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9065发布日期:2019-06-11 22:0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对电子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设备例如显示设备、通信设备等等。

以显示设备为例,近年来,新出现了三种显示技术:等离子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阴极射线管和液晶显示器的不足。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具有自主发光、低电压直流驱动、全固化、视角宽、颜色丰富等一系列的优点,与液晶显示器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不需要背光源,视角大,功率低,其响应速度可达液晶显示器的1000倍,其制造成本却低于同等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因此,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看作极赋竞争力的未来平板显示技术之一。

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

一般的,显示面板中,红、绿、蓝子像素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随观测视角的变化,显示面板会出现偏色现象,影响用户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色偏的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设置于阵列基板上方的发光单元及转换单元,所述转换单元与所述发光单元相邻设置,并且将发光单元出射的初始色光的至少一部分转换成转换色光,所述转换色光与初始色光混合并出射。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出第一初始色光的第一子像素单元及发出第二初始色光的第二子像素单元,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设置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所述转换单元,所述转换单元用于将第一初始色光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与第二初始色光同色的转换色光。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像素限定层还包括像素限定部,所述转换单元环绕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设置,所述像素限定部连接于所述转换单元远离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换单元环绕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设置,当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发出的第一初始色光穿过所述转换单元的不同区域时,所述转换单元将第一初始色光转换成转换色光的转换率不同。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换单元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初始色光转换为转换色光的量子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量子点均匀分布于所述转换单元中,所述转换单元与所述阵列基板围设形成一容纳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的容纳腔,所述转换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两侧且沿第一方向形成的两个纵截面,所述纵截面沿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宽度,且所述第一宽度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朝向底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两个纵截面之间形成的方向。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梯形。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尺寸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覆盖所述像素限定层的封装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转换单元可以实现出射光的转换,进而减轻某些视角使用下显示面板的偏色,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3至图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带有封装层的显示面板部分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发明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另外,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

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参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的示意图。

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0、设置于阵列基板10上方的发光单元20及转换单元30。

转换单元30与发光单元20相邻设置,并且将发光单元20出射的初始色光的至少一部分转换成转换色光,转换色光与初始色光混合并出射。

本实施方式的转换单元30可以实现出射光的转换,进而减轻某些视角使用下显示面板100的偏色,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显示面板10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0也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或其他显示面板。

发光单元20包括发出第一初始色光的第一子像素单元21、发出第二初始色光的第二子像素单元22及发出第三初始色光的第三子像素单元23。

这里,以第一子像素单元21为蓝色像素单元、第二子像素单元22为红色像素单元、第三子像素单元23为绿色像素单元为例,此时,第一初始色光为蓝光,第二初始色光为红光,第三初始色光为绿光。

当然,发光单元20还可以包含白色子像素单元等等。

结合图2,阵列基板10包括衬底、tft阵列及走线结构、绝缘层等等。阵列基板10的上端具有第一电极11,例如阳极。阵列基板10的具体结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的,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环绕第一子像素单元21设置的像素限定层40。

这里,像素限定层40设置于第一电极11的上方并暴露出第一电极11,第一子像素单元21设置于像素限定层40形成的空间内并连接第一电极11,当然,像素限定层40也可环绕第二子像素单元22及第三子像素单元23设置。

像素限定层40包括转换单元3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以转换单元30位于像素限定层40为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换单元30也可位于其他区域,例如,转换单元30位于覆盖像素限定层40的保护层中等等,仅需保证转换单元30可以位于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出光路径上即可。

这里,以转换单元30用于将第一初始色光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与第二初始色光同色的转换色光为例。

此时,转换单元30实质位于斜视角下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出光路径上。

当处于正视角状态时,第一子像素单元21发出的第一初始色光不经过位于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斜视角出光路径上的转换单元30,转换单元30不起作用,当处于斜视角状态时,位于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斜视角出光路径上的转换单元30可将第一初始色光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与第二初始色光同色的转换色光,使得第一初始色光与第二初始色光之间的亮度比例得到调节。

