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2311发布日期:2018-10-09 22:16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能够保证准确且稳固连接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连接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提高连接器的传输速率,而且需要提高连接器的防尘和防水功能。习用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连接器以及对接连接器,而为了实现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防水功能,往往会在所述连接器外围套设或包覆长度较长的一防水壳,让所述对接连接器能够进入防水壳内与所述连接器电性连接,虽然实现了防水的功能,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防水壳需要同时包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故其长度通常会较长而导致所述对接连接器需要经过很长的行程才能与所述连接器完成对接,因此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器对接时容易插歪而导致所述连接器损坏,尤其是在多次插拔后损坏情况更加严重,最终影响所述连接器的正常使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准确且稳固连接的电连接器组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前端向后凹设一第一插接空间;一外壳,收容所述连接器,所述外壳具有一第二插接空间,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插接空间的前方;至少一金属件,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金属件具有一弹臂,所述弹臂延伸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以与一对接组件配合。进一步,所述外壳包括一第一外壳和一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收容所述连接器,所述第二外壳收容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外壳或所述第二外壳内。进一步,所述金属件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金属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所述弹臂向前凸伸出所述第一外壳的前端。进一步,所述第一外壳具有至少一安装槽,所述金属件具有位于所述弹臂后方的至少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收容于所述安装槽。进一步,进一步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绝缘体,所述绝缘体收容所述连接器且其表面凹设形成至少一让位区,所述弯折部进入所述让位区。进一步,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一收容空间收容所述连接器,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弯折部末端具有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穿过所述安装槽且受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面限位。进一步,所述金属件包括一基部,所述弹臂自所述基部前端向前延伸,所述弯折部包括至少一第一弯折部和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自所述基部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弯折部自所述基部的后端延伸。进一步,所述第一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接空间相连通的至少一让位孔,所述让位孔允许所述弹臂通过。进一步,所述第二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接空间相连通的至少一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允许所述弹臂通过。进一步,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中空设置的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后延伸且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一延伸部,所述让位槽设于所述延伸部。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为封闭的框体结构,所述延伸部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弹臂部分位于所述间隙。进一步,所述第一外壳收容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前方且向后抵接于所述第一外壳。进一步,所述弹臂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延伸部。进一步,所述金属件为两个,两所述金属件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为中心对称设置。另外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连接器、一外壳和至少一金属件,所述连接器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前端向后凹设一第一插接空间,所述外壳收容所述连接器且具有一第二插接空间,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插接空间的前方,所述金属件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金属件具有一弹臂,所述弹臂延伸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一对接组件,部分插入所述第一插接空间与所述连接器电性对接,且与所述弹臂配合。进一步,所述外壳包括一第一外壳和一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收容所述连接器,所述第二外壳收容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二插接空间设于所述第二外壳。