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卡连接器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45120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卡托2内朝上导电端子14 一侧的电子卡200表面的金属触点抵接,实现信号的传输。在下屏蔽壳15的内侧固定安装有一个下绝缘座16,该下绝缘座16的内表面上也一体成型有下导电端子17,该下导电端子17包括若干个朝上屏蔽壳12伸出的接触区域,用于来读取与放置在卡托2内朝下导电端子17 —侧的电子卡200的信息。该上绝缘座13和该下绝缘座16之间界定出一内部空间la,在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内部空间Ia连通的一个开口 lb,卡托2通过开口 Ib进入和退出该内部空间la。
[0037]参见图1、图3和图5,卡托2沿一第一方向Dl插入该内部空间Ia内,在上绝缘座13的表面上形成有一滑槽13a,推杆3滑设在滑槽13a内并位于卡托2的一侧且可沿与第一方向Dl平行的方向前后移动。从图3和图5可以看出,退卡机构11位于壳体的后端,该退卡机构11包括固定安装在上绝缘座13上的转轴111和中部枢接在转轴111上的转动件112,转动件112的左端用于与卡托2相抵接,右端与推杆3连接。在卡托2推入内部空间Ia时,卡托2沿一第一方向Dl由后向前移动(即向内移动),当转动件112的左端与卡托2抵接后,推动该转动件112左端绕转轴111向后转动,同时转动件112的右端由后向前推动推杆3,以使推杆3压紧卡托2 ;卡托2退出时,推动推杆3向外移动,进而带动转动件112转动以退出卡托2。
[0038]推杆3,采用不锈钢片冲压成型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推杆3为三折结构,截面形状大致为U字形,包括第一板体31、与第一板体31平行并相间设置的第二板体32以及第三板体33 (当然,推杆3也可以仅采用一个板体或其他数量的板体形成),第三板体33大致呈水平地设置在内部空间Ia中,第三板体3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的底面边缘连接。在第一板体31的内端上设置有一个转接部35,该转接部35与退卡机构11的转动件112连接,在第二板体32的外端上设置有一个顶出部36,在第二板体32的外侧表面设置有一个弹性卡合配合部34。
[0039]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水平地设置在内部空间Ia中,推杆3的端面呈为C字形,弹性卡合配合部34设置在第三板体33上。
[0040]弹性卡合配合部34,用于在卡托2推入内部空间Ia时锁紧该卡托2,弹性卡合配合部34包括与卡合部21相配合的卡接部分342以及用于使卡接部分342与卡合部21相卡接的弹性变形部分341。弹性变形部分341包括一个从第二板体32的内端向该第二板体32的外端并向外成弧形弯曲(该处的“向外成弧形弯”方向为图6中第二板体32的右侧方向)的弧形段3411和一个从弧形段3411向外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段3412,卡接部分342包括一个从第一弯折段3412向外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段3421以及一个从第二弯折段3421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三弯折段3422。第二弯折段3421与所述第三弯折段3422交接处形成有在卡托2推入该内部空间Ia后抵顶在该卡托2侧壁上的凸尖。参见图6,在卡托2推入后,凸尖的表面抵顶在卡托2侧壁上,随着凸尖置入卡托2的卡合部21后,第二弯折段3421的表面与卡托2的卡合部21表面以及凸尖的表面与卡合部21表面分别抵接,从而将卡托2固定,第一弯折段3412能进一步提高第二弯折段3421的形变能力以便于第二弯折段3421退处该卡合部21,第三弯折段3422可以在卡托2插入时受卡托2的后端面的挤推后向右移动,以便卡托2的插入。这样,在提供较大的卡托2锁合力的同时,不影响卡托2的取出,不仅能使电子卡连接器100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卡托2的抽取更加便捷,方便使用。
[0041]当然,卡接部分342中弯折段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量,可根据需要对弯折段的数量进行增减。
[0042]顶出部36,用于在其被顶推时使推杆3向内移动,顶出部36包括一个从第二板体32的外端向外并向远离第二板体32的内端方向弯折形成的第四弯折段361以及一个从第四弯折段361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五弯折段362。