可以理解的,“正视角状态”是指观察者位于正对显示面板100的位置,“斜视角状态”是指观察者偏离正对显示面板100的位置,例如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左侧、右侧等等。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转换单元30的转换作用有效调节斜视角状态下蓝光与红光的亮度比例,使得正视角状态和斜视角状态下的蓝光红光亮度比例保持平衡,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红光和蓝光随着视角变化亮度衰减速度不一致而导致斜视角下偏色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在大视角使用时,显示面板100发出的红光和蓝光的亮度比例与正视角状态下是基本一致的,解决了大视角状态下显示面板100白色偏蓝的问题,减轻了大视角使用下显示面板100的偏色,提升大视角下用户使用感受。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子像素单元22及第三子像素单元23的出光路径上也可设置转换单元30,此时,第二子像素单元22及第三子像素单元23出光路径上的转换单元30可选择性起作用或不起作用,如此,可便于工艺的整体实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换单元30也可作用在其他子像素单元的出光路径上,或者,转换单元30也可实现其他颜色光之间的转换,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另外,可以理解的,当转换单元30位于正视角下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出光路径上时(可参考图6中的p区域),转换单元30在正视角状态下也可起到调光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单元30环绕第一子像素单元21设置。

也就是说,转换单元30与阵列基板10(即第一电极11)围设形成一容纳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容纳腔s,第一子像素单元21设置于容纳腔s内。

当第一子像素单元21发出的第一初始色光穿过转换单元30的不同区域时,转换单元30将第一初始色光转换成转换色光的转换率不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第一斜视角状态(即图2中的p1位置)时,转换单元30将第一初始色光转换成转换色光的转换率为第一转换率t1,当处于第二斜视角状态(即图2中的p2位置)时,转换单元30将第一初始色光转换成转换色光的转换率为第二转换率t2,其中,第二斜视角状态相较于第一斜视角状态偏离正视角状态,且第二转化率t2大于第一转化率t1。

这里,随着视角的增大,红光亮度衰减越快,而蓝色亮度衰减越慢,也就是说,视角越大,出射光中蓝光的亮度比例越高,红光的亮度比例越低,白光偏蓝现象越明显,这就需要随着视角的增大提高蓝光转换为红光的比例,以使得最终出射光中红光与蓝光的亮度比例与正视角状态下的亮度比例基本保持一致,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转换单元30不同区域的转换率可以动态调节不同视角下红光与蓝光的亮度比例。

具体的,转换单元30包括用于将第一初始色光转换为转换色光的量子点,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通过量子点将蓝光部分激发而形成红光,量子点可以均匀分布于转换单元30中。

转换单元30具有位于第一子像素单元21两侧且沿第一方向x形成的两个纵截面a,纵截面a沿第二方向y具有第一宽度,且第一宽度沿第一方向x呈增大趋势,其中,第一方向x为容纳腔s的开口朝向底部的方向,第二方向y为两个纵截面a之间形成的方向。

较佳的,纵截面a的第一宽度沿第一方向x呈递增趋势,且两个纵截面a对称分布。

也就是说,转换单元30的上端较窄,下端较宽,转换单元30上端的量子点多于下端的量子点。

这里,当处于第一斜视角状态(即图2中的p1位置,亦即小倾角出射)时,蓝光透过转换单元30的上部,该处的量子点较少,出射的蓝光激发量子点且小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再与其他子像素单元的光混合而使得最终出射的红光、蓝光的亮度比例与正视角状态下红光、蓝光的亮度比例基本保持一致,此时,转换单元30将蓝光转换成红光的转换率为第一转换率t1。

当处于第二斜视角状态(即图2中的p2位置,亦即中等倾角出射)时,蓝光透过转换单元30的中部,该处的量子点增多,出射的蓝光激发量子点产生红光的数量增多,该处出射的红光增多,蓝光减少,再与其他子像素单元的光混合而使得最终出射的红光、蓝光的亮度比例与正视角状态下红光、蓝光的亮度比例基本保持一致,此时,转换单元30将蓝光转换成红光的转换率为第二转换率t2。

当处于第三斜视角状态(即图2中的p3位置,亦即大倾角出射)时,蓝光透过转换单元30的底部,该处的量子点最多,出射的蓝光大部分用于激发量子点而产生红光,再与其他子像素单元的光混合而使得最终出射的红光、蓝光的亮度比例与正视角状态下红光、蓝光的亮度比例基本保持一致,此时,转换单元30将蓝光转换成红光的转换率为第三转换率t3。

