌配槽。

所述动触件由两个接触片面对面叠装而成,或者采用具有两个接触片形状的一个零件对折而成;所述接触片包括中间基部以及从中间基部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延伸构成的两个触片,每个触片包括与中间基部衔接的第一折弯边和与第一折弯边衔接的第二折弯边,一个接触片的第一折弯边和第二折弯边和面对面设置的另一个接触片的第一折弯边和第二折弯边构成一个动触头;所述中间基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的柱状件相配合的嵌配孔。

所述支撑部包括一个基部和两个分别从基部延伸且对应动触头的支承翼片,所述中间基部位于所述基部上,所述触片位于所述支撑翼片上。

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包括一盘状动触头支架和一具有至少一个动触头的动触件,动触头支架包括驱动部、支撑部和灭弧部,通过将驱动部、支撑部和灭弧部设置成一体构成一盘状动触头支架,然后将动触件通过支撑部直接安装在动触头支架上,减少了组装时的零件数量和安装步骤,提高了组装效率和产品的可靠性,减小了触头室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开关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开关各层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模块分解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模块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正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动、静触件配合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壳体背面图。

图8本实用新型动触头支架正面图。

图9本实用新型动触头支架背面图。

图10a本发明动触片侧视图。

图10b本发明的两个接触片的装配图。

图11本实用新型静触件图。

图12本实用新型静触件正视图。

图13本实用新型静触件侧视图。

图14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模块分解图。

图15本实用新型各层动触头组件3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转开关,如图1-15,包括操作机构100和通断装置200,所述的通断装置200为多层结构,每层具有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2及壳体1,各层的动触头组件3具有同一回转轴线X,每层的动触头组件3绕回转轴线X转动时与各层对应的静触头组件2同时接触或分离。

动触头组件3包括一盘状动触头支架31、一支承在动触头支架31上的动触件32,在本实施例中,动触件32包括两个动触头320,动触件32由两个接触片321面对面叠装而成,或者采用具有两个接触片321形状的一个零件对折而成。每个接触片321包括中间基部324,以及从中间基部324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延伸构成的两个触片,每个触片包括与中间基部324衔接的第一折弯边322和与第一折弯边322衔接的第二折弯边323。一个接触片321的第一折弯边322和第二折弯边323和面对面设置的另一个接触片321的第一折弯边322和第二折弯边323构成一个动触头320,面对面设置的两个触片之间可容纳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当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插入两个触片之间时,一个触片的第一折弯边322、第二折弯边323和与其面对面设置的另一个触片的第一折弯边322、第二折弯边323均发生弹性变形,对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施加压力,即产生触头压力。动触件32的中心位置即每个接触片321的中间基部324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多边形孔325,如图3、图8、图10a、10b,中间基部324上设有定位凹槽3233,用于两个接触片321叠装时的铆接定位,中间基部324上还设有铆装凸台3232和铆装槽3234,两个接触片321对扣后,一个接触片321的铆装凸台3232插入到另一个接触片321的铆装槽3234内,然后通过铆装,将两个接触片321固定在一起,并通过铆装凸台3232与铆装槽3234的配合,防止在合分闸过程中两者出现错开。在第二折弯边323的侧部上设置有起导向作用的翼片3231,用于在动触头320与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开始接触时起导向作用。优选地,在第二折弯边323的端部通过导角处理构成有导角面3235。两个接触片321对拼后,在第二折弯边323的端部形成一刃口,该刃口在动作过程中对接触部21表面有切削作用,造成动、静触头摩擦力加大,使动、静触头分闸力也相应增大。导角面3235的设置,减小了动触头320对静触头接触部21的切削,从而减小动、静触头之间的摩擦力。触片由导电率高且弹性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铜铬镐合金材料。

