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9584发布日期:2019-11-29 22:4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考图21和图22,jp-a2018-10727(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卡连接器900,该卡连接器900包括托盘910和连接器主体950。连接器主体950构成沿前后方向或者沿x方向接收托盘910。连接器主体950设有弹出机构960,用于弹出托盘910。弹出机构960具有推动部962,该推动部在托盘910弹出的情形下推动托盘910。托盘910具有第一卡容纳部912、第二卡容纳部914以及推出部916。第一卡容纳部912沿上下方向或沿z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914之上,上下方向或说z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推出部916沿前后方向位于托盘910的前端部或正向x侧端部处。当弹出机构960的推动部962推动托盘910的推出部916时,托盘910从连接器主体950弹出。

目前,包括在智能手机中的卡连接器等需要沿前后方向缩短长度或者减小尺寸,因为具有缩短长度的卡连接器对于智能手机中的内部部件的布局是有益的。用来减小卡连接器90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的一种可行方案是,使弹出机构960尺寸减小且简化,以减小弹出机构960移动所需要的空间。然而,如果弹出机构960改动来减小其移动所需空间的话,经改动的弹出机构960便具有缩减耐用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该卡连接器沿前后方向具有减小的尺寸,同时不会降低用于弹出托盘的弹出机构的耐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卡连接器,所述卡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和托盘。所述连接器主体被构成沿前后方向接收所述托盘。所述连接器主体设有用于弹出所述托盘的弹出机构。所述弹出机构至少具有推动部,所述推动部在所述托盘弹出的情形下推动所述托盘。所述托盘具有第一卡容纳部、第二卡容纳部以及机构容纳部。所述第一卡容纳部和所述机构容纳部均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卡容纳部之上。所述第一卡容纳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具有前端部。所述第二卡容纳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具有前端部。所述第一卡容纳部的所述前端部沿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卡容纳部的所述前端部的后方。所述机构容纳部沿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卡容纳部的前方。所述机构容纳部具有推出部。在所述托盘被接收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中的接收状态下,所述机构容纳部至少容纳所述推动部。当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推出部时,所述托盘从所述连接器主体弹出。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卡连接器的托盘具有机构容纳部,该机构容纳部位于第一卡容纳部前方。此外,机构容纳部在托盘被接收在卡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中的接收状态下,至少容纳连接器主体的弹出机构的推动部。因此,本发明卡连接器在不会减小用于弹出托盘的弹出机构的耐久性的基础上,可沿前后方向缩减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在图中,卡连接器处于托盘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中的接收状态。

图2是图1所示卡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卡连接器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卡连接器的b-b向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卡连接器的c-c向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卡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在图中,卡连接器处于托盘从连接器主体弹出的弹出状态。

图8是图7所示卡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9是图8所示卡连接器的d-d向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卡连接器的又一立体图。在图中,卡连接器处于托盘从连接器主体被拉出的拉出状态。

图11是图10所示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卡连接器的e-e向剖视图。在图中,托盘的一部分被放大示出。

图13是图11所示卡连接器的f-f向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图1所示卡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包括在图14所示卡连接器中的第一构件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第一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包括在图14所示卡连接器中的托盘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托盘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7所示托盘的仰视图。

图20是图17所示托盘的侧视图。

图21是专利文献1的卡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包括在图21所示卡连接器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主体200和托盘300。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主体200沿着前后方向接收托盘300。更具体地说,连接器主体200沿着前后方向通过其后端部接收托盘300。在本实施例中,前后方向是x方向。具体地说,向前是正x方向,向后是负x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主体200包括第一构件210、第二构件250以及多个端子270。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构件21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构件250之上。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是z方向。具体地说,向上是正z方向,向下是负z方向。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构件210具有第一壳体215、第一外壳211、弹出机构220以及检测开关240。

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第一壳体215由绝缘体制成。具体地说,第一壳体215具有平板部216和突出部217。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平板部216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大体上呈板状的形状。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突出部217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宽度方向是y方向。突出部217沿上下方向从平板部216向下突出。具体地说,突出部217的下端部位于平板部216的下端部之下。突出部217限定了第一壳体215的前端部。

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壳211由金属制成。具体地说,第一外壳211具有顶部214、前壁212、两个侧壁213。换言之,连接器主体200具有前壁212。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顶部214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大体上呈板状的形状。顶部214限定了第一外壳211的上端部。顶部214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壳体215的平板部216之上。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前壁212具有垂直于前后方向,大体上呈板状的形状。前壁212从顶部214的前端部向下延伸。前壁212限定了第一外壳211的前端部。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各侧壁213分别在宽度方向上,从顶部214的相对两端部而沿上下方向向下延伸。各侧壁213在宽度方向上限定了第一外壳211的外端部。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各侧壁213具有保持弹簧230。换言之,连接器主体200设有保持弹簧230。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各保持弹簧230沿宽度方向向内突出。每个保持弹簧230沿宽度方向能够弹性地变形。

