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098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电池包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乘用电动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而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部分,是否能够被合理地安装在车身上对减轻电池包的结构重量、提高电池包的机械强度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能与车身配合,传统技术中采用的安装方式是在电池包的四周设置挂载点,电池包的挂载梁横向布置在电池包箱体的底部,当电池包受到振动冲击时,电池包的中间刚度不足,使得电池包中间变形较大,尤其是当挂载梁长度较长时,变形情况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可以提高电池包中间部位的刚度,防止电池包在受到振动冲击时中间部位变形较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底板和盖板,还包括紧固件,所述底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一中间部,所述盖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边缘部和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一中间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中间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后与车身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横向加强结构和纵向加强结构,所述横向加强结构与所述纵向加强结构相交设置,且所述横向加强结构和所述纵向加强结构与所述底板相对固定。

优选地,所述横向加强结构设置为多个,各所述横向加强结构间隔排列且相互平行,所述纵向加强结构与各所述横向加强结构的中心处连接。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横向加强结构和/或所述纵向加强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本体、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本体连接且分布在所述本体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底板抵压配合,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盖板抵压配合。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处,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支撑结构并与所述支撑结构配合压紧所述盖板,使所述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抵压。

优选地,还包括锁紧件,所述第二支撑部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配合锁紧所述盖板,使所述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抵压。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密封件套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优选地,还包括盖板支撑结构,所述盖板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并与所述底板相对固定,所述盖板支撑结构具有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面的两侧,所述盖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三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定位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防护板、所述底板以及所述盖板后与所述车身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电池包包括箱体和紧固件,其中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底板和盖板,底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一中间部,盖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边缘部和第二中间部,第一中间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中间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紧固件贯穿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后与车身连接。此电池包通过安装在电池包中间部位处的紧固件,与车身连接后,提高了电池包中间部位的刚度,防止电池包在受到振动冲击时中间部位变形较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包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包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箱体;

11-底板;

12-盖板;

121-第一板;

122-第二板;

123-第三板;

20-紧固件;

30-横向加强结构;

40-纵向加强结构;

50-支撑结构;

51-本体;

52-第一支撑部;

53-第二支撑部;

60-密封件;

70-盖板支撑结构;

71-第一支撑面;

72-第二支撑面;

73-第三支撑面;

80-防护板;

90-锁紧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10和紧固件20,箱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底板11和盖板12,其中,底板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一中间部,盖板1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边缘部和第二中间部,而且,在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以及紧固件20可以设置为多个,而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围绕电池包重心处分散设置,紧固件20能贯穿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后再与车身连接。

根据以上的描述,在电池包的中间部位,通过紧固件20贯穿底板11和盖板12以后将电池包连接到了车身上,同时增强了电池包中间部位的刚度,这样一来,即使电池包受到振动冲击,电池包中间部位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形。

电池包内部需要安装电池模组(图中未示出),这就需要电池包底部具有一定的刚度,为了保证电池包底部的刚度,本实施例中,设置有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而且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相交设置,进一步可以是垂直设置,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可以采用冲压成型的梁,而且可以是直线型结构,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与底板11相对固定。这样设置以后,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在相交处能起到互相支撑的作用,并且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均与底板11相对固定,增强了底板11的承重能力,提高了电池包底部的整体刚度。

进一步地,纵向加强结构40可以设置在与横向加强结构30任意相交的位置,但是,如果设置不均匀,在某些远离相交点的部位的支撑力较弱,受到冲击时,在这些部分处容易出现变形等问题。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横向加强结构30设置为多个,各横向加强结构30间隔排列而且互相平行,纵向加强结构40与各横向加强结构30的中心处连接,如此设置以后,纵向加强结构40能在每一个横向加强结构30的中心部分提供支撑,当横向加强结构30长度较长时,刚度最弱的中间部位获得了支撑后,能显著提高横向加强结构30中间部位的刚度,同时提升整个电池包的中间部位刚度和整体承载力。

上述提到的紧固件20穿过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后与车身连接,紧固件20的位置可以设置在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的任意部位,但是当通过紧固件20将电池包固定在车身上时,紧固件20对电池包底部的盖板12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如果再受到其他外力作用,可能会使盖板12受到损坏。本实施例优选紧固件20同时穿过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也可以只穿过横向加强结构30或纵向加强结构40,这样一来,紧固件20不仅仅通过底板11的反作用力承载住电池包,还能通过与底板11相对连接的横向加强结构30和纵向加强结构40提供的反作用力承载电池包,大大加强了电池包底部的承受力,同时加强了底板11在受到振动冲击时的稳定性。