[0043]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五弯折段362的抗压强度,第二板体32的第五弯折段362的内侧表面与第一板体31的外端面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32的第五弯折段362与第一板体31垂直设置,第一板体31的外端具有用于提高顶出部36强度的支撑壁311,支撑壁311由第一板体31的顶面边缘向第二板体32延伸形成,支撑壁311的外端面抵接在第五弯折段362的内侧表面上。这样,通过第一板体31的外端面和支撑壁311的外端面分别与第五弯折段362的内侧表面抵接,形成十字互顶结构,提高了第五弯折段362的抗压强度,避免了顶出部36因受压而变形的情形。在第五弯折段362的外侧表面开设有一个锥形沉孔37,以供顶针施力时快速定位。
[0044]转接部35,用于在推杆3向内移动时驱动退卡机构11将卡托2推出内部空间la,转接部35为开设在第一板体31底面靠近其内端的插入口 351,退卡机构11的转动件112右端插设在该插入口 351内以使两者连接(或者是以现有的一切能够实现两者活动连接的方式相连),并能相互推动。
[0045]当然,插入口 351也可以在第一板体31上靠近其内端边缘位置。
[0046]为了防止推杆3脱离该内部空间la,第一板体31的顶面上设有用于防止推杆3脱离连接器本体I壳体的第一行程限位部38,从图1、图4和图6上可以看出,第一行程限位部38为凸设在第一板体31顶面两个第一凸台381,两个第一凸台381在第一板体31的长度方向上相间设置,参见图2,在上绝缘座13上开设有两个限位槽132,各第一凸台381分别插入对应的限位槽132内,这样,在推杆3前后移动时,通过限位槽132能防止推杆3脱离该内部空间la。
[0047]当然,第一行程限位部38也可以是开设在第一板体31顶面的凹槽,在上绝缘座13上设置有与凹槽配合限位的凸起。
[0048]为了使推杆3在移动时更加平稳,在第二板体32的顶面上设有用于限制推杆3在高度方向上窜动的第二行程限位部39,从图1、图4和图6上可以看出,第二行程限位部39为凸设在第二板体32顶面两个第二凸台391,该第二凸台391具有两个相对称的斜面,在上屏蔽壳12表面于滑槽13a的中段位置形成有一弹性压片121,弹性压片121的底端面抵接在该第二凸台391的表面上,并将该推杆3压紧在下绝缘座16上,这样,能够在推杆3的高度方向上对其限制,推杆3移动时,弹性压片121的底端面由第二凸台391的其中一个斜面上移动至另一斜面上,在移动过程中对第二凸台391进行顶压,避免了移动过程中推杆3的上下窜动,使推杆3在移动时更加平稳。
[0049]为了避免在电子卡连接器100跌落过程中卡托2掉出连接器本体1,在上绝缘座13上安装有一个自锁限位块133,从图3和图5可以看出,自锁限位块133包括一个止位部133a,在推杆3锁紧卡托2时,止位部133a置入第三弯折段3422与第二板体32之间并限制第三弯折段3422的外端向第二板体32移动。该止位部133a大致为Z字形结构,止位部133a的左侧具有一个与第三弯折段3422的外端配合滑动的斜面。这样,在推杆3未移动时,止位部133a能够阻止第三弯折段3422外端向右移动,在推杆3的弹性卡合配合部34与第二板体32之间始终保持有干涉量,可有效的防止在电子卡连接器100跌落过程中卡托2掉出连接器本体I。在推杆3沿第一方向Dl移动时,止位部133a随着推杆3向内移动而退出第三弯折段3422与第二板体32之间,在左右方向的干涉量消失后,随着推杆3进一步的移动,第三弯折段3422的外端向右移动,卡接部分342退出卡托2的卡合部21。
[0050]卡托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参见图7至图12,卡托2包括遮板22和与遮板22连接的卡托架20,卡托架20用于安装放置电子卡200,遮板22在卡托架20进入内部空间Ia后闭合该连接器本体I的开口 lb,在遮板22上于锥形沉孔37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供顶针穿过的一个顶针孔22a。卡托架2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卡合部21,该卡合部21为开设在卡托架20侧壁上的凹槽211,凹槽211的形状与推杆3的卡接部分342相适配。
[0051]需要说明的是,电子卡200为第一芯片卡201、第二芯片卡203或存储卡202,在本实施例中,卡托架20具有在其置入内部空间Ia后朝向下绝缘座16的第一表面2a和与第一表面2a相对的第二表面2b,卡托架20的第一表面2a上开设有用于放置一第一芯片卡201的第一卡槽23,卡托架20的第二表面2b上开设有用于放置一存储卡202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