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63101阅读:来源:国知局
向C正交的正交方向A上的接触部51的一端部51A跟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接触,正交方向A上的接触部51的另一端部(副接触部)51B跟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接触。当弹性弹簧部53弹性变形时(参照图5),与接触部51的一端部51A相连的部分跟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接触,与接触部51的另一端部51B相连的部分跟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接触。
[0054]这样,接触部51总是与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及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接触。
[0055]连接部52为朝第二印刷基板突出的凸球面状,位于接触部51的下方。连接部52当连接器10被第一印刷基板与第二印刷基板夹住时,跟第二印刷基板的焊盘接触。
[0056]弹性弹簧部53当连接器10被第一印刷基板与第二印刷基板夹住时,如图5所示,弹性变形而被压缩。
[0057]如图3?图5所示,弹性弹簧部53由大致J字形的第一弹簧部531、大致U字形的第二弹簧部532和大致C字形的连结部533构成。
[0058]第一弹簧部531具有第一支撑臂部531A、第一弯曲部531B与第一中继臂部531C。第一支撑臂部531A的一端部与接触部51连结。第一支撑臂部531A沿与接触方向C正交的正交方向A延伸。另外,第一支撑臂部531A也可以沿着与接触方向C斜向交叉的斜交方向(图3中从接触部51朝斜下方(未图示))延伸。第一弯曲部531B为从第一支撑臂部531A的另一端部朝假想直线(穿过接触部51、接触方向C平行的假想直线)I折回的大致U字形的部分。第一中继臂部531C的一端部与第一弯曲部531B连结。当弹性弹簧部53未弹性变形时,第一中继臂部531C与假想直线I斜向交叉地延伸。
[0059]第二弹簧部532具有第二支撑臂部532A、第二弯曲部532B与第二中继臂部532C。第二支撑臂部532A沿正交方向A延伸,在其中央部对连接部52进行支撑。另外,第二支撑臂部532A也可以朝着与接触方向C斜向交叉的斜交方向(图3中从正面部541的下端部朝向斜上方(未图示))延伸。第二弯曲部532B为从第二支撑臂部532A的一端部朝假想直线I折回的大致U字形的部分。第二中继臂部532C的一端部与第二弯曲部532B连结。第二中继臂部532C沿正交方向A延伸。另外,第二中继臂部532C也可以朝着与接触方向C斜向交叉的斜交方向(图3中从第二弯曲部532B朝向斜上方向(未图示))延伸。
[0060]连结部533具有第三弯曲部533A、连结部侧臂部533B、第四弯曲部533C、第五弯曲部533D和直线臂部533E。第三弯曲部533A为从第一中继臂部531C的另一端部朝向第一上面板545A折曲的圆弧状的部分。连结部侧臂部533B的一端部与第三弯曲部533A连结。连结部侧臂部533B相对于接触方向C稍向斜上方延伸。另外,连结部侧臂部533B也可以朝着与接触方向C平行的方向延伸。第四弯曲部533C为从连结部侧臂部533B的另一端部朝第二支撑臂部532A折回的圆弧状的部分。第五弯曲部533D为从第二中继臂部532C的另一端部朝第一上面板545A折曲的圆弧状的部分。直线臂部533E将第四弯曲部533C与第五弯曲部533D连结。直线臂部533E沿接触方向C延伸。
[0061]如图1?图3所不,覆盖部54为大致方筒状,覆盖弹性弹簧部53,并覆盖接触部51及连接部52的一部分。
[0062]覆盖部54具有正面部541、背面部542、左侧面部543、右侧面部544、上面部545、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与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
[0063]左侧面部543与正面部541的一侧部相连,右侧面部544与正面部541的另一侧部相连。正面部541的下端部与第二支撑臂部532A的另一端部连结。背面部542由第一背面板542A与第二背面板542B构成。第一背面板542A与左侧面部543的一侧部相连。第二背面板542B与右侧面部544的一侧部相连。第一背面板542A与第二背面板542B对上。上面部545由第一上面板545A与第二上面板545B构成。第一上面板545A与第二上面板545B分别与右侧面部544的上端部相连。第一上面板545A与第二上面板545B在正交方向A上分离,在第一上面板545A与第二上面板545B之间形成穿过覆盖部54的内部空间的开口 548。接触部51的端头部穿过开口 548从上面部545突出。覆盖部54的下端部侧的开口的一部分被第二弹簧部532的第二支撑臂部532A堵住。
