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注液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7101发布日期:2019-10-28 22:1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注液下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注液下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电池电解液注液过程中,需要将电池放置于容置槽中,注液方法通常为常压注液,即电池容置槽在大气压环境下,在注液杯液面加以保护气压,电池内压比注液杯液面压力低的情况下,电解液通过压差进入电池内。当注液杯与电池内压力平衡时,液体停止流动。但是现有的常压注液方式,当电池内外压差过大时,电池表面容易受力膨胀变形。并且在注液过程中注液杯与电池的位置精度十分重要,因此急需一种装配稳定性好的电池注液治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实现对电池的等压注液的电池注液下治具,且治具稳定性好,加工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注液下治具,其包括定位板和多个两端开口的壳体,多个所述壳体并列固定于所述定位板上,所述壳体与所述定位板连接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定位板上表面对应所述容置腔按间隔设置有若干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壳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扣结构。

所述卡扣结构包括推杆和若干固定块,若干所述固定块按间隔沿横向排列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端,所述固定块沿横向贯穿设置有贯穿部,所述推杆可横向移动地穿过所述贯穿部,所述推杆上沿纵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左端的宽度小于该固定孔右端的宽度。

所述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推杆横向运动的气缸组件,所述气缸组件设置于所述推杆一侧。

所述推杆右侧末端的侧壁上对应最右端所述壳体设置有限位块。

所述推杆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凹槽中。

所述壳体的上、下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最左端和最右端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沿纵向贯穿设置有定位孔。

所述容置腔内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电池定位件,该电池定位件为U型结构。

所述定位板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提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可以实现对多个电池的等压注液,同时对电池外部环境和注液腔进行加压,避免电池内外压差过大,且多个壳体独立设置,确保电池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确保每个电池和注液杯的固定、密封。卡扣结构设计简单,有效保证注液过程的位置精度,提高了注液产品的生产效率,保证了注液稳定性。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环形槽结构图;

图3是与本实用新型配合的上治具立体图;

图4是与本实用新型配合的上治具的后视图;

图5是汇流板的结构图;

图6是注液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A-A方向的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上治具装配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9,一种电池注液下治具,其包括定位板1和多个两端开口的壳体2,多个所述壳体2并列固定于所述定位板1上,所述壳体2与所述定位板1连接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置腔3,多个容置腔3可同时完成对多个电池的同步注液,提高注液效率,且容置腔3独立设置,确保电池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所述定位板1上表面对应所述容置腔3按间隔设置有若干环形槽101,所述环形槽101位于所述容置腔3内,环形槽101设计减小了电池与底部接触面积,避免碰撞损坏。该电池注液下治具可以与电池注液上治具配合使用,实现对多个电池的等压注液。上治具设计包括底板4和注液组件,所述注液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4上方,该注液组件包括注液杯5和气管6,所述注液杯5和所述气管6分别向下穿过所述底板4,所述注液杯5和所述气管6内可进行通气。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液杯5和所述气管6可以设置为多个,所述气管6可以与所述注液杯5一一对应设置,同时完成对多个电池的同步注液,提高注液效率。

注液时,将电池放入容置腔3内,所述底板4盖合在注液下治具上,使容置腔3形成封闭的空间,所述注液杯5内通气为杯内的液体提供电池注液内压,所述气管6通气为所述容置槽提供电池外压,所述注液杯5底端连接电池注液口进行注液,在对注液杯5内逐步加压时,通过所述气管6在电池容置腔3内同步加压,使电池内外压力基本同步升高,实现对电池的等压注液。平衡电池内外压差,避免电池因压差膨胀变形。

本实施例中,电池注液上治具的注液组件还包括有支撑板7、汇流板8,所述汇流板8通过所述支撑板7固定于所述底板4上方,多个所述注液杯5和气管6分别沿横向排列设置于所述汇流板8和所述底板4之间,所述汇流板8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气嘴9和第二气嘴10,所述汇流板8内分别设有与第一气嘴9和第二气嘴10连通的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气嘴9通过气体通道与所述注液杯5导通,通过所述第一气嘴9为所述注液杯5内的液体提供电池注液内压,所述第二气嘴10通过气体通道与所述气管6导通,通过所述第二气嘴10为所述气管6提供电池外压。

本实施例中,贯穿所述汇流板8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81,所述注液杯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81;所述汇流板8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孔82和第二进气孔83,该第一进气孔82、第二进气孔83分别连接第一气嘴9、第二气嘴10,所述第一进气孔82与所述第一通孔81通过导通部811导通;所述汇流板8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出气孔,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二进气孔83导通,该出气孔连接气管6。

所述注液杯5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杯体51、注液杆5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杯体51顶、底部的上盖53、下盖54,所述上盖53侧边对应所述导通部811设置有第三进气孔531,该上盖53顶部纵向贯穿,所述下盖54的底部设置有注液嘴55,所述注液嘴55的材质可以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所述下盖54内部具有将所述注液嘴55与所述杯体51导通的第一注液通道541,所述注液杆52可上下移动地穿过所述上盖53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541抵接,该注液杆52底部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541适配设置。当所述注液杆52向下移动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541抵接时,所述杯体51内部形成密封的注液腔。

