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6294发布日期:2019-10-09 05:3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高频性能良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连接器在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高频信号传输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现有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多对差分信号端子,且该差分信号端子均为下料式,并以相同的距离排列。当电连接器传输信号时,同对的差分信号端子会进行耦合,而不同对的差分信号端子之间会产生干扰,由于差分信号端子两两之间的距离相同,使得同对的差分信号端子耦合程度低,抗干扰能力弱,传输的高频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影响,导致传输到电子设备终端的高频信号失真。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端子为下料式,且两个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小于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提高差分信号端子的耦合程度和抗干扰能力目的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排端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为下料式并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和至少一差分信号对,每一差分信号对由二差分信号端子组成,所述接地端子与相邻的一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槽,所述接地端子的裁切面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裁切面均朝向所述对接槽,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朝向相邻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和同对的另一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尾部的一第一主体部,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尾部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弯折的一弯折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对接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尾部和所述第二尾部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所述第二距离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一第三距离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或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和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弯折,两个所述第二尾部之间或所述第一尾部和所述第二尾部之间具有一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一固定部,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槽和连通多个所述收容槽的一让位槽,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让位槽。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所在的所述收容槽进一步侧向凹陷一扩展槽,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朝向所述扩展槽。进一步,一接地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具有至少一接地部,所述接地部进入所述收容槽并对应接触所述接地端子的裁切面。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并列的至少一第一隔栏和至少一第二隔栏,所述第一隔栏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隔栏的宽度,所述第一隔栏间隔所述接地端子和相邻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二隔栏间隔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的中心线和相邻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中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在同一差分信号对中,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中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排端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的板面垂直于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所述端子的裁切面垂直于所述端子的板面,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和至少一差分信号对,每一差分信号对由二差分信号端子组成,所述接地端子与相邻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槽,所述接地端子的裁切面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裁切面均朝向所述对接槽,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朝向相邻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和同对的另一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尾部的一第一主体部,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尾部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弯折的一弯折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对接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尾部和所述第二尾部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所述第二距离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一第三距离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或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和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具有一抵接面的一对接元件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对接槽用以收容所述对接元件;至少一排端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的裁切面显露于所述对接槽并用以抵接所述抵接面,所述端子的板面垂直于所述抵接面,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和至少一差分信号对,每一差分信号对由二差分信号端子组成,所述接地端子与相邻的一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的裁切面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裁切面均朝向所述对接槽,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朝向相邻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和同对的另一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尾部的一第一主体部,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尾部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弯折的一弯折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对接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尾部和所述第二尾部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所述第二距离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一第三距离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或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和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均为下料式,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朝向相邻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板面,因此正对面积大,有利于增强所述接地端子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产生干扰的屏蔽效果;所述接地端子与相邻的一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距离,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具有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有利于提高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耦合程度,避免在传输高频信号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干扰,因此可以加强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抗干扰能力,改善所述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5为图4中电连接器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对接的示意图;图7为图1中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中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对接槽11收容槽12让位槽13第一隔栏14第二隔栏15扩展槽16端子2接地端子21第一主体部211第一接触部212第一尾部213差分信号对22差分信号端子220第二主体部221连接部2211弯折部2212延伸部2213第二接触部222第二尾部223固定部224接地件3基部31接地部32安装件4对接元件200抵接面201第一距离L1第二距离L2第三距离L3第四距离L4第一间距P1第二间距P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后两排端子2、一接地件3,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左右两侧的二安装件4。每排所述端子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交叉排列的多个接地端子21和多对差分信号对22。所述电连接器100为NGFF连接器并用以对接一对接元件200,所述对接元件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一抵接面201,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对接元件200可为印刷电路板,也可为对接连接器或其他元件。