[0064]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从第一上面板545A的接触部51侧的端部朝第二弹簧部532沿接触方向C延伸。
[0065]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从第二上面板545B的接触部51侧的端部朝第二弹簧部532沿接触方向C延伸。
[0066]从上方或下方看图4的弹性弹簧部53时的弹性弹簧部53的平面形状(未图示)为大致长方形。此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与A平行。
[0067]如图3?图5所示,接触部51、第一弹簧部531、第二弹簧部532、连接部52在假想直线I上排列,而连结部533从假想直线I朝正交方向A分离,连结部533不在假想直线I上。
[0068]第一弯曲部53IB、第二弯曲部532B、第四弯曲部533C及第五弯曲部533D分别从假想直线I朝正交方向A离开相同距离(所谓相同距离,是指大致相同的距离,并不意味着严格相同,下同。)。
[0069]当用连接器10将第一印刷基板与第二印刷基板电连接时,首先,在第二印刷基板上安装连接器10。此时,使用树脂制的构架(未图示)相对于连接器10的第一印刷基板进行定位和固定。
[0070]接着,在连接器10的上方配置第一印刷基板,然后,落下。
[0071]当接触部51被第一印刷基板推压时,弹性弹簧部53被压缩,连结部533朝下方移动,而且接触部51被拉入覆盖部54内。在此时弹性弹簧部53的复原力作用下,接触部51与第一印刷基板的焊盘牢固接触,连接部52与第二印刷基板的焊盘牢固接触。其结果,通过连接器10将第一印刷基板与第二印刷基板电连接。
[0072]根据此实施方式,弹性弹簧部53具有开环状(此实施方式中为C字形)的连结部533,因此,弹性弹簧部53的弹簧长度长,弹性弹簧部53相应地变软。
[0073]而且,连结部533从假想直线I朝正交方向A分离,在假想直线I上在第一弹簧部531与第二弹簧部532之间不存在连结部533,因此可以使连接器10的高度低。
[0074]进而,当由第一印刷基板将接触部51压下时,接触部51通过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及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朝与接触方向C平行的方向引导,而第一弯曲部531B、第二弯曲部532B、第四弯曲部533C及第五弯曲部533D位于从假想直线I朝正交方向A离开相同距离,因此,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与接触部5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都小。
[0075]而且,连接器10具有至少覆盖弹性弹簧部53的正面、背面、右侧面、左侧面这4个面的覆盖部54,因此,与不具备覆盖部54的连接器(未图示)相比较,使用连接器10时容易操作。
[0076]进而,覆盖部54具有第一覆盖部侧接触部546及第二覆盖部侧接触部547,因此,电流也可以通过覆盖部54流动,由于可以相应增大电流的通路截面面积(或通路面积),因此可以加大电流容量,并减小电感,提高高频特性。
[0077]接着,用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
[0078]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部分。
[0079]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如上所述,覆盖部54与第二弹簧部532连结,因此,可以将覆盖部54用作连接部。
[008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变型例的连接器110中,为了能够主动将覆盖部154用作连接部,分别在覆盖部154的左侧面部1543和右侧面部1544设有突出部1543A、1544A。
[0081]突出部1543A为矩形的平板状,与左侧面部1543的下端部连结,沿接触方向C(假想直线I,参照图3)延伸。
[0082]突出部1544A为矩形的平板状,与右侧面部1544的下端部连结,沿接触方向C(假想直线I,参照图3)延伸。
[0083]根据此变型例,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可以将突出部1543AU544A插入被设置在第二印刷基板上的定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