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4270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系与一种可供LED芯片封装之发光二极管支架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反射壁呈现不对称设计之发光二极管支架。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被应用于照明领域中,已成为全球趋势,包含室内照明、户外照明、背光模块、户外广告牌等等。

发光二极管主要系将一发光二极管芯片利用封装胶,封装于一发光二极管支架内,当导通电流后,驱动发光二极管芯片,使其与封装胶激发出所需色温之光线。

如第1图所示,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支架,主要是在一对金属的电极A上利用射出成型技术形成有一塑料碗杯B,其塑料碗杯B上形成有一凹杯C以露出部分的电极A,再将发光二极管芯片焊接固定在凹杯B内的电极A上,再利用封装胶在发光二极管芯片稳定的封存于凹杯内,

然,当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支架,其凹杯C的侧壁D主要是用以反射发光二极管芯片运作时所释放出之光线,使光线能够被反射在一限定的区域内。

但现有的凹杯C侧壁都是采用对称式设计,因此,当发光二极管芯片设置在凹杯内时,会造成部分光线产生交叉,而形成光干涉区域,造成亮度不均的光波纹,而导致发光二极管亮度降低。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系为改善并解决上述之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透过反射壁呈现不对称设计,进而使整体发光二极管支架具有更佳的反射效果,以增加照射范围并避免光干涉之发生。

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一种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改良,包括至少二相互间隔设置的电极,二电极上具有一固晶面;一形成于二电极上之塑料碗杯,塑料碗杯自上表面凹设有环设于该二电极上之凹杯,使二电极之固晶面部分地暴露于凹杯中,凹杯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反射壁与一第二反射壁,第一反射壁与第二反射壁分别由二电极朝塑料碗杯之上表面的方向且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反射壁与所述固晶面形成一第一夹角,第二反射壁与所述固晶面形成一第二夹角,且第一夹角的角度与第二夹角的角度不相等。

其中,第一反射壁自该固晶面朝该塑料碗杯之上表面的距离与该第二反射壁自该固晶面朝该塑料碗杯之上表面的距离不相等。

其中,第一反射壁之表面积与该第二反射壁之表面积不相等。

其中,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

其中,凹杯进一步更包含有有一第一延伸壁,该第一延伸壁系位于该第一反射壁、该第二反射壁与该二电极之固晶面间。

其中,凹杯进一步更包含有有一第二延伸壁,该第二延伸壁系位于该第一反射壁、该第二反射壁与该塑料碗杯之上表面间

藉以,使第一反射壁与第二反射壁形成不对称设计,进而使发光二极管支架具有较佳的反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系习知发光二极管支架之剖面示意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立体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正面平面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之背部平面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第2图之X-X剖面示意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第2图之Y-Y剖面示意图。

标注说明:

A 电极、B 塑料碗杯、C 凹杯、D 侧壁、10 电极、11 固晶面、20 塑料碗杯、21 上表面、22 凹杯、23 下表面、24 第一反射壁、25 第二反射壁、26 第一延伸壁、27 第二延伸壁、28 第三反射壁、29 第四反射壁、θ1 第一夹角和2 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如第2图至第4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支架系可用以供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于内,其系包含有至少二电极10以及一塑料碗杯20。

前述二电极10系彼此相互间隔设置,且二电极10上具有一固晶面11。前述塑料碗杯20系形成与二电极10上,塑料碗杯20自上表面21向下凹设有一凹杯22,使二电极10的固晶面11部分的暴露于该凹杯22内,且二电极10的底部暴露于塑料碗杯20的下表面23。

请同时配合第2图及第5图所示,前述塑料碗杯20的凹杯22中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反射壁24以及一第二反射壁25,其第一反射壁24与第二反射壁25系由二电极10的固晶面11朝塑料碗杯20的上表面21方向且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使第一反射壁24与固晶面11形成有一第一夹角θ1,第二反射壁25与固晶面11形成一第二夹角θ2,且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的角度不相等,使第一反射壁24与第二反射壁25呈现不对称之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大于第二夹角θ2的角度。

由于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的角度不相等,因此第一反射壁24自该固晶面11朝该塑料碗杯20之上表面21的距离与该第二反射壁25自该固晶面11朝该塑料碗杯20之上表面21的距离亦不相等;换言之,第一反射壁24的表面积与第二反射壁25的表面积亦不相等。

此外,前述凹杯22更包含有一第一延伸壁26以及一第二延伸壁27,第一延伸壁26系设置于第一反射壁24、第二反射壁25与固晶面11间,第二延伸壁27则设置于第一反射壁24、第二反射壁25与塑料碗杯20之上表面21间。

前述第一延伸壁26系环设于固晶面11上,当发光二极管芯片设置于固晶面11上时,得以环绕于该发光二极管芯片外侧。前述第二延伸壁27则是用以防止发光二极管芯片在封装的过程中造成封装胶的外溢。

请再参阅第3图及第6图所示,相对的第一反射壁24与第二反射壁25间,进一步更包含有一第三反射壁28以及一第四反射壁29,藉以透过第一反射壁24、第二反射壁25、第三反射壁28、第四反射壁29形成一环绕于凹杯22,其第三反射壁28与第四反射壁29相对设置,连接第一反射壁24与第二反射壁25,使发光二极管芯片得以的完整的封装于凹杯22中。

请参阅所有附图所示,藉以透过第一反射壁24与固晶面11形成一第一夹角θ1,第二反射壁24与固晶面11形成一第二夹角θ2,且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的角度不相等,使第一反射壁24与第二反射壁25形成不对称之设计,因此当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于内时,得以透过第一反射壁24与第二反射壁25对发光二极管芯片所释放出之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效果,进而缩小光线交叉的干涉区域。

与前述传统的反射壁对称设计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壁呈现不对称的设计,更能反射来自不同的角度的光线,以增加照射范围并避免光干涉之发生,而能使整体发光二极管亮度提升。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所列举之较佳实施态样,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之专利精神之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