所述注液杆52包括相互连接的上部521和下部522,所述上部521具有中空的第二注液通道523,该上部521底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注液通道523与所述杯体51导通的出液口524。注液时,液体从所述第二注液通道523流入,从出液口524流出至杯体51中,再从杯体51流入所述第一注液通道541至注液嘴55,通过注液嘴55对电池注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51与所述上盖53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6,所述上盖53与所述上部521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57,所述杯体51与所述下盖54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58,所述下部522的底部设有将所述第一注液通道541密封的第五密封圈59。可以有效提高注液杯5的密封性能,提高注液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521上套接有弹簧11,所述上部521上对应所述弹簧11设置有凸环525,所述凸环525的直径不小于所述弹簧11的直径。通过设置弹簧11用来缓冲注液杆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抵接时产生的作用力,保护电池。所述弹簧11可以设置为一个,所述凸环525卡置于所述弹簧11中,该凸环525的直径与所述弹簧11直径相同,弹簧11运动时可以带动所述注液杆52上下运动;所述弹簧11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如在凸环525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弹簧11,也可以实现通过弹簧11运动带动所述注液杆52运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注液上治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弹簧11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3和限位板14,所述第一固定板12至少为两个,该第一固定板12竖直固定于所述汇流板8上,所述第二固定板13横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2上方,所述限位板14套接在所述上部521上,该限位板14位于所述弹簧11上方。

所述第一固定板12沿横向贯穿设置有限位孔121,所述限位板14的端部向外延伸穿过所述限位孔121。使所述限位板14在合适的范围内运动,给定注液杆52设定合适的行程,确保注液杯密封型,提高注液效率,确保注液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板13上对应所述注液杯5纵向贯穿设置有若干第四通孔131,所述上部521穿过所述第四通孔131,便于对注液杯5进行注液。

所述壳体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扣结构,所述底板4前、后两侧分别沿横向设置有若干卡块15,该卡块15与所述卡扣结构配合,使上、下治具卡扣连接,提高治具装配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推杆16和若干固定块17,若干所述固定块17按间隔沿横向排列设置于所述壳体2的侧壁上端,所述固定块17沿横向贯穿设置有贯穿部,所述推杆16可横向移动地穿过所述贯穿部,所述推杆16上沿纵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固定孔161,所述固定孔161左端的宽度小于该固定孔161右端的宽度。所述卡块15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151和卡合部152,所述固定部151与所述底板4固定连接,所述卡合部152为倒T型结构。所述固定孔161右端的宽度与所述卡合部152的宽度一致,当卡合部152插入固定孔161的右端后,所述推杆16向右移动,卡合部152进入到所述固定孔161的左端,使上、下治具卡扣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152的上半部宽度小于所述固定部151的宽度,使所述卡块15呈工字型结构,该卡合部152的上半部长度与所述推杆16沿纵向的高度相同,便于更好地卡接,避免晃动影响注液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推杆16横向运动的气缸组件,所述气缸组件设置于所述推杆16一侧。通过气缸控制带动推杆16横向移动,实现自动化操作,效率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16右侧末端的侧壁上对应最右端所述壳体2设置有限位块18,上治具的卡块15在插入固定孔161的右端之前,所述限位块18抵靠在最右端所述壳体2的右侧壁上,使得卡块15正对着固定孔161的右端插入,提高卡接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16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限位块18固定在所述凹槽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的上、下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9,有利于提高容置腔3的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中,最左端和最右端所述壳体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块20,所述定位块20上沿纵向贯穿设置有定位孔201。上治具所述底板4底部两端设置有定位柱21,上、下治具安装时,所述定位柱21插置于所述定位孔201中进行定位,确保配合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3内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电池定位件22,该电池定位件22为U型结构。该电池定位件22对电池进行限位,确保固定牢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板1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提手23,便于取放治具。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16外侧设置有保护壳24,避免所述推杆16受到碰撞,提高使用寿命。

在对电池注液时,上治具与下治具配合使用,首先将上治具与下治具卡接,使所述定位柱21插置于所述定位孔201中,所述卡合部152插置于所述固定孔161的右端后,所述推杆16向右移动,卡合部152进入到所述固定孔161的左端,使上、下治具卡扣连接,容置腔3形成封闭的空间。然后推动所述限位板14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注液杆52向下移动,使所述注液嘴55靠近电池的注液口,在对注液杯5内逐步加压时,通过所述气管6在容置腔3内同步加压,使电池内外压力基本同步升高,实现对电池的等压注液。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实现对多个电池的等压注液,同时对电池外部环境和注液腔进行加压,避免电池内外压差过大,且多个壳体独立设置,确保电池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确保每个电池和注液杯的固定、密封。环形槽设计减小了电池与底部接触面积,避免碰撞损坏,卡扣结构设计简单,有效保证注液过程的位置精度,提高了注液产品的生产效率,保证了注液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