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246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电动汽车的大力支持,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锂离子动力电池模组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稳定可靠性和散热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目前,现有的电池模组一方面采用带状散热材料设置于电池模组内部的安装方式,降低了电池模组内部散热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现有电池模组每个模块需单独配对相应的汇流板,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装配难度。

鉴于以上所述,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拆装简单又安全的电池模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拆装简单又安全的电池模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上支架、下支架、上汇流板、下汇流板、散热板及安装板,每个单体电池包括正极端和负极端,所述多个单体电池并排设置形成两个相对间隔的电池组,每个电池组包括正极端形成的正极电池模块和负极端形成的负极电池模块;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与电池组相背的一侧分别形成第一空位和第一空位对应的第二空位,所述第一空位和第二空位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的中部;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设置于所述电池组的两端,所述两个电池组在上支架及下支架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空位及第二空位的两侧,所述上汇流板和下汇流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上且位于与所述电池组相背的一侧,并分别与所述正极电池模块和负极电池模块电性连接形成正极汇流单元和负极汇流单元,所述散热板与安装板一一对应且设置于下汇流板上,且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安装板与下汇流板之间,所述安装板与散热板相配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汇流板包括多个第一串联板和与多个第一串联板对应的多个连接板;所述多个第一串联板设置于所述上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空位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串联板与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和负极电池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多个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空位的两侧与所述第一串联板相邻设置,且一个连接板与正极电池模块电性连接,另一个连接板与负极电池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下汇流板包括多个第二串联板,所述多个第二串联板设置于所述下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空位的两侧与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和负极电池模块电性连接,且多个第二串联板中的一个串联板横跨所述第二空位设置于所述电池组的一端与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和负极电池模块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板的一端向靠近下汇流板的方向弯折形成一个汇流引出片,所述汇流板引出片通过与所述汇流板本体电性连接引出所述电池组电压的正极和负极。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空位内设有一个采集板,所述采集板包括多个连接片,每个连接片均由镍加工制成,所述多个连接片与多个第一串联板和多个连接板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汇流板和所述下汇流板包括汇流板本体,所述汇流板本体均设置有多个连接盖帽,所述连接盖帽与所述汇流板本体焊接在一起。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板本体还设置有多个金属片,每个金属片呈圆形且圆心开设有通孔,每个金属片相对间隔设置位于所述上汇流板和下汇流板的汇流板本体的边缘。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板呈矩形且大小对应于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且由硅胶材料加工制成;所述安装板呈矩形且大小对应于所述下支架且由铝金属材料加工制成;所述散热板与所述安装板一一对应且设置于下汇流板上,且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安装板与下汇流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不仅拆装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加快了电池模组的散热速率。另外,还实现电池模组的温度均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的上汇流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的下汇流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的上汇流板和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的下汇流板和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100,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0、上支架21、下支架22、上汇流板31、下汇流板32、散热板40、及安装板50。

请参考图4、图5及图6,请参考所述多个单体电池10呈圆柱状,每个单体电池10包括正极端11和与正极端11相背的负极端12。所述多个单体电池10并排设置形成两个相对间隔的电池组101。每个电池组101包括多个正极电池模块111和与正极电池模块111相邻间隔设置的负极电池模块121。每个正极电池模块111包括多个负极端12朝向下汇流板32的单体电池10,每个负极电池模块121包括多个正极端11朝向下汇流板32的单体电池10。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电池组101包括两个正极电池模块111和一个负极电池模块121,另一个电池组101包括两个负极电池模块111和一个正极电池模块121。每个正极电池模块111和负极电池模块121的单体电池10的数量为十个。

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大致呈矩形,所述上支架21与下支架22相对应,均由塑料材料经成型工艺制成。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设置于所述电池组101的两端。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与电池组101相背的一侧分别形成第一空位23和与第一空位23对应的第二空位24,所述第一空位23和第二空位24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的中部。所述上汇流板31与所述下汇流板32间隔相对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上,且均由金属材料加工制成。所述上汇流板31和所述下汇流板32均包括汇流板本体33,所述汇流板本体33设置有多个连接盖帽34,所述连接盖帽34与所述汇流板本体33焊接在一起。所述上汇流板31和下汇流板32通过所述连接盖帽34分别与所述电池组101的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111和负极电池模块121的单体电池10的电性连接形成多个正极汇流单元35和负极汇流单元36。

进一步的,所述上汇流板31包括多个第一串联板311和与多个第一串联板311对应的多个连接板31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串联板31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接板31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第一串联板311设置于所述上支架2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空位23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串联板311与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111和负极电池模块121电性连接,所述多个连接板312设置于所述第一空位23的两侧与所述第一串联板311相邻设置,且一个连接板312与正极电池模块111电性连接,另一个连接板312与负极电池模块121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连接板312的一端向靠近下汇流板32的方向弯折形成一个汇流引出片313。所述汇流板引出片313通过与所述汇流板本体33电性连接引出所述电池组101电压的正极和负极。这样,可以使外部导线与所述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和负极电性连接。

所述下汇流板32包括多个第二串联板32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串联板321的数量为三个。其中,所述多个第二串联板321中的两个第二串联板321a设置于所述下支架22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空位24的两侧与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111和负极电池模块121电性连接,一个第二串联板321b横跨所述第二空位24设置于所述电池组101的一端与对应的正极电池模块111和负极电池模块121电性连接。

请参考图2、图3及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位23内设有一个采集板60,所述采集板60包括多个连接片61。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片61均由镍加工制成。所述多个连接片61与多个第一串联板311和多个连接板312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汇流板本体33还设置有多个金属片37,所述多个金属片37由镍加工制成。每个金属片37呈圆形且圆心开设有一个通孔371,每个金属片37相对间隔设置37位于所述上汇流板31和下汇流板32的汇流板本体33的边缘。所述金属片37用于作为所述上汇流板31与所述采集板60的连接片61的焊点。

请再参考图1,所述散热板40大致呈矩形且大小对应于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由硅胶材料加工制成。所述散热板40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70的数量为五个。

所述安装板50大致呈矩形且大小对应于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由金属材料加工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板50均采用铝金属材料加工制成。所述安装板50也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0。所述散热板40与所述安装板50一一对应且设置于下汇流板32上,且所述散热板40位于所述安装板50与下汇流板32之间。这样,所述散热板40与所述安装板50相互配合可以加快电池模组100的散热速率,也可以使电池模组100的温度更加均衡。

组装时,先将所述多个单体电池10并排设置形成两个电池组101;接着将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设置于所述电池组101的两端,所述两个电池组101在上支架21及下支架22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空位23及第二空位24的两侧;再接着将所述上汇流板31和下汇流板32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上且位于与电池组101相背的一侧;再接着将所述散热板40设置于所述下汇流板32上;最后,由螺丝穿过所述安装孔70将所述散热板40和安装板50固定于所述下支架22上。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