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55477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调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提出一种具有冷却构件的蓄电装置,该冷却构件与多个蓄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并利用在该冷却构件的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来调节多个蓄电池模块的温度。蓄电池模块由多个蓄电池单体的集合体构成。
[0003]在JP2012-156124A所公开的技术中,在冷却构件的侧面设有由管构件形成的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和流出口与具有栗?槽和散热器的调温回路相连接。而且,通过使冷却介质在调温回路和冷却构件之间循环而对冷却构件进行冷却,从而从底面对发热的蓄电池模块的温度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0004]但是,车辆所搭载的蓄电装置配置于作为车辆空间的闲置空间的例如后座的下部等。因为该后座的下部受到距离地板面的高度尺寸的限制,所以后座的下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受到限制。因此,配置于该部位的蓄电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也需要减小。
[0005]但是,在JP2012-156124A所公开的技术中,冷却构件的厚度尺寸比构成用于向冷却构件供给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从冷却构件排出冷却介质的流出口的管构件的外形尺寸大。而且,在像这样冷却构件的厚度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包括配置在该冷却构件之上的蓄电池模块在内的蓄电装置大型化。其结果,车室内的乘坐空间变小。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厚度尺寸小型化的调温装置。
[0007]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调温装置具有:冷却构件,其由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构成,该第一板件与发热构件热抵接,该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的下表面重叠且在该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划分出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并且在该第二板件的面向所述第一板件的底面上具有冷却介质的入口和出口 ;以及连接构件,其是与调温回路相连接的连接构件,由具有扁平部位的管构件构成,并且在所述扁平部位具有与所述入口或者所述出口相连接的连接口,该连接构件以使所述扁平部位与所述第二板件抵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板件层叠配置。
[0008]上述技术方案的调温装置以具有扁平状管路的方式构成入口连接构件和出口连接构件,并且将入口连接构件与冷却构件的下表面层叠配置以向冷却构件的下表面供给冷却介质、将出口连接构件与冷却构件的下表面层叠配置以从冷却构件的下表面排出冷却介质。对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调温装置,能够减小入口连接构件和出口连接构件的上下方向尺寸。而且,能够使冷却构件的厚度尺寸不易受到入口连接构件和出口连接构件各自的上下方向尺寸限制,相应地能够减小调温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其结果,能够通过减小蓄电装置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而使蓄电装置小型化,从而能够扩大车室内的(后座椅)乘坐空间。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0]图2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
[0011]图3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主视图。
[0012]图4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侧视图。
[0013]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0014]图6是图2的V1-VI剖视图。
[0015]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立体图。
[0016]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俯视图。
[0017]图9是图8的IX-1X剖视图。
[0018]图10是铆接构造的说明图。
[0019]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剖视图,且是包含连接构件的剖视图。
[0020]图12是表示连接构件的构造以及连接构件和冷却构件之间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
[0021]图13是表示连接构件的成形过程的说明图。
[0022]图14是表示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分解状态的图。
[0023]图15是表示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图。
[0024]图16是图15的Y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6](第一实施方式)
[0027]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I配置在车辆的后座椅的座垫下表面和车体地板之间。蓄电装置I向作为电动汽车的行驶驱动源的马达.发电机供电。蓄电装置I由多个蓄电池模块2和调温装置3构成。多个蓄电池模块2用于蓄积电力。调温装置3利用与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热接触的冷却构件4来调节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另外,也可以通过在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和冷却构件4之间设置导热构件来提高冷却效率。
[0028]冷却构件4用于构成调温装置3。冷却构件4的内部被设为空间。调温装置3与调温回路8相连接。调温回路8包括散热器5、罐6以及栗7。调温装置3利用栗7将冷却介质从罐6抽上来并向冷却构件4的入口供给,使冷却介质在冷却构件4的内部空间流动。然后,使冷却介质从冷却构件4的出口经由散热器5返回到罐6。调温装置3通过冷却介质的上述循环而从内部对冷却构件4进行冷却,并且从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对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进行调节。
[0029]如图2至图6所示,蓄电装置I收纳于上方敞开的箱形的蓄电池壳体10内。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将车辆的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
[0030]蓄电池壳体10配置于后座椅下部。因此,蓄电池壳体10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前后方向较短的大致扁平箱状。在蓄电池壳体10内,调温装置3配置在底板侧。而且,多个蓄电池模块2配置在调温装置3之上。
[0031]调温装置3具有平板状的形状。调温装置3的外形形成为,相对于蓄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壁面具有预先设定的规定间隔。调温装置3以覆盖蓄电池壳体10的底板的中央区域的方式配置。在调温装置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形成固定区域21。固定区域21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在蓄电池壳体10的底板上设有突起11。突起11设在该底板中的与固定区域21重叠的部分并向上方突出。突起11在左右方向隔开适当间隔地设有多个。突起11是通过压花加工而设置的。固定区域21通过利用螺栓固定于突起11来安装。
[0032]多个蓄电池模块2以使底面与调温装置3的上表面相接触的状态配置于调温装置3的上表面。多个蓄电池模块2沿着蓄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蓄电池模块2通过以其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分与支承构件12抵接而在排列方向上被定位。支承构件12以从蓄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壁面朝向内侧的方式设置。
[0033]如图7至图11所示,调温装置3由冷却构件4、入口连接构件24A以及出口连接构件24B构成。冷却构件4由作为上板的第一板件22和作为下板的第二板件23构成。在第一板件22上配置有多个蓄电池模块2。因此,第一板件22与作为发热构件的多个蓄电池模块2热抵接。第二板件23与第一板件22的下表面重叠。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是通过对铝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出来的。
[0034]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是与调温回路8相连接的连接构件,且固定于第二板件23的下表面。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具有连接管24C。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利用连接管24C与调温回路8相连接。入口连接构件24A是供向冷却构件4供给的冷却介质流通的连接构件。出口连接构件24B是供从冷却构件4排出的冷却介质流通的连接构件。
[0035]如图8所示,第一板件22形成为平面状。第一板件22具有固定区域21。固定区域21分别设在第一板件22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区域21利用螺栓固定于突起11。另外,在图7和图11中,省略固定区域21的图示。
[0036]在图8中,利用虚线表示第二板件23。第二板件23形成为较浅的盘状。第二板件
23具有从下侧覆盖第一板件22中的除固定区域21以外的区域的外形形状。第二板件23具有:周缘区域23A、突条部25以及突起部26。周缘区域23A构成第二板件23的周缘部。突条部25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换言之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突起部26设在突条部25的延长线的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6设在共计六个位置处。第二板件23利用周缘区域23A、多个(在这里是3根)突条部25以及突起部26与第一板件22接触、抵接。通过冲压成形使第二板件23的除了与第一板件22接触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向下鼓出,从而使第二板件23形成为盘状。
[0037]在多个突条部25的两侧形成槽27。在配置于左右两侧中的一侧的多个(在这里是3个)突起部26的周围形成入口凹陷29。入口凹陷29具有入口 28。入口 28是冷却介质的入口,位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配置于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的多个(在这里是3个)突起部26的周围形成有出口凹陷31。出口凹陷31具有出口 30。出口 30是冷却介质的出口,位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0038]入口 28设于入口凹陷29和出口 30设于出口凹陷31,从而入口 28和出口 30设在第二板件23中的面向第一板件22的底面。换言之,第二板件23在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