进一步,所述对接组件设置有一防水圈,所述防水圈与所述外壳的内壳面干涉配合。进一步,所述对接组件具有一对接部插入所述第一插接空间,于所述对接部的前方设有一绝缘件,所述绝缘件收容于所述第二插接空间。进一步,所述绝缘件外表面凹设一凹口,所述弹臂卡扣于所述凹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所述金属件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弹臂延伸入所述连接器的前方即所述第二插接空间内,在所述对接组件与所述连接器进行对接时,所述对接组件先与所述弹臂配合,在所述弹臂的导引下使得所述对接组件容易与所述连接器准确配合而不会插歪;同时,在所述对接组件与所述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弹臂与所述对接组件上的所述凹口配合从而保证所述对接组件和所述连接器之间的稳固接触而不会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对接前电连接器组件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电连接器组合在对接过程中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电连接器组合完全对接时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实施例对接前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完全对接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组合100电连接器组件200对接组件300连接器1本体11舌板111端子12壳体13第一插接空间14绝缘体2收容腔21让位区22内壁面221第一外壳3收容空间31安装区32第一安装槽321第二安装槽322第二外壳4主体部41延伸部42间隙43第二插接空间44让位槽45金属件5基部51弹臂52卡扣部521第一弯折部53凸出部531第二弯折部54电路板6第一线缆7线芯71对接部81绝缘件82凹口821防水圈83第二线缆84第二实施例:第二插接空间33让位孔34加长空间46让位槽47【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一电连接器组件200和一对接组件300,所述电连接器组件200包括一连接器1、一绝缘体2、一外壳(包括一第一外壳3和一第二外壳4)、两个金属件5、一电路板6、一第一线缆7。请参照图2至图4,所述连接器1包括一本体11、多个端子12和一壳体13。所述本体11为绝缘材料制成,其具有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11,所述端子12的前端设置于所述舌板111,其后端露出所述本体11且焊接于所述电路板6的前端,所述壳体13前端向后凹设一第一插接空间14,以收容所述本体11和所述端子12。所述第一线缆7具有多个线芯71,所述线芯7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6的后端,且与所述端子12形成电性连接。请参照图2至图4,所述绝缘体2注塑成型以包覆所述连接器1和所述电路板6及位于所述电路板6后方的所述第一线缆7。所述绝缘体2前端具有一收容腔21及分别位于所述收容腔21上下相对两侧且由所述绝缘体2外表面凹设形成的一让位区22。所述收容腔21收容所述连接器1,所述让位区22上下对称设置且均与所述收容腔21连通,所述让位区22具有多个内壁面221。请参照图2至图4,所述第一外壳3具有自其前端贯穿其后端的一收容空间31和自所述第一外壳3上下相对两侧的外表面向内凹设形成的两个安装区32,所述收容空间31收容所述绝缘体2前端和所述连接器1,所述让位区22与所述收容空间31连通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31内,因此所述让位区22与所述收容空间31重叠,所述连接器1前端凸伸出所述收容空间31。每一所述安装区32进一步凹陷形成多个安装槽,多个所述安装槽包括两第一安装槽321和一第二安装槽322,两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322分别连通所述收容空间31,所述第一安装槽321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322的前方。所述收容空间31、所述第一安装槽321、所述第二安装槽322均与所述让位区22连通设置。请参照图2至图4,所述第二外壳4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壳3外围,所述第二外壳4具有中空设置的一主体部41及自所述主体部41的前端向后延伸且位于所述主体部41内的一延伸部42,所述主体部41收容所述第一外壳3,所述延伸部42设置为封闭的框体结构,且所述延伸部42的后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外壳3的前端。所述延伸部42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部4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间隙43,所述延伸部42的内部形成一第二插接空间44,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位于所述连接器1的前方。所述延伸部42还设有两个让位槽45位于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的上下两侧且上下对称设置,所述让位槽45上下贯穿所述延伸部42且连通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请参照图2至图4,两个所述金属件5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为中心上下对称设置每一所述金属件5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每一所述金属件5具有一基部51,所述基部51安装于所述安装区32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3和所述第二外壳4之间。自所述基部5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一弹臂52,所述弹臂52向前凸伸出所述第一壳体13的前端,且部分位于所述间隙43,所述弹臂52具有一卡扣部521及由所述卡扣部521继续延伸形成的所述弹臂52的前端,所述卡扣部521穿过所述让位槽45而进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内,所述弹臂52的前端抵靠在所述延伸部42上。自所述基部51弯折延伸形成多个弯折部,多个所述弯折部包括两个第一弯折部53和一第二弯折部54,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53由所述基部51的相对两侧向下弯折延伸且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弯折部54自所述基部51后端向下弯折延伸,所述弹臂52、所述第一弯折部5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54在前后方向上依序排列。