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73728发布日期:2018-06-02 00:2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压接端子、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将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前,已知有将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端子零件具备底板和一对线筒部,从底板的侧缘延伸的延伸片具有第2筒部和接头部,第2筒部与底板以及一对线筒部重叠,接头部从底板折回而与第2筒部连接。当压接电线时,压接在第2筒部以及接头部上的芯线由于第2筒部以及接头部的厚度而成为高压缩的高压缩部,所以线材表面的氧化被膜破坏而使电阻变小。另一方面,因为配置于底板的另一个区域的芯线形成为低压缩的低压缩部,所以可防止线材的断线,并确保对电线的保持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7414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因为延伸片从底板的侧缘延伸,所以为了将第2筒部以及接头部与底板重叠,需要将接头部从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方向折回,因而可能有端子零件的形状容易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

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基于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是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记载的压接端子,具备:支承部,其支承电线的导体部,并具有导出所述电线的端部;一对第1筒部,其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将所述导体部压接于所述一对第1筒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弯曲部,其以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部延伸并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其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与所述支承部重叠。

本说明书记载的压接端子的制造方法,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其具有导体部;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支承部和一对第1筒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导体部并具有导出所述电线的端部,所述一对第1筒部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将所述导体部压接于所述一对第1筒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从所述支承部的导出所述电线的一侧的端部延伸出的重叠部折返而形成弯曲部,并以将所述重叠部与所述支承部重叠的状态对所述电线的导体部进行压接。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弯曲部从支承部中的导出电线的一侧的端部延伸,所以与例如以从支承部中的没有导出电线的一侧的端部迂回的方式折返的构成相比,能缩短弯曲部以及重叠部的路径,所以能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

作为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下方式优选的。

所述重叠部具备延伸部和第2筒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所述第2筒部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部分比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向外方突出。

优选地,在压接电线的情况下,压接端子中的电线导出的端部由于没有将导体部进行高压缩,从而抑制导体部的损坏并确保对电线的保持力,并且除电线导出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将支承部上的导体部进行高压缩,从而确保导体部和压接端子的电连接。但是,在弯曲部从电线导出一侧的端部延伸的构成中,不易将弯曲部从上方侧突然地折返,而成为以向上方侧(导体部侧)稍微鼓出的形状折返。当产生弯曲部向上方侧的鼓出(突部)时,该部分的导体部成为高压缩,可能有导体部损坏从而对电线的保持力下降的危险。根据本构成,支承部中的与弯曲部连接的部分因为比支承部中的与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向下方突出,所以能将在与弯曲部连接的部分上重叠的导体部的压缩率设定得比在第2筒部上重叠的导体部的压缩率高。由此,能够抑制导体部的损坏,并能抑制对电线的保持力下降。

所述重叠部具备延伸部和第2筒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所述第2筒部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曲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的厚度。

这样的话,由于能对配置于弯曲部上的导体部进行低压缩,所以能抑制由于与弯曲部重叠的导体部的损坏而导致对电线的保持力降低。

多个所述电线的导体部压接于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一对第1筒部之间。

针对在多个电线之间连接的连接结构的压接端子,因为电线从支承部的两端缘导出,所以导体部容易与弯曲部重叠,但是根据上述构成,能针对这样的连接结构的压接端子简化其构成。

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具备所述电线和压接端子,所述电线的导体部压接于压接端子的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一对第1筒部之间。

所述重叠部具备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的延伸部和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筒部,以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导体部的状态将所述压接端子载置于下模,将所述压接端子夹于所述下模和上模之间而进行压接,并且所述下模具备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所述第1按压部载置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按压;所述第2按压部在比所述第1按压部低的位置载置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延伸部重叠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按压。

这样的话,因为能将配置于延伸部上的导体部与配置于第2筒部上的导体部相比形成为低压缩,所以能抑制延伸部上的导体部的损坏。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压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压接端子上载置有主线和支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图。

图6是示出模具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下模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下模的俯视图。

图9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载置于下模的压接端子上配置有2根电线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使上模从图10的状态下降而压接电线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使上模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下降而压接电线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使上模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下降而压接电线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带端子的电线的纵剖视图。

图15A是图14的C-C剖视图。

图15B是图14的D-D剖视图。

图15C是图14的E-E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压接端子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压接端子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7的F-F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G-G剖视图。