可以看到,第一转换率t1小于第二转换率t2,第二转换率t2小于第三转换率t3,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转换单元30的形状而控制转换单元30不同区域的转换率,使得转换率与视角相互适应,以将红光、蓝光在不同倾角出射时的亮度比例调节至基本保持一致,解决显示面板100正视角下的白色画面在大视角下出现偏蓝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截面a为等腰三角形,以使得均匀分布的量子点可以沿第一方向x呈递增趋势。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及图4,纵截面a也可为直角三角形或梯形,当然,纵截面a也可为其他形态,不以上述说明为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控制量子点的密度等而使得转换单元30不同区域的转换率不同,例如,转换单元30的纵截面呈矩形,转换单元30上端的量子点密度较小,而转换单元30下端的量子点密度较大,如此,也可使得转换单元30下端的转换率大于上端的转换率。

另外,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可以实现不同颜色之间的转换,例如,此时可以调节量子点尺寸使得蓝光激发量子点而产生绿光,或者,在不同的子像素单元周缘设置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如此,可以进一步对显示面板100大视角下偏色的现象进行调色处理,校正偏色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腔s的开口尺寸沿第一方向x逐渐减小,也就是说,转换单元30靠近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一侧为倾斜表面,这里,斜坡的设置可以便于后续各个膜层结构在该处的成型,而且,斜坡的设置也恰好适应转换单元30本身的渐变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限定层40还包括像素限定部41,像素限定部41连接于转换单元30远离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一侧。

也就是说,此时转换单元30为环绕第一子像素单元21设置的环状结构,转换单元30与像素限定部41共同拼接形成像素限定层40,转换单元30的上表面与像素限定部41的上表面齐平。

当然,结合图5,也可将整个像素限定层40设置成转换单元30,即直接将量子点布设于整个像素限定层40中,工艺简单,且像素限定层40靠近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一侧为倾斜表面,此时仅需将量子点均匀布设于像素限定层40中,便可使得像素限定层40的转换率沿第一方向x呈递增趋势。

这里,转换单元30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等方式制备,例如,通过多次喷墨打印形成指定形状的转换单元30,像素限定层40、像素限定部41可通过涂布、刻蚀等工艺制备,但不以此为限。

转换单元30、像素限定层40、像素限定部41的厚度范围为0.1~10um。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量子点在空气中比较脆弱,容易失效,必须对其进行封装防护。

具体的,结合图6,以整个像素限定层40为转换单元30为例,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覆盖像素限定层40的封装层50。

这里,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覆盖像素限定层40及第一子像素单元21的第二电极12(例如阴极),封装层50覆盖于阴极12的上方。

在通过涂布和刻蚀制备完成具有量子点的像素限定层40后,可在像素限定层40的上方制备第二电极12及封装层50,封装层50可由多层无机膜层、有机膜层叠加而成,无机膜层可由cvd、ald、sputter等工艺制得,有机膜层可由闪蒸和喷墨打印工艺制得,而后进一步配合刻蚀工艺,使得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得到更好的图形化。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换单元30的量子点也可设置于封装层50中,较佳的,量子点设置于有机膜层中。更优选地,量子点在有机膜层中分布为靠近像素限定层40。这样,更加有助于解决在视角较小的情况下的色偏问题,提高了用户使用感受。

封装层50的厚度范围为2-20um,单层无机膜层的厚度范围在10nm~2um之间,单层有机膜层的厚度范围在0.6~16um之间。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同样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但不以此为限。

综上,本发明的转换单元30可以实现出射光的转换,进而减轻某些视角使用下显示面板100的偏色,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在一具体示例中,本发明可以通过转换单元30的转换作用有效调节斜视角状态下蓝光与红光的出光比例,使得正视角状态和斜视角状态下的蓝光红光比例保持平衡,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红光和蓝光随着视角变化亮度衰减速度不一致而导致斜视角下偏色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在大视角使用时,显示面板100发出的红光和蓝光比例与正视角状态下是基本一致的,解决了大视角状态下显示面板100白色偏蓝的问题,减轻了大视角使用下显示面板100的偏色,提升大视角下用户使用感受。

另外,本实施方式制转换单元30不同区域的转换率不同,使得转换率与视角相互适应,以将红光、蓝光在不同倾角出射时的比例调节至基本保持一致,解决显示面板100正视角下的白色画面在大视角下出现偏蓝的问题。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