参照图3和图9,本实施例的弹出机构220是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将托盘300从连接器主体200弹出的机构。具体地说,连接器主体200设有弹出机构220,弹出机构220用于弹出托盘300。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弹出机构220具有轴部225和弹出杆222。具体地说,轴部225设置在第一构件210上。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轴部225从第一壳体215的突出部217向下突出。轴部225具有大体上呈圆柱形的形状,此形状具有平行于上下方向的中心轴。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弹出杆222具有推动部223、轴孔224、被按压部229以及被接合部228。换言之,推动部223设置在弹出杆222上。如图15所示,弹出杆222由轴部225支撑。弹出杆222绕作为支点的轴部225能够移动。更具体地说,弹出杆222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中能够绕作为支点的轴部225旋转。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推动部223沿宽度方向位于弹出杆222的内端部附近。推动部223在托盘300弹出的情形下推动托盘300。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轴孔224沿上下方向贯穿弹出杆222。轴孔224沿宽度方向位于推动部223与被接合部228之间。更具体地说,当从第一构件210的中部观察时,轴孔224沿宽度方向位于推动部223外侧。另外,当从第一构件210的中部观察时,轴孔224沿宽度方向位于被接合部228内侧。轴孔224呈圆柱形形状,此形状具有平行于上下方向的中心轴。轴部225被插入轴孔224中。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被按压部229沿前后方向定位于向前超过轴孔224。被按压部229沿宽度方向位于推动部223与被接合部228之间。更具体地说,当从第一构件210的中部观察时,被按压部229沿宽度方向位于推动部223外侧。另外,当从第一构件210的中部观察时,被按压部229沿宽度方向位于被接合部228内侧。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被接合部228沿宽度方向位于弹出杆222外端部的附近。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弹出机构220进一步包括弹出杆条226。弹出杆条226沿前后方向延伸。弹出杆条226具有围绕其前端部定位的接合部227。弹出杆条226沿前后方向能够移动。如图3所示,弹出杆条226的接合部227与弹出杆222的被接合部228接合。参照图3和图9,当弹出杆条226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弹出杆222绕作为支点的轴部225旋转。更具体地说,当处于图3所示状态中的弹出杆条226向前移动时,弹出杆222的被接合部228向前移动,同时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向后移动。当处于图9所示状态中的弹出杆条226向后移动时,弹出杆222的被接合部228向后移动,同时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向前移动。

参照图3和图9,本实施例的检测开关240用于检测托盘300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具体地说,连接器主体200进一步包括检测开关240,检测开关240用于检测托盘300呗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

参照图15,本实施例的检测开关240从第一壳体215的突出部217沿前后方向向后且沿宽度方向向内延伸。检测开关240的外端部沿宽度方向固定于第一壳体215的突出部217。检测开关240的后端部是自由端部,且沿宽度方向位于检测开关240的内端部处。检测开关240沿宽度方向与弹出机构220隔开。本实施例的检测开关240是常闭开关。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检测开关240可以是常开开关。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检测开关240包括被操作部242。被操作部242设置在检测开关240的自由端部上。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构件250具有第二壳体255和第二外壳251。

参照图14,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255由绝缘体制成。具体地说,第二壳体255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大体上呈板状的形状。如图12所示,第二壳体255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壳体215之下。

参照图14,本实施例的第二外壳251由金属制成。具体地说,第二外壳251具有底部254和侧壁253。

参照图14,本实施例的底部254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大体上呈板状的形状。底部254限定了第二外壳251的下端部。底部254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壳体255之下。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各侧壁253沿宽度方向分别从底部254的相对端部向上延伸。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构件210和第二构件250形成托盘接收部205。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托盘接收部205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空间。托盘接收部205在其后端部具有开口206。托盘接收部205在其后端部位置开口而在其前端部位置封闭。托盘接收部205是当托盘300通过开口206插入连接器主体200中时接收托盘300的空间。开口206沿前后方向位于连接器主体200的后端部位置。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端子270包括多个第一端子272和多个第二端子275。

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各第一端子272均由金属制成。具体地说,各第一端子27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73。各第一端子272均由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壳体215的平板部216保持。如图12所示,第一接触部273位于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壳体215的平板部216的下端部之下。