每一所述第一弯折部53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每一所述第一弯折部53的延伸末端具有一凸出部531,所述凸出部531是通过工具自所述第一弯折部53的其中一个板面朝向另一板面冲压形成,所述凸出部53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槽321而到达所述收容空间31和所述让位区22,所述凸出部531受到所述第一外壳3内壁面的限位,因此能防止所述金属件5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中退出,且所述凸出部531与所述内壁面221干涉配合。所述第二弯折部54固持于所述第二安装槽322且其末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槽322而到达所述让位区22。所述金属件5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53与所述第二弯折部54牢牢固持于所述第一外壳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53为两个,因此所述第一安装槽321也为两个,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53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对应所述第一弯折部53设置为一个或多个。请参照图1、图4,所述对接组件300包括一对接部81、一绝缘件82、一防水圈83、一第二线缆84。所述对接部81位于所述对接组件300的后端,所述对接部81的前方注塑成型所述绝缘件82,所述绝缘件82的上、下外表面分别凹设有一凹口821,所述凹口821上下对称设置且未贯穿所述绝缘件82,所述对接部81向后凸伸出所述绝缘件82,所述防水圈83套设于所述绝缘件82外围且位于所述凹口821的前方,所述第二线缆84位于所述绝缘件82的前方且与所述对接部81形成电性连接。请参照图4至图6,在所述对接组件300未插入时,所述卡扣部521位于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内,当所述对接组件300插入时,所述对接组件300先进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所述绝缘件82与所述卡扣部521接触,带动所述弹臂52的前端朝远离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的方向移动而进入所述间隙43内且不再抵靠所述延伸部42,而由于所述弹臂52的导引作用会使得所述对接部81能够准确进入所述第一插接空间14内,同时所述防水圈83会与所述第二外壳4的内壳面干涉配合;在继续插入的过程中,所述对接部81再进一步插入所述第一插接空间14,所述防水圈83与所述第二外壳4的内壳面持续干涉配合,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收容所述绝缘件82和所述防水圈83,所述卡扣部521进入所述凹口821内且与所述凹口821卡扣,同时所述弹臂52前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的方向移动而离开所述间隙43且重新抵靠所述延伸部42。请参照图7、图8,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二实施例,所述对接组件3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20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体2注塑成型而包覆所述连接器1的后端和所述电路板6以及所述第一线缆7,所述连接器1凸伸出所述绝缘件2的前端。所述第一外壳3收容所述连接器1,且在所述第一外壳3内于所述第一插接空间14的前方形成有一第二插接空间33,所述第一外壳3还具有由每一所述安装区32进一步凹设形成且连通所述安装区32和所述第二插接空间33的一让位孔34,两个所述让位孔34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卡扣部521通过所述让位孔34进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33内。所述第二外壳4包覆所述第一外壳3且在所述第二插接空间33的前方具有一加长空间46,所述第二外壳4的内侧凹设有两让位槽47,两个所述让位槽47上下对称设置,位于所述加长空间46的后方且与所述让位孔34上下连通设置。当所述对接组件300插入时,所述对接组件300先经过所述加长空间46再进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33,所述绝缘件32先与所述卡扣部521接触,使所述弹臂52朝远离所述第二插接空间33的方向移动而通过所述让位孔34进入所述让位槽47,同时所述对接部81插入所述第一插接空间14;待所述对接组件300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200完成对接时,所述对接部81收容于所述第一插接空间14,所述绝缘件82收容于所述第二插接空间33,所述卡扣部521进入所述凹口821与所述凹口821卡扣,所述防水圈83收容于所述加长空间46,与所述第二外壳4的内壳面干涉配合。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所述金属件5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弹臂52延伸入所述第二插接空间44内,在所述对接组件300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200进行对接时,所述对接组件300先与所述弹臂52接触,因此在所述弹臂52的导引下使得所述对接组件300容易与所述连接器1准确配合而不会插歪。2.在所述对接组件300与所述连接器1对接完成后,所述卡扣部521与所述对接组件300上的所述凹口821配合,从而保证所述对接组件300和所述连接器1之间的稳固接触,而不会脱落。3.所述对接组件300设置所述防水圈83,首先能为所述对接组件300提供防水的效果;其次,在所述对接组件300与所述连接器1对接时,所述防水圈83持续与所述第二外壳4的内壳面干涉,提供插拔力,使得所述对接组件300和所述连接器1对接完成后能够保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不会脱落。4.所述第二外壳4内设置所述间隙43允许所述弹臂52通过,使所述弹臂52在起到导引作用时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而不会影响导引的效果。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