动触头支架31包括驱动部315、支撑部313和灭弧部311。驱动部315设置在动触头支架31的中心位置,驱动部315包括位于动触头支架31的一侧上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的柱状件,以及,位于动触头支架31的另一侧上的圆台316,柱状件的顶部凸设有定位件3151,圆台316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用于与旋转开关另一层上的动触头支架31上的柱状件相配合、且横截面呈多边形的嵌配槽317。装配时,旋转开关一层上的动触头支架31上的柱状件与另一层的动触头支架31上的嵌配槽317相嵌合,同时,定位件3151容纳在嵌配槽317底部的槽口中,使得旋转开关的每一层的动触头组件3具有同一旋转轴。支撑部313包括用于支承动触件32的中间基部324的基部3130和两个分别从基部3130延伸且对应动触头320的支承翼片314。基部3130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动触件32的中间基部324上的定位凸台3232相配合从而实现定位的凹槽3131,基部3130的另一侧即动触头支架31的设置圆台316的该侧上设置有以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中心为圆心呈圆周状延伸的凸缘318,用于与动触头容腔11内的凹槽110相配合,从而增加旋转开关相邻两极之间的爬电距离。灭弧部311以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中心为圆心的环状延伸,其上开设有同样以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中心为圆心的环状延伸的且横截面呈“V”形的灭弧槽312,V形灭弧槽312的开口尺寸为其刚好可容纳一个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本实用新型的动触件32包括两个动触头320,两个动触头320之间呈180°设置,由于动触头320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与灭弧部311的半径相同,且当动触头组件3的中间基部324与支撑部313相配合安装完成后,动触头320与灭弧部311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动触头320会对灭弧部311进行阻断,灭弧部311构成为两段以动触头转动中心为圆心的圆弧状延伸的零件。支撑部313还包括两个分别用于支承动触头320的支承翼片314,其进一步的作用是:增加旋转开关上层、下层即相邻两极之间的爬电距离,对相邻两极进行有效隔断;同时,防止在分合闸过程中动触头320对动触头容腔11的底壁111的刮擦而减小合分闸速度。动触头支架31采用产气性较好的尼龙材料制成,如尼龙66。

静触头组件2包括用于与动触头组件3接合的接触部21和用于连接导线的连接部22,接触部21探入动触头容腔11内,连接部22位于壳体1外。通断装置200的每层的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和连接部22处于同一直径方向上,通断装置200的相邻层的静触头组件2之间在径向上相隔同一角度。相隔的角度为40度~80度,优选为60度。同一层动触头组件3与静触头组件2之间从打开到闭合的角度为90度。接触部21上,在与动触头接合的方向上设置有细长槽23,细长槽23在接合方向上设置有开口24,且细长槽的顶端无限接近静触头的合闸区域,使开关在分断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在电流磁场的作用下能移动到开口24处,实现对电弧的磁吹作用,避免合闸区由于烧损引起动、静触头无法合闸到位。细长槽的宽度一般大于一个静触头导电板的厚尺寸。接触部21的首先接触动触头组件3的一侧边缘设置有斜边刃口25,作用是保证动触头与静触头在开始接触时,静触头能顺利插入动触头中。本实用新型在接触部21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斜边刃口25,可防止由于接触部21在与动触头组件3多次发生分离、闭合过程中产生的相对位置偏差而造成的与V形灭弧槽312的碰撞。连接部2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接线螺钉的螺纹孔221。静触头组件2还包括弯曲部28和安装部27,接触部21沿径向水平沿伸,弯曲部28与接触部21连接并向远离操作机构100所在位置方向延伸,安装部27与弯曲部28连接并沿每层的径向水平沿伸,连接部22与安装部27连接并向操作机构100所在位置的方向(旋转开关旋钮101所在位置方向)延伸,使得接触部21与连接部22处于回转轴线X的同一轴向位置,安装部27与弯曲部28向对接触部21与连接部22呈拱起状。安装部27设置有垂直向外延伸的凸台26。

壳体1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容纳动触头组件3的动触头容腔11,在动触头容腔11中心设置有通孔112,用于上下两层动触头组件3之间的联系,动触头容腔11内构成有与动触头支架31上设置的凸缘318相配合的凹槽110。

壳体1的在动触头容腔11径向方向上对称设置有用于容纳静触头组件2的静触头容腔14,静触头容腔14内构成有用于将动触头容腔11与壳体1外部隔断的第一封闭凸台145。静触头容腔14包括通过在本层的壳体1的上表面的凹设构造142和在上层壳体的下表面凹设上接线腔147共同构成的接线腔140,凹设构造142的底面为斜面,用于支承连接部22。凹设构造142的底面上开设有用于配合螺纹孔221安装螺钉的螺钉孔1421。上接线腔147上还设有用于当用户接线时对改锥让位的接线让位凹腔148本层的壳体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用于支承安装部27的凸筋141、用于对连接部22安装定位的端部止挡143、用于防止在细长槽23的两个壁之间落入电弧粒子的嵌合筋144,上层壳体的下表面还凸设有第一封闭凸台145、第二封闭凸台113、第三封闭筋132。第一封闭凸台145上开设有用于与嵌合筋144相配合的凹口146。