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凹设有一对接槽11,所述对接槽11用以供所述对接元件200插接。多个收容槽12布置在所述对接槽11的上下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和前表面,所述收容槽12用以收容所述接地端子21和所述差分信号对22。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连通多个所述收容槽12的一让位槽13。所述绝缘本体1在其后表面上设有并列的多个第一隔栏14和多个第二隔栏15,所述第一隔栏1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隔栏15的宽度。参见图2和图3,所述接地端子21所在的所述收容槽12在其左右侧面上还各自设有一扩展槽16。如图1、图5和图7所示,所述端子2为下料式,所述端子2的板面为所述端子2的左右侧面。所述端子2的板面朝向相邻所述端子2的板面,且所述端子2的板面垂直于所述端子2的排列方向。所述端子2的裁切面垂直于所述端子2的板面,且所述端子2的裁切面朝向所述对接槽11并显露于所述对接槽11。参见图6,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元件200对接时,所述端子2的板面垂直于所述抵接面201,所述端子2的裁切面抵接所述抵接面201。参见图2和图3,所述接地端子21的板面朝向所述扩展槽16,在所述接地端子21传输电力的过程中,所述扩展槽16可以使更多空气进入所述收容槽12中,因此有利于所述接地端子21的散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1具有一第一主体部21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1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212和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1向后延伸的一第一尾部213;每一所述差分信号对22由两个差分信号端子220组成,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具有一第二主体部221、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21向前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222、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21向后延伸的一第二尾部223。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2均显露于所述对接槽11用以弹性抵接所述抵接面201,所述第一主体部21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21均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尾部213和所述第二尾部223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一主体部211和相邻的所述第二主体部221被所述第一隔栏14隔开,同一所述差分信号对22中的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221被所述第二隔栏15隔开。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在后排所述端子2中,所述第二主体部221还具有一连接部2211、自所述连接部2211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211的方向弯折延伸的一弯折部2212、自所述连接部2211的另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211的方向弯折延伸的一延伸部2213。所述连接部2211向前延伸一固定部224,所述弯折部2212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2和所述固定部224之间。对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由于所述弯折部2212为倾斜状,故设置所述弯折部2212位于所述让位槽13且所述弯折部2212未被所述收容槽12的槽壁所固持,如此可以避免出现所述弯折部2212与所述收容槽12不匹配的情况,降低所述绝缘本体1的成型难度,提高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组装精度。如图1、图7和图8所示,由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设有所述弯折部2212,使得所述连接部2211和所述第一主体部211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L1,两个所述连接部2211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也可以说是所述接地端子21的板面和相邻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板面之间的距离,同样地,所述第二距离L2也可以说是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板面和相邻的另一差分信号端子220板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主体部211的中心线X1和所述连接部2211的中心线X2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P1,两个所述连接部2211的中心线X2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P2,所述第一间距P1大于所述第二间距P2。由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在传输高频信号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干扰,通过设有所述弯折部2212,使得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更接近,所述第二距离L2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这有利于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之间的耦合程度更高,抵抗其他对差分信号端子220干扰的能力更强,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得以改善。此外,因为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和所述接地端子21均为下料式端子2,每个所述端子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与传统的水平板状端子2相比,在同样尺寸的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端子2的数量可以增加,因此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和密集化发展。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同一差分信号对22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2之间具有一第三距离L3,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和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2之间的距离也为所述第三距离L3,所述第三距离L3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三距离L3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两个所述第二尾部223之间具有一第四距离L4,所述第一尾部213和所述第二尾部223之间也具有所述第四距离L4,所述第四距离L4等于所述第三距离L3,因此所述第四距离L4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所述第四距离L4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所述第三距离L3和所述第四距离L4均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可以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2、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尾部213和所述第二尾部223、两个所述第二尾部223之间过于紧密而导致接触短路。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接地件3收容于所述让位槽13,所述接地件3具有横条状的一基部31以及自所述基部31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多个接地部32,所述接地部32进入所述收容槽12并对应接触所述接地端子21的裁切面,可以起到增加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接地部32位和接地面积的目的。所述接地件3同时接触多个后排的所述接地端子21,通过所述接地件3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1连接在一起,使各接地端子21的电位差为零,降低了电磁干扰,提高了高频传输能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和所述接地端子21均为下料式,所述接地端子21的板面朝向相邻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板面,由于所述接地端子21的板面面积大,因此所述接地端子21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正对面积大,可以增强所述接地端子21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产生干扰的屏蔽效果。(2)在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设有所述弯折部2212,使得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第二距离L2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这有利于提高同对的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之间的耦合程度,避免在传输高频信号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干扰,因此可以加强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抗干扰能力,改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3)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所述第一隔栏14和所述第二隔栏15,为配合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和所述接地端子21,设置所述第一隔栏1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隔栏15的宽度,有利于所述第一隔栏14、所述第二隔栏15固持所述接地端子21和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确保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组装精度。(4)对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由于所述弯折部2212为倾斜状,故设置所述弯折部2212位于所述让位槽13且所述弯折部2212未被所述收容槽12的槽壁所固持,如此可以避免出现所述弯折部2212与所述收容槽12不匹配的情况,降低所述绝缘本体1的成型难度,提高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0的组装精度。(5)在所述电连接器100中,通过所述接地件3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1连接在一起,使得各接地端子21的电位差为零,可以有效降低电磁干扰,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传输能力。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