由于电池包固定在车身上,所以难免会受到来自汽车的振动冲击,电池模组放置在电池包内,在电池包受到振动冲击时,由于底板11与盖板12会出现波动而挤压处在中间的电池模组,导致电池模组受到损坏。所以,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结构50,支撑结构50设置在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支撑结构50包括本体51、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与本体51连接且分布在本体51两端,第一支撑部52的一侧与底板11抵压配合,第二支撑部53的一侧与盖板12抵压配合。这样一来,由于支撑结构50对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的抵压配合,会限制底板11和盖板12的相对位移,大大减小电池包在受到振动冲击时,底板11和盖板12对中间模组的挤压程度,从而保护处于电池包内部的电池模组的正常运行。

上述提到的支撑结构50可以设置在盖板12和底板11之间的任意位置,但是因为整个电池包尺寸较大,如果支撑结构50的设置位置较偏的话,在一些离支撑结构50较远的地方还是会出现盖板12和底板11挤压电池模组的现象。所以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50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并且紧固件20能贯穿支撑结构50并且与支撑结构50配合压紧盖板12,使支撑结构50的两端分别与盖板12和底板11抵压。由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设置在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处,所以支撑结构50也相当于设置在电池包的中间部位处,由于承重的原因,电池包的中间部位处盖板12和底板11的变形最大,支撑结构50设置在此处能最大的发挥支撑结构50自身的作用,另外紧固件20贯穿支撑结构50后,直接对底板11施加作用力以固定电池包,此时支撑结构50与底板11和盖板12抵压,底板11受到的来自紧固件20的作用力能分散到支撑结构50以及盖板12上,如此一来在保护底板11的同时,也加强了整个结构的一体性。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结构50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优选支撑结构50设置多个。

进一步地,在电池包受到振动冲击时,电池包盖板12和底板11不仅仅是向内挤压电池模组,盖板12和底板11也可能会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变形,此时,支撑结构50在盖板12和底板11之间有受力脱离的危险,因此,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锁紧件90,优选第二支撑部53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锁紧件90与第二支撑部53配合锁紧盖板12,使支撑结构50的两端分别与盖板12和底板11抵压。锁紧件90可以是螺母也可是卡扣、固体胶等,优选锁紧件90为螺母,螺母可以与第二支撑部53配合,当螺母拧在第二支撑部53上,螺母不断旋转并靠近盖板12,直至螺母收紧盖板12并使盖板12与第二支撑部53抵压,实现支撑结构50与盖板12的相对定位,这样设置后,不管电池包受到何种方向的振动冲击,支撑结构50能始终起到支撑底板11和盖板12的作用,保护电池包以及内部电池模组。

更进一步地,电池包的盖板12处只有一层结构,此时在盖板12上开孔,可能会导致电池包内部的气密性不良,为此,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件60,密封件60设置在第二支撑部53和盖板12之间,而且密封件60套在第二支撑部53上。在第二支撑部53与盖板12实现抵压配合时,在第二支撑部53和盖板12之间设置一个密封件60,盖板12和第二支撑部53能同时压紧密封件60。可选地,密封件60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部53内部,也可以套在第二支撑部53外部,优选密封件60套在第二支撑部53外部,这样一来,密封件60可以与第二支撑部53和盖板12之间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当密封件60被压紧时,能提供更好的气密性。

上述提到的电池包,电池模组放置在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在电池包中间部位设置有支撑结构50,但是为了确保盖板12有足够的强度,同时保护电池包内部的电池模组,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盖板支撑结构70,盖板支撑结构70设置在盖板12和底板11之间并与底板11相对固定,盖板支撑结构70具有第一支撑面71、第二支撑面72以及第三支撑面73,第一支撑面71和第三支撑面73连接在第二支撑面72的两侧,盖板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121、第二板122和第三板123,第一板121和第三板123相对设置,第一支撑面71、第二支撑面72以及第三支撑面73分别与第一板121、第二板122和第三板123定位配合。这样一来,盖板支撑结构70的三个面都能与盖板12实现定位配合,从三个方向加强了盖板12的强度,进一步保护了内部的电池模组。

电池包安装在汽车的底部,汽车在行进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电池包底板11与崎岖路面发生摩擦或与飞石发生碰撞,或者是汽车底盘与崎岖路面发生摩擦或与飞石发生碰撞后,将碰撞作用力传递给底板11,此时底板11作为电池包的底部,有受到损坏的危险。为此,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护板80,防护板80与底板11连接,防护板80设置在底板11远离盖板12的一侧,紧固件20依次穿过防护板80、底板11以及盖板12后与车身连接。这样设置后,防护板80能保护底板11不受到外力损坏,而且紧固件20固定在车身后,紧固件20施加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防护板80上,而不是直接作用在底板11上,防止底板11因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而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