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形航插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7935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形航插插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指提供一种圆形航插插头。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一端设有端子,是提供使用者将其与圆形连接器插孔间进行电性连接,用以达成驱动电子装置正常运作的目的。

为了驱动电子装置,一般圆形连接器构造主要是一中空状金属管中固设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适当部位与金属管间形成可提供插头一端容置的环形槽,绝缘本体内部并穿设有至少一端子,前述插头一端原有端子会与该端子另一端电性连接,加上该端子一端则与电子装置本身形成电性连接。

然而,上述圆形连接器其本体与金属管间形成环形槽,虽可提供插头一端进行容置,但插头外部于使用过程易遭受外力碰触,导致插头与环形槽之间产生松动现象进而影响电性连接效果,因此常用圆形连接器,仍有不足而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形航插插头。

为达成上述目的,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圆形航插插头,可与外部对接插座连接,其包括对接本体、对接盖体以及连接管体,还包括线缆包覆体,对接本体包括固定针式端子的主体部和对接部,主体部具有第一外螺纹部,对接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针式端子包括插接端和焊接端,其通过主体部固定,使之插接端悬于容纳空间,焊接端凸于主体部后面并与线缆芯线焊接;对接盖体包括外围的防滑部,内壁的阻止部,阻止部形成有前、后阻止面,主体部穿越阻止部使得环部与前阻止面抵持,从而使对接部根部处于对接盖体前段的包围中;连接管体包括前段的第一内螺纹部和后段的第二外螺纹部以及中间的八角面,第一内螺纹部与第一外螺纹部拧合,使连接管体的前端面与后阻止面抵接,从而使得对接盖体夹在对接本体与连接管体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进一步包括包覆体,包覆体包括前段设有的第二内螺纹部和后段设有的网尾部,第二内螺纹部与第二外螺纹部相拧合,网尾部包围线缆。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针式端子为9Pin相同结构的针式端子,其中8Pin针式端子包围中心1Pin针式端子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对接部设有防呆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环部凸起在靠近对接部的固定部,使之环部形成于固定部和对接部相连接的中间。

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结构简单,易于制成,既能缩减制造成本,也能提升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另一视角的对接本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另一视角的对接盖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图3及图4所示,图中提供了一种圆形航插插头,可与外部对接插座(未图示)连接,其包括对接本体10、对接盖体20以及连接管体30,还包括线缆包覆体40,其中:

对接本体10包括固定9Pin针式端子的主体部11和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对接部12为管体,相对于具有第一外螺纹部111的主体部11形成有容纳空间121,其中8Pin针式端子包围中心的1Pin针式端子设置,使之9Pin针式端子的插接端21悬于容纳空间121,而焊接端22均凸于主体部11后面112,以此方便与线缆芯线焊接(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对接部12还设有防呆槽122,防呆槽122可避免与外部对接插座误插;在靠近对接部12的固定部11凸起有环部13,使之环部13形成于固定部11和对接部12相连接的中间;

对接盖体20为前后贯穿的圆形盖,其包括外围的防滑部21,内壁的阻止部22,阻止部形成有前、后阻止面221、222。组装时,主体部11穿越阻止部22使得环部13与前阻止面221抵持,以此阻止主体部11继续后移,从而使之对接部12根部处于对接盖体20前段的包围中;

连接管体30包括前段具有与第一外螺纹部111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部31,后段具有第二外螺纹部32,中间具有八角面33,组装时,第一内螺纹部31与第一外螺纹部111拧合,使连接管体30的前端面311与后阻止面222抵紧,从而使得对接盖体20夹紧在对接本体10与连接管体30之间;

包覆体40前段具有与第二外螺纹部32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部(未图示),而后段具包围线缆穿过的网尾部41,因包覆体40并非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在此不作更多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