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552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端子的制作方法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端子。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插座接触件(socketcontact)已知有在日本实开平5-53146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插座接触件,插座接触件包括底壁、分别直立于底壁两侧的第1侧壁和第2侧壁、以及通过将底壁的第1延长部和第2延长部分别向内侧折弯成u字形而使第2延长部的顶端重叠于第1延长部的上方而形成的弹簧接触部。在第1侧壁和第2侧壁的前端设有一对突片,一对突片相对于各个侧壁呈直角,以使顶端彼此对接的状态设置。弹簧接触部被这些突片从前方包围,使得弹簧接触部不会因受到外力而损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531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插座接触件中,因为从突片向后方相连的部分(沿插座接触件向连接器腔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壁部)的下端位于与底壁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所以在将插座接触件插入于连接器腔时,有可能划伤构成连接器腔的壁面。尤其在防水连接器中,有可能划伤连接器腔的壁面中的密封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端子,具备:方筒部,其由底壁、一对侧壁以及顶壁构成,所述一对侧壁形成为从所述底壁的两个侧缘立起的形状,所述顶壁配置于与所述底壁相对的位置;接触部,其设于所述方筒部的内部,形成为从所述底壁的前缘或者后缘折返的形状;前侧覆盖壁,其设置于所述方筒部的前端部,配置于将所述接触部的折返部从前方覆盖的位置;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前侧覆盖壁的下缘,形成为突出到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底壁重叠的位置;以及连结壁,其形成为与所述侧壁对齐,设置于将所述前侧覆盖壁和所述侧壁连结的位置,所述连结壁位于比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将端子插入于连接器壳体内时,即使突出部接触到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连结壁的下缘也不会接触到内表面。在此,突出部一边接触内表面一边进行端子的插入的状态是与使切刀的刀片朝与切断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不会划伤内表面。另一方面,连结壁的下缘一边接触到内表面一边进行端子的插入的状态是与使切刀的刀片朝切断方向移动的状态相同的状态,所以容易划伤内表面。因此,能通过如上述的那样使连结壁的下缘不与内表面接触,从而防止内表面划伤。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所述端子也可以采用在所述连结壁的周围形成有狭缝的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抑制在连结壁和侧壁之间相互传递应力。

所述端子也可以采用所述前侧覆盖壁的下缘和连结壁的下缘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的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突出部接触到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在连结壁的下缘和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确保与突出部的高度尺寸相当的间隙。

所述端子也可以采用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前侧覆盖壁的下缘向斜后方延伸的的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突出部一边接触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一边进行端子的插入的情况下,内表面更不容易划伤。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通过连结壁的下缘不与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接触,从而能防止内表面划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端子的后视图。

图4是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端子插入于连接器壳体内,且对方端子已与端子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端子的展开状态的局部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7的附图说明实施方式1。如图1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是能与阳端子50连接的阴端子。端子10具备能与阳端子50连接的端子连接部20和能与未图示的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40,其中电线连接部40由线筒部41和绝缘筒部42构成,线筒部41压接于电线的芯线,绝缘筒部42压接于电线的绝缘包覆层。线筒部41配置于端子连接部20的后方,绝缘筒部42配置于线筒部41的后方。

在线筒部41的内表面形成有整体呈网纹状的多个凹部41a。另一方面,在绝缘筒部42的内表面形成有单个凹部42a,凹部42a比凹部41a大。通过这些凹部41a、42a,能够提高电线和电线连接部40的连接信赖性。

如图2所示,端子连接部20具备:方筒部21,其由底壁21a、一对侧壁部21b以及顶壁21c构成为方筒状,一对侧壁部21b形成为从底壁21a的两个侧缘立起的形状,顶壁21c配置于与底壁21a相对的位置;以及接触部22,其设置于方筒部21的内部,形成为从底壁21a的前缘折返的形状。

如图1所示,在方筒部21的顶壁21c的上表面设有前后一对突起部21d。未图示的矛状件从后方卡止于前侧的突起部21d,由此端子10被固定于连接器壳体60内,从而端子10向后方的移动被抑制。另外,后侧的突起部21d具有在将端子10插入于连接器壳体60内时引导端子10的功能。

如图5所示,在突起部21d一体地设置有基座21e,在该基座21e设置有抵接部21f,抵接部21f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该抵接部21f与顶壁21c的上表面抵接。另一方面,在顶壁21c的上表面中的前后一对抵接部21f之间形成有接受部21g,接受部21g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由此,顶壁21c的刚性变高,在对方端子50和端子10连接时,能通过接受部21g接受对方端子50。

接触部22从底壁21a的前缘朝向后方悬臂状地延伸。接触部22具有触点部22a,从底壁21a的前缘起到触点部22a的部分22b形成为向斜后方延伸,从触点部22a起到后方的部分22c形成为与底壁21a呈平行地向后方延伸。从触点部22a起到后方的部分22c被辅助弹簧23支承。该辅助弹簧23形成为从在底壁21a开口而形成的开口21h的后缘朝向前方悬臂状地延伸。另外,在触点部22a的下方设有过度挠曲防止部24。该过度挠曲防止部24形成为从开口21h的前缘朝上方立起的形状。