参照图14,各第二端子275均由金属制成。具体地说,各第二端子275均具有第二接触部276。各第二端子275均由第二构件250的第二壳体255保持。如图12所示,第二接触部276位于第二构件250的第二壳体255的上端部之上。

参照图18和图19,本实施例的托盘300由树脂制成。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托盘300具有第一卡容纳部310、第二卡容纳部340、第一较厚部320、第二较厚部350、机构容纳部360、分隔件380以及两个凹槽385。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卡容纳部310构成容纳第一卡(卡)500。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卡500是纳米sim(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卡500,其具有多个垫510。参照图5和图12,在容纳第一卡500的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第一卡500的各垫510分别与连接器主体200的各端子270的第一端子272的第一接触部273连接。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卡容纳部310沿上下方向向上开口。如图12所示,第一卡容纳部310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卡容纳部310可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下。

如图12所示,第一卡容纳部310的前端部312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的前端部346后方。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卡容纳部340构成接收第二卡(卡)600。

参照图14,本实施例的第二卡600是微型sd(安全数字)卡600。在容纳第二卡600的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第二卡600的各垫(未示出)分别与连接器主体200的各端子270的第二端子275的第二接触部276连接。

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第二卡容纳部340沿上下方向向下开口。第二卡容纳部34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之下。参照图5和图6,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检测开关240沿上下方向完全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上。

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第一较厚部320仅由树脂制成。第一较厚部32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较厚部350之上。第一较厚部320沿前后方向位于机构容纳部360与第一卡容纳部310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较厚部320沿前后方向位于机构容纳部360后方。另外,第一较厚部320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的前方。第一较厚部320沿前后方向位于分隔件380后方。

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第二较厚部350仅由树脂制成。第二较厚部350沿前后方向位于托盘300的最前端部305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二较厚部350沿前后方向位于托盘300的最前端部305的后方。另外,第二较厚部350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的前方。第二较厚部350沿前后方向位于分隔件380前方。第二较厚部35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s2小于第一较厚部32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s1。换言之,在前后方向上,第一较厚部320所具有的尺寸s1大于第二较厚部350的尺寸s2。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机构容纳部360沿前后方向向前开口。更具体地说,机构容纳部360沿前后方向向前且沿上下方向向上开口。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机构容纳部360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上。机构容纳部360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的前方。机构容纳部360的位置和第二卡容纳部340的位置,两者沿前后方向彼此重叠。因此,卡连接器100沿前后方向可具有缩减的尺寸。

如图5所示,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机构容纳部360同时容纳推动部223和弹出杆222。具体地说,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弹出杆222被部分地容纳在机构容纳部360中。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机构容纳部360只需至少容纳推动部223就足够了。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机构容纳部360设有推出部362。推出部362沿前后方向朝前。本实施例的推出部362是第一较厚部320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参照图3和图9,当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推动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时,托盘300从连接器主体200被弹出。

如上所述,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是仅由树脂制成的第一较厚部320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在前后方向上,第一较厚部320所具有的尺寸s1大于第二较厚部350的尺寸s2。因此,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具有充足的强度,该推出部由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被推动。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较厚部320的强度可通过将金属构件嵌入第一较厚部320中来改进。

参照图17,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80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板状形状。分隔件380沿宽度方向延伸。由于本实施例的托盘300具有分隔件380,因而与托盘300不具有分隔件380的假设情形相比,在模制托盘300的情形下,树脂能更平滑地流动。因此,本实施例的托盘300具有优良的可成形性。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80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的前方。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间。更具体地说,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之下。另外,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上。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位于机构容纳部360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间。更具体地说,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位于机构容纳部360之下。另外,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上。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80使机构容纳部360和第二卡容纳部340沿上下方向彼此分开。换言之,机构容纳部360和第二卡容纳部340不沿上下方向彼此连通。

如图5所示,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朝向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弹出机构220的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的下端部。参照图5和图6,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80沿上下方向朝向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检测开关240的被操作部242的下端部。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各凹槽385沿宽度方向向内凹入。各凹槽385沿宽度方向分别位于托盘300的相对端部。如图14所示,各凹槽385具有平面390,平面390沿前后方向朝后且沿宽度方向朝外。平面390用作被保持部390。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托盘300设有被保持部390。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被保持部390同时倾斜于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参照图3,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各被保持部390分别至少接收来自保持弹簧230向前的力。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托盘300设有开关容纳部370和开关操作部372。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容纳部370沿前后方向向前开口。更具体地说,开关容纳部370沿前后方向向前开口且沿上下方向向上开口。参照图12和图20,本实施例的开关容纳部370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二卡容纳部340之上。另外,本实施例的开关容纳部370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卡容纳部310的前方。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托盘300具有这样的结构:开关容纳部370和机构容纳部360沿宽度方向彼此连续。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开关容纳部370和机构容纳部360可不沿宽度方向彼此连续。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操作部372位于开关容纳部370中。本实施例的开关操作部372是第一较厚部320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如图18所示,开关操作部372沿宽度方向与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分隔开。

