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排气通道的蓄电池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7894发布日期:2019-03-14 00:01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具有双排气通道的蓄电池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用蓄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排气通道的蓄电池底盖。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是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一种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工作电压平稳、使用温度及使用电流范围宽、能充放电数百个循环、贮存性能好、造价较低,因而应用广泛,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于汽车、摩托车。

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所用的电解液通常由蒸馏水和硫酸配制而成,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加酸后会产生带酸气体,若不及时排出会造成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引起蓄电池爆炸。现有的摩托车用蓄电池盖只有一个排气通道,排出气体有限,且带酸气体在排气通道内流动路径较短,不易冷却,电解液蒸发消耗量较大,影响蓄电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及时排出带酸气体,电解液蒸发消耗量小的具有双排气通道的蓄电池底盖。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双排气通道的蓄电池底盖,包括盖体,在该盖体上侧设置有排气腔,在该排气腔内设置有前后并排的两个排气通道,两个排气通道之间通过第一隔板隔离,每个排气通道由前后并排的第一排气道和第二排气道组成,所述第一排气道和第二排气道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与排气腔的其中一个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使第一排气道和第二排气道连通,在第一排气道远离间隙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排气孔,在第二排气道远离间隙的一端设置有排气嘴,该排气嘴与第二排气道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道的底面高度朝靠近间隙的方向逐渐升高,所述第二排气道的底面高度朝靠近排气嘴的方向逐渐升高,所述第二排气道的底面最低点与第一排气道的底面最高点齐平。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排气道内设置有三个排气孔。采用以上结构,带酸气体能够及时排出,同时延长带酸气体的冷凝时间。

作为优选,所述排气通道为长条形,在所述排气通道靠近间隙的两个转角处均设置有导流板。采用以上结构,带酸气体冷凝析出的酸液回流时,导流板具有导流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为1/4弧形板,1/4弧形板的半径小于排气通道宽度的1/2。采用以上结构,导流板的导流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带酸气体能够及时排出,且延长了带酸气体在排气通道内的冷凝路径,使带酸气体析出更多的酸液,减少了电解液的蒸发消耗量,同时使析出的酸液回流时更为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排气道的断面图;

图3为第二排气道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双排气通道的蓄电池底盖,包括盖体1,在该盖体1上侧设置有一个排气腔2,在排气腔2内设置有第一隔板4,将排气腔2分隔成两个相同的前后并排的排气通道3,每个排气通道3由前后并排的第一排气道301和第二排气道302组成,第一排气道301和第二排气道30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5,该第二隔板5与排气腔2的右侧壁之间留有间隙6,使第一排气道301和第二排气道302连通,在第一排气道301左侧的底部设置有三个排气孔9,在第二排气道302的左端设置有排气嘴7,排气嘴7与第二排气道302连通,带酸气体从排气孔9溢出,进入第一排气道301,然后通过间隙6进入第二排气道302,最后从排气嘴7排出,第一排气道301和第二排气道302的设置使得带酸气体的冷凝路径延长,冷凝时间增加,能够析出更多的酸液,减少了酸液的蒸发消耗量。第一排气道301的底面高度朝靠近间隙6的方向逐渐升高,第二排气道302的底面高度朝靠近排气嘴7的方向逐渐升高,第二排气道302的底面最低点与第一排气道301的底面最高点齐平,采用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带酸气体的流动阻力,使带酸气体的冷凝时间延长,而且利于析出的酸液回流入排气孔9,进一步减少酸液消耗量。排气通道3为长条形,在排气通道3靠近间隙6的两个转角处均设置有导流板8,导流板8为1/4弧形板,1/4弧形板的半径小于排气通道3宽度的1/2,导流板8对带酸气体及回流酸液具有导流的作用,避免带酸气体及回流酸液聚集在转角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