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动力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1977发布日期:2018-12-11 21:24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车用动力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包,特别涉及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包。



背景技术:

对于被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必须具有吸入大量的冷却风并使冷却风吹向电池上,且能快速排出达到冷却电池温度、降低电池之间温差的特点。传统的电池包因不带有导向功能,无法使冷却风均匀的导向每一个电芯上,使得冷却风从进风口进入电池包内部后没有很好的吸入、排出路径,大大降低了冷却风的利用率,且无法快速的将进入电池包内部的风快速的排出,无法起到快速冷却电池的效果,导致电芯因温度过高,且每一个电芯所吹到的风量不一致,导致电芯温差过大,从而导致电池包寿命降低,无法满足整车使用寿命要求。如何设计气流通道以稳定气流走向,均匀气流分布,达到电池组温度快速均匀降低,是电池包设计的一项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可降低电池之间温差的车用动力电池包。

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包,包括底座、上盖板、电池模组、高压控制盒、电池管理系统和支撑座,所述上盖板为两端开口且倒置的凹槽结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内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挡块,所述支撑挡块上设置有电池模组端部安装梁,所述电池模组端部安装梁的顶面与凹槽顶面平齐,所述电池模组固定在底座的凹槽周边和电池模组端部安装梁上,所述支撑座安装在底座靠近凹槽开口一端的两侧上,电池模组的底部、支撑座的底部与底座的凹槽底部之间共同形成出风通道,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高压控制盒均安装在支撑座上,所述上盖板配套套住电池模组并固定在底座的两侧且上盖板的顶部与电池模组的顶部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所述电池模组远离电池管理系统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板且端盖板的顶端与上盖板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和高压控制盒通过围板围住,所述围板的顶部通过顶盖板封闭,所述上盖板、围板和顶盖板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底座凹槽的开口端作为车用动力电池包的出风口,端盖板的顶端与上盖板的顶部之间留有的间隙作为车用动力电池包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上支架、至少一个中间支架、下支架和若干组电池组,所述下支架、至少一个中间支架、上支架自下而上依次配套叠放在一起,所述上支架与中间支架之间、相邻两个中间支架之间、下支架与中间支架之间相互配套合并形成若干个电池组安装通道,所述若干组电池组分层错位安装在电池组安装通道内且若干组电池组的极端外露,所述若干组电池组相互串联或/和并联。

进一步,所述上支架的一面设置有若干个平行于上支架两端的第一通风槽,所述第一通风槽上设置有第一电池组支撑槽,所述第一通风槽上开设有若干个进风孔;所述下支架的一面开设有若干个平行于下支架两端的第二通风槽,所述第二通风槽上设置有第二电池组支撑槽,所述第二通风槽上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孔;所述中间支架的两面分别开设有若干个平行于中间支架两端的第三通风槽且两侧的第三通风槽相错位排布,所述第三通风槽上设置有第三电池组支撑槽,所述第三通风槽上开设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下支架、至少一个中间支架、上支架自下而上依次配套叠放在一起,第一通风槽与相对的第三通风槽、相对的两个第三通风槽、第二通风槽与相对的第三通风槽分别相对应配套合并形成气流通道,第一电池组支撑槽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支撑槽、相对的两个第三电池组支撑槽、第二电池组支撑槽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支撑槽分别相对应配套合并形成电池组安装通道,所述电池组安装通道与相对应的电池组相配套,所述电池组安装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横截面面积。第一电池组支撑槽、第二电池组支撑槽、第三电池组支撑槽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能很好地支撑固定电池组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孔、出风孔、通风孔的数量均与相对应电池组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所述进风孔、出风孔、通风孔分别与相对应电池组的单体电池一一对应。进风孔、出风孔、通风孔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能快速降低电池组的温度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的两侧与第一通风槽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电池组极端卡槽,所述下支架的两侧与第二通风槽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二电池组极端卡槽,所述中间支架的两侧与第三通风槽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所述第一电池组极端卡槽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相对的两个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第二电池组极端卡槽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分别相对应配套合并形成电池组极端穿孔,所述电池组极端穿孔与相对应电池组的极端相配套。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的顶面自远离高压控制盒的一端朝靠近高压控制盒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底座的凹槽的底面从内朝外逐渐向下倾斜。上盖板的顶面倾斜,可使得上盖板顶部与电池模组顶部之间形成的进风通道的高度从外往里逐渐减小;底座凹槽的底面倾斜,可使得电池模组底部与凹槽底部之间形成的出风通道的高度从里往外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的顶面的倾斜角度为0.5~1.5°,所述底座的凹槽底面的倾斜角度为1~2°。