图20是图18的H-H剖视图。

图21是图18的I-I剖视图。

图22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图。

图23是实施方式3的压接端子的展开图。

图24是与图23不同的压接端子的展开图。

图25是图24的J-J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针对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15C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是将2根电线11、12中的1根作为主线11,将另一个1根作为支线12,通过作为压接端子20的连接端子压接电线11、12而形成的。

(电线11、12)

电线11、12均具有金属的导体部13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14,绝缘包覆层14覆盖导体部13。导体部13由例如将铝或者铝合金制的多根(多个)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构成。通过将主线11的包括被端子20压接的部分在内的预定长度除去绝缘包覆层14,从而露出导体部13。在支线12的末端部除去绝缘包覆层14而露出导体部13。从主线11露出的导体部13和在支线12的末端部露出的导体部13以彼此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并排,并以从外侧缠绕压接端子20的方式进行压接,由此主线11和支线12电连接。

(压接端子20)

压接端子20例如为铜或者铜合金制,在表面实施了镀锡,如图2所示,具备:U字状的支承部21,其支承电线11、12的导体部13;一对第1筒部24、24,其与支承部21的左右连接,将导体部13压接于该一对第1筒部24、24与支承部21之间;以及折返片26,其与支承部21的一个端部21A连接并折返,这些部件一体形成。

支承部21形成为以能载置导体部13的凹陷形状弯曲的形状。在支承部21的前后方向(电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个端部21A将配置于支承部21的主线11以及支线12向外部导出,在另一个端部21B将主线11以及支线12的导体部13(顶端部)向外部导出。

一对第1筒部24、24与支承部21的两侧连接,并且在压接前的状态下,向斜上方呈平板状延伸,在压接后,一对第1筒部24、24以向内侧卷入的方式弯曲,将主线11以及支线12的导体部13压扁并压缩。另外,关于导体部13上的第1筒部24、24咬入的位置,能设定成第1筒部24咬入到主线11以及支线12双方的导体部13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定成第1筒部24咬入到主线11和支线12的边界部的位置。

折返片26具备弯曲部27和重叠部28,弯曲部27以从支承部21的端部21A向前方延伸并向后方折返的方式弯曲,重叠部28与弯曲部27连接并与支承部21重叠。弯曲部27弯曲成U字状,与重叠部28连接,重叠部28与支承部21重叠并向与支承部21平行的方向延伸。重叠部28具备:延伸部29,其从弯曲部27向后方呈带状延伸;以及第2筒部31,其与延伸部29的端部连接,向与延伸部29正交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延伸部29以规定的宽度尺寸呈直线状延伸,并在弯曲部27和第2筒部31之间进行连结。

如图15A所示,第2筒部31通过相对于支承部21向导体部13侧突出,从而形成导体部13以小的压缩率被压缩(导体部紧密压缩)的高压缩部16。另外,压缩率为(压缩后的芯线的截面面积)/(压缩前的芯线的截面面积)×100(%)。也就是说,压缩率的值越小,导体部13越被高压缩而成为紧密的状态。由于高压缩部16将形成于导体部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破坏,而使金属的新的表面露出,所以将主线11的导体部13和支线12的导体部13之间的接触阻力、导体部13和支承部21或者第1筒部24、24之间的接触阻力小。

如图15B、图15C所示,导体部13中的没有被第2筒部31压缩的部分成为以比高压缩部16大的压缩率压缩的低压缩部17。因为低压缩部17的压缩率高,所以可抑制导体部13的线材断线,并且可确保导体部13的良好的抗拉强度,从而能提高压接端子20对导体部13的保持力。如图14、图15C所示,压接后的支承部21中的大致前半部分(至少包括连接弯曲部27的部分)的底面形成为突出部22A,突出部22A比压接后的支承部21中的大致后半部分(包括第2筒部31重叠的筒部重叠区域23的部分)的底面22B向下方(外方)突出。在图15A-图15C中,压接端子20的截面的上端位置A2相同,但是下端位置形成为突出部22A比位置A1低的位置。

