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171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包括端子座及屏蔽壳体,所述端子座包括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第一排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体及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第二排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在分别埋设于对应所述绝缘体前均由料带连着,在埋设于对应所述绝缘体后,所述料带自所述导电端子侧面切除。所述导电端子在切除料带后会形成切割毛刺,所述切割毛刺朝向所述屏蔽板的方向延伸,导致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屏蔽板的距离较小,安全裕度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裕度较大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端子座及屏蔽壳体,所述端子座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第二排导电端子以及设置在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板,所述端子座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屏蔽壳体包围所述对接舌板形成向前开口的对接腔,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分别具有远离所述屏蔽板的第一表面、邻近所述屏蔽板的第二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相对侧面具有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的切割毛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的切割毛刺朝向远离所述屏蔽板的方向延伸,即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屏蔽板的距离较大,安全裕度较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第二端子模组及屏蔽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所示第一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图6为图3所示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图7为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正视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端子座10及屏蔽壳体20,所述屏蔽壳体20包覆于所述端子座10外侧。所述屏蔽壳体20包括第一屏蔽壳体21及第二屏蔽壳体22,所述第二屏蔽壳体22包覆于所述第一屏蔽壳体21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体22设有电路板焊接脚220。

请参阅图3至图7,所述端子座10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12。所述屏蔽壳体20包围所述对接舌板12形成向前开口的对接腔14。所述端子座10包括第一端子模组15、第二端子模组16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5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16之间的屏蔽板17。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5包括第一绝缘体151及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51的第一排导电端子152。所述第二端子模组16包括第二绝缘体161及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体161的第二排导电端子162。所述屏蔽板17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5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16之间。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外包覆部13,所述外包覆部13包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模组15,16及所述屏蔽板17的前端而形成所述对接舌板12。所述第一绝缘体151设有扣持孔156,所述第二绝缘体161设有扣持部166,所述扣持部166扣持于所述扣持孔156,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5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16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152,162分别具有远离所述屏蔽板17的第一表面A、邻近所述屏蔽板17的第二表面B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A与所述第二表面B的两个相对侧面C。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152,162的相对侧面C具有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A的切割毛刺D。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152,162在埋设于对应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151,161前均由料带连着,在埋设于对应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151,161后,所述料带自导电端子侧面切除,从而形成切割毛刺D。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152,162分别包括露出所述对接舌板12第一、第二端面的第一、第二接触部153,163、固持于所述基座11的第一、第二中间部154,164以及延伸出所述基座11的第一、第二焊接部155,165。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152,162的切割毛刺D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第二中间部154,164。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定义对接方向为前后方向,比如,本实用新型也适用竖直型的电连接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