因此,接触部22被向下方按压,接触部22以小的负荷挠曲,直到后方的部分22c与辅助弹簧23接触,在后方的部分22c接触到辅助弹簧23后,若不施加大的负荷,则接触部22不会挠曲。如图6所示,在对方端子50和端子10已连接的状态下,端子10成为对方端子50被夹持于接受部21g和接触部22的触点部22a之间的状态。此时的接触负荷在接触部22和辅助弹簧23的双方产生,因此能够将对方端子50和端子10的接触阻力抑制为较低。另外,在对方端子50以倾斜的姿势插入到端子10的情况下,通过触点部22a与过度挠曲防止部24抵接,从而防止接触部22过度挠曲。

如图5所示,在方筒部21的前端部设置有前侧覆盖壁30,前侧覆盖壁30配置于将接触部22的折返部22d从前方覆盖的位置。如图2所示,该前侧覆盖壁30以呈左右对称的配置设置一对。在前侧覆盖壁30的顶端侧的下缘设置有突出部31,突出部31形成为向下方突到在前后方向上与底壁21a重叠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将前侧覆盖壁30和侧壁21b连结的位置设置有连结壁32。该连结壁32形成为与侧壁21b对齐,位于比突出部3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一对前侧覆盖壁30分别从连结壁32的前缘32a向内侧突出,在各个前侧覆盖壁30的对接端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形成为比对方端子50足够小。另外,接触部22的折返部22d位于相比于方筒部21的前端部向后方离开与连结壁32的长度相对应的距离的位置。连结壁32的长度形成为与前侧的突起部21d的基座21e的长度大致相等。

这样地设置突出部31是因为如下原因:在将端子10插入于连接器壳体60内时,即使端子10的前端向下方倾斜,虽然突出部31接触到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但是连结壁32不与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接触。尤其在防水连接器中,因为需要将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设定为密封面,所以需要小心翼翼地将端子10笔直地插入到连接器壳体60,以便不划伤密封面。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端子10倾斜,只是突出部31接触到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而连结壁32不与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接触。另外,因为突出部31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形状,所以不会划伤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

另外,在图7所示的端子10的展开状态下,在接触部22中的与突出部3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22e。该缺口部22e是为了避免与突出部31干扰而将接触部22的局部切削而成的部分,缺口部22e设置于接触部22的避开折返部22d的位置。

在连结壁32的后端设置有后侧狭缝33。该后侧狭缝33位于在前后方向上的连结壁32和侧壁21b的边界。根据后侧狭缝33,能够抑制例如在接触部22的折返部22d产生的应力传递到连结壁32。另外,即使因对方端子50接触到前侧覆盖壁30等而从前侧覆盖壁30向连结壁32传递应力,也能够抑制应力从连结壁32经由侧壁21b和底壁21a而传递到接触部22。

同样地,在连结壁32的上端设置有上侧狭缝34。该上侧狭缝34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的连结壁32和侧壁21b的边界。根据上侧狭缝34,能够抑制因为例如突起部21d卡止于矛状件而产生的应力传递到连结壁3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端子10插入于连接器壳体60内时,即使突出部31接触到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连结壁32的下缘也不会接触到内表面61。在此,一边使突出部31接触内表面61一边进行端子10的插入的状态是与使切刀的刀片朝与切断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不会划伤内表面61。另一方面,一边使连结壁32的下缘接触内表面61一边进行端子10的插入的状态是与使切刀的刀片朝切断方向移动的状态相同的状态,所以容易划伤内表面61。因此,通过如上述的那样,连结壁32的下缘不与内表面61接触,从而能防止内表面61被划伤。

端子10也可以采用在连结壁32的周围形成有狭缝(后侧狭缝33、上侧狭缝34)的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在连结壁32和侧壁21b之间相互传递应力。

端子10也可以采用前侧覆盖壁30的下缘和连结壁32的下缘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的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突出部31接触到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的状态下,能够在连结壁32的下缘和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之间确保与突出部31的高度尺寸相当的间隙。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8的附图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10是变更了实施方式1的端子10中的前侧覆盖壁30、连结壁32以及突出部31的构成的实施方式,针对其他的构成因为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所以针对共用的构成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31形成为从前侧覆盖壁130的下缘向斜后方延伸。突出部131的顶端位于比连结壁132的前缘132a靠后方的位置。另外,突出部131的下端部(与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接触的接触部)带圆角。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壁132的上下尺寸设定为比实施方式1的连结壁32的上下尺寸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与实施方式1的后侧狭缝33相对应的狭缝。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突出部131一边接触连接器壳体60的内表面61一边进行端子110的插入的情况下,更加不容易划伤内表面61。

<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为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例如如下的各种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接触部22形成为从底壁21a的前缘折返的形状,但是接触部22也可以形成为从底壁的后缘折返的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连结壁32、132的周围设置后侧狭缝33和上侧狭缝34、134,但是也可以不必设置狭缝。

(3)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前侧覆盖壁30、130的下缘和连结壁32、132的下缘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但是也可以不对齐为相同的高度。

(4)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突出部31设置于前侧覆盖壁30的顶端侧的下缘,但是也可以以遍布前侧覆盖壁30的下缘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设置突出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突出部131的下端配置于与底壁21a的下表面大致对齐的位置,但是也可以使突出部的下端位于比底壁21a的下表面稍微靠上方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端子

21…方筒部

21a…底壁

21b…侧壁

21c…顶壁

22…接触部

30、130…前侧覆盖壁

31、131…突出部

32、132…连结壁

33…后侧狭缝

34、134…上侧狭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