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929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加端子弹性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同轴连接器大致为方形构造,同轴连接器用以供一插头进行插接,同轴连接器具有方形的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壁和一第二侧壁,和相对设置的一第三侧壁和一第四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围设形成一收容槽,一动端子和一定端子与绝缘本体一起注塑成型并部分位于该收容槽中,一绝缘盖体设于绝缘本体上,且其设有一插孔,一金属外壳套设于绝缘盖体外,对应地,金属外壳对应插孔设有一容置空间。

动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位于第一侧壁,一第一焊接部显露于第一侧壁外,自第一固定部朝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接触臂位于收容槽中,定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位于第二侧壁,一第二焊接部显露于第二侧壁外,自第二固定部朝第一侧壁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接触臂位于收容槽中,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其中,第一接触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下方,对应地,绝缘本体对应第一接触臂下方设有一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连通收容槽,且第一接触臂至少部分显露于插孔和容置空间。

上述同轴连接器组装完成后,第一接触部是向上同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将插头的中心端子从上至下插入插孔中,之后中心端子会向下抵接第一接触臂,推动第一接触臂向下位移,此时,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互分离,同时,让位空间可以对第一接触部进行让位作用。

众所周知,同轴连接器的体积很小,上述同轴连接器中动端子和定端子是在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进行设置固定,并且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也是相对延伸,这样第一接触臂的长度自然也很有限,力臂长度小,存在弹性不足,容易疲乏的问题。此外,由于同轴连接器整体的体积有限,故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也不可能设计为大面积,这样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也就对应设置的面积小,如此,动端子和定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上不牢固,容易出现松动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第一接触臂对角延伸设置,从而达到弹性增加且固定牢靠的同轴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技术手段为: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壁和一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的一第三侧壁和一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的两端和第二侧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一动端子和一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动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位于绝缘本体,自第一固定部延伸一第一接触臂,第一接触臂自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相接处朝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相接处延伸形成,于第一接触臂形成有一第一接触部,定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位于绝缘本体,自第二固定部延伸一第二接触臂,于第二接触臂形成有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抵接。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臂具有相互连接的一连接部和一延伸部,连接部自第一固定部朝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相接处延伸,延伸部自连接部朝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连接部和延伸部之间形成一夹角,第一接触部设于延伸部。

进一步地,延伸部和第二接触臂为相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固设于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相接处,第二固定部固设于第二侧壁。

进一步地,自第一固定部侧向延伸一第一焊接部显露出第一侧壁的中间位置,自第二固定部延伸一第二焊接部显露出第二侧壁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纳空间,一辅助本体设于该容纳空间且位于第一接触臂的下方,辅助本体限制第一接触臂向下过度位移。

进一步地,辅助本体具有一第一收容槽和一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的底面高于第二收容槽的底面,第一接触臂至少部分进入第一收容槽,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进入第二收容槽。

进一步地,一绝缘盖体设于绝缘本体上,绝缘盖体于上下方向贯设有一穿孔,第一接触臂显露于穿孔,一金属外壳设于绝缘盖体,金属外壳设有一插接孔,穿孔对应显露于插接孔,金属外壳的两侧分别弯折具有一安装部,安装部向上抵接辅助本体的底面。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通孔,一金属外壳设于绝缘本体上,金属外壳对应通孔设有一定位孔,绝缘本体部分填充该通孔和定位孔。

进一步地,动端子和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之前,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动端子和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之后,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三夹角,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四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四夹角。

另一种技术手段为: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壁和一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的一第三侧壁和一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的两端和第二侧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一动端子和一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动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位于绝缘本体,自第一固定部延伸一连接部,连接部是自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相接处朝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相接处延伸,自连接部延伸形成一延伸部,延伸部设有一第一接触部,定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位于绝缘本体,自第二固定部延伸一第二接触臂,于第二接触臂形成有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抵接。

进一步地,延伸部自连接部朝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连接部和延伸部之间形成一夹角。

进一步地,延伸部和第二接触臂为相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固设于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相接处,第二固定部固设于第二侧壁。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纳空间,一辅助本体设于该容纳空间且位于连接部的下方,辅助本体限制连接部向下过度位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中,第一接触臂自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相接处朝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相接处延伸形成,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抵接,这样对角设置,使得第一接触臂的长度增加,相对于背景技术中,动端子和定端子的横向设置,弹性足,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于体积小,导致动端子的弹性不足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度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中去除绝缘盖体和金属外壳的分解图;

图5为图4的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中动端子和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之前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中动端子和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时或之后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再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同轴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下同)上,其与一插头(未图示,下同)相配合使用,该插头具有一中心端子(未图示,下同),中心端子插接于同轴连接器内,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辅助本体4设于绝缘本体1,一动端子2和一定端子3与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且辅助本体4位于动端子2和定端子3的下方,一绝缘盖体5设于绝缘本体1上,绝缘盖体5于上下方向贯设有一穿孔51,一金属外壳6设于绝缘盖体5,金属外壳6设有一插接孔61,穿孔51对应显露于插接孔61。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绝缘本体1放置于电路板上,其为方形,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壁11和一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的一第三侧壁13和一第四侧壁14,其中第一侧壁11的两端和第二侧壁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纳空间15,于第一侧壁11和第四侧壁14的相接处向上具有一限位凸部16。