为方便整个车用动力电池包安装在车辆上,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通过螺栓等将安装板与车体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动力电池包,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散热效果好,气流从车用动力电池包的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中间经电池模组的进风孔、通风孔、出风孔至出风通道,气流再从出风通道经车用电池包的出风口流出车用动力电池包外,且进风通道的高度自入口往里逐渐减小,出风通道的高度从里往外逐渐增大,可更好地通过气流的流动将电池模组产生的温度带走,降低整包的温度,并通过均匀的将气流导向每一个电芯上,从而降低各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延长车用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1中车用动力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b)为实施例1中车用动力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为实施例1中车用动力电池包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上支架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下支架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中间支架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下支架、两个中间支架、上支架自下而上依次配套叠放在一起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包,如图1(a)、图1(b)、图2所示,包括底座1、上盖板2、电池模组3、高压控制盒4、电池管理系统5和支撑座6,上盖板2为两端开口且倒置的凹槽结构,上盖板2的顶面自远离高压控制盒的一端朝靠近高压控制盒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上盖板2的顶面的倾斜角度为1.5°;如图3所示,底座1上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凹槽101,底座1的凹槽101的底面从内朝外逐渐向下倾斜,底座1的凹槽101底面的倾斜角度为2°,凹槽101内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挡块102,支撑挡块102上设置有电池模组端部安装梁103,电池模组端部安装梁103的顶面与凹槽101顶面平齐,底座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104;

如图4所示,电池模组3包括上支架31、两个中间支架33、下支架32和若干组电池组34;如图5所示,上支架31的一面设置有若干个平行于上支架31两端的呈弧形的第一通风槽311,第一通风槽311上设置有四个呈弧形的第一电池组支撑槽312,第一通风槽312上开设有若干个进风孔313,进风孔313的数量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进风孔313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单体电池一一对应,上支架31的两侧与第一通风槽311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电池组极端卡槽314;如图6所示,下支架32的一面开设有若干个平行于下支架32两端的呈弧形的第二通风槽321,第二通风槽321上设置有四个呈弧形的第二电池组支撑槽322,第二通风槽321上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孔323,出风孔323的数量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出风孔323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单体电池一一对应,下支架32的两侧与第二通风槽321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二电池组极端卡槽324;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33的两面分别开设有若干个平行于中间支架33两端的呈弧形的第三通风槽331且两侧的第三通风槽331相错位排布,第三通风槽331上设置有四个呈弧形的第三电池组支撑槽332,第三通风槽331上开设有若干个通风孔333,通风孔333的数量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通风孔333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单体电池一一对应,中间支架33的两侧与第三通风槽331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334;如图8所示,下支架32、两个中间支架33、上支架31自下而上依次配套叠放在一起,第一通风槽311与相对的第三通风槽331、相对的两个第三通风槽331、第二通风槽321与相对的第三通风槽331分别相对应配套合并形成气流通道35,第一电池组支撑槽312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支撑槽332、相对的两个第三电池组支撑槽332、第二电池组支撑槽322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支撑槽312分别相对应配套合并形成电池组安装通道36,电池组安装通道36与相对应的电池组34相配套,电池组安装通道36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气流通道35的横截面面积,第一电池组极端卡槽314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334、相对的两个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334、第二电池组极端卡槽324与相对的第三电池组极端卡槽334分别相对应配套合并形成电池组极端穿孔37,电池组极端穿孔37与相对应电池组34的极端相配套;如图4所示,若干组电池组34分层错位安装在电池组安装通道36内且若干组电池组34的极端分别穿过电池组极端穿孔37并外露,若干组电池组34相互串联;

如图1(a)、图1(b)、图2所示,电池模组3固定在底座1的凹槽101周边和电池模组端部安装梁103上,支撑座6安装在底座1靠近凹槽101开口一端的两侧上,电池模组3的底部、支撑座6的底部与底座1的凹槽101底部之间共同形成出风通道7,出风通道7的高度从里往外逐渐增大,电池管理系统5、高压控制盒4均安装在支撑座6上,上盖板2配套套住电池模组3并固定在底座1的两侧且上盖板2的顶部与电池模组3的顶部之间形成进风通道8,进风通道8的高度从外往里逐渐减小,电池模组3远离电池管理系统5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板9且端盖板9的顶端与上盖板2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电池管理系统5和高压控制盒6通过围板10围住,围板10的顶部通过顶盖板11封闭,上盖板2、围板10和顶盖板11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

实施例2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包,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车用动力电池包的结构相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上盖板的顶面的倾斜角度为0.5°,底座的凹槽底面的倾斜角度为1°,电池模组中的中间支架的数量为四个。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