如图6所示,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检测开关2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开关容纳部370中,同时开关操作部372推动检测开关240的被操作部242,以操作检测开关240。

下面详细描述当连接器主体200接收托盘300时,连接器主体200和托盘300的各部件的移动和状态。

首先,参照图12,连接器主体200和托盘300定位来使托盘300的最前端部305沿前后方向朝向连接器主体200的托盘接收部205的开口206。

接下来,托盘30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200向前移动。因此,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器主体200和托盘300处于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的托盘接收部205中的接收状态。

同时,参照图5,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同时容纳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推动部223和弹出杆222。具体地说,在接收状态下,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弹出杆222部分地容纳在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中。另外,在接收状态下,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沿前后方向与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接触。

与此同时,参照图6,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检测开关2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托盘300的开关容纳部370中,同时托盘300的开关容纳部370的开关操作部372推动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检测开关240的被操作部242,以操作检测开关240。因此,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检测开关240能够检测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

此外,参照图3,托盘300的各凹槽385的各被保持部390在此时沿前后方向分别与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外壳211的各侧壁213的各保持弹簧230接触。更具体地说,托盘300的各凹槽385的各被保持部390在此时至少接收来自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外壳211的对应侧壁213的保持弹簧230向前的力。因此,如果弹出杆222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不操作,可防止托盘300从连接器主体200的托盘接收部205向后弹出。换言之,在此种情形中,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的托盘接收部205中的接收状态被维持。

下面详细地描述在托盘300从连接器主体200弹出的情形下,连接器主体200和托盘300的各部件的移动和状态。

首先,参照图3和图16,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当弹出杆条226通过由细杆(未示出)等推动而沿前后方向向前移动时,弹出杆222的轴孔224压抵于轴部225,同时弹出杆222的被按压部229压抵于第一外壳211的前壁212。换言之,当弹出杆条226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开始向前移动时,弹出杆222压抵于前壁212。因此,弹出杆条226的向前移动将对弹出杆222施加向前的力,并且向前的力散布于弹出机构220的轴部225和第一外壳211的前壁212。具体地说,前壁212用作加强轴部225。

弹出杆条226的向前移动致使弹出杆条226的接合部227将向前的力施加于弹出杆222的被接合部228。因此,转动力矩绕弹出杆222的轴部225产生,以使向后的力施加于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

与此同时,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通过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向后推动。

换言之,当弹出杆条226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向前移动时,弹出杆222绕作为支点的轴部225移动,以使推动部223推动推出部362。

当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通过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向后推动时,托盘300的各凹槽385的被保持部390将沿前后方向向后且沿宽度方向向外的力施加于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外壳211的对应侧壁213的保持弹簧230。

在这之后,当弹出杆条226进一步向前移动时,进一步向前的移动增大了通过对应的被保持部390施加于保持弹簧230的力,该力沿前后方向向后且沿宽度方向向外,以使保持弹簧230沿宽度方向向外弹性变形。然后,沿前后方向的接触在托盘300的各凹槽385的被保持部390与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外壳211的对应侧壁213的保持弹簧230之间被断开。

当弹出杆条226在该状态下仍然进一步移动时,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弹出杆222的推动部223进一步向后推动托盘300的机构容纳部360的推出部362,以使托盘300通过开口206从连接器主体200的托盘接收部205向后弹出。换言之,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如图9所示那样被释放。

虽然本发明的具体解释在上文参照各实施例给出,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进行各种修改和替代。

虽然本实施例的弹出机构220具有轴部225、弹出杆222、推动部223以及弹出杆条22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具体地说,弹出机构220可不具有弹出杆条226。弹出机构220至少具有推动部223就足够了,该推动部在托盘300弹出的情形下推动托盘300。另外,弹出机构220可具有推送机构而非弹出杆222。如上所述,在托盘300被接收在连接器主体200中的接收状态下,托盘300的各凹槽385的被保持部390至少接收来自连接器主体200的第一构件210的第一外壳211的对应侧壁213的保持弹簧230的向前的力。因此,为了在不增大卡连接器100的尺寸情形下,抵抗保持弹簧230的阻力向后推动托盘300,本实施例的弹出杆222与推送机构相比,是优选方案。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