如图6所示,电线11、12和压接端子20被模具40压接。模具40具备:下模41,压接端子20载置于下模41;以及上模46,其朝向下模41下降,而使第1筒部24、24变形。上模46在底面侧具有峰形的凹部46A,使一对第1筒部24、24与峰形的凹部46A滑接而能产生变形。凹部46A遍及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为相同截面形状。下模41具有凹陷成圆弧状的形状的载置面41A,压接端子20载置于载置面41A。如图7所示,载置面41A具备:第1按压部42,其在高的位置载置压接端子20;第2按压部43,其在比第1按压部42低的位置载置压接端子20;以及台阶部44,其呈台阶状地将第1按压部42和第2按压部43连接。

第1按压部42形成为能形成高压缩部16的高度,第2按压部43形成为能形成低压缩部17的高度。台阶部44具有倾斜面,倾斜面相对于第1按压部42以及第2按压部43以钝角的角度倾斜。

接着,对带端子的电线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端子成形工序)

例如使用冲压机对金属板材实施冲切加工,如图5所示,形成展开形状的多个压接端子用带状的载体19连结的链端子。通过实施弯曲加工并进行对载体19的连结部分进行切断的切断工序,从而能形成压接端子20。另外,针对折返片26,其向支承部21侧折返,将第2筒部31重叠在支承部21的筒重叠区域23。另外,载体19也可以例如在压接后进行切断、或者在压接后不切断而保留。

(压接工序)

如图10所示,将压接端子20的支承部21载置于下模41的载置面41A,并且将支线12的已露出的导体部13以及主线11的已露出的导体部13载置于支承部21。此时,在支承部21和第2按压部43之间形成有间隙。

接着,如图11所示,当使上模46下降而将上模46和下模41靠近时,一对第1筒部24、24以及第2筒部31以向内侧卷入的方式变形从而将主线11以及支线12的导体部13压扁。然后,如图12、图13所示,当使上模46进一步下降时,第2按压部43上的支承部21变形,支承部21变形为在底面侧具有与台阶部44以及第2按压部43嵌合的台阶部以及突出部22A的形状,由此形成带端子的电线10(图14)。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如下作用效果。

压接端子20具备:支承部21,其支承电线11、12的导体部13,并且具有导出电线11、12的端部21A、21B;一对第1筒部24、24,其与支承部21连接,将导体部13压接在一对第1筒部24、24与支承部21之间;弯曲部27,其以从支承部21的端部21A延伸并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28,其与弯曲部27连接,并与支承部21重叠。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弯曲部27从支承部21中的、电线11、12导出侧的端部21A延伸,所以相比于例如从支承部21中的、没有电线11、12导出的一侧的端部以迂回的方式折返的构成,能缩短弯曲部27以及重叠部28的路径,所以能简化压接端子20的构成。

另外,重叠部28具备:延伸部29,其与弯曲部27连接并延伸;以及第2筒部31,其与延伸部29的端部连接,并向与延伸部29正交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支承部21中的与弯曲部27连接的部分比与第2筒部31重叠的部分向外方突出。

在压接电线11、12的情况下,优选地,通过压接端子20中的导出电线11、12的端部21A、21B不将导体部13高压缩,从而抑制导体部13损坏而确保对电线11、12的保持力,并且除了导出电线11、12的端部21A、21B以外的部分将支承部21上的导体部13高压缩而确保导体部13和压接端子20的电连接。但是,在弯曲部27从电线11、12导出侧的端部21A延伸的构成中,不容易将弯曲部27从上方侧突然折返,而变成以向上方侧(导体部13侧)稍微鼓出的形状折返。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弯曲部27向上方侧(导体部13侧)的膨出(突部)而使电线11、12的导体部13成为高压缩,可能有导体部13损坏并且电线11、12的保持力下降的担心。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支承部21中的与弯曲部27连接的部分具有比与第2筒部31重叠的部分向下方(外方)突出的突出部22A,所以能使导体部13中的在弯曲部27上重叠的部分的压缩率高于在第2筒部31上重叠的部分的压缩率,所以能抑制在弯曲部27上重叠的导体部13的损坏,并能抑制电线11、12的保持力的下降。

另外,压接端子20形成为多个电线11、12的导体部13压接于支承部21和一对第1筒部24、24之间的连接端子。

针对具有将多个电线11、12之间连接的连接结构的压接端子20,因为电线11、12从支承部21的两端部导出,所以电线11、12的导体部13容易与弯曲部27重叠,但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针对这样的连接结构的压接端子20简化构成。