在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消游离腔12,其与动触头容腔11相邻且通过通槽13与动触头容腔11相通,消游离腔12与壳体1外部隔断。通槽13开设在动触头容腔11与消游离室12之间的隔断壁110上,并对应动触头320打开位置处,通槽13的开口优选为宽度为2mm。消游离室12中的对应通槽13的位置处设置有引弧片4,引弧片4采用导磁材料制成。消游离室12中设置间隔一定距离的隔板121,所述隔板121可与壳体1一体成型或设置成单独的导磁零件,用于增加与由电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对其进行冷却。

安装时将动触件32通过多边形孔325套装在动触头支架31的驱动部315上,实现与触头支架的联动。动触件32抵靠在支撑部313上,动触件32上的铆装凸台3232埋入触头支架31的凹坑3131内,动触件32上由两个接触片组成的中心平面与“V”形槽所在的中心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将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插入灭弧装置311的“V”型槽312内,然后一起安装到动触头容腔11中,使静触头2的安装部27抵靠在外壳的静触件容腔14的凸筋141上,并通过安装部27上的安装凸台26实现在静触件容腔14内的定位,静触头的连接部分别延伸到外壳的面143上。动触头支架31安装在动触头容腔11内,灭弧装置311的底部一侧由动触头容腔11的底壁111支承,凸缘105埋设在凹槽110内,动触头支架31上的驱动部315插入上一层的壳体1的通孔112内,从而形成一极触头模块。通断装置200的每个层通过壳体1两两配合构成一个外壳,将静触头组件2的接触部21、动触头组件3、消游离腔12封闭在外壳内部,静触头组件2的连接部22伸出外壳外部。所述的触头模块分为奇数级触头模块和偶数级触头模块,两种模块的外壳相类似,具有相同的特征点。

将触头模块一层层叠装,上一层壳体1背面的螺孔凸台152与下一层壳体1正面的孔内台阶151相配合,实现外壳之间的安装定位。使触头模块中的触头支架上的多边形驱动轴插入到相邻触头模块中的触头支架上的多边形驱动孔内,从而实现多极开关联动。相邻层的静触头组件2相隔60度,连接部22引出至不同的外壳面上,相邻层的触头支架也隔60度安装,从而实现多层触头模块中的动触头绕同一轴线X转动,实现各极同分或同合。通断装置200通过螺钉7穿过外壳上的孔9后与操作机构100相固定。

操作机构包括外壳53,操作杆51、驱动盘54、主扭簧56、限位盘59、止动件57及复位弹簧58。所述的驱动盘、限位盘、止动件安装在外壳内。所述的操作杆穿过上盖上的中心孔后,与驱动盘通过弹性卡扣相卡合,实现操作杆带动驱动盘绕着上盖中心孔来回旋转。主扭簧56套装在限位盘内,安装在限位盘与驱动盘之间,并使扭簧上的两个弹性臂夹持在限位盘和驱动盘的驱动凸台上。止动件通过复位扭簧抵靠在限位盘的轴向限位凸台面上。所述的限位盘由于止动件和外壳上的限位凸台的相互作用,被限制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所述的限位盘通过外壳上的孔向外输出与触头支架上多边形驱动孔相配的多边形驱动轴。从而实现与触头模块的连动。

合闸操作时,顺时针转动操作杆,带动驱动盘一起旋转,同时带动扭力弹簧的一端转动,由于扭力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限位盘上,且限位盘上的限位凸台抵靠在锁止件上,使得限位盘静止不动,因此在此过程中,扭力弹簧处于储能状态。当操作杆旋转将近80度左右时,驱动盘外边缘上的凸边将一侧的锁止件下压,使得一侧的锁止件与限位盘上的凸台解锁,从而使限位盘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迅速转动,实现开关的合闸,并使另一侧的锁止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进入限位状态,为下一步分闸做好准备。分闸操作与合闸过程同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