请参阅图2、图3和图4,一辅助本体4与绝缘本体1为两件式,单独成型,辅助本体4设于该容纳空间15,辅助本体4具有一第一收容槽41和一第二收容槽42,第一收容槽41的底面高于第二收容槽42的底面,方便组装。

请参阅图3至图5,动端子2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1固设于第一侧壁11和第四侧壁14的相接处,自第一固定部21延伸一显露于穿孔51的第一接触臂22,第一接触臂22自第一侧壁11和第四侧壁14的相接处朝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相接处延伸形成,第一接触臂22具有相互连接的一连接部221和一延伸部222,连接部221自第一固定部21朝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相接处向上倾斜延伸,即连接部221是自第一侧壁11和第四侧壁14的相接处朝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相接处延伸,且连接部221部分显露于插孔以供中心端子抵接,辅助本体4位于连接部221的下方,辅助本体4限制连接部221向下过度位移。延伸部222自连接部221向下弯折且朝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连接部221和延伸部222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是动端子2在冲压制造的过程中切割形成,第一接触臂22整体向上倾斜设置,且连接部221靠近延伸部222的位置具有一向下弯折的弧形过渡部(未标号),如此弹性更佳。请参阅图8至图10,一第一接触部223设于延伸部222,辅助本体4位于第一接触臂22的下方,辅助本体4限制第一接触臂22向下过度位移,当中心端子向下抵接第一接触臂22时,使得第一接触部223与第二接触部321分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辅助本体4的存在,可以避免中心端子不小心向下过度抵接第一接触臂22,导致动端子2被损坏的风险。其中,第一接触臂22至少部分进入第一收容槽41,第一接触部223进入第二收容槽42,第一收容槽41的侧壁可以对第一接触臂22进行水平方向的限位,第二收容槽42的侧壁可以对第一接触部223进行水平方向的限位,自第一固定部21侧向延伸一第一焊接部23显露出第一侧壁11的中间位置且焊接于电路板上。第一固定部21具有一通孔211,限位凸部16设于该通孔211。

请参阅图3至图5,定端子3具有一第二固定部31固设于第二侧壁12,自第二固定部31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二接触臂32,延伸部222和第二接触臂32为相向延伸,请参阅图8至图10,于第二接触臂32形成有一第二接触部321,第一接触部223和第二接触部321相抵接,第二接触部321进入第二收容槽42,自第二固定部31延伸一第二焊接部33显露出第二侧壁12的中间位置且焊接于电路板上。请参阅图6和图7,固设于绝缘本体1之前的动端子2和定端子3,即动端子2和定端子3与绝缘本体1一起注塑成型之前,第二接触部321和第一接触部223相分离,所述第一接触臂22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接触臂32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请参阅图9,固设于绝缘本体1之后的动端子2和定端子3,动端子2和定端子3在与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时,第二接触臂32利用一模具压制,从而使得第二接触部321向下位移而抵接第一接触部223,这样注塑成型之后,第二接触部321就保持与第一接触部223稳定接触,方便工艺设计,且可以保证第一接触部223和第二接触部321之间稳定的接触;动端子2和定端子3固设于绝缘本体1之后,所述第一接触臂22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三夹角,所述第二接触臂32与水平方向具有一第四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四夹角,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动端子2和定端子3固设于绝缘本体1之后,所述第一接触臂22和第二接触臂3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基本为零,即第一接触臂22和二接触臂32与水平方向基本平行,且连接部221的顶面高于第二接触部321的顶面,第一固定部21与第二接触部321在高度方向上基本平齐,弯折高低设置,可以增加弹性。

请参阅图1至图3,金属外壳6的两侧分别弯折具有一安装部62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安装部62向上抵接辅助本体4的底面,故辅助本体4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5内,利用安装部62将辅助本体4固设于容纳空间15,而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可以限制辅助本体4的水平侧向位移,同时,两个安装部62分别位于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外,金属外壳6对应通孔211设有一定位孔63,限位凸部16填充该通孔211和定位孔63,且限位凸部16进一步向上显露出定位孔63,使得金属外壳6和动端子2可以更稳定固设于绝缘本体1。

请参阅图3至图5,上述同轴连接器中,第一接触臂22自第一侧壁11和第四侧壁14的相接处朝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相接处延伸形成,第一接触部223和第二接触部321相抵接,这样对角设置,使得第一接触臂22的长度增加,相对于背景技术中,动端子2和定端子3的横向设置,弹性足,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于体积小,导致动端子2的弹性不足问题。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