以支承部21支承导体部13的状态将压接端子20载置于下模41,将压接端子20夹于下模41和上模46之间并进行压接,并且下模41具备第1按压部42和第2按压部43,第1按压部42载置支承部21中的与第2筒部31重叠的筒重叠区域23并对其进行按压,第2按压部43在比第1按压部42低的位置载置支承部21中的与延伸部29重叠的区域并对其进行按压。

这样的话,因为能够将配置于延伸部29上的导体部13与配置于第2筒部31上的导体部13相比形成为低压缩,所以能抑制延伸部29上的导体部13的损坏。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6-图22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实施方式2的压接端子50形成为:将折返片54和支承部53重叠的部分中的除第2筒部31的区域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减薄,而使除第2筒部31的区域以外的部分为低压缩。在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压接端子50具备:U字状的支承部53,其支承电线11、12的导体部13;一对第1筒部24、24,其与支承部53连接,并将导体部13压接于一对第1筒部24、24和支承部53之间;以及折返片54,其与支承部53的一个端部53A连接并折返,这些部件一体形成。支承部53以能载置导体部13的凹陷形状弯曲。在支承部53的前后方向(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53A将主线11以及支线12向外部导出,在另一个端部53B将主线11以及支线12的导体部13(顶端部)向外部导出。

折返片54具备:弯曲部27,其以从支承部53的端部53A向前方延伸并向后方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55,其与弯曲部27连接并与支承部53重叠。弯曲部27弯曲成U字状,并与重叠部55连接,重叠部55沿与支承部53平行的方向延伸。重叠部55具备:延伸部56,其从弯曲部27向后方延伸;以及第2筒部31,其与延伸部56的端部连结,朝与延伸部56正交的侧方(交叉的方向)延伸。延伸部56以规定的宽度尺寸呈直线状延伸,并在弯曲部27和第2筒部31之间进行连结。

如图18、图22所示,在压接端子50的弯曲部27以及延伸部56通过切削而形成有薄壁部51,薄壁部51比支承部53的其他部分的厚度(整体的板厚)薄。薄壁部51在弯曲部27以及延伸部56的一个面的整体上形成。另外,在支承部53中的与延伸部56重叠的区域形成有通过对与延伸部56重叠侧的面进行切削而减薄的薄壁部52。薄壁部52是对支承部53的一侧切削出与延伸部56重叠的长方形区域而形成的。形成有薄壁部51、52的部分的厚度(板厚)形成为例如支承部53以及折返片54中的没有形成薄壁部51、52的部分的厚度(板厚)的大致一半或者比一半稍微大的程度。另外,形成有薄壁部51、52的部分的厚度(板厚)不限于此,只要至少比没有形成薄壁部51、52的部分的厚度(板厚)小即可。

根据实施方式2,获得以下效果。

压接端子50的重叠部28具备:延伸部29,其与弯曲部27连接地延伸;以及第2筒部31,其向与延伸部29正交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弯曲部27、延伸部56、以及支承部53中的与延伸部56重叠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厚度小于支承部21中的与第2筒部31重叠的筒重叠区域23的厚度。

这样的话,因为能将配置于弯曲部27或者延伸部56上的导体部13的压缩率提高,所以能抑制由于与弯曲部27或者延伸部56重叠的导体部13的损坏而导致的对电线11、12的保持力的下降。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23-图25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在实施方式1的压接端子20上设置梳状齿61,在实施方式2的压接端子50设置梳状齿71。因为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3、图24所示,在压接端子上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有梳状齿61(71),梳状齿61(71)向侧方呈槽状延伸。梳状齿61(71)在压接时将导体部13的氧化被膜刮掉而使新的表面露出。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例如以下的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线11以及支线12是铝电线,但不限于此,主线11以及支线12的一方或者双方也可以是由铜电线等其他金属构成的电线。

(2)主线11或者支线12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能适当地变更。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主线11以及支线12排列并对其进行压接的连接端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压接于电线11、12的末端部并与对方侧端子连接的阴型或者阳型的压接端子。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端子的电线

11:主线(电线)

12:支线(电线)

13:导体部

14:绝缘包覆层

16:高压缩部

17:低压缩部

20,50:压接端子

21、53:支承部

21A、21B:端部

24:第1筒部

26,54:折返片

27:弯曲部

28:重叠部

29、51:延伸部

31:第2筒部

40:模具

41:下模

42:第1按压部

43:第2按压部

44:台阶部

46:上